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中华经济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中华经济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北美自贸区
大中华经济圈论文文献综述
程海平[1](2016)在《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和东亚经济形势的变化,东亚加快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大潮下,原本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简称两岸四地)经济合作面临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其发展前景不仅将影响四地未来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还将影响东亚地区乃至亚洲地区的经济发展格局。作为一个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从全球战略,还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考虑,都需要建立以其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战略主要是以两岸四地为基础,形成中国经济发展的统一体。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叁个单独关税区,彼此之间又互为重要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在两岸四地建立起自由贸易区即“大中华经济圈”自由贸易区,是经济繁荣与发展的基础,是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新举措,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需要。本文通过重点分析当前形势下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尽管存在障碍,但两岸四地整合的前景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乐观。未来四地区域经济合作可能是复杂的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相结合的一体化过程。2010年1月1日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在亚洲诞生,而作为中国与东盟交往的前沿征地香港、澳门和台湾如何能够在新的形势之下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为中华民族的成功崛起发挥自己的力量,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大中华经济圈”的概念早已经被提起,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进展速度一直很慢。无可否认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中国内地与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文化、经济和贸易的联系越来越紧密,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开的同一体,传统的经济界限已经不复存在,构建大中华经济圈这一自贸区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基础越来越稳定。而且,综合最新发展来看,从中华崛起的角度讲,构建“大中华经济圈”是历史的推动和必然。(本文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期刊2016-05-01)
徐艺嘉[2](2015)在《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大中华经济圈”的溢出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来研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大中华经济圈"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且较之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其正向溢出效应影响更加长远;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内地的GDP产出产生短时间的正向冲击,对香港和台湾的冲击由正转负并最后收敛于0,而对澳门的产出产生负溢出效应;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这四个地区的物价均构成正向冲击,而且对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冲击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经济论坛》期刊2015年01期)
魏黎,朱小梅[3](2013)在《论“大中华经济圈”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基于HKD、MOP、TWD与CNY的收敛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受东亚复杂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东亚货币合作很难取得突破性进展,相较而言,"大中华经济圈"货币合作更具可行性和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对数差分回归模型和线性偏离指标模型对港币、澳门元、新台币与人民币的关联程度以及他们与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偏离程度是否存在收敛进行实证分析,证明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大中华经济圈内货币具备以人民币为主体的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雨言[4](2013)在《“叁经论坛”策进“大中华经济圈”互利共赢》一文中研究指出第叁届两岸及香港《经济日报》财经高峰论坛4月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论坛以“大中华经济新机遇”为主题,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挑战,就两岸及香港如何把握与开拓城镇化商机提出意见与建议。本次论坛共邀请两岸及香港金融界人士、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300(本文来源于《商务时报》期刊2013-05-04)
董树君,雷立钧[5](2012)在《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华元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大中华经济圈作为区域经济体出现。遵循"一个市场、一种货币"的区域货币一体化理论,需要在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单一货币。借鉴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和欧洲货币一体化实践经验,在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华元具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华元的构建需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实现港币、澳门元的统一;实现人民币、港币、澳门元叁者的统一;两岸四地实现单一货币;东盟流通华元,大中华经济圈建立单一货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6](2011)在《日本强震对大中华经济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中时电子报发表文章指出,撼动世界的311超强震灾连带惊世海啸,重创了日本,但此次受灾最重地区在日本经济上的重要性,其实远不及1995年阪神地震时关西地区经济心脏工业区。整个日本大东北地区占全国经济比重约7.8%,而阪神两城市在当时就占了12.4%。(本文来源于《甘肃金融》期刊2011年03期)
吴立广,黄珍[7](2010)在《“大中华经济圈”股市联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2003年1月—2010年1月的股市指数,对大中华经济圈内的沪深港台四个股市的联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相关性及其变化趋势,同时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及GARCH模型分析了收益和波动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沪深股市与香港的相关性低于沪深之间的相关性,沪深股市与台湾股市的相关性更低,意味着沪深与港台间的投资组合将优于沪深两市间的投资组合,沪深与台湾股市的投资组合更优于沪深与香港的投资组合。此外,港台股市都对沪深股市存在收益和波动溢出,但香港的溢出效应比台湾的溢出效应更明显。(本文来源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李建民,王颖[8](2010)在《对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几点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大中华经济圈"是中国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作为同种同宗的"两岸四地"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应顺应时代的大潮,为中华民族的未来着想,尽快形成"大中华经济圈"。同时,建立"大中华经济圈"的基础已经存在,中国作为世界上的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无论是从全球战略还是从地区战略的角度来讲,都需要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更好地应对来自世界各方面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高卫民[9](2010)在《两岸经贸迈入“ECFA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6月29日,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重庆举行了恢复协商以来的两会领导人第五次会谈,正式签署了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和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这是两岸共同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是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导报》期刊2010-07-08)
徐立凡[10](2010)在《ECFA宣告台湾回归大中华经济圈》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地区所获利益大于大陆所获利益显示出东亚地区半个世纪的雁行发展轨迹发生了深刻变化。“日本经济圈”破裂后,恰逢中国大陆经济圈适时崛起成为地区头雁。ECFA加之内地与香港的CEPA,不仅令台湾回归大中华经济圈,而且完成了实体化。这个变化对于两岸政治和经济走(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10-07-03)
大中华经济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来研究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大中华经济圈"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人民币的升值,且较之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其正向溢出效应影响更加长远;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内地的GDP产出产生短时间的正向冲击,对香港和台湾的冲击由正转负并最后收敛于0,而对澳门的产出产生负溢出效应;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这四个地区的物价均构成正向冲击,而且对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冲击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中华经济圈论文参考文献
[1].程海平.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2].徐艺嘉.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大中华经济圈”的溢出效应研究[J].经济论坛.2015
[3].魏黎,朱小梅.论“大中华经济圈”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基于HKD、MOP、TWD与CNY的收敛性分析[J].东疆学刊.2013
[4].雨言.“叁经论坛”策进“大中华经济圈”互利共赢[N].商务时报.2013
[5].董树君,雷立钧.大中华经济圈构建华元的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日本强震对大中华经济圈的影响[J].甘肃金融.2011
[7].吴立广,黄珍.“大中华经济圈”股市联动性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
[8].李建民,王颖.对构建“大中华经济圈”的几点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9].高卫民.两岸经贸迈入“ECFA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10
[10].徐立凡.ECFA宣告台湾回归大中华经济圈[N].华夏时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