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诗学,精神,中国,诗歌,郭沫若,言不尽意,鲁迅。
诗学精神论文文献综述
陈超[1](2019)在《一种音乐“离散”诗学的可能建构——20世纪台港音乐的“离散”情结及其精神图景》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战争原因和政治动荡,20世纪的台湾和香港曾长期成为脱离中国大陆而孤悬海外的游离之地,其中的音乐"离散"主题吟唱也在世界范围内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审视这一文化现象及其当前的研究现状,进而考察其存在的历史缘由和离散精神地图的变迁,在结合萨义德、斯皮瓦克和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理论和中国诗学抒情传统的基础上,文章认为20世纪台港音乐中的"离散"情结研究,将为建构一种新的音乐"流散"诗学提供可能的路径。(本文来源于《星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犁[2](2019)在《坚守与呼唤民族诗学的精神与特质——关于新中国七十周年诗歌品质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共和国迈进七十周年的今天,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都要面对现代性和世界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诗歌的民族性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是复辟。这是一种误解。回顾新中国的诗歌史,被民族精神濡染的诗人们始终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都是诗人首先进入社会现场,勇于发声,让大气真气以及(本文来源于《诗选刊》期刊2019年10期)
张洁宇[3](2019)在《“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穆旦曾在诗中提及"鲁迅的杂文"对他有所影响,本文借此展开"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的讨论。杂文精神体现着对于文学与政治、个人与时代的关系的新认识,穆旦诗学中有关"新的抒情"的主张与实践同样对此高度强调。"新的抒情"结合20世纪40年代的历史语境,反省了新诗前20年的抒情方式,提出了个人积极介入历史、与时代"大谐和"的主张,并肯定综合的、"深沉明晰"的审美风格,体现了杂文般的包容性、现实性和政治性。(本文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刘永春[4](2019)在《房伟文学书写的精神向度与诗学立场》一文中研究指出"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爱伦堡在其回忆录开篇如是说。这不是预言,却是历经苦难之后的切肤体验。对于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房伟来说,文学总是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尤其是自己所经历过的那些年代。于是,文学就不再仅仅是书写,而是处理自己历史记忆的必然方式。从北方的小城青年到南方的大学教授,房伟的人生道路可谓丰富曲折、多姿多彩,然而走向文学对他来说几乎是命定的选择,因为他始终"记得一切"。虽然他记得的一切并不如60后那样富有历史意义,也不一定比(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2期)
马哈力麦[5](2019)在《中国古典诗学文化精神对美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以“言不尽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诗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分支,历来是中西方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它以诗体文学研究为基础自成体系,主要由诗论、诗评、诗体、诗法和文献研究等视角构成一个有机的不断发展的诗学系统。"言不尽意"便是贯穿其发展历程的独特精神,上至老庄、孔孟之经典,下至现代自由体新诗,皆有迹可循。不仅如此,在20世纪美国文学的诗学创作理念和读者体验观中也有中国"言不尽意"诗学精神影响的痕迹,从意象派到"冰山理论"再到"寒山诗误读",都突显出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性精神文化价值及其在美国现当代文学思想中的广泛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水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刘伟楠[6](2019)在《宋元时期记梦诗的精神内涵与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记梦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的一种题材,中国古典文学的创作中历来有记梦的传统。宋元时期,记梦诗歌的创作进入高峰时期,这一方面与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当时时代诗学风尚的反映。记梦诗作饱含了诗人局促生活、家国情怀、美好理想等丰富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歌"以叙事来抒情",正是对传统"诗言志""诗史"等诗歌功能论的丰富。宋元时期的记梦诗以现实捕捉的意象来构成梦幻的境界,并且能够使单句的直白与整体的韵味相结合,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美学,具有十分重要的诗学意义。(本文来源于《阴山学刊》期刊2019年02期)
李天道[7](2019)在《中国诗学之“贵人”美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诗学具有一种"贵人"美学精神。在中国诗学看来,诗歌审美创作应该以"人"为主,言"人"之"志",抒"人"之"情","言志"、"缘情"乃是诗歌审美创作的精义所在。"言志"之"志",就是"人"之"性情","言志"、"缘情",也就是抒发"人之性灵"。同时,这种"情志"与"性灵"必然为诗家个人特有,具有个体性、独到性,为"各人"所"自得",由此,遂使中国诗学突出地呈现出一种"贵人"、"重人"的美学精神。这种"贵人"、"重人"的美学精神,实质上与中国美学之"重人"、"贵人"主张是一以贯通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批评》期刊2019年02期)
王雪颖[8](2019)在《追寻伦理精神与澄净心灵——《非诚勿扰》《鸳鸯蝴蝶》的杭州空间诗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非诚勿扰》《鸳鸯蝴蝶》这两部影片以天堂之城杭州作为影片故事生成的空间。通过银幕的杭州空间构筑,两部影片不仅再现了杭州韵致妙曼与魔幻化的城市品质,更重要的是,两部影片所构筑的杭州空间蕴含着情感伦理与公义伦理的精神内涵,有着顿悟人生哲理,抵达安适心灵的城市内在精神品格。同时,这两部影片的杭州空间的精神构筑还有着心灵哲理的诗学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电影》期刊2019年04期)
张宝[9](2019)在《咏怀诗中“志”、“情”辨析及“怀”之诗学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把握"咏怀诗"之内涵,须对"怀"这一情感特质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流变作一梳理辨析。在溯源探流过程中发现,"怀"是与古代的"诗言志"中的"志"及"诗缘情"中的"情"密切相关的。"志",侧重于社会主体,在儒家学说的深厚土壤里,在一定程度上又向伦理和教化发生了偏移。"情"应指个人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侧重于个体。在诗歌创作中,"情"与"志"并举,即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潮流及时代精神相联系时,才能产生动人的诗篇。(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08期)
王昌忠[10](2019)在《诗学精神的细致发掘和精深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少学者认为,建构中国新诗理论的途径主要侧重于对西方诗学资源的移植、吸纳和创造性转化。这当然有令人信服的道理,因为不仅启动中国新诗的直接引擎与西方诗歌和诗歌理论密不可分,而且新诗的发展过程也每每受到西方诗歌和诗歌理论的作用和影响。就事实而言,中国新诗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期刊2019-02-19)
诗学精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共和国迈进七十周年的今天,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都要面对现代性和世界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提诗歌的民族性也许有些人会认为是复辟。这是一种误解。回顾新中国的诗歌史,被民族精神濡染的诗人们始终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都是诗人首先进入社会现场,勇于发声,让大气真气以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精神论文参考文献
[1].陈超.一种音乐“离散”诗学的可能建构——20世纪台港音乐的“离散”情结及其精神图景[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9
[2].李犁.坚守与呼唤民族诗学的精神与特质——关于新中国七十周年诗歌品质的再思考[J].诗选刊.2019
[3].张洁宇.“是你们教了我鲁迅的杂文”——穆旦诗学思想与鲁迅杂文精神[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刘永春.房伟文学书写的精神向度与诗学立场[J].新文学评论.2019
[5].马哈力麦.中国古典诗学文化精神对美国20世纪文学的影响——以“言不尽意”为例[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9
[6].刘伟楠.宋元时期记梦诗的精神内涵与诗学意义[J].阴山学刊.2019
[7].李天道.中国诗学之“贵人”美学精神[J].中国文学批评.2019
[8].王雪颖.追寻伦理精神与澄净心灵——《非诚勿扰》《鸳鸯蝴蝶》的杭州空间诗学[J].当代电影.2019
[9].张宝.咏怀诗中“志”、“情”辨析及“怀”之诗学精神[J].长江丛刊.2019
[10].王昌忠.诗学精神的细致发掘和精深辨识[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