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论文和设计-沈建冬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和阀门控制电路;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包括电机、安装板、爪件、防爆罩和太阳能电池板;阀门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和数据中继电路模块;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第一电源电路模块和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出端接有声光报警电路和电机驱动电路;数据中继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第二电源电路模块、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和CDMA通信模块。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能够有效成为野外油田阀门自动控制的硬件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和阀门控制电路;所述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包括电机(1)和用于安装电机(1)的安装板(2),以及将所述阀门控制装置固定在油田管道上的管道扣件(3)和固定连接在阀门手轮上的且位于安装板(2)下方的爪件(4);所述安装板(2)和管道扣件(3)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多根支撑杆(5),所述爪件(4)与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1)的外侧设置有防爆罩(6),所述防爆罩(6)的顶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1),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1)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放置阀门控制电路板的防水盒(12);所述阀门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和用于数据无线传输的数据中继电路模块;所述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和为阀门控制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一电源电路模块(14),以及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的输出端连接有声光报警电路(16)和用于驱动电机(1)的电机驱动电路(17);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模块(14)包括由太阳能电池板(11)进行充电的24V蓄电池(14-1)和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的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以及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和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声光报警电路(16)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17)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和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均连接;所述数据中继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和为中继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二电源电路模块(19),以及与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相接的且用于与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无线连接并通信的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和用于与油田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数据无线传输的CDMA通信模块(21);所述第二电源电路模块(19)包括5V开关电源(19-1)和与5V开关电源(19-1)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和CDMA通信模块(21)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输出端连接。

设计方案

1.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和阀门控制电路;

所述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包括电机(1)和用于安装电机(1)的安装板(2),以及将所述阀门控制装置固定在油田管道上的管道扣件(3)和固定连接在阀门手轮上的且位于安装板(2)下方的爪件(4);所述安装板(2)和管道扣件(3)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多根支撑杆(5),所述爪件(4)与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1)的外侧设置有防爆罩(6),所述防爆罩(6)的顶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1),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1)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放置阀门控制电路板的防水盒(12);

所述阀门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和用于数据无线传输的数据中继电路模块;所述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和为阀门控制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一电源电路模块(14),以及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的输出端连接有声光报警电路(16)和用于驱动电机(1)的电机驱动电路(17);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模块(14)包括由太阳能电池板(11)进行充电的24V蓄电池(14-1)和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的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以及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和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声光报警电路(16)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17)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和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均连接;

所述数据中继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和为中继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二电源电路模块(19),以及与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相接的且用于与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无线连接并通信的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和用于与油田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数据无线传输的CDMA通信模块(21);所述第二电源电路模块(19)包括5V开关电源(19-1)和与5V开关电源(19-1)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和CDMA通信模块(21)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输出端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包括稳压芯片LM7805、极性电容C9和非极性电容C10,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Vin引脚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极性电容C9接地,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Vout引脚为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0接地,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3、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7和极性电容C8,所述稳压器U3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3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7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3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8的正极均连接,且为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相接的第一晶振电路、第二晶振电路和第一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一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晶振Y2、非极性电容C1和非极性电容C2,所述晶振Y1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晶振Y2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3、非极性电容C3和非极性电容C4,所述晶振Y3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5和电阻R1,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VCC引脚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5引脚连接。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声光报警电路(16)包括PNP型三极管Q1、蜂鸣器HA1、发光二极管D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53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蜂鸣器HA1的负极连接,所述蜂鸣器HA1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电阻R3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54引脚连接。

6.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驱动电路(17)包括电机驱动器DM542,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PUL+引脚、DIR+引脚和ENA+引脚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PUL-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65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DIR-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66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ENA-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78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V引脚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A+引脚与电机(1)的A相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A-引脚与电机(1)的A相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B+引脚与电机(1)的B相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B-引脚与电机(1)的B相绕组的负极连接。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12、非极性电容C18、非极性电容C19和极性电容C20,所述稳压器U12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18的一端均与5V开关电源(19-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12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18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19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12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9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正极均连接,且为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1相接的第三晶振电路、第四晶振电路和第二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4、晶振Y5、非极性电容C11和非极性电容C12,所述晶振Y4的一端、晶振Y5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4的另一端、晶振Y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四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6、非极性电容C15和非极性电容C16,所述晶振Y6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6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6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17和电阻R8,所述极性电容C17的负极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7的正极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VCC引脚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5引脚连接。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CDMA通信模块(21)包括异步通信电路、与异步通信电路连接的CDMA模块、与CDMA模块连接的UIM卡接口电路和接在UIM卡接口电路上的UIM卡,所述异步通信电路包括芯片SN74AHC245、非极性电容C13、电阻R9和电阻R10,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引脚、第10引脚和第19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2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47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5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7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70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4引脚通过电阻R10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71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7引脚通过电阻R9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4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20引脚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3接地;所述CDMA模块包括芯片CEM800、非极性电容C26、非极性电容C27、非极性电容C28和非极性电容C29,所述芯片CEM800的第1引脚、第3引脚、第5引脚和第7引脚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2引脚、第4引脚、第6引脚、第8引脚、第50引脚和第56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0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1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2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6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8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26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27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28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9的一端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26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7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8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UIM卡接口电路包括用于插入UIM卡的UIM卡槽UIM、电阻R11、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非极性电容C14、非极性电容C23、非极性电容C24和非极性电容C25,以及型号均为P4SMA5.0A的瞬变二极管D4、瞬变二极管D5、瞬变二极管D6和瞬变二极管D7;所述UIM卡槽UIM的第2引脚与芯片CEM800的第46引脚和电阻R11的一端均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3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3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5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4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4引脚、非极性电容C14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4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6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5引脚与电阻R2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4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2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6引脚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5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7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8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1引脚、非极性电容C14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4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3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5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4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6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5的另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7的阳极均接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油田中会大量使用阀门,并且在无人值守的油田中,有一部分管道阀门安装在野外,在需要关闭或拧开阀门的情况下,油田工作人员不得不亲自到野外阀门处进行操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影响了油田的生产效率。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合理有效的油田阀门控制装置以及与控制装置相配合的控制电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其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能够有效成为野外油田阀门自动控制的硬件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和阀门控制电路;

所述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包括电机和用于安装电机的安装板,以及将所述阀门控制装置固定在油田管道上的管道扣件和固定连接在阀门手轮上的且位于安装板下方的爪件;所述安装板和管道扣件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多根支撑杆,所述爪件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的外侧设置有防爆罩,所述防爆罩的顶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所述太阳能电池板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放置阀门控制电路板的防水盒;

所述阀门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和用于数据无线传输的数据中继电路模块;所述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微控制器模块和为阀门控制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一电源电路模块,以及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声光报警电路和用于驱动电机的电机驱动电路;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模块包括由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充电的24V蓄电池和与24V蓄电池的输出端连接的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以及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和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声光报警电路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与24V蓄电池的输出端和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均连接;

所述数据中继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和为中继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二电源电路模块,以及与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相接的且用于与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无线连接并通信的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和用于与油田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数据无线传输的CDMA通信模块;所述第二电源电路模块包括5V开关电源和与5V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和CDMA通信模块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稳压芯片LM7805、极性电容C9和非极性电容C10,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Vin引脚与24V蓄电池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极性电容C9接地,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Vout引脚为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5V电压输出端,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0接地,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3、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7和极性电容C8,所述稳压器U3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3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7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3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8的正极均连接,且为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相接的第一晶振电路、第二晶振电路和第一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一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晶振Y2、非极性电容C1和非极性电容C2,所述晶振Y1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晶振Y2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3、非极性电容C3和非极性电容C4,所述晶振Y3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5和电阻R1,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VCC引脚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5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声光报警电路包括PNP型三极管Q1、蜂鸣器HA1、发光二极管D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53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蜂鸣器HA1的负极连接,所述蜂鸣器HA1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电阻R3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54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电机驱动电路包括电机驱动器DM542,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PUL+引脚、DIR+引脚和ENA+引脚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PUL-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65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DIR-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66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ENA-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78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V引脚与24V蓄电池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A+引脚与电机的A相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A-引脚与电机的A相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B+引脚与电机的B相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B-引脚与电机的B相绕组的负极连接。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12、非极性电容C18、非极性电容C19和极性电容C20,所述稳压器U12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18的一端均与5V开关电源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12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18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19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12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9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正极均连接,且为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1相接的第三晶振电路、第四晶振电路和第二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4、晶振Y5、非极性电容C11和非极性电容C12,所述晶振Y4的一端、晶振Y5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4的另一端、晶振Y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四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6、非极性电容C15和非极性电容C16,所述晶振Y6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6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6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17和电阻R8,所述极性电容C17的负极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7的正极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VCC引脚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5引脚连接。

上述的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所述CDMA通信模块包括异步通信电路、与异步通信电路连接的CDMA模块、与CDMA模块连接的UIM卡接口电路和接在UIM卡接口电路上的UIM卡,所述异步通信电路包括芯片SN74AHC245、非极性电容C13、电阻R9和电阻R10,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引脚、第10引脚和第19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2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47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5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7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70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4引脚通过电阻R10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71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7引脚通过电阻R9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4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20引脚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3接地;所述CDMA模块包括芯片CEM800、非极性电容C26、非极性电容C27、非极性电容C28和非极性电容C29,所述芯片CEM800的第1引脚、第3引脚、第5引脚和第7引脚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2引脚、第4引脚、第6引脚、第8引脚、第50引脚和第56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0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1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2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6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8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26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27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28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9的一端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26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7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8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9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UIM卡接口电路包括用于插入UIM卡的UIM卡槽UIM、电阻R11、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非极性电容C14、非极性电容C23、非极性电容C24和非极性电容C25,以及型号均为P4SMA5.0A的瞬变二极管D4、瞬变二极管D5、瞬变二极管D6和瞬变二极管D7;所述UIM卡槽UIM的第2引脚与芯片CEM800的第46引脚和电阻R11的一端均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3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3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5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4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4引脚、非极性电容C14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4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6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5引脚与电阻R2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4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2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6引脚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5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7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8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1引脚、非极性电容C14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4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3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5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4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6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5的另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7的阳极均接地。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

2、本实用新型采用电机通过爪件与阀门手轮连接,通过阀门控制电路模块控制阀门手轮的转动,节约人力,稳定可靠。

3、本实用新型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为阀门控制电路模块进行供电,节约能源,绿色环保。

4、本实用新型采用ZigBee无线通信模块实现阀门控制电路模块与数据中继控制电路模块之间的短距离无线数据传输,采用CDMA通信模块实现数据中继控制电路模块与总控室的长距离无线数据传输,结合控制方法,能够实现野外油田阀门的自动控制。

5、本实用新型可以在现有的油田阀门上进行改造,能够有效成为野外油田阀门自动控制的硬件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实现方便且成本低,能够有效成为野外油田阀门自动控制的硬件载体,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效果好,便于推广使用。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阀门控制电路的电路原理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微控制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声光报警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机驱动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微控制器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异步通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CDMA模块的电路原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UIM卡接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机; 2—安装板; 3—管道扣件;

4—爪件; 5—支撑杆; 6—防爆罩;

11—太阳能电池板; 12—防水盒; 13—第一微控制器模块;

14—第一电源电路模块; 14-1—24V蓄电池;

14-2—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 14-3—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

15—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 16—声光报警电路;

17—电机驱动电路; 18—第二微控制器模块;

19—第二电源电路模块; 19-1—5V开关电源;

19-2—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20—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

21—CDMA通信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括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和阀门控制电路;

如图1所示,所述阀门控制装置机械结构包括电机1和用于安装电机1的安装板2,以及将所述阀门控制装置固定在油田管道上的管道扣件3和固定连接在阀门手轮上的且位于安装板2下方的爪件4;所述安装板2和管道扣件3之间连接有竖直设置的多根支撑杆5,所述爪件4与电机1的输出轴连接,所述电机1的外侧设置有防爆罩6,所述防爆罩6的顶端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11,所述太阳能电池板11的下侧设置有用于放置阀门控制电路板的防水盒12;

如图2所示,所述阀门控制电路包括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和用于数据无线传输的数据中继电路模块;所述阀门控制电路模块包括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和为阀门控制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一电源电路模块14,以及与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相接的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的输出端连接有声光报警电路16和用于驱动电机1的电机驱动电路17;所述第一电源电路模块14包括由太阳能电池板11进行充电的24V蓄电池14-1和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的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以及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和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声光报警电路16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电路17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和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输出端均连接;

所述数据中继电路模块包括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和为中继电路模块中各用电模块供电的第二电源电路模块19,以及与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相接的且用于与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无线连接并通信的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和用于与油田远程监控中心进行数据无线传输的CDMA通信模块21;所述第二电源电路模块19包括5V开关电源19-1和与5V开关电源19-1的输出端连接的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和CDMA通信模块21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包括稳压芯片LM7805、极性电容C9和非极性电容C10,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Vin引脚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且通过极性电容C9接地,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Vout引脚为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0接地,所述稳压芯片LM7805的GND引脚接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3、非极性电容C6、非极性电容C7和极性电容C8,所述稳压器U3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6的一端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3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6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7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8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3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7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8的正极均连接,且为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

具体实施时,所述非极性电容C6和非极性电容C10的容值均为0.1μF,所述非极性电容C7的容值为10μF,所述极性电容C8的容值为22μF,所述极性电容C9的容值为470μF。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相接的第一晶振电路、第二晶振电路和第一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一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1、晶振Y2、非极性电容C1和非极性电容C2,所述晶振Y1的一端、晶振Y2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1的另一端、晶振Y2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3、非极性电容C3和非极性电容C4,所述晶振Y3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3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3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4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一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5和电阻R1,所述极性电容C5的负极和电阻R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5的正极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1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实施时,所述晶振Y1和晶振Y2的值均为32.768KMZ,所述晶振Y3的值为8HMZ,所述非极性电容C1和非极性电容C2的容值均为10pF,所述非极性电容C3和非极性电容C4的容值均为20pF,所述极性电容C5的容值为100pF,所述电阻R1的阻值为1K。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Zigbee无线通信模块15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VCC引脚与第一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4-3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4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25引脚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声光报警电路16包括PNP型三极管Q1、蜂鸣器HA1、发光二极管D1、电阻R2和电阻R3,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通过电阻R2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53引脚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接地,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蜂鸣器HA1的负极连接,所述蜂鸣器HA1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1的阳极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D1的阴极通过电阻R3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54引脚连接。

具体实施时,所述声光报警电路16用于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发生异常状态时进行声光报警,所述电阻R2和电阻R3的阻值均为1K。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电机驱动电路17包括电机驱动器DM542,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PUL+引脚、DIR+引脚和ENA+引脚均与24V到5V电压转换电路14-2的5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PUL-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65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DIR-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66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ENA-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的第78引脚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GND引脚接地,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V引脚与24V蓄电池14-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A+引脚与电机1的A相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A-引脚与电机1的A相绕组的负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B+引脚与电机1的B相绕组的正极连接,所述电机驱动器DM542的B-引脚与电机1的B相绕组的负极连接。

本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所述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包括型号为AMS1117的稳压器U12、非极性电容C18、非极性电容C19和极性电容C20,所述稳压器U12的Vin引脚和非极性电容C18的一端均与5V开关电源19-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稳压器U12的GND引脚、非极性电容C18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19的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负极均接地,所述稳压器U12的Vout引脚与非极性电容C19的另一端和极性电容C20的正极均连接,且为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

具体实施时,所述非极性电容C18的容值为0.1μF,所述非极性电容C19的容值为10μF,所述极性电容C20的容值为22μF。

本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所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包括型号为STM32F103VET6的ARM微处理器U11以及与ARM微处理器U11相接的第三晶振电路、第四晶振电路和第二复位电路,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1引脚、第28引脚、第50引脚、第75引脚和第100引脚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0引脚、第27引脚、第49引脚、第74引脚和第99引脚均接地;所述第三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4、晶振Y5、非极性电容C11和非极性电容C12,所述晶振Y4的一端、晶振Y5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1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8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4的另一端、晶振Y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1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2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四晶振电路包括晶振Y6、非极性电容C15和非极性电容C16,所述晶振Y6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5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2引脚连接,所述晶振Y6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6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9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15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16的另一端均接地;所述第二复位电路包括极性电容C17和电阻R8,所述极性电容C17的负极和电阻R8的一端均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14引脚连接,所述极性电容C17的正极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

具体实施时,所述晶振Y4和晶振Y5的值均为32.768KMZ,所述晶振Y6的值为8HMZ,所述非极性电容C11和非极性电容C12的容值均为10pF,所述非极性电容C15和非极性电容C16的容值均为20pF,所述极性电容C17的容值为100pF,所述电阻R8的阻值为1K。

本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所述第二Zigbee无线通信模块20包括型号为CC2530的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VCC引脚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GND引脚接地,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T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6引脚连接,所述ZigBee无线通信模块U13的RX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25引脚连接。

本实施例中,所述CDMA通信模块21包括异步通信电路、与异步通信电路连接的CDMA模块、与CDMA模块连接的UIM卡接口电路和接在UIM卡接口电路上的UIM卡,如图12所示,所述异步通信电路包括芯片SN74AHC245、非极性电容C13、电阻R9和电阻R10,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引脚、第10引脚和第19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2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47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5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69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7引脚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70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4引脚通过电阻R10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71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17引脚通过电阻R9与ARM微处理器U11的第4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SN74AHC245的第20引脚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且通过非极性电容C13接地;如图13所示,所述CDMA模块包括芯片CEM800、非极性电容C26、非极性电容C27、非极性电容C28和非极性电容C29,所述芯片CEM800的第1引脚、第3引脚、第5引脚和第7引脚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2引脚、第4引脚、第6引脚、第8引脚、第50引脚和第56引脚均接地,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0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18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2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3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6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6引脚连接,所述芯片CEM800的第38引脚与芯片SN74AHC245的第13引脚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26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27的一端、非极性电容C28的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9的一端均与第二5V到3.3V电压转换电路19-2的3.3V电压输出端连接,所述非极性电容C26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7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8的另一端和非极性电容C29的另一端均接地;如图14所示,所述UIM卡接口电路包括用于插入UIM卡的UIM卡槽UIM、电阻R11、电阻R20、电阻R21、电阻R22、非极性电容C14、非极性电容C23、非极性电容C24和非极性电容C25,以及型号均为P4SMA5.0A的瞬变二极管D4、瞬变二极管D5、瞬变二极管D6和瞬变二极管D7,所述UIM卡槽UIM的第2引脚与芯片CEM800的第46引脚和电阻R11的一端均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3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1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3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5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4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4引脚、非极性电容C14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4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6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5引脚与电阻R20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0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4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6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2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6引脚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所述电阻R21的另一端、非极性电容C25的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7的阴极均与芯片CEM800的第48引脚连接,所述UIM卡槽UIM的第1引脚、非极性电容C14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4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3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5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4的另一端、瞬变二极管D6的阳极、非极性电容C25的另一端和瞬变二极管D7的阳极均接地。

具体实施时,所述非极性电容C13、非极性电容C14、非极性电容C26、非极性电容C27、非极性电容C28和非极性电容C29的容值均为0.1μF,所述非极性电容C23、非极性电容C24和非极性电容C25的容值均为33pF,所述电阻R9、电阻R10的阻值均为1K,所述电阻R11的阻值为10K,所述电阻R20、电阻R21和电阻R22的阻值均为200Ω。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首先,将爪件4固定在油田阀门手轮上,然后,将支撑杆5的一端通过螺帽固定连接在安装板2的四个角上,再将支撑杆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管道扣件3上;然后,将电机1的输出轴穿过安装板2的第一圆孔2-1连接在爪件4的中心环4-1上,将电机1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板2上,再将防爆罩6罩在电机1的外侧并通过螺钉将防爆罩固定在安装板2上;最后,将放置有阀门控制电路板的防水盒12安装在太阳能电池板11的下部,并将太阳能电池板11安装在防爆罩6的顶部。

当需要对阀门进行开合操作时,总控室发出的控制指令通过CDMA通信模块21远程无线传输到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中,第二微控制器模块18再将该指令通过Zigbee无线通信模块组传输到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中,第一微控制器模块13通过电机驱动电路17驱动安装在阀门上的电机1动作,通过电机1的正反转实现油田阀门的打开与闭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设计图

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4124.5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7(西安)

授权编号:CN209196231U

授权时间:20190802

主分类号:F16K 31/04

专利分类号:F16K31/04;G05B19/042

范畴分类:27F;

申请人:西安邮电大学

第一申请人:西安邮电大学

申请人地址:710121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郭路西安邮电大学南校区

发明人:沈建冬;张勇;单福亮;李鹏;宋伟;伏刚;吕伟

第一发明人:沈建冬

当前权利人:西安邮电大学

代理人:李艳春

代理机构:61240

代理机构编号:西安启诚专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  ;  ;  ;  

一种油田阀门控制装置及控制电路论文和设计-沈建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