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取代论文-朱琳,周倩,孙晃斌,孙璇,周婕

单取代论文-朱琳,周倩,孙晃斌,孙璇,周婕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取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杂单取代富勒烯,化学合成,条件优化,机理

单取代论文文献综述

朱琳,周倩,孙晃斌,孙璇,周婕[1](2019)在《单取代芳基氮杂富勒烯的优化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富勒烯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新奇的性质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其中氮杂富勒烯是目前较为广泛研究的一类杂富勒烯,但其较低的合成产率和较差的稳定性阻碍了人们的深入研究。本研究对稳定性较好的一类单取代芳基氮杂富勒烯的合成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优化,通过改变原料投料比例和反应时间使得从羰基内酰胺化合物到单取代芳基氮杂[60]富勒烯的单步产率由42%提高到70%,这对于研究氮杂富勒烯的形成机理,考察氮杂富勒烯的结构及化学物理性质并拓宽其应用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9年08期)

程彪[2](2019)在《铁、钴催化的单取代烯烃硅氢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碳的下方。硅和氧以及其他一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硅酸盐,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碳可以和自身及其他元素形成多种形式的化学键,构成了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的化合物,即硅原子上至少连有一个有机基团的碳原子。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的有机硅化合物。化学家们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创造了有机硅化合物,发现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用途。手性有机硅烷在有机合成和硅代药物等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合成手段,因此发展精准高效构建手性有机硅烷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不对称硅氢化反应是构建手性有机硅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廉价易得的单取代烯烃和硅氢为原料,以地球丰产且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廉价金属为催化剂的高效高选择性的烯烃不对称硅氢化反应是构建手性有机硅化合物的最理想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催化剂和催化体系,目前该领域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本文作者发展了适合铁、钴的新型手性咪唑啉亚胺吡啶(IIP)配体和噻唑啉亚胺吡啶(TIP)配体,并利用该类配体的铁、钴络合物发展了单取代烯烃的脱氢硅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烯基硅烷和手性硅烷化合物。据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IIP配体和TIP配体的设计与合成。作者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IIP配体和TIP配体,并与本课题组同学合作,将其分别应用于炔烃不对称串联硼氢化/氢化反应和不对称串联Nazarov环化/亲电氟化反应。第二部分:钴催化单取代芳香族烯烃的脱氢硅化反应。咪唑啉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可以有效促进单取代芳香族烯烃的脱氢硅化反应并能显着提高反应的化学选择性。文中同时描述了该反应可放大到克级规模制备及可能的反应机理。第叁部分:钴催化单取代烯烃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大位阻哑唑啉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可以有效促进单取代烯烃的不对称马氏硅氢化反应。该反应有较好的官能团容忍性,芳香族烯烃的对映体选择性都大于98%ee,脂肪族烯烃的对映体选择性为81-87%ee。第四部分:铁催化单取代脂肪族烯烃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大位阻哑唑啉亚胺吡啶铁络合物可以有效解决单取代脂肪族烯烃不对称马氏硅氢化反应区域和对映选择性不高的问题。该反应的区域和对映选择性都在96/4和97%ee以上。第五部分:实验部分。描述了本论文的反应操作步骤和化合物鉴定数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21)

杨果,李应贤,程铖,周顺,郑丹丹[3](2019)在《单取代1,3-[2H,4H]-异喹啉二酮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4-取代的1,3-[2H,4H]-异喹啉二酮合成方法较少的现状,从1,3-[2H,4H]-异喹啉二酮出发经过两步反应即可得到4-取代的1,3-[2H,4H]-异喹啉二酮,并以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和高分辨质谱(HRMS)确定其化学结构。产物1,3-[2H,4H]-异喹啉二酮可以根据文献报道方法得到4-取代四氢异喹啉化合物,为4-取代的四氢异喹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一条便捷的路径。(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苏长会,丁志远,刘霞[4](2019)在《4-单取代-1H-1,2,3-叁氮唑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为起始原料通过磺酰化、迭氮化反应合成迭氮基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N_3,2);在铜催化下和芳香炔、脂肪炔发生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甲氧基聚乙二醇-1,2,3-叁氮唑(mPEG-1,2,3-triazoles,3);再于酸性条件下脱除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制备4-单取代-1H-1,2,3-叁氮唑(4),其结构经过MS及~1H NMR、~(13)C NMR确证。(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李强根,李宣映,毛双[5](2019)在《单取代苯环定位效应定量分析和图形可视化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对于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的解释基本上都停留在基于实验的定性层面。本文以5个典型的单取代苯分子(苯胺、甲苯、氯苯、硝基苯和苯甲醛)为代表,采用多种量子化学方法(静电势、原子电荷、前线分子轨道理论、福井函数及双描述符等),对它们的亲电取代反应位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定量的数据和直观的图形,揭示苯分子亲电取代反应定位规律的本质,弥补了教材与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研究结果可以为大学《有机化学》教材的编写和课程教学提供有用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大学化学》期刊2019年01期)

刘战雄,袁晶,张振锋,颜德岳,张万斌[6](2018)在《1-单取代萘醌及蒽醌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拓展醌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分子多样性以获得更高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设计合成了一系列1-单取代的萘醌及蒽醌并咪唑衍生物.经细胞毒性实验发现,其中具有大共轭体系和小位阻取代基的1-甲基蒽醌并咪唑显示出优于此前报道的1,2-二取代萘醌并咪唑衍生物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其对乳腺癌细胞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具有很好的抗恶性增殖活性(IC_(50)=7.4和1.6μmol·L~(-1)),而对正常细胞L929则几乎不显示毒性(IC_(50)=150μmol·L~(-1)).(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建伟,任迎春,米普科,许胜[7](2018)在《单取代芳氧钛合成与催化乙烯及乙烯与α-烯烃共聚》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廉价原料和简单工艺方法合成了芳氧钛类烯烃聚合和共聚催化剂,得到了(2-OMe C6H4O)Ti Cl3(C1),(2,4-Me2C6H3O)Ti Cl3(C2),Ti Cl3(1,4-OC6H4O)Ti Cl3(C3),Ti Cl3(1,4-OC6H2O-Me2-2,5)Ti Cl3(C4)以及相应的(Ar O)2Ti Cl2类络合物Ti Cl2(OC6H4-OMe-2)2(C5)和Ti Cl2(OC6H3-Me2-2,6)2(C6).通过1H NMR,13C NMR,MS以及元素分析进行了结构表征,确认了化学组成,以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Ar OTi Cl3/MAO体系显示了对乙烯聚合和共聚的高活性,13C NMR结果表明,聚合物中1-己烯插入率最高达6.88%(摩尔分数),而且得到的聚合物呈现高度支化,除了α-烯烃支链,还有甲基、乙基和长支链,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此外,对聚合温度、时间及共聚单体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也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王岩[8](2018)在《单取代芳基金属卟啉催化氧气氧化环烷烃(C_5-C_8)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环烷烃是石油化工产品中大量存在的一种重要的碳氢化合物,其氧化产物主要有环烷酮、环烷醇、环烷基过氧化氢和相应的二酸等。它们广泛应用在食品、染料、医药、农业、润滑剂、表面活性剂等领域。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环烷烃氧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反应温度高、底物转化率低、目标产物选择性低。本论文主要系统研究了O_2为氧化剂,环烷烃(C_5-C_8)无催化剂和无溶剂氧化,侧重于对自氧化温度和产物分布的研究;以单取代芳基金属卟啉为催化剂,在环烷烃自氧化无法发生的温度下,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底物的量和催化剂浓度对环烷烃(C_5-C_8)催化氧化的影响;通过对金属卟啉进行拓展,提出了单取代芳基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C_5-C_8)的部分共性的问题。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O_2为氧化剂,系统研究了无溶剂无催化剂条件下,环烷烃的自氧化行为,取得环烷烃自氧化的反应温度和产物分布。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和环辛烷分别在120℃、130℃、120℃和105℃发生自氧化,产生明显的氧化产物;在140℃、145℃、130℃和125℃分别可以得到较佳的收率,在该反应温度下,环戊烷的氧化产物分布如下,环戊基过氧化氢(0.55%)<丁二酸(2.08%)<环戊酮(2.75%)<戊二酸(3.88%),未见明显的环戊醇;环己烷的氧化产物如下,环己基过氧化氢(0.15%)<戊二酸(0.39%)<己二酸(1.44%)<环己醇(3.18%)<环己酮(4.59%)。环庚烷和环辛烷的主要氧化产物环庚酮(3.21%)<环庚基过氧化氢(6.09%)和环辛酮(4.78%)<环辛基过氧化氢(10.51%)。本研究为环烷烃催化氧化反应温度的确定提供重要的参考。2.以T(p-Cl)PPCo为催化剂,系统研究了反应温度、氧气压力、反应时间、催化剂的量和底物的结构对O_2氧化环烷烃的影响。研究发现,反应温度和底物的结构是环烷烃氧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反应压力为0.8-2.0MPa、金属卟啉浓度为6-30ppm时,上述二因素对环烷烃氧化产物收率及分布影响不大。对环戊烷、环己烷、环庚烷和环辛烷,分别在120℃、120℃、110℃和105℃取得较佳的氧化产物收率。以TON计,其氧化产物分布如下,环戊基过氧化氢(68)<环戊醇(172)<环戊酮(445)<戊二酸(526);环己基过氧化氢(164)<己二酸(270)<环己酮(1200)<环己醇(1213);庚二酸(48)<环庚醇(533)<环庚酮的(1442)<环庚基过氧化氢(2398);辛二酸(69)<环辛醇(204)<环辛酮的(4205)<环辛基过氧化氢(9290)。3.通过将金属卟啉由T(p-Cl)PPCo拓展到T(p-Cl)PPMn、T(p-Cl)PPFe、T(p-Cl)PPZn、T(p-Cl)PPCu、T(p-Cl)PPNi、T(p-Cl)PPPd、T(o-Cl)PPCo、T(m-Cl)PPCo、T(p-CH_3)PPCo和T(p-OCH_3)PPCo。研究了金属卟啉催化氧化环烷烃氧化产物分布的共性规律,发现金属卟啉中心金属是影响环烷烃氧化行为的主要因素,在中心金属相同的情况下,卟啉配体对环烷烃的氧化产物收率和分布影响较小。T(p-Cl)PPZn、T(p-Cl)PPCu、T(p-Cl)PPNi、T(p-Cl)PPPd这四种金属卟啉没有催化活性。在120℃下,以TON计,T(p-Cl)PPCo、T(p-Cl)PPMn和T(p-Cl)PPFe催化氧化环己烷的产物分布如下,环己基过氧化氢(84)<己二酸(330)<环己酮(1206)<环己醇(1351);己二酸(208)<环己基过氧化氢(628)<环己酮(804)<环己醇(1340);己二酸(0)<环己酮(300)<环己醇(32)<环己基过氧化氢(510)。在氧化环戊烷时,其催化活性和氧化产物的分布与氧化环己烷时不同。这主要由环烷烃的结构和金属卟啉中的金属共同决定的。不同配体的金属卟啉对环烷烃氧化产物分布基本上是影响不大的。4.研究了乙酸钴、环烷醇和环烷酮对金属卟啉催化O_2氧化环烷烃的影响规律,发现乙酸钴可以明显改变环烷烃氧化产物中环烷酮和环烷醇的比例;在120℃,1.4MPa氧化条件下,环戊醇和环戊酮的比例由1:2.8到1:4.5。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比例由8:7到9:7。环烷醇可以促进环烷酮的生成,环戊醇的添加将环戊酮和环戊醇的比例由2.8:1提高到6.5:1。环己醇的添加将环己酮和环己醇的比例由7:8提高到9:8。环烷酮可以提高环烷烃氧化产物中环烷酮、环烷醇、环烷基过氧化氢及二酸的收率,环戊烷氧化产物的收率由1.507%提高到1.782%,环己烷氧化产物的收率由3.566%提高到4.581%。少量的环烷醇和环烷酮可以提高环烷烃氧化产物中环烷酮和环烷醇的比例,氧化产物环戊酮和环戊醇的比例由2.8:1提高到20:1,氧化化产物环己酮和环己醇的比由4:3提高到5:3。(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孙凤楠[9](2018)在《单取代BODIPY与HFBI-RGD自组装荧光探针: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性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氟硼荧类染料因其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大的摩尔消光系数、光稳定性等优异性能被人们所熟悉。但在荧光成像应用中,其不足点主要包括短的荧光发射波长,疏水性及较差的生物相容性。为了能将氟硼荧类染料更好地应用于生物体系中,对于上述不足处的改进显得更加迫切。本论文是以氟硼二吡咯化合物为母核,合成了叁个单取代的染料,将其作为荧光探针的信号部分。同时,一种新型的靶向疏水蛋白HFBI-RGD被引入与染料进行自组装形成荧光探针HFBI-RGD/BODIPY。(1)2,4-二甲基吡咯与对甲酰基苯甲酸甲酯在酸性条件下缩合、经DDQ氧化及BF_3·Et_2O(叁氟化硼乙醚)络合生成BODIPY母核1。通过Knoevenagel缩合反应将叁种供电基2a-2c连接到母核的C-3位上,得到染料3a-3c,对叁个染料的结构进行表征(~1H NMR、~(13)C NMR、HRMS)及光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C-3位上引入供电子基延长了结构的共轭,荧光发射波长移至650 nm左右,且具有最好共平面结构的3b最大程度地减少了非辐射能量造成的损失,表现出高的荧光量子产率(Φ_(3b)=0.73)。(2)研究了影响蛋白纳米笼HFBI-RGD/BODIPY荧光性质的主要因素。HFBI-RGD/BODIPY的光学性能及染料的结构分别被测试和计算,推测在自组装过程中,疏水蛋白形成了一定体积的空腔结构,而这个空腔结构会影响被包裹进去的不同体积染料的荧光性质。试验结果表明染料的结构及染料体积与疏水蛋白空腔的匹配度均严重影响着探针的光学性能。(3)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共聚焦实验及活体成像实验对荧光探针的生物学性能进行评价。在实验所需浓度范围内(低浓度),探针对U-87胶质瘤细胞表现出低毒性甚至是无毒性。从共聚焦实验图像荧光覆盖的面积可以得知,当细胞与HFBI-RGD/(3a-3c)孵育时,荧光探针能够更多地进入细胞,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复合物HFBI-RGD/BODIPY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靶向性。在不同点的活体荧光成像图及解剖实验图中,肿瘤组织处有荧光呈现,而在对照试验中却没发现荧光。这些结果显示HFBI-RGD/BODIPY对肿瘤组织有良好的靶向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8-06-01)

闵祥婷[10](2018)在《单取代芳基脲与叁苯基氧膦的氮磷键形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氮烯作为一类含有氮磷双键的化合物,在有机合成领域可以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与羰基化合物、羧酸、酰卤等化合物反应生成功能分子。在生物医药方面,磷氮烯有关的施陶丁格节在生物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此外,亚胺磷基团作为一类弱定位基可以进行碳氢键活化方面的研究。目前,合成磷氮烯的方法有限,本论文发展了一条新的合成磷氮烯的方法。本文分为叁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对原有方法的改进,最终以苯胺为原料,水和乙酸作为溶剂,45 ~oC下分两次加入氰酸钾,以60-90%的产率一锅法制备了单取代芳基脲。此外,通过实验发现,此反应是受氰酸钾和乙酸的量控制的选择性反应,当乙酸比氰酸钾过量时,主要得到单取代的脲;当氰酸钾比乙酸过量时主要得到ω-取代的缩二脲。2、为了合成复杂的单取代脲,发展了一种选择性碳氮偶联反应的方法。此方法以一价铜盐作为催化剂,N,N’-二甲基乙二胺作配体,高效实现了α-氨基酰胺中酰胺氮与卤代芳烃的选择性偶联。以最高96%的产率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官能团的酰胺氮取代α-氨基酰胺。此方法与以往无外加配体的方法相比有更好的重复性。此外,反应中没有消旋化发生。对于一些含有羟基的α-氨基酰胺,添加相转移催化剂15-冠-5可以促进此类反应的进行。3、通过叁苯基氧膦和叁氟甲基磺酸酐原位生成的Hendrickson试剂和单取代芳基脲反应,直接构筑了氮磷双键,以71-93%的产率合成了具有不同官能团的芳基脲取代磷氮烯类型的化合物。在实验过程中,Hendrickson试剂选择性地与单取代芳基脲上末端氨基反应,而不是和单取代芳基脲上的氧反应;此外,我们还发现,硫脲在叁氟甲基磺酸酐的作用下能够把叁苯基氧膦转化成叁苯基硫膦。(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单取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碳的下方。硅和氧以及其他一些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硅酸盐,以无机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碳可以和自身及其他元素形成多种形式的化学键,构成了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有机硅化合物是指含有Si-C的化合物,即硅原子上至少连有一个有机基团的碳原子。自然界中不存在天然的有机硅化合物。化学家们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创造了有机硅化合物,发现其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用途。手性有机硅烷在有机合成和硅代药物等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潜在应用前景,但是目前缺乏有效的合成手段,因此发展精准高效构建手性有机硅烷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不对称硅氢化反应是构建手性有机硅化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以廉价易得的单取代烯烃和硅氢为原料,以地球丰产且具有良好生物兼容性的廉价金属为催化剂的高效高选择性的烯烃不对称硅氢化反应是构建手性有机硅化合物的最理想方法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合适的催化剂和催化体系,目前该领域的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本文作者发展了适合铁、钴的新型手性咪唑啉亚胺吡啶(IIP)配体和噻唑啉亚胺吡啶(TIP)配体,并利用该类配体的铁、钴络合物发展了单取代烯烃的脱氢硅化、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的烯基硅烷和手性硅烷化合物。据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IIP配体和TIP配体的设计与合成。作者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IIP配体和TIP配体,并与本课题组同学合作,将其分别应用于炔烃不对称串联硼氢化/氢化反应和不对称串联Nazarov环化/亲电氟化反应。第二部分:钴催化单取代芳香族烯烃的脱氢硅化反应。咪唑啉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可以有效促进单取代芳香族烯烃的脱氢硅化反应并能显着提高反应的化学选择性。文中同时描述了该反应可放大到克级规模制备及可能的反应机理。第叁部分:钴催化单取代烯烃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大位阻哑唑啉亚胺吡啶钴络合物可以有效促进单取代烯烃的不对称马氏硅氢化反应。该反应有较好的官能团容忍性,芳香族烯烃的对映体选择性都大于98%ee,脂肪族烯烃的对映体选择性为81-87%ee。第四部分:铁催化单取代脂肪族烯烃的不对称硅氢化反应。大位阻哑唑啉亚胺吡啶铁络合物可以有效解决单取代脂肪族烯烃不对称马氏硅氢化反应区域和对映选择性不高的问题。该反应的区域和对映选择性都在96/4和97%ee以上。第五部分:实验部分。描述了本论文的反应操作步骤和化合物鉴定数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取代论文参考文献

[1].朱琳,周倩,孙晃斌,孙璇,周婕.单取代芳基氮杂富勒烯的优化合成[J].山东化工.2019

[2].程彪.铁、钴催化的单取代烯烃硅氢化反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杨果,李应贤,程铖,周顺,郑丹丹.单取代1,3-[2H,4H]-异喹啉二酮的合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4].苏长会,丁志远,刘霞.4-单取代-1H-1,2,3-叁氮唑的合成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5].李强根,李宣映,毛双.单取代苯环定位效应定量分析和图形可视化解释[J].大学化学.2019

[6].刘战雄,袁晶,张振锋,颜德岳,张万斌.1-单取代萘醌及蒽醌并咪唑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英文)[J].有机化学.2018

[7].王建伟,任迎春,米普科,许胜.单取代芳氧钛合成与催化乙烯及乙烯与α-烯烃共聚[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8

[8].王岩.单取代芳基金属卟啉催化氧气氧化环烷烃(C_5-C_8)规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9].孙凤楠.单取代BODIPY与HFBI-RGD自组装荧光探针:合成,表征及生物学性能评价[D].天津大学.2018

[10].闵祥婷.单取代芳基脲与叁苯基氧膦的氮磷键形成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标签:;  ;  ;  ;  

单取代论文-朱琳,周倩,孙晃斌,孙璇,周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