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量浓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浓度,重金属,多层,介质,螺旋,血管,模型。
等量浓度论文文献综述
聂立雄,邱全明,张其旺[1](2018)在《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等量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叁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等量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单胎足月妊娠初产妇90例,采用随机表法随机分为3组(n=30),LL组:0.08%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0mL;ML组: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0 mL;HL组:0.12%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00mL。所有产妇待宫口开至3cm时行硬膜外分娩镇痛,予相应浓度混合液电子自控镇痛泵输注镇痛。记录宫口开至5、7、10cm时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麻醉前、宫口开至5、7、10cm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分娩方式,总产程时间,产妇满意度,产后出血量,新生儿阿普加(Apgar)评分及镇痛不良反应例数。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评估下肢运动阻滞情况。结果 3组产妇在VAS评分、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并发症、产妇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镇痛泵按压次数比较,LL组比ML组及HL组按压次数显着增多,ML组比HL组按压次数增多(P<0.05),但HL组1级例数高于LL组和ML组(P<0.05)。结论 0.1%罗哌卡因+0.4μg/mL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分娩镇痛在满足良好镇痛的同时,更少发生肌力下降的情况,安全性相对更高。(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03期)
S.Keil,C.Plumhans,F.F.Behrendt,M.Das,S.Stanzel[2](2008)在《MDCT肺动脉血管成像:以标准化的速率注入等量碘剂时血管内对比增强与碘浓度无关》一文中研究指出对192例已知或可疑肺栓塞病人行16层CT肺血管成像(MDCTA),使用2种不同浓度的对比剂,以标准化碘注射率(iodine delivery rate,IDR)与总碘负荷注射,比较对血管内碘浓度的影响。A组103例接受148 mL浓度为(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08年05期)
刘信安,吴昊,Charles,Q,Jia[3](2004)在《叁峡水域重金属化学污染归趋行为的多介质等量浓度计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多介质等量浓度计算模型的基本理论、应用特点及研究领域,运用等量浓度的平衡判据讨论了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演化过程、扩散机制和界面行为,多介质等量浓度计算模型能够适用于研究和描述水域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物的分配、迁移和转变性态,本文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叁峡流域水体环境,改进了多介质等量浓度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模型的参数敏感度分析和界面传输速率计算。(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04年02期)
等量浓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192例已知或可疑肺栓塞病人行16层CT肺血管成像(MDCTA),使用2种不同浓度的对比剂,以标准化碘注射率(iodine delivery rate,IDR)与总碘负荷注射,比较对血管内碘浓度的影响。A组103例接受148 mL浓度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量浓度论文参考文献
[1].聂立雄,邱全明,张其旺.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复合等量舒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18
[2].S.Keil,C.Plumhans,F.F.Behrendt,M.Das,S.Stanzel.MDCT肺动脉血管成像:以标准化的速率注入等量碘剂时血管内对比增强与碘浓度无关[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
[3].刘信安,吴昊,Charles,Q,Jia.叁峡水域重金属化学污染归趋行为的多介质等量浓度计算模型[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