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拔极限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承载力,极限,拉拔,桩基,数值,函数,基岩。
抗拔极限承载力论文文献综述
穆锐,浦少云,黄质宏,李永辉,郑培鑫[1](2019)在《土岩组合岩体中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全面探究土岩组合岩体中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结合工程岩土参数及试验数据,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即可得到土岩组合岩体中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基于被动状态下的Kotter极限平衡方程式求解土层提供的抗拔力,根据岩石强度,基于Hoek-Brown破坏准则求解抗拔桩嵌岩端岩体的抗拉强度,从而可计算得到嵌岩端岩体的抗拔力;由静力平衡原理,迭加土层及嵌岩端岩体提供的抗拔力及破坏锥体重量,即可得到土岩组合岩体中嵌岩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理论解析式。在嵌岩深度较小的情况下,该解析式的理论计算值与数值模拟分析值相接近,但随着嵌岩深度的增加,理论计算值会偏离数值计算值。故结合数值模拟试验值,对提出的极限承载力理论解析式作进一步的修正,得到修正后的极限承载力解析式能反映嵌岩端岩石风化程度、嵌岩深度、土层厚度、桩长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运用修正后的解析式对该地质条件下不同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计算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吻合,说明所建立的抗拔桩极限承载力解析式的方法是可行的。同时,运用该方法可确定类似工程中嵌岩抗拔桩的极限承载力。(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07期)
康正炎[2](2018)在《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好地研究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计算爆扩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结合两组试桩试验,将试验结果与各种方法的计算值作比较。结果表明:规范算法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50%左右,过于保守忽略了桩体自重,不能充分地计算承载力值;圆柱面剪切法计算结果比实际值相差大10%左右,不适宜用来估计承载力值;一些学者依据有限元模拟,提出了扩大头段产生局部破坏,破裂面曲线可以采用对数螺旋线表示,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适用于不同分层土体计算。也为以后类似抗拔桩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胡伟,高文华,赵璞,刘顺凯,龙诚璧[3](2019)在《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极限拉拔力学机理和承载力理论研究存在人为区分浅埋、深埋,但界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对其开展了破坏机制分析和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的研究。通过板前四棱锥土核在垂直于板平面的竖直面和水平面投影叁角形的形状演化来分别反映竖向和水平向破坏机制随土性、埋深比等因素变化的对称性;构建了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极限拉拔的叁维统一力学模型;依次取不同受力体进行极限力学平衡分析;推导了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与其他理论方法、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表明:新的力学模型很好地实现了一个模型来反映不同埋深比范围破坏机制的连续变化规律,无需再人为区分浅埋和深埋;统一理论解计算结果不仅与室内模型试验数据符合的很好,也和现场、大尺寸室内试验数据吻合;较3种国外方法计算结果更加接近于实测值,且具有更小的离散性,平均值总体上偏于安全,在4种方法中表现最好。(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柳晓科,鹿群,路士伟,刘春龙,郭少龙[4](2018)在《低裙式吸力桩真空沉贯及抗拔极限承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裙式吸力桩的承载力,使其更易于沉贯且能更好地保护主桶周围土体免受洋流刨蚀,提出了一种新型低裙式吸力桩模型,采用双桶负压法沉贯该桩,能有效减小土塞高度。提出的超低位真空预压法能够快速固结土体,缩短试验周期,采用该方法加固的土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强度沿深度增加的地基土。在该土体上采用抽真空法沉贯不同规格的吸力桩模型,对比研究低裙式吸力桩的可贯性,分析其沉贯阻力,结合试验数据拟合出了沉贯阻力公式。最后,通过45°斜拉试验并结合PLAXIS 3D软件对吸力桩承载力展开研究,对比试验与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新型低裙式吸力桩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8年06期)
胡伟,刘顺凯,邹贵华,赵璞[5](2018)在《竖向条形锚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统一理论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竖向条形锚板拉拔问题的研究存在人为区分浅埋、深埋,且界定标准及力学模型的对称性认识不统一,基于自主研制的条形锚水平拉拔可视化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研究拉拔过程中板前土体的位移变形规律。极限状态下,板前存在弹性核叁角形区域,其角度变化可反映板前滑移线场的对称性;随着埋深比的增大,叁角形弹性核的上角增大(φ~π/4+φ/2),上侧土体位移变形范围相对缩小,从延伸至地表收缩至板前附近;下角减小(π/2~π/4+φ/2),下侧土体位移变形范围则相对扩大,边界与竖向夹角在π/2~3π/4+φ/2间变化;上下角之和基本保持不变(φ+π/2),板前滑移线场由非对称逐步向对称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假定,构建可考虑埋深等因素变化的竖向条形锚定板的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学模型,并推导出极限承载力的统一理论解。计算结果表明:新的力学模型很好地反映了板前滑移线场的对称性随埋深比的连续变化规律,无需再人为区分浅埋和深埋;极限承载力统一理论解对砂土中竖向条形锚定板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的更好,较其它3种传统方法具有明显优势。(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张浩文[6](2017)在《抗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建设方兴未艾,深基础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桩基础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抗拨桩普遍应用于地下抗浮结构物、高耸而轻型的结构物、深基坑开挖以及膨胀土地区等。如何正确预测抗拔桩的承载能力,保证抗拔桩的安全使用。在此背景之下,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对桩基础的发展历史进行阐述,总结抗拔桩的研究现状,包括现场试验研究、模型试验研究和极限承载力计算等。(2)介绍抗拔桩基础的理论研究。在相关参考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抗拔桩的破坏形态、抗拔桩和承压桩荷载传递机理的异同和抗拔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3)根据桩基现有的技术规范,所计算的值往往偏于保守,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工程成本的提高。对此,本文在考虑了桩身自重的情况下,通过对折减系数进行调整以估算钻孔灌注桩抗拔承载力。(4)在静载荷有限的实验数据的背景下,利用灰色模型新陈代谢法取四组不同的数据对残差值进行预测,确定了残差值最小,精确度最高的数据组,优化了灰色预测过程中对原数据的选取。(5)根据叁根桩S/Q-S的直线拟合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每段的直线斜率在不断减小,即预测的数据点越多预测的抗拔桩破坏荷载也越大。(6)根据折减系数法得到叁根桩的极限承载力对比工程中静载荷法得到的极限承载力,可以得出由于静载荷试验设备有限,工程中对承载力估计偏于保守。(本文来源于《南昌航空大学》期刊2017-06-01)
梁敬宝[7](2016)在《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状土基础是输电线路工程的基础型式,通过利用原状土基础的性质,可以提高基础的抗拔能力。这种方法具有保护环境、节省模板、施工简单方便等优点。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可以通过计算求出,本文介绍了新旧两种有关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本文来源于《通讯世界》期刊2016年15期)
唐孟雄,陈达[8](2015)在《基岩内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极限平衡法,利用幂函数形式的滑移面假设,考虑桩岩界面作用力影响,推导出等截面抗拔桩在单层地基中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以软岩抗拔桩侧摩阻力试验结果为依据,提出软岩抗拔桩幂函数滑移面参数N=0时破裂面接近实际形状,并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模型与假设的准确性。以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对于软岩抗拔桩,桩岩界面作用力参数1c、岩石界面摩擦角δ可分别取岩石黏聚力c和内摩擦角?参数的0.7~0.8倍折减,分析了软岩抗拔桩极限承载力与软岩?、c的关系,发现抗拔桩极限承载力随着软岩摩擦角?、软岩黏聚力c增加而增加,软岩黏聚力对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影响更大。(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5年S2期)
邓环宇,周永伟[9](2015)在《开挖条件下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颗粒流方法分析研究了抗拔桩在砂土土层中的破坏形态,结果表明:抗拔桩桩周土体在极限荷载作用下,整体破坏形态成倒锥台形,桩周土中存在明显的线性破坏面,由此可确定破坏角,此外上覆荷载卸载前后对桩周土破坏角不产生影响,桩长可显着改变破坏角。在上述模型计算结论的基础上,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抗拔桩在砂土土层中的承载力及承载力损失比的计算公式。(本文来源于《低温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07期)
常林越,王卫东,吴江斌[10](2015)在《基于极限承载力试验的扩底抗拔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天津于家堡南地下车库工程扩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试验,结合数值模拟手段对扩底桩抗拔承载特性、破坏模式和受力机制开展了分析研究。计算分析表明,扩底桩(有效桩长19 m)相比等截面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提高约50%,材料增加仅8.5%,扩底桩扩大头周边土体提供的抗力显着提高了抗拔承载力;荷载较小时抗拔力主要由等截面段侧摩阻力提供,扩头段抗拔力占桩顶加载的比值随加载近似呈线性增加;扩底桩等截面段沿桩土界面先发生剪切破坏,扩头段周边土体后发生受压破坏,抗拔承载力达到极限;扩头段位于同一土层时,不同桩长扩头段提供的极限抗拔力相差不大,桩长越长,扩头段抗拔力贡献率越低;扩头段抗拔力主要由自重、扩头段法向力竖向分力和侧摩阻力组成,其中法向力竖向分量提供了扩头段的主要抗拔力,占扩头段总抗拔力约70%。(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7-17)
抗拔极限承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更好地研究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总结了国内外计算爆扩桩极限承载力的方法。结合两组试桩试验,将试验结果与各种方法的计算值作比较。结果表明:规范算法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小50%左右,过于保守忽略了桩体自重,不能充分地计算承载力值;圆柱面剪切法计算结果比实际值相差大10%左右,不适宜用来估计承载力值;一些学者依据有限元模拟,提出了扩大头段产生局部破坏,破裂面曲线可以采用对数螺旋线表示,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较好,适用于不同分层土体计算。也为以后类似抗拔桩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拔极限承载力论文参考文献
[1].穆锐,浦少云,黄质宏,李永辉,郑培鑫.土岩组合岩体中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确定[J].岩土力学.2019
[2].康正炎.爆扩桩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综述[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8
[3].胡伟,高文华,赵璞,刘顺凯,龙诚璧.竖向正方形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叁维统一理论解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4].柳晓科,鹿群,路士伟,刘春龙,郭少龙.低裙式吸力桩真空沉贯及抗拔极限承载力[J].岩土力学.2018
[5].胡伟,刘顺凯,邹贵华,赵璞.竖向条形锚定板水平拉拔极限承载力统一理论解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8
[6].张浩文.抗拔桩极限承载力预测模型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7
[7].梁敬宝.输电线路原状土基础抗拔极限承载力计算[J].通讯世界.2016
[8].唐孟雄,陈达.基岩内抗拔桩极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J].岩土力学.2015
[9].邓环宇,周永伟.开挖条件下抗拔桩极限承载力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5
[10].常林越,王卫东,吴江斌.基于极限承载力试验的扩底抗拔桩承载特性数值模拟分析[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