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论文_周振海,李小银,潘倩影,周燕英,李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树突,细胞,小家鼠,白细胞,白介素,抗原,小鼠。

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论文文献综述

周振海,李小银,潘倩影,周燕英,李娟[1](2014)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IT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活化状态,以进一步明确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树突状细胞(DC)存在异常的机制。方法:将ITP患者分为初诊组、难治组、有效组(完全反应+有效),以正常健康者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oDC活化前吸收葡聚糖(dextran)抗原能力(MFI),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MoDC活化后细胞表面CD80、CD86的表达率以确定DC分化、成熟能力,ELISA法检测各组MoDC活化培养上清的IL-6、IL-12的含量。结果:难治组、初治组MFI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难治组、初治组的CD86、CD80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难治组、初治组的IL-6、IL-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有效组,有效组的IL-6、IL-1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ITP患者未活化MoDC吸收抗原能力增强,活化后分化成熟度较高,这些可能与ITP的发病机制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4年09期)

曹华,薛峰,陈小英,李霞,陈雪华[2](2013)在《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链球菌抗原(S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rhIL-4)诱导moDCs。用链球菌抗原诱导其成熟,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oDCs表面标志CD80和CD86。结果加入链球菌抗原18h后,moDCs培养上清液的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3 433±363.6)pg/mL和(1 798±49.79)pg/mL,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同时moDCs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显着升高。结论链球菌抗原可以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本文来源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期刊2013年12期)

张璁,田志辉,刘丽华,赵连梅,吕红英[3](2012)在《IL-27促进人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IL-27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形态和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从正常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将其用GM-CSF、IL-4体外培养7 d,并于培养的第5天加入不同刺激因子,并将细胞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0 ng/ml TNF-α)、IL-27(20 ng/ml)组、IL-27+TNF-α组(即双细胞因子组,10ng/ml TNF-α+10 ng/ml IL-27)。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7 d的DC形态,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3和CD80/CD86的水平,RT-PCR检测DC表面趋化因子受体CCR5、CCR7 mRNA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实验检测DC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DC信号通路蛋白P-STAT1/STAT3的含量。结果:IL-27组和双细胞因子组诱导7 d时DC呈现典型的成熟形态学特征;DC表面CD1a和CD83双阳性表达[(35.75±4.10)%、(52.49±2.65)%vs(23.29±4.49)%,P<0.05]、CD80和CD86双阳性表达[(39.06±1.61)%、(54.10±0.46)%vs(22.66±3.20)%,P<0.05]、趋化因子受体CCR7 mRNA[3.98±0.09、4.75±0.11 vs 3.09±0.18,P<0.05]和转录因子蛋白P-STAT1/STAT3水平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上调,而CCR5 mRNA[0.99±0.03、0.61±0.02 vs 1.23±0.26,P<0.05]表达含量则明显下降;IL-27组和双细胞因子组DC均可明显刺激T细胞增殖,且随DC与T细胞比例增加而增强,以双细胞因子组的刺激作用更为明显。结论:细胞因子IL-27可以直接或者协同TNF-α诱导人DC分化成熟,并增强DCs的抗原提呈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活化P-STAT1/STAT3信号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黄礼明,胡展瑞,华昭,王雷,孙晶晶[4](2011)在《复方扶正中药含药血清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复方扶正中药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完全缓解期(AML-CR)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AML-CR患者的BMNC,用不同浓度复方扶正中药含药血清与之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诱导转化的DC形态学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分子CD86、CD-1a、HLA-DR的表达。以诱导转化的DC分别与异体T细胞、自体T细胞共同培养,以激发T细胞,MTT法检测激发后的T细胞在不同效靶比时对人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杀伤作用。结果:复方扶正中药含药血清与AML-CR患者BMNC培养能促进BMNC分化为形态特征典型的DC,高表达成熟DC的特异性标记(CD86、CD-1a和HLA-DR),并激发T细胞杀伤K562细胞。结论:复方扶正中药对AML-CR患者BMNC来源DC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1年11期)

秦珍珠,路静[5](2011)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及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体外诱导、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得不同成熟阶段的树突状细胞(DCs)及其功能鉴定,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基础。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黏附6小时后祛除悬浮细胞,第1阶段加入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的RPMI1640培养液诱导培养7天,获得未成熟DCs;第2阶段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TNF-α联合诱导下培养至14天,获得成熟的DCs。对DCs的形态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获得的未成熟DCs中度表达CD1a、共刺激分子,高表达HLA-DR分子,在DCs的成熟期共刺激分子、HLA-DR及CD83、CD11c分子均高度表达,刺激同种异型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强。结论:成功获得了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大量纯度较高的DCs并验证了其抗原呈递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期刊2011年28期)

刘丽华,潘晓明,单保恩,刘爽,桑梅香[6](2011)在《IL-27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IL-27体外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来源树突状细胞(DC)分化、成熟及其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采集健康成人外周血,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给予GM-CSF、IL-4诱导DC,第5天后根据不同处理因素将DC分为3组:IL-27组、TNF-α组和阴性对照组。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DC形态;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表面分子CD1a、CD80、CD83和CD86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IL-27刺激后PB-MC来源DC呈现典型的成熟DC形态学特征。IL-27组DC表面CD1a、CD80、CD83和CD86表达水平较对阴性对照组均明显上调(P<0.05),与TNF-α组DC相比无显着差异。IL-27组DC诱导T细胞增殖的能力较对照组DC明显增高(P<0.05)。结论:IL-27可刺激PBMC来源DC的成熟。(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王娟,张秋业,陈永兴,董增义[7](2007)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在过敏性紫癜急性期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水平在过敏性紫癜急性期的变化,分析其与Th亚群平衡的相关性。方法:实验于2006-10/2007-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①实验对象:取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静脉血28份作为过敏性紫癜组,平均年龄7.53岁;以门诊体检的健康同龄儿童外周静脉血18份作为对照组。儿童家属均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采血2.0~3.0mL/份,肝素抗凝,离心移取血浆1mL冻存备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悬液浓度为2×109L-1,接种于24孔板向树突状细胞进行诱导培养。每孔加入含终浓度1000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00u/mL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的RPMI-1640完全培养液1mL,隔日添加1/2首次浓度的上述两种细胞因子,半量换液。培养至第6天,每孔加入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至终浓度200u/mL。③实验评估:倒置显微镜观察树突状细胞的生长情况,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成熟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表面分子CD83的表达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的水平及培养上清中的白细胞介素10,12,18水平。结果:①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过程的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贴壁3h后获得黏附细胞,加入细胞因子24h后可见悬浮细胞增多,并呈细胞聚集现象,培养至第8天可见到大量具有毛刺状或根须状突起的悬浮细胞,即为树突状细胞。②树突状细胞的表型鉴定:过敏性紫癜组及对照组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CD83均呈高表达,表达率分别为(69.29±16.20)%,(69.26±18.77)%。③Th亚群变化:与对照组比较,过敏性紫癜组白细胞介素4水平明显升高(t’=5.09,P<0.01),干扰素γ、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水平均明显降低(t=4.26,P<0.01;t’=7.98,P<0.01)。④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与对照组比较,过敏性紫癜组树突状细胞白细胞介素12水平明显降低(t=2.53,P<0.05),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明显升高(t=2.07,P<0.05;t=2.10,P<0.05)。⑤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与Th亚群平衡相关性分析:两组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均与干扰素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6~0.62,P均<0.01),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值呈正相关(r=0.51~0.52,P<0.01或0.05)。两组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与白细胞介素4水平呈显着正相关(r=0.85~0.68,P均<0.01),与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4值呈负相关(r=-0.75~-0.49,P<0.01或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不足,而分泌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升高,提示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树突状细胞功能紊乱,且与Th1/Th2失衡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7年37期)

楼敬伟,王健民,杨建民,章卫平[8](2004)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正常情况下DC在体内各器官的含量很低,因此有效地扩增具有正常抗原递呈功能的DC是采用DC疫苗治疗的先决条件。在传统培养条件下,通过1只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培养,可获得5×10~6左右纯度为70%的DC。我们从以下方面对传统的DC培养方法进行了改进:①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制备过程中,不去除任何细胞成分;②降低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密度;③在培养后期降低培养体系中GM-(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11-01)

楼敬伟,王健民,杨建民,章卫平[9](2003)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优化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由于正常情况下DC在体内各器官的含量很低,因此有效地扩增具有正常抗原递呈功能的DC是采用DC疫苗治疗的先决条件。在传统培养条件下,通过1只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培养,可获得5×10~6左右纯度为70%的DC。我们从以下方面对传统的DC培养方法进行了改进:①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制备过程中,不去除任何细胞成分;②降低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密度;③在培养后期降低培养体系中GM-CSF的浓度,有效地提高了DC的得率和纯度。材料与方法细胞株:FBL3是由Friend病毒诱发的C57BL/6小鼠源性红白血病细胞株。DC的培养:取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的股骨和胫骨骨髓,用RPMI-1640加10%热灭活的小牛血清配置的完全培养液制备成1×10~6/ml的单个核细胞悬液,(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1-01)

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链球菌抗原(SA)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s)成熟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通过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介素4(rhIL-4)诱导moDCs。用链球菌抗原诱导其成熟,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oDCs表面标志CD80和CD86。结果加入链球菌抗原18h后,moDCs培养上清液的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3 433±363.6)pg/mL和(1 798±49.79)pg/mL,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同时moDCs表面CD80和CD86的表达显着升高。结论链球菌抗原可以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成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论文参考文献

[1].周振海,李小银,潘倩影,周燕英,李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活化状态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

[2].曹华,薛峰,陈小英,李霞,陈雪华.链球菌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成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

[3].张璁,田志辉,刘丽华,赵连梅,吕红英.IL-27促进人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分化成熟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

[4].黄礼明,胡展瑞,华昭,王雷,孙晶晶.复方扶正中药含药血清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

[5].秦珍珠,路静.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及功能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

[6].刘丽华,潘晓明,单保恩,刘爽,桑梅香.IL-27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成熟[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1

[7].王娟,张秋业,陈永兴,董增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在过敏性紫癜急性期的变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

[8].楼敬伟,王健民,杨建民,章卫平.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优化的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9].楼敬伟,王健民,杨建民,章卫平.骨髓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培养方法优化的实验研究[C].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3

论文知识图

) IL-27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1 第 7 天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骨髓单个核细胞检测PBMC来源的DCs上的膜免疫信号分子:...

标签:;  ;  ;  ;  ;  ;  ;  

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论文_周振海,李小银,潘倩影,周燕英,李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