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适应性,个体,绩效,日常,林分,跨文化,防护。
个体适应性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1](2019)在《关注个体 为学而评——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是数字化环境下的多元评价方式,是研究适合学生个体的具有动态性和自适应性的评价模式,意在探索一套适合学生个性需求和发展、帮助教师全面诊断和改进教学的应用评价体系。笔者就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课题开展为期叁年的研究,力求借助大数据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方便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检测、诊断及跟进式学习,同时帮助教师分析、诊断教学中的弱项,以期优化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家教世界》期刊2019年26期)
王彦云,李树刚,成连华[2](2019)在《基于地铁乘客个体特征的非适应性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减少应急疏散时地铁乘客的非适应性行为,提高应急疏散效率,以知信行(KAP)理论为基础,构建地铁疏散乘客非适应性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乘客非适应性行为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中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乘客个体基础特征对非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疏散乘客安全知识及安全态度与非适应性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疏散乘客的性别、年龄及火灾经历对非适应性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文化程度及乘车频次对非适应性行为无显着影响;疏散乘客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态度对非适应性行为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本文来源于《火灾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赵继新,袁震[3](2019)在《个体差异对个人层面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工作往往需要员工在新的或不断变化的任务需求下具有适应性行为,即适应性在员工取得成功时至关重要,这一认识促进了人们对适应性绩效的关注。本研究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研究适应性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而讨论出如何从个体角度来提高适应性绩效,即提高个体的适应性行为。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个体适应性绩效的研究以及个体差异对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机制,阐明了当前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之处,进而提出作者的改进意见,并希望能够提高员工的适应性行为。(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MUHAMMAD,IMRAN,RASHEED[4](2018)在《职业适应性的个体内变化及其对雇员日常工作结果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的研究已经调查了人际间职业适应性的水平,却忽略了它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的可能性,如每天。本研究根据Savickas职业建构理论(CCT)的假设,旨在调查职业适应性的个体差异及其与员工日常工作行为(如幸福、工作绩效和离职意向)的关系。除了对日常职业适应性对组织中员工日常幸福感水平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外,笔者进一步扩展职业适应性对员工日常工作绩效和离职倾向的影响的研究。此外,这项研究提出了一个感知的职业机会(PCO)作为职业适应性的人际关系及其对组织中员工日常工作行为的影响的情境边界条件。PCO是一种心理资源,它有可能积极影响个人在组织中的行为。虽然高的职业适应性带来的快乐可能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并减少他们的离职意图,但是当对当前组织中期望的职业机会的可用性有较低的认知度时,这些关系可能会很弱。笔者分析了通过7天从179名受访者(53名主管及其下属的126名)数据发现日常幸福倾向分别正向和负向中介了日常职业适应性、日常工作绩效与日常离职意向的关系。此外,感知到的职业机会(PCO)调节了这些关系,当PCO是较低层次时,中介关系较弱。理论和实践意义也已经被讨论过。为了在日常环境中测试这些假设的直接、间接和调节的作用,从179名受访者中收集了连续7天的数据,其中包括53名主管和126名下属。179位受访者来自各行各业,这加强了这项研究的普遍性。笔者发现了职业适应性存在个体差异的证据。日常幸福倾向也被认为是日常职业适应性→日常工作绩效以及日常职业性→日常离职意向的重要调节因素。这些结果表明,个人的日常职业适应性水平与较高的日常幸福感水平相关,日常幸福感水平使他们能够以高绩效和低离职意图的形式改善其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研究结果对于管理者和组织重视他们对员工职业适应性这一重要概念有实际意义,使他们能够根据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光辉,张文新[5](2018)在《群体互动中的个体适应性:欺凌情境中的多重参与角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参与角色问卷和同伴提名问卷测查了590名初二学生,采用了标准分和原始分两种计分方法进行欺凌参与角色筛选。结果表明:(1)基于标准分获得的不同欺凌参与角色特点和已有西方青少年所得结果存在较高一致性;(2)在角色多重性假设基础上,基于原始分可以获得青少年的第一、第二和第叁重欺凌参与角色,且男青少年倾向于扮演多重性参与角色,而女青少年倾向于扮演单重性参与角色;(3)在叁重角色迭加的多重性参与角色中,男青少年更多地扮演亲欺凌者、亲欺凌-反欺凌者和欺凌-受欺凌者,而女青少年更多地扮演反欺凌者;(4)包含反欺凌角色的叁重性角色参与者具有更高的同伴接纳水平和更低的同伴拒绝水平;包含欺凌或受欺凌角色的叁重性角色参与者具有更低的同伴接纳水平和更高的同伴拒绝水平。鉴于此,男青少年在欺凌情境中扮演多重性欺凌参与角色可能是一种群体互动中的适应性策略。(本文来源于《社区心理学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梁林[6](2017)在《浅谈个体防护装备环境适应性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的环境适应性是指装备的预定功能和性能在应用过程中,在其寿命期内不被影响、不被破坏的能力。这是个体防护装备被广泛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装备必须具备的特性之一。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个体防护装备的环境适应性测试技术,旨在对个体防护装备的环境适应性能力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7年09期)
章曼娜[7](2017)在《跨文化团队成员文化智力、跨文化适应性与个体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化日渐加剧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试图依赖跨文化工作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竞争,跨文化团队也因此应运而生。在跨文化团队中由于多样化的国籍背景,多元化的工作场所,差异化的团队文化变得越来越明显。跨文化团队中的成员面临着因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价值观的高度差异化,而导致的跨文化沟通困难、行为和认知错误等严重障碍,进而严重影响其在团队中的个人表现。在这样的背景和跨文化管理理论的发展下,文化智力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之前的研究更多地探讨了个体文化智力对工作绩效等的正向影响,即个人文化智力越高,其工作表现越好,那么在跨文化团队中是否还是适用呢?是否有中介变量在对这种影响产生调节作用呢?在跨文化团队中,团队内成员之间的可见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背景信息差异是否也会对个体绩效等产生不同的影响呢?作用更为正向还是相反呢?所以本文主要解决的重点是个体文化智力对跨文化个体绩效的影响,同时将跨文化适应性引入到该影响机制中,试图解释跨文化适应性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叁个研究:(1)跨文化团队成员个体文化智力与个体绩效的关系;(2)跨文化适应性在跨文化团队成员文化智力与个体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影响;(3)跨层级分析团队变量(可见差异,价值观差异与背景信息差异)在成员文化智力对个体绩效关系上的调节影响;研究发现,个体文化智力与个体绩效有效性显着正相关,跨文化适应性在个体文化智力和个体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可见差异,价值观差异和背景信息差异在文化智力对个体绩效上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分维度看,可见差异会增强文化智力对工作完成的正向作用,价值观差异在文化智力对工作完成和团队合作的影响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同时背景信息差异在文化智力对创新能力的影响上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本文的创新点是从理论上深化了文化智力对个体绩效的提升机制,另外也从团队角度跨层级分析了文化智力对个体绩效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奇智[8](2016)在《闽西北引种湿加松12年生个体与林分生长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西北地区栽培的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 12年生林分树高与胸径生长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林分树高分布在3~14 m范围内,胸径生长分布于2~22 cm,林分的经济生长性状呈正态分布。在同等立地条件下,湿加松早期树高生长优于乡土树种马尾松,但马尾松胸径生长6年后有更好的生长量,12年生后胸径生长相接近,马尾松12年生林分中平均木单株材积优于湿加松林分,不过11年生后开始减缓,而湿加松保持持续生长势头。由材积生长来看,各树种个体材积生长正处于快速生长期,湿加松材积生长表现出较强的生长趋势。(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16年03期)
王滨[9](2016)在《中国情境下个体适应性绩效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个体认知和组织政治知觉的调节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企业资源理论和认知理论,我们认为组织政治知觉和个体认知差异构成了适应性绩效—工作绩效关系间的突发事件。通过对CNKI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和理论推演,我们发现适应性绩效与工作绩效正相关,个体认知差异和组织政治知觉影响适应性绩效—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6年05期)
唐晓娟[10](2016)在《关于提高电子血压计个体适应性检测能力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着的改善和提高。然而,这种发展趋势也给人们的健康带了巨大隐患,例如,我国的老龄化越来越严重,"高血压"的犯病率越来越高,多数老年人都有"老年病"症状,许多老年人由于患上了高血压,致使行动不便、甚至不幸离开人世。血压是反映心血管系统状态的重要生理参数,所以,测量必须达到精确,以确保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值的精确无误。我们应该将其中一些村子的问题加以改进。本文就关于提高电子血压计的个体适应性展开讨论。(本文来源于《科技展望》期刊2016年01期)
个体适应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减少应急疏散时地铁乘客的非适应性行为,提高应急疏散效率,以知信行(KAP)理论为基础,构建地铁疏散乘客非适应性行为模型,在此基础上编制乘客非适应性行为调查问卷,运用SPSS软件中的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乘客个体基础特征对非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疏散乘客安全知识及安全态度与非适应性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疏散乘客的性别、年龄及火灾经历对非适应性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文化程度及乘车频次对非适应性行为无显着影响;疏散乘客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态度对非适应性行为均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适应性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丽.关注个体为学而评——小学数学自适应性评价的实践与研究[J].家教世界.2019
[2].王彦云,李树刚,成连华.基于地铁乘客个体特征的非适应性行为研究[J].火灾科学.2019
[3].赵继新,袁震.个体差异对个人层面适应性绩效的影响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9
[4].MUHAMMAD,IMRAN,RASHEED.职业适应性的个体内变化及其对雇员日常工作结果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陈光辉,张文新.群体互动中的个体适应性:欺凌情境中的多重参与角色[J].社区心理学研究.2018
[6].梁林.浅谈个体防护装备环境适应性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7
[7].章曼娜.跨文化团队成员文化智力、跨文化适应性与个体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
[8].吴奇智.闽西北引种湿加松12年生个体与林分生长适应性[J].亚热带植物科学.2016
[9].王滨.中国情境下个体适应性绩效对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基于个体认知和组织政治知觉的调节作用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10].唐晓娟.关于提高电子血压计个体适应性检测能力的探讨[J].科技展望.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