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枪弹新概念——“有控枪弹”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鹏宇[1](2020)在《弹道修正执行机构设计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结合国内外小口径弹道修正弹的研究现状,提出一种以40毫米微旋榴弹为载体的修正弹执行机构设计方案,对电磁舵机进行了整体结构设计与工作性能分析研究。根据数值计算,提出了舵机响应时间、抗过载强度等四条技术指标,针对不足之处,以TRIZ理论为工具加以分析并得出优化方案;通过弹丸气动布局设计、电磁舵机自由度计算、芯片电压试验以及对电磁干扰等问题的综合考虑,提出了“三舱分置”的结构布局,确定了主程序的工作方案;通过对照实验,选择5v为芯片工作电压,并完成了电磁舵机的整体结构设计。根据高等动力学理论,详细描述了电磁舵机操纵力的生成机理,通过计算建立了弹道修正弹的操纵力模型。以美制M384高速榴弹为理想载体,对其加装卷弧式尾翼,使用CREO 2.0建立了弹道修正弹的三维模型,通过ANSYS软件完成了弹丸在滑膛身管的膛内发射强度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弹丸整体无明显形变,各元件应力均小于其材料的屈服极限。根据虚拟样机技术,使用ADAMS软件完成了弹道修正弹的飞行控制过程响应速度分析,结论表明:随着输入扭矩增加,系统响应时间缩短,且最短响应时间约为0.075s小于0.1s,满足前文提出的技术指标,可应用于滚转速度为5r/s的弹道修正弹。结合弹丸自转速度和舵机响应时间等因素,简要分析了执行机构的修正能力。从弹丸质量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该设计对弹丸质心位置的影响。
施金灿[2](2019)在《某智能枪弹的弹道修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某口径智能枪弹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智能枪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尾翼稳定方式的智能枪弹总体方案,选定智能枪弹的气动外形并利用Fluent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气动外形进行改进。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巧的,基于变质心技术的,以质量滑块在弹体径向面内运动来对外弹道进行修正的机构。在六自由度刚体弹道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理论力学和飞行动力学理论将与质量滑块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引入到六自由度弹道模型中,推导得到适用于智能枪弹系统的弹道方程,并在该弹道方程的基础上推导出攻角方程。利用Matlab软件,对攻角方程进行数值仿真以分析智能枪弹静稳定性、追随稳定性和由质量滑块绕弹轴转动引起的枪弹共振问题,求出保证智能枪弹稳定飞行的质量滑块的许可运动范围;对弹道方程进行数值仿真,在保证枪弹稳定飞行的前提下,对弹道修正机构作用下的可控性和修正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动态面控制理论和弹道理论,推导出智能枪弹飞行姿态控制模型,设计姿态控制器,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的数值仿真验证了控制器调节速度快,具有自抗扰性和鲁棒性。
于亚飞[3](2019)在《某智能枪弹发射强度和弹载电路应力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国内外对智能弹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12.7mm的智能枪弹的总体方案,完成其弹体总体结构设计,利用有限元数值仿真完成了该智能枪弹的结构强度分析以及弹载电路模块的应力分析,为智能枪弹的结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依据。首先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设计了一种激光半主动制导的智能枪弹,采用滑膛发射,从各零件的整体布局和弹丸的空气动力学特性出发,完成了该智能弹药的总体结构设计;其次对滑膛发射的智能弹药进行了膛内运动的受力分析,并建立了该智能弹药的内弹道模型,确定相关内弹道参数,计算得出该滑膛发射的智能弹药的膛压以及速度曲线;第三利用HYPERMESH和ABAQUS建立了弹丸各组件和身管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弹丸各个零部件的结构强度、弹托和底托在膛内运动的可靠性、弹尾部和弹芯的结构强度、以及尾翼偏转机构的应力分布;最后简化了弹丸其他结构,分析高过载环境下不同弹载电路模块外壳厚度以及不同灌封材料下电路板的应力响应。分析的结果对小口径智能弹药弹载电路模块的结构设计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刘延友[4](2014)在《某制导枪弹结构设计及其气动特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制导枪弹为研究对象,根据小口径弹药制导的研究现状,及枪弹结构设计理论,提出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和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的总体结构设计方案,并对其进行气动特性分析,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根据现有的制导枪弹姿态执行机构的研究现状,设计基于弹头偏角姿态控制和基于侧喷流姿态控制两种制导枪弹的总体结构,并论述两种类型制导枪弹外弹道姿态实时控制的机理,同时建立其外弹道姿态控制的数学模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建立两种类型制导枪弹的三维实体模型,采用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通过Fluent的流体仿真,得到两种类型制导枪弹的流场特性和诸气动力系数,着重分析其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以及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升阻比、俯仰力矩系数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最后,对比分析两种类型制导枪弹的气动特性,在马赫数1.5以下,侧喷流型的阻力特性、升力特性和升阻比优于弹头偏角型,但当马赫数大于1.5时,则存在相反的情况。对于俯仰力矩特性,由于两种类型枪弹的作用机理不同,弹头偏角有较好的俯仰力矩特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弹体的稳定性,侧喷流本身需要较小的俯仰力矩特性,同时保证弹体的稳定性。
袁钰[5](2014)在《大口径有控枪弹总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传统枪弹在远距离命中率较低的问题,研究工作在总结分析近30年国内外有控枪弹的发展基础上,设计探索了一种尾翼式大口径有控枪弹。根据有控枪弹的基本设计要求,确定了有控枪弹的工作原理并提出了其总体设计方案。方案中该有控枪弹是一种尾翼稳定滑膛式发射弹药,弹体采用三段式螺纹连接结构,同时针对枪弹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口径可折叠式尾翼并完成其发射强度校核。通过研究有控枪弹对执行装置的特殊要求,设计了一种微型电磁继电器式舵机,分析了舵机的修正效果并完成了其强度的校核。在内弹道仿真计算中,因弹体特殊的外形,着重研究了受限的装药条件对有控枪弹初速的影响。在弹体外部流场气动仿真中,建立了有控枪弹的气动模型,利用工程计算软件Missile Datcom和数值计算软件FLUENT分别对该模型在0.5Ma-2.5Ma的范围内进行气动仿真计算,得到了该有控枪弹阻力系数、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随舵翼偏转角度和飞行速度的变动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有控枪弹总体方案具有可行性,其气动模型具有良好的飞行特性。
陶家宾[6](2013)在《某机电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气动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修正弹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索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微型修正弹。首先对微型修正弹的总体方案进行论述,包括提出修正弹的总体设计要求、修正弹道作用原理。其次进行修正弹的总体结构设计与分析,主要是根据该口径弹药的应用平台,对其外形结构设计与分析,脱壳结构及其原理研究。然后根据微型修正弹对执行装置的基本要求,分析了各种修正执行机构,选用电磁继电器式电磁舵机,论述了电磁舵机的工作原理,详细设计了电磁舵机的结构。最后使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对微型修正弹进行气动力仿真。仿真计算了该修正弹在不同小攻角、2马赫数内的气动力参数,得到了该修正弹药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随飞行马赫数和攻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计算所得气动参数符合修正弹外弹道学规律,较好地模拟了弹丸跨音速时的飞行状态。并对微型修正弹的飞行稳定性和尾翼偏转角度对修正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研究,验证了该微型修正弹总体方案的可行性,为下一步详细设计弹丸实物样机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双海军[7](2012)在《我国通用弹药发展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通用弹药存在研制生产技术落后、智能化弹药品种较少等问题,对我国通用弹药的发展进行了战略思考。介绍我国通用弹药的发展历程,结合国际通用弹药发展趋势,分析我国通用弹药研制生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通用弹药基础理论研究,组建综合性通用弹药研发中心,整合通用弹药生产厂家等发展战略。该研究可为制定我国通用弹药的发展战略措施提供参考。
严金根[8](2007)在《某飞行机电系统探测及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单兵灵巧榴弹的目标探测与处理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探索研究。在分析单兵榴弹特点的基础上,为了减小弹道偏差、提高榴弹命中精度,对单兵榴弹灵巧化技术进行了分析论证,提出了激光半主动简易制导、脉冲矢量发动机姿态控制的单兵榴弹弹道修正总体方案。根据激光在大气中的透射、衰减规律和目标反射特性,选择了合适的激光目标指示器;采用四象限元件为激光探测器;通过建立光电模型,完成了激光探测系统的功率估算;设计了适合本系统的激光接收电路,并对硬件电路的各单元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充分利用DSP器件速度快、实时性强的特点,采用TMS320VC5402作为核心处理器,满足了本系统的设计需要;利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实现控制逻辑模块,提高了系统设计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设计了整个接收与处理软件系统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实现了探测系统的各种数字信号处理算法。
李东卫[9](2007)在《某机电系统飞行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单兵灵巧榴弹的飞行姿态控制执行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单兵榴弹散布大、射击准确度低等缺陷,提出了激光半主动简易制导、脉冲矢量发动机姿态控制的弹道修正单兵灵巧榴弹总体方案;在分析现有姿态执行机构的基础上,研究了适合单兵榴弹姿态控制的技术方案,并对非旋转的尾翼稳定榴弹的尾翼进行了改进设计;设计了基于MCU+CPLD技术的数字点火控制电路,并对侧推矢量脉冲发动机点火控制逻辑做了分析研究。针对脉冲矢量发动机对弹体的修正技术,对单兵榴弹在低马赫数下的飞行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对脉冲发动机不工作和工作时的流场、不同速度条件和不同攻角下的喷流干扰流场等进行了比较;通过分析,获得了横向射流与低速来流之间的复杂干扰流场的流场结构图和喷口附近及喷口上下游流场结构的压强分布和速度分布;验证了脉冲修正尾翼稳定单兵榴弹的可行性。
吴志林,徐万和,徐诚,高乃同[10](2000)在《枪弹新概念——“有控枪弹”及其关键技术》文中研究表明 1 综述 提高轻武器弹药的射击精度,一直是轻武器弹药设计师所追求的目标,然而,技术的限制使轻武器弹药设计状况始终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自枪弹诞生以来,枪弹仅仅局限于发射后弹头呈自由飞行的“无控”状态。枪弹的精度不但取决于弹头的外形,而且与发射具有极大的关系,虽然在发射具、弹头的设计上不断更新,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近几年来,随着微电子学、新材料与制导技术的蓬勃发
二、枪弹新概念——“有控枪弹”及其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枪弹新概念——“有控枪弹”及其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弹道修正执行机构设计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u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弹道修正及其执行机构概述 |
1.3 电磁式舵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修正弹电磁舵机结构设计 |
2.1 基于TRIZ理论的方案优化 |
2.1.1 TRIZ理论概述 |
2.1.2 TRIZ理论分析流程图 |
2.1.3 方案设计要求与技术指标 |
2.1.4 冲突矩阵解决实际问题 |
2.1.5 实际解决方案 |
2.2 转角电磁铁的方案设计 |
2.2.1 电磁铁的动态特性 |
2.2.2 转角电磁铁的选型 |
2.2.3 转角电磁铁的工作性能 |
2.3 弹丸气动布局及舵片机构设计 |
2.3.1 弹丸气动布局设计 |
2.3.2 舵片机构的几何特征设计 |
2.4 自由度分析及限位夹爪设计 |
2.4.1 系统自由度分析 |
2.4.2 限位夹爪的结构设计 |
2.5 凸轮机构的方案设计 |
2.5.1 凸轮工作曲线的设计 |
2.5.2 凸轮外轮廓的设计 |
2.6 硬件部分的方案设计 |
2.6.1 主程序方案设计 |
2.6.2 舵机的驱动原理 |
2.6.3 中央控制单元选择 |
2.6.4 芯片电压对照实验 |
2.7 电磁舵机布局方案设计 |
2.7.1 电磁舵机外壳设计 |
2.7.2 “三舱分置”布局 |
2.7.3 电磁舵机方案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3 电磁舵机的操纵力分析 |
3.1 电磁舵机的受力分析 |
3.1.1 重力 |
3.1.2 升力 |
3.1.3 空气阻力 |
3.1.4 科式惯性力 |
3.1.5 马格努斯力 |
3.2 电磁舵机的操纵力模型 |
3.2.1 舵片的瞬时操纵力 |
3.2.2 舵片的平均操纵力 |
3.2.3 操纵力的产生机理 |
3.3 本章小结 |
4 电磁舵机膛内发射强度数值分析 |
4.1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
4.1.1 有限元法的发展 |
4.1.2 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 |
4.1.3 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 |
4.2 弹道修正弹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2.1 材料模型建立 |
4.2.2 网格模型建立 |
4.2.3 载荷及边界条件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弹丸整体结构强度分析 |
4.3.2 电磁舵机结构强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飞行控制阶段电磁舵机响应速度分析 |
5.1 虚拟样机技术介绍 |
5.1.1 虚拟样机技术的优势 |
5.1.2 ADAMS软件介绍 |
5.1.3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 |
5.2 飞行控制阶段电磁舵机的动力学仿真 |
5.2.1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
5.2.2 运动关系与边界条件 |
5.2.3 动力学仿真的创建 |
5.3 电磁舵机响应速度分析结果 |
5.3.1 电磁舵机数值曲线分析 |
5.3.2 转矩-响应时间对照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2)某智能枪弹的弹道修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智能枪弹的概念描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智能枪弹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智能枪弹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智能枪弹的弹道修正方案设计 |
2.1 弹道修正方案的设计要求 |
2.2 智能枪弹气动外形选择 |
2.3 智能枪弹的弹道修正机构 |
2.3.1 修正机构方案设计 |
2.3.2 修正机构工作原理 |
3 智能枪弹的动力学建模及弹道特性分析 |
3.1 坐标系及坐标变换 |
3.2 智能枪弹六自由度模型的建立 |
3.2.1 智能枪弹受到的力和力矩 |
3.2.2 智能枪弹系统运动模型 |
3.3 智能枪弹系统的角运动分析及飞行稳定性分析 |
3.3.1 建立及求解智能枪弹系统的角运动方程和攻角方程 |
3.3.2 智能枪弹系统的飞行稳定性分析 |
3.4 智能枪弹系统的可控性分析 |
3.4.1 控制原理分析 |
3.4.2 算例仿真与分析 |
4 智能枪弹系统的飞行姿态控制器设计 |
4.1 基本原理介绍 |
4.1.1 动态面控制理论 |
4.1.2 扩张状态观测器基本原理 |
4.2 建立智能枪弹系统的姿态控制模型 |
4.3 智能枪弹姿态控制器设计 |
4.4 姿态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
4.5 姿态控制器仿真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某智能枪弹发射强度和弹载电路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能弹药研究现状 |
1.2.2 弹丸发射强度研究现状 |
1.2.3 弹载元器件防护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智能枪弹总体结构设计 |
2.1 智能枪弹结构的提出 |
2.2 弹丸总体结构 |
2.1.1 弹体结构 |
2.1.2 尾翼偏转机构设计 |
2.1.3 弹托结构设计 |
2.1.4 弹尾部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智能枪弹的内弹道特性 |
3.1 弹丸在膛内发射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
3.1.1 火药气体压力 |
3.1.2 惯性力 |
3.1.3 装填物压力 |
3.1.4 不均衡力 |
3.1.5 摩擦力 |
3.1.6 弹前阻力和重力 |
3.2 弹丸内弹道相关参数求解 |
3.2.1 内弹道模型假设 |
3.2.2 内弹道模型 |
3.2.3 内弹道参数 |
3.2.4 内弹道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枪弹发射强度数值分析 |
4.1 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 |
4.1.1 有限元法发展 |
4.1.2 有限元基本理论 |
4.1.3 显示求解方法 |
4.1.4 有限元相关软件简介 |
4.2 弹丸身管发射系统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1 基本假设 |
4.2.2 网格模型 |
4.2.3 材料模型 |
4.2.4 接触模型及约束 |
4.2.5 载荷和边界条件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底托和弹托可靠性分析 |
4.3.2 弹尾部结构强度分析 |
4.3.3 尾翼偏转机构各组件受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弹载电路膛内高过载环境下应力分析 |
5.1 有限元分析模型 |
5.1.1 弹载电路模块的结构 |
5.1.2 网格模型 |
5.1.3 材料参数 |
5.1.4 结果分析 |
5.2 外壳厚度对弹载电路模块的影响 |
5.3 不同灌封层材料对弹载电路模块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某制导枪弹结构设计及其气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制导枪弹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制导枪弹研究现状 |
1.3 制导枪弹姿态执行机构 |
1.3.1 舵机控制姿态执行机构 |
1.3.2 直接力控制姿态执行机构 |
1.3.3 推力矢量控制姿态执行机构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2 制导枪弹总体结构设计 |
2.1 制导枪弹结构的提出 |
2.2 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结构设计 |
2.2.1 总体结构 |
2.2.2 弹头偏角机构设计 |
2.3 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结构设计 |
2.3.1 总体结构 |
2.3.2 枪弹内部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3 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数学模型及其计算方法 |
3.1 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机理 |
3.1.1 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机理 |
3.1.2 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机理 |
3.2 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数学模型 |
3.2.1 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数学模型 |
3.2.2 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姿态控制数学模型 |
3.3 数值计算基本控制方程 |
3.3.1 三维N-S方程 |
3.3.2 湍流控制方程 |
3.4 数值离散方式 |
3.4.1 Roe-FDS格式 |
3.4.2 阶迎风离散格式 |
3.5 边界条件 |
3.5.1 外边界条件和物面边界条件 |
3.5.2 初始条件 |
3.6 Fluent求解器设置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的气动特性分析 |
4.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2 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流场分析 |
4.2.1 压力流场分析 |
4.2.2 速度流场分析 |
4.2.3 温度流场分析 |
4.3 基于弹头偏角型制导枪弹的气动特性分析 |
4.3.1 阻力特性分析 |
4.3.2 升力特性分析 |
4.3.3 升阻比特性分析 |
4.3.4 俯仰力矩特性分析 |
4.3.5 枪弹表面气动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的气动特性分析 |
5.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5.2 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流场分析 |
5.2.1 压力场分析 |
5.2.2 密度场分析 |
5.3 基于侧喷流型制导枪弹的气动特性分析 |
5.3.1 阻力特性分析 |
5.3.2 升力特性分析 |
5.3.3 升阻比特性分析 |
5.3.4 俯仰力矩特性分析 |
5.3.5 放大因子 |
5.3.6 枪弹表面气动特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两种类型制导枪弹的气动特性对比分析 |
6.1 阻力特性对比分析 |
6.2 升力特性对比分析 |
6.3 升阻比特性对比分析 |
6.4 俯仰力矩特性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大口径有控枪弹总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有控枪弹的应用前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有控枪弹结构设计 |
2.1 有控枪弹设计要求 |
2.2 有控枪弹工作原理 |
2.3 有控枪弹结构数据确定 |
2.3.1 弹体装配方式 |
2.3.2 弹体全长 |
2.3.3 弹体头部 |
2.3.4 弹体圆柱部 |
2.3.5 弹体尾部 |
2.3.6 弹体强度校核 |
3 舵翼修正机构设计与分析 |
3.1 弹体姿态控制方式 |
3.2 舵机类型确定 |
3.3 舵翼设计 |
3.4 电磁舵机工作原理 |
3.5 舵翼传动轴强度校核 |
3.5.1 传动轴弯矩校核 |
3.5.2 传动轴扭矩校核 |
3.6 电磁舵机修正效果分析 |
3.7 折叠尾翼结构及附件设计 |
3.7.1 折叠尾翼机构设计 |
3.7.2 折叠尾翼工作原理 |
3.7.3 弹托设计 |
3.7.4 弹壳 |
3.8 弹丸结构特征量 |
4 有控枪弹初速分析计算 |
4.1 内弹道基本方程 |
4.2 内弹道方程初始参数 |
4.3 有控枪弹初速计算结果 |
5 有控枪弹气动特性分析 |
5.1 计算方法介绍 |
5.2 基本控制方程 |
5.3 有控枪弹气动模型建立 |
5.3.1 气动模型参数 |
5.3.2 飞行条件设定 |
5.4 弹丸飞行受力分析 |
5.5 有控枪弹气动特性分析计算 |
5.5.1 基于Datcom分析计算 |
5.5.2 基于FLUENT分析计算 |
5.6 各气动特性变化规律分析 |
5.6.1 阻力系数 |
5.6.2 升力系数 |
5.6.3 俯仰力矩系数 |
5.6.4 静稳定 |
5.6.5 动稳定 |
5.7 气动结果分析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某机电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气动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项目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灵巧弹药及修正弹概念描述 |
1.3 灵巧弹药总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箭形弹的发展状况 |
1.3.2 国外弹道修正弹药的发展状况 |
1.3.3 国内小型修正弹药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安排 |
2 微型修正弹总体方案设计 |
2.1 修正弹总体设计要求 |
2.2 修正弹作用原理分析 |
2.3 修正弹总体结构设计 |
2.3.1 修正弹基本尺寸的确定 |
2.3.2 修正弹的外形结构设计 |
2.3.3 修正弹内部结构分析 |
2.3.4 弹丸质量及弹道系数 |
2.4 修正弹脱壳结构设计与原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修正执行机构设计分析 |
3.1 执行机构原理及设计分析 |
3.1.1 执行装置基本原理 |
3.1.2 对执行装置的基本要求 |
3.1.3 舵机的选择 |
3.2 舵机的操纵力模型 |
3.2.1 微型修正弹飞行过程中所受的力和力矩 |
3.2.2 弹丸滚转时尾翼受力分析 |
3.3 电磁舵机结构设计与分析 |
3.3.1 电磁舵机的工作原理 |
3.3.2 电磁舵机的结构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修正弹气动特性仿真分析 |
4.1 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简介 |
4.2 修正弹气动特性模拟仿真 |
4.2.1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
4.2.2 计算方法的选择 |
4.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4.3 微型修正弹飞行稳定性分析 |
4.4 修正能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束语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某飞行机电系统探测及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灵巧弹药的研究现状 |
1.2.2 单兵灵巧弹药的研究现状 |
1.2.3 灵巧弹药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的组织 |
2 单兵榴弹武器总体方案论证 |
2.1 单兵榴弹武器系统介绍 |
2.1.1 性能描述 |
2.1.2 单兵榴弹武器的优点 |
2.1.3 单兵榴弹武器的缺陷 |
2.1.4 单兵榴弹灵巧化的局限性 |
2.2 单兵灵巧榴弹武器总体方案 |
2.3 单兵灵巧榴弹目标探测技术和导引律可行性分析 |
2.3.1 目标探测技术可行性分析 |
2.3.2 导引规律分析 |
2.4 单兵灵巧榴弹探测系统方案 |
2.4.1 激光半主动探测原理 |
2.4.2 探测系统组成 |
2.5 四象限元件在本课题的应用与分析 |
2.6 小结 |
3 激光探测的目标及大气环境分析 |
3.1 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规律 |
3.2 大气对1.06μm激光的衰减规律 |
3.3 大气对1.06μm激光的透射规律 |
3.4 目标的激光反射特性 |
3.5 激光目标指示器 |
3.5.1 激光目标指示器概述 |
3.5.2 激光目标指示器的选取 |
3.6 小结 |
4 单兵灵巧榴弹探测系统分析与设计 |
4.1 四象限探测器定向原理 |
4.2 探测系统结构 |
4.2.1 光学系统 |
4.2.2 光学系统、探测器和弹体的耦合方式 |
4.3 光电探测器的选取 |
4.4 激光探测部分的功率计算 |
4.5 小结 |
5 单兵灵巧榴弹探测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5.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方案 |
5.2 四象限探测器工作电压电路设计 |
5.3 前置放大电路设计 |
5.3.1 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 |
5.3.2 放大器的选取 |
5.3.3 放大电路结构 |
5.4 主放大器电路 |
5.4.1 主放大电路结构 |
5.4.2 模拟开关的选择 |
5.5 脉冲展宽电路设计 |
5.6 A/D转换部分设计 |
5.7 微处理器的设计 |
5.7.1 TMS320VC5402微处理器 |
5.7.2 DSP供电电源设计 |
5.7.3 DSP的时钟电路 |
5.7.4 DSP的复位电路 |
5.7.5 FLASH模块 |
5.7.6 TLV1544与DSP的接口设计 |
5.8 控制电路设计与CPLD实现 |
5.8.1 CPLD芯片的选择 |
5.8.2 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流程 |
5.8.3 逻辑控制的CPLD实现 |
5.9 小结 |
6 单兵灵巧榴弹探测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 |
6.1 DSP系统整体工作流程 |
6.2 系统初始化 |
6.3 数据采集及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6.4 DSP软件引导加载设计 |
6.4.1 软件引导概述 |
6.4.2 软件引导模式选择 |
6.4.3 并行引导模式 |
6.4.4 引导表的建立 |
6.5 小结 |
7 结束语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某机电系统飞行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灵巧弹药的研究状况 |
1.2.1.1 末制导炮弹的研究现状 |
1.2.1.2 弹道修正弹药的研究现状 |
1.2.2 单兵灵巧弹药的研究现状 |
1.2.3 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研究现状及关键技术 |
1.2.3.1 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种类及关键技术 |
1.2.3.2 气动力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3 推力矢量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4 侧向喷流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3.5 变质心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内研究状况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2 单兵榴弹的总体方案及运动数学模型 |
2.1 单兵榴弹武器总体方案 |
2.1.1 单兵榴弹武器系统介绍 |
2.1.2 单兵榴弹武器的特点 |
2.1.3 单兵灵巧榴弹武器总体方案 |
2.2 单兵榴弹运动模型 |
2.2.1 坐标系 |
2.2.2 榴弹运动方程组 |
2.3 单兵榴弹的姿态解算算法 |
2.3.1 四元数的基本概念 |
2.3.2 旋转矢量坐标变换的四元数变换 |
2.3.3 四元数微分方程 |
2.3.4 姿态角 Ψ,γ,υ 的求法 |
2.4 小结 |
3 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研究 |
3.1 舵机控制执行机构 |
3.1.1 电动舵机控制执行机构 |
3.1.2 气动舵机控制执行机构 |
3.2 推力矢量式执行机构 |
3.3 直接力控制执行机构 |
3.4 单兵榴弹姿态控制方案总体设计 |
3.4.1 单兵榴弹姿态控制方式 |
3.4.2 单兵榴弹姿态控制的系统组成 |
3.4.3 单兵榴弹姿态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3.5 单兵榴弹尾翼设计 |
3.6 小结 |
4 矢量脉冲发动机控制技术的研究 |
4.1 矢量脉冲发动机的布置 |
4.2 脉冲发动机的编码 |
4.3 矢量脉冲发动机的等效力和等效冲量 |
4.4 脉冲发动机的实时相位 |
4.5 脉冲发动机的点火逻辑算法 |
4.6 有矢量脉冲发动机进行控制时的运动学模型 |
4.7 推力矢量产生的修正力和修正力矩 |
4.8 小结 |
5 矢量脉冲发动机阵列数字点火控制系统的研究 |
5.1 矢量脉冲发动机阵列点火控制总体设计 |
5.2 数字点火控制电路设计 |
5.2.1 元器件的选择 |
5.2.2 电源设计 |
5.2.3 点火模块设计 |
5.2.4 单片机与 MAX232 的接口电路 |
5.2.5 单片机与 IDT7132 的接口电路 |
5.2.6 基于 CPLD 的行列驱动控制电路及与 IDT7132 的接口电路 |
5.2.7 CPLD 的下载接口电路 |
5.3 小结 |
6 矢量脉冲发动机干扰流场的数值模拟仿真 |
6.1 矢量脉冲发动机干扰流场的二维数值模拟仿真 |
6.1.1 控制方程 |
6.1.2 湍流模型 |
6.1.3 网格划分 |
6.1.4 边界条件 |
6.1.5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6.2 矢量脉冲发动机干扰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仿真 |
6.2.1 控制方程 |
6.2.2 网格生成与边界条件 |
6.2.3 湍流模型 |
6.2.4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7 结束语 |
7.1 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四、枪弹新概念——“有控枪弹”及其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弹道修正执行机构设计与分析研究[D]. 王鹏宇.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2]某智能枪弹的弹道修正技术研究[D]. 施金灿.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某智能枪弹发射强度和弹载电路应力分析[D]. 于亚飞.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4]某制导枪弹结构设计及其气动特性分析[D]. 刘延友.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5]大口径有控枪弹总体技术研究[D]. 袁钰.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7)
- [6]某机电系统总体结构设计与气动力研究[D]. 陶家宾.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7]我国通用弹药发展的战略思考[J]. 双海军. 兵工自动化, 2012(07)
- [8]某飞行机电系统探测及处理技术研究[D]. 严金根.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6)
- [9]某机电系统飞行姿态控制技术的研究[D]. 李东卫.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10]枪弹新概念——“有控枪弹”及其关键技术[J]. 吴志林,徐万和,徐诚,高乃同. 轻兵器,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