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动态变化论文_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景观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景观,格局,动态,洞庭湖,城市,漓江,土地利用。

景观动态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1](2019)在《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反演了西安市1995—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分析了西安市不同时期的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并运用景观格局对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化分析。总体统计结果显示:西安市1995年、2002年、2009年、2016年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45.40%、50.03%、55.97%、59.42%,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其中1995—2016年极低覆盖度面积减少了1427.9337 km~2,极高植被覆盖度面积增加了1252.9080 km~2,表明西安市自然生态环境明显转好。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南部山区秦岭和渭河洪冲积平原的植被生长保持稳定;沿山丘陵、黄土台塬区植被增长趋势显着;植被退化主要发生在新的建城市区域和主要发展开发区。景观格局分析显示:西安市在此20年间,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呈上升趋势,破碎化程度加大,这不仅表明西安市资源不断被开发利用,同时也表明生物多样性的环境向不利趋势方向发展。这提醒我们尽管西安市总体植被覆盖度变好,但仍需要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密切关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刘斯荣,陈志鹏[2](2019)在《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方法存在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Markov模型的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方法。以2017年城市园林景观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土地利用幅度、景观格局变化程度、转移矩阵、转入/转出贡献率等多个指标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确定出所研究区201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采用该矩阵来表征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将元胞自动机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相融合构建CA-Markov模型,采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园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定量预测。实验数据表明,所提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小,吻合度较高。所提方法可用于动态模拟预测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10期)

徐亚男,刘学录,李晓丹,李尚泽,张一达[3](2019)在《祁连山东段生态敏感性对景观动态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3S技术,对祁连山东段2000—2016年的景观动态变化和生态敏感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草地的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减少,形状结构趋于松散且简单化;森林和冰雪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减少,形状结构趋于紧密但简单化;灌木的面积和斑块数量增加,形状结构趋于松散但复杂化;裸地和水域的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减少,形状结构趋于紧密但简单化。(2)景观整体多样性水平增加,异质性和破碎化程度增大,各景观要素向着均匀化且分散的趋势发展。(3)景观类型面积指数、破碎度和分离度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斑块面积指数。(4)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处于低敏感性水平,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总的来说,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造成景观和生态敏感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景观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林国敏,蔡宏,康文华,吴愈锋,王跃跃[4](2019)在《赤水河中上游坡景观特征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十多年来,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喀斯特地区坡地景观特征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典型喀斯特流域赤水河中上游为研究区,选用覆盖研究区2003年及2016年Landsat系列数据,使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及GIS的空间分析功能等,分别探讨了研究区的景观组成、景观利用强度及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研究区的坡景观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坡建设用地增加了30 km~2。坡耕地转出量为498 km~2,其中82.93%转为坡林地和11.85%转为坡灌草,而仅有5.22%转为坡建设用地,陡坡耕地减少了40.66%,其中有36 km~2转为陡坡林地, 46 km~2转为陡坡灌草;2)在该时间段,坡地景观的土地利用强度大于陡坡景观,且2003年的坡地景观及陡坡景观的景观利用强度均大于2016年;3)在景观水平上,陡坡景观及坡景观的邻接性增强,多样性减小,陡坡景观连通性增强,破碎程度减小,坡景观趋于破碎,斑块形状复杂。在类型水平上,陡坡耕地及坡耕地斑块形状变得复杂且破碎,连通性差,坡建设用地破碎程度减小,斑块形状变的简单,连通性变好。(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5](2019)在《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洞庭湖是4种濒危鹤类:白头鹤(Grus monacha)、白枕鹤(G. vipio)、白鹤(G. leucogeranus)和灰鹤(G. grus)的越冬地,但尚无东洞庭湖越冬鹤类种群动态及栖息地变化的系统研究.本研究调查收集了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鹤类的种群状况,并选取相应越冬季的东洞庭湖卫星图片,提取不同时期东洞庭湖湿地景观格局数据,分析鹤类种群动态与湿地景观格局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种群数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目前4种鹤类集中分布于采桑湖、丁字堤一带,灰鹤种群数量尚维持有二百余只,而白头鹤、白枕鹤和白鹤仅有不足10只的零星分布.1999—2000年后东洞庭湖水域及泥滩面积迅速下降并快速破碎化是导致鹤类种群下降的重要原因.未来应从保护及恢复东洞庭湖鹤类栖息地入手,加大鹤类保护,逐渐恢复东洞庭湖鹤类种群.(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其格乐很,何秉宇,黄玲[6](2019)在《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水磨沟区、高新区)为研究靶区,以2008、2013、2017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Envi、ArcGIS以及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对2008—2017年研究区生态类型格局面积变化及转移矩阵进行分析,并选取7个景观特征指标,即绿地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平均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类型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聚集度,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地景观转入量主要来自裸地及农田,绿地面积从2008年的90.38 km~2增加至113.34 km~2,2017年绿地面积相较2013年增加了22.96 km~2,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了2百分点。研究区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高新区绿地面积较小,斑块个数最多,斑块密度最大,破碎化程度最高,绿地生态功能较弱。绿地斑块形状及绿地景观结构的复杂性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城市绿地景观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其中因水磨沟区部分山区绿地景观连通性较强、破碎度小,城市绿地聚集度最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绿地优化建议,为研究区城市绿地景观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参考,同时为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决策支持。(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5期)

王敬哲[7](2019)在《内陆干旱区尾闾湖湿地识别及其景观结构动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在全球生态系统之中,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易于退化,在干旱地区湿地的干缩则表现的更为显着,而湿地作为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其生态功能不可替代。干旱区湿地对于气候因素的波动以及人为因素的响应更为敏感,湿地所在区域的环境变化可以通过湿地的流转、消亡、干缩、发育等进行深刻反映,湿地的时空变化势必会对干旱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尤其是水资源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开展干旱区湿地研究对区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生态系统运行功能、生态系统价值、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具有重大科学意义。本研究以国家重要湿地——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靶区,收集了近30年来(1991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3年、2006年、2009年、2012年、2015年与2017年),春、夏、秋叁个季节的卫星遥感数据,区域的高程数据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以及对应的水文气象数据。此外,为了进一步说明2017年艾比湖的动态变化,还收集了Sentinel-1A遥感影像。在空间尺度上,以随机森林RF(Random Forest)算法为主要分类器,通过筛选出的最优变量对艾比湖湿地不同湿地类型的面积进行动态提取,借助ArcGIS、Geoda、FRAGSTATS、Graphab等软件操作平台,对湿地的空间结构变化、转移特征、时空关联模式、景观格局、空间连通性等进行分析。在时间尺度上,借助收集到的气温、降水、水文站的径流以及入湖径流量等气象水文数据,以线性倾向估计、R/S分析、突变分析、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为主要手段,在分析这些主要气象水文要素的多尺度变化的基础上,探索湿地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研究主要得出的结论如下:(1)在基于RF分类器为框架的背景下,经过反复试验本研究固定决策树的颗数N为100,特征变量的个数x为25,在该种参数设定下识别精度最优,并将其视为最优参数设置方案进行具体的分类工作。(2)1991-2017年整个研究区的各种地类发生了极为显着的时空变动。尤其是在春、夏、秋3个不同季节,各类湿地的面积与时空分布存在明显的差异。艾比湖保护区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沼泽湿地、盐沼湿地、以及非湿地的多年平均面积分别为110.00 km~2,604.92 km~2,17.08 km~2,760.41 km~2,322.02 km~2,1296.02 km~2,非湿地的面积占比最大。(3)提出了一种新的SAR水体指数(改良的Sentinel 1A水体指数,MSWI)。基于这一新指数和Sentinel 1A数据,采用Otsu方法选择动态分类阈值对湖泊湿地2017年的年内特征进行提取,结果表明分类结果可接受,其最佳总体准确度为99.94%,Kappa系数为0.9971。季节性变化显示湖泊湿地在年内呈现出“急剧上升”—“显着下降”—“逐渐稳定”的变化趋势。(4)艾比湖湿地的湿地率整体空间自相关水平呈波动趋势,而严重枯水期的年份(如2015年)的年自相关水准极低,说明这一时期的艾比湖湿地的空间集中效应较差。时空演变过程可以得知,近30年间艾比湖湿地保护区的湖泊湿地逐渐向西北部转移。不同季节当中,春季的湿地率普遍高于其他季节。最大的湿地率全部出现在春季,其次为夏季、秋季。春季最高的湿地出现时间为2003年,最低则在1991年。夏季最大对应时期为2017年。而对于秋季而言,最高的湿地率也出现在2003年。湖泊湿地是保护区十分重要的湿地的类型。(5)从空间视角而言,河流湿地的丧失主要发生在保护区东南部阿其克苏河一线(桦树林站-鸭子湾站),北部的科克巴斯陶站山前水系区域与桑德库木站的山前区域。湖泊湿地很少会直接从本体干缩为非湿地,艾比湖本体可能会发生萎缩,但通常会转化为沼泽湿地或盐沼湿地,但这种情况偶有发生在阿其克苏河临近的河成湖泊上。沼泽湿地的丧失主要发生在湖区北部(受科克巴斯陶站水系发育的沼泽湿地)以及艾比湖湖滨东部的间歇性风浪带。盐沼湿地的丧失在研究区是很明显的,且主要分布在沼泽湿地的边缘、鸭子湾站-阔克塔拉站沿线以及研究区东北部桑德库木站与五道泉站附近的山前区域。(6)不同季节中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以及非湿地的连通程度最强。秋季的斑块现状最为复杂。春季的湿地空间连通性最优,夏季次之,秋季最不理想。季相变化主要受到区域的气候条件与外界因素影响。大型湿地斑块(≥100 ha)与全局图论指数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对艾比湖湿地整体的空间连通性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各种不同类型的湿地在春季节点度指数NDI较高的斑块数量更多。各类湿地斑块的NDI与其面积均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湿地斑块的面积(规模)越大,NDI也就越大。细碎小斑块在大斑块外围聚集的变化趋势,以及大斑块临近的小尺度斑块对湿地全局空间连通性的显着作用。(7)当前气候情景下艾比湖湿地保护区内部河流湿地的中度、高度适宜分布区集中在阿其克苏河沿岸、奎屯河沿岸以及博尔塔拉河入湖区域。未来情景下中度适宜区最大则出现在基于RCP 8.5情景下的2050年(32.47%),高度适宜区对应在RCP 8.5情景下的2070年(1.66%)。对此贡献程度前5个最高的因素依次为: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年平均气温>最寒冷月份极低温>最干燥季节降水量>最湿润季节降水量。当前条件下,湖泊湿地的非适宜区占保护区的34.10%,高度适宜区则可能在RCP 4.5情景下的2070年达到极高值,其面积占比为4.32%。沼泽湿地与盐沼湿地在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时空分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这与当前的情况是比较一致的。本研究抓住湿地扩缩与继发的环境效应的这一核心问题,为以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尾闾湖泊湿地的时空演变过程中其景观格局特征的变化规律提供应用参考,增加对内陆干旱区尾闾湖泊湿地的认识,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保育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基础,为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及远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9-06-30)

薛春燕[8](2019)在《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上海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既反映了城市化对城市森林的影响,也决定其在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中的功能,掌握城市整体森林景观格局有利于全面了解一个城市的森林特征。本文基于上海市森林资源调查数据,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景观指数法对2004年和2014年上海市城市森林的景观格局进行城乡梯度及其森林类型的动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上海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与城市地貌格局吻合,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下,不管从景观构成还是景观指数方面看,森林景观生态质量均低下。在景观尺度上,虽然十年间城市森林面积显着增长,但城市森林从2004年到2014年呈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景观连接度较差、景观斑块边界整齐单一、斑块间生态过程联系较弱等问题。在森林类型景观尺度上,阔叶林占上海市森林类型的大部分且其面积有增长趋势,果树林呈减少趋势;相比其他类型,阔叶林空间聚集分布范围集中在近郊,且聚集效应相对明显。通过城乡梯度划分和分析,上海市城市森林景观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且区域差异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研究结果从宏观水平上分析城市森林空间格局动态变化,以期为城市景观格局优化和管理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陕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林增学[9](2019)在《1985-2014年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1985年、2000年和2014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演变趋势;结合Fragstats4.2景观分析工具,识别了该流域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5-2014年,漓江流域土地利用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主要表现为林地、耕地和草地面积减小,湿地、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加,且变化集中发生在2000-2014年。同时景观水平上破碎化和复杂化程度加剧,聚集程度和斑块连续程度有待提高;类型水平上林地景观破碎化层度增加,耕地和草地斑块面积增加,湿地和居民及城乡建设用地的聚集度较高,分布集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3期)

尹子毓[10](2019)在《鲅鱼圈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是连接生态环境各要素的纽带,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人类为牟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不断加大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如城市扩张、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不合理的乱砍伐森林、过渡放牧、围湖造田等。这不仅改变了地表的覆被,也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继而影响着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不同尺度范围内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服务功能。研究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及土地生态环境问题,探究其演化规律,对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以鲅鱼圈区2010~2017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格局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生态环境质量,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究鲅鱼圈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时空分异特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从土地利用类型和动态度来看,鲅鱼圈区用地类型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园地类型为次。2010~2013年建设用地净增量为19.14 km~2,百分比增加了5.55%,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园地面积净减少了8.65 km~2,面积百分比减少了3.78%;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未发生大的变动。2014~2017年,建设用地净增加了9.58 km~2,主要来源于填海工程。8年间,鲅鱼圈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大,耕地和园地向建设用地面积转移量最大,分别为1.79 km~2、9.17 km~2;土地利用动态度整体上呈现出逐渐减低的状态。(2)从土地利用景观指数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及草地斑块数量增加较大,建设用地斑块数量呈减少的状态;除林地外,其他各用地类型景观分离度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园地和草地景观形状指数呈现增加的状态,其他用地类型呈现减少的趋势。从景观水平变化来看,鲅鱼圈区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蔓延度及聚集度指数呈现增加的状态。(3)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看,鲅鱼圈区2010~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上呈减少状态,共减少了0.44×10~6元;除水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加的态势外,草地、耕地、林地、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减少的状态。2010年、2014年及2017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数的Moran’I分别为0.5653、0.5540、0.5539,说明其存在明显高的正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状态,聚集程度较大。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东部,用地类型多以林地和园地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用地类型多以建设用地为主。(4)从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贡献率来看,鲅鱼圈区生态环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该地区主要以园地和林地为主;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及南部地区,该地区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土地利用转移的贡献率高值区主要为望海农业村和望海渔业村,值分别为0.03、0.08;低值区主要有于园子村、大铁村、郭屯村、西关村及火山村,值分别为-0.06、-0.06、-0.05、-0.05、-0.08。(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景观动态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传统方法存在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A-Markov模型的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方法。以2017年城市园林景观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选择土地利用幅度、景观格局变化程度、转移矩阵、转入/转出贡献率等多个指标分析了研究区2017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确定出所研究区2017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采用该矩阵来表征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将元胞自动机与隐马尔可夫模型相融合构建CA-Markov模型,采用CA-Markov模型对研究区园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定量预测。实验数据表明,所提预测方法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差异较小,吻合度较高。所提方法可用于动态模拟预测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趋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景观动态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西安市1995—2016年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监测及景观格局分析[J].生态科学.2019

[2].刘斯荣,陈志鹏.城市园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动态预测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3].徐亚男,刘学录,李晓丹,李尚泽,张一达.祁连山东段生态敏感性对景观动态变化的响应[J].生态科学.2019

[4].林国敏,蔡宏,康文华,吴愈锋,王跃跃.赤水河中上游坡景观特征动态变化研究[J].生态科学.2019

[5].周延,靖磊,贾亦飞,雷刚,姚毅.东洞庭湖4种濒危鹤类近30年种群动态及栖息地景观格局变化[J].湖泊科学.2019

[6].其格乐很,何秉宇,黄玲.基于GIS和Fragstats的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9

[7].王敬哲.内陆干旱区尾闾湖湿地识别及其景观结构动态变化[D].新疆大学.2019

[8].薛春燕.基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上海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19

[9].林增学.1985-2014年漓江流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J].中国岩溶.2019

[10].尹子毓.鲅鱼圈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矿区生态系统的退化、恢复和重建Fig....后河流域1980~1991年景观格局动态变...后河流域1991~2000年景观格局动态变...一42001年武汉市湿地景观动态变化1996~2001年景观动态变化京昌高速公路廊道效应作用下的城市~...

标签:;  ;  ;  ;  ;  ;  ;  

景观动态变化论文_王君,杨晓梅,隋立春,康军梅,王志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