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李寒松,郑康建

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李寒松,郑康建

导读:本文包含了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捕食性节肢动物,蜘蛛,优势度,消长动态

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文献综述

李寒松,郑康建[1](2019)在《营口地区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明确辽宁营口地区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采用吸虫器法和网捕法结合,对营口市水源镇地区水稻田进行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的调查,结果表明,共有12科共22种捕食性天敌,其中昆虫类5科8种,蜘蛛7科12种。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为蜘蛛类,优势种为草间小黑蛛和拟水狼蛛,优势度分别为11.85和10.90,其余有6种丰富种和12种常见种。对几种蜘蛛田间消长动态调查表明,8月是几种蜘蛛个体数量最多的时期。(本文来源于《北方水稻》期刊2019年03期)

米宏彬,曹祝,张帆,张世泽,刘同先[2](2014)在《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构组成及动态规律,为桃园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站选择树龄5~6年的桃园为调查对象,系统调查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测定群落的相对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及优势集中性指数(C)等指标,研究园内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高-低-高-低的趋势;群落优势度(B)与优势集中性指数呈现低-高-低趋势。食蚜蝇、蜘蛛、瓢虫、步甲和草蛉是桃园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是食蚜蝇亚群落的优势种群,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其发生高峰期;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瓢虫亚群落的优势种群,5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其发生高峰期,随后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龟纹瓢虫鼎斑变型和锚斑变型是桃园最常见的色斑变型,分别占49.6%和29%;蜘蛛亚群落主要包括皿蛛、蟹蛛和球蛛类群,5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和10月中旬是其发生高峰期;步甲亚群落的发生高峰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随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为草蛉亚群落的优势种群,6月上旬至8月上旬是其发生高峰期。【结论】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捕食性蜘蛛、食蚜蝇、捕食性瓢虫、步甲和草蛉5个亚群落,不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特征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而相互演替,共同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马广民,门兴元,杜学林,戴明勋[3](2012)在《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消长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组成和发生动态,以期为转基因棉田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有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八斑鞘腹蛛和星豹蛛。群落的均匀度、集中度、多样性均表现为8月份之前较高,8月份较低,8月份后又表现为较高。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在田间的种群数量分别在6月中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上旬、9月上旬出现3个高峰期。草间钻头蛛种群数量在6月下旬出现高峰,9月上旬之前数量逐渐降低,9月中旬以后数量又逐渐上升,出现一个小高峰。八斑鞘腹蛛、星豹蛛种群数量在6月中旬出现高峰后,数量逐渐下降,7月份以后种群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并持续到棉花收获。鲁西麦套棉区,在小麦收获后,大量捕食性天敌转移到棉田,其中龟纹瓢虫、日本通草蛉、东亚小花蝽、草间钻头蛛的种群数量在棉花的生长期均保持了较高水平,对棉田的害虫控制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2年02期)

张娟,曾玲,梁广文,陆永跃[4](2010)在《稻田越冬害虫及其捕食性节肢动物类群的空间分布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人工拨查法调查了越冬稻田生境内节肢动物群落。共收集到水稻害虫及其天敌13类,分别隶属于3纲9目。其中捕食性的7类,包括蜘蛛1类、昆虫5种和蜈蚣1种;害虫3类,中性昆虫3类。青翅蚁形隐翅虫、蜘蛛和红火蚁是稻田越冬害虫的主要捕食者。应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青翅蚁形隐翅虫、蜘蛛、红火蚁、害虫蛹之间相关性,剖析了叁种捕食者控制害虫蛹的途径。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害虫蛹多为聚集分布,青翅蚁形隐翅虫均为聚集分布;应用Taylor幂法则检验和Iwaom*-m方程检验,结果表明,2008年12月10日、12月17日、12月23日和12月30日调查的害虫蛹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2009年1月7日、2月20日和2月27日为均匀分布;青翅蚁形隐翅虫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均为聚集分布。(本文来源于《环境昆虫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李凯[5](2010)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冀中北部的廊坊市固安县为试验点,对田间最常见的天敌节肢动物——瓢虫、草蛉、蜘蛛的生物生态学、及生存对策进行了为期多年的研究,对农田防护林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调控地位与作用进行评价:1)揭示了农田防护林带对天敌节肢动物具有提供栖息地、繁育地等重要生态作用;首次明确量化出防护林对农田系统的生态作用辐射范围及阈值;得出农田防护林带是天敌节肢动物越冬以及躲避不利环境因子的重要庇护场所。2)通过对天敌节肢动物生活史等重要生物学信息进行系统的研究,以量化的形式揭示出林带——天敌——害虫关系中天敌节肢动物对农田害虫的作用范围。3)多数天敌节肢动物在其生活史的某些阶段有明显的抑制害虫种群增长的作用;天敌对害虫的抑制作用受种群增长的驱动在不同作物间是移动的。4)提出了如何最大限度的保护田间天敌节肢动物种群的方案,如科学规划农田布局,合理构建农田小环境等。在农区常见天敌节肢动物种类及动态方面的研究发现,1)所在研究地区,草蛉、瓢虫、蜘蛛由于其种群数量大、活动能力强成为研究农区最常见的天敌节肢动物;2)在草蛉成虫期,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是田间优势种;瓢虫的优势种为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次优势种为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蜘蛛的优势种为中华狼蛛(Lycosa sinensis)和中华平腹蛛(Gnaphosa sinensis);3)各生境优势种组成随季节更替而发生变化:①作物耕种前及耕种早期异色瓢虫及七星瓢虫(Coccinellase ptempunctata)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林带;②作物生长中后期龟纹瓢虫为优势种群,主要分布于作物生境,且龟纹瓢虫在发生面积、数量及发生时间等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③蜘蛛在时间序列上有明显的增殖初期,高峰期,衰落期。通过对农林复合体不同栖息生境内的天敌数量对比和空间分布型分析,揭示了天敌对栖息地的选择趋向。草蛉的田间草地带分布密度与草地带宽度非正相关关系显示,宽度在1m左右的草地带有更高的草蛉密度,该结论从农田规划和布局角度有助于提高农田使用效率。草蛉密度在邻近道路区域内呈现出距道路距离越远密度越高的分布规律,说明道路环境对草蛉栖息分布有显着影响;瓢虫种群在不同生境斑块间的迁移现象与林木生长和作物的种植收获有直接关系,甚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布类型;蜘蛛在复杂生境的密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比较简单的生境,生境的复杂程度是制约蜘蛛种群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带对天敌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非作物生境在作物栽种空档期、天敌越冬和种群重建过程中对天敌的支撑功能。研究显示,邻近林带处的草蛉和蜘蛛数量明显更多。林带对天敌的这种效应范围因林带结构不同表现各异,本试验中林带对草蛉的效应范围最大为20m,对蜘蛛的效应范围30m。作物耕种前与生长早期,林带是本土物种得以栖息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境,成为一些天敌向农田扩展的“种库”,它同时也是许多物种在作物收获后最重要栖息和越冬场所。天敌应对干扰时的生存对策和能力的研究显示,土着物种有非凡的适应性。蜘蛛(中华狼蛛)遇险时的避险策略(逃离90%、钻穴10%)、避险方式(跑-停-望)、避险能力(耕地环境平均逃离速度≧0.26±0.175 m/s,最长跳跃距离可达0.12m,最远逃离距离为13.1±0.444 m)能够有效躲避传统农作活动产生的危害,而本研究展示的仅仅是一个侧面。(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0-05-01)

刘文海[6](2009)在《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食物网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稻田捕食性天敌与水稻害虫、中性昆虫的取食营养关系,构建了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食物网。提出保护利用天敌,发挥其捕食效能和控害作用,仍将是IPM实践与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1期)

刘军和,禹明甫[7](2008)在《不同类型美国杂交杏李园捕食性天敌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化防区、生防区、混防区3个不同类型美国杂交杏李园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动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混防区中的天敌密度与生防区中的差异不显着,而生防区能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生防区和混防区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平均密度和种类高于化防样田,表明化防区对天敌的影响很大。生防区和混防区天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高于化防区,且随着农药使用水平的增强,美国杂交杏李园中占统治地位的天敌种群趋于集中。(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06期)

李建丰[8](2007)在《葛藤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主分量分析及排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群落有关结构指数对葛藤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类群进行了主分量分析,构建了评价该类群结构的综合指标(第一主分量和第二主分量),并根据第一和第二主分量得分进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葛藤植食性节肢动物亚类群结构在时间系列上保持稳定,但在个别时间点上表现出差异和波动;结果还表明,多样性指数H′是衡量该亚类群结构最重要的指标。(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李秀琴,马祁,姚举,刘刚[9](2007)在《新疆荒漠过渡带及其相邻棉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是全国叁大棉区之一,植棉历史悠久。棉田多由盐碱地和荒漠开垦而成且多与荒漠、盐碱地、戈壁相邻或镶嵌,荒漠过渡带是棉田与荒漠的交接区域,是新疆棉田周围最常见的一类非作物生境。显然,棉田中害虫和天敌的发生受相邻荒漠过渡带的影响,但目前有关新疆荒漠过渡带及其(本文来源于《中国棉花》期刊2007年08期)

师光禄,王有年,苗振旺,李登科,张铁强[10](2006)在《间种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群落结构特征参数与主分量分析,对间种不同牧草枣林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蜘蛛与捕食性昆虫是间种牧草枣林的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其相对丰盛度分别为48·3%~52·7%和38·8%~44·4%.间种不同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主要类群的平均密度、多样性和均匀度有明显差异(P<0·05),表现为间作百脉根枣林>紫花苜蓿枣林>扁茎黄芪枣林>白叁叶枣林,优势集中性指数为间作白叁叶枣林>扁茎黄芪枣林>紫花苜蓿枣林>百脉根枣林.各处理枣林中捕食性蜘蛛类的平均密度明显(P<0·05)高于捕食性昆虫类.瓢甲类、蝽类、蛇蛉类、草蛉类、蟹蛛类、圆蛛类和植绥螨类的个体数量在间种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11期)

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结构组成及动态规律,为桃园害虫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验站选择树龄5~6年的桃园为调查对象,系统调查园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种类和数量,测定群落的相对丰富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及优势集中性指数(C)等指标,研究园内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表现为高-低-高-低的趋势;群落优势度(B)与优势集中性指数呈现低-高-低趋势。食蚜蝇、蜘蛛、瓢虫、步甲和草蛉是桃园主要捕食性节肢动物亚群落。大灰食蚜蝇Metasyrphus corollae和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a是食蚜蝇亚群落的优势种群,5月中旬至6月下旬是其发生高峰期;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是瓢虫亚群落的优势种群,5月中旬至7月下旬是其发生高峰期,随后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龟纹瓢虫鼎斑变型和锚斑变型是桃园最常见的色斑变型,分别占49.6%和29%;蜘蛛亚群落主要包括皿蛛、蟹蛛和球蛛类群,5月上中旬、8月中下旬和10月中旬是其发生高峰期;步甲亚群落的发生高峰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随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为草蛉亚群落的优势种群,6月上旬至8月上旬是其发生高峰期。【结论】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主要包括捕食性蜘蛛、食蚜蝇、捕食性瓢虫、步甲和草蛉5个亚群落,不同天敌亚群落的结构特征随着季节和气温的变化而相互演替,共同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参考文献

[1].李寒松,郑康建.营口地区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类调查研究[J].北方水稻.2019

[2].米宏彬,曹祝,张帆,张世泽,刘同先.桃园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研究[J].应用昆虫学报.2014

[3].马广民,门兴元,杜学林,戴明勋.鲁西麦套棉田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种类组成及消长动态[J].植物保护.2012

[4].张娟,曾玲,梁广文,陆永跃.稻田越冬害虫及其捕食性节肢动物类群的空间分布动态[J].环境昆虫学报.2010

[5].李凯.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林带对捕食性节肢动物种群动态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

[6].刘文海.稻田捕食性节肢动物食物网的构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7].刘军和,禹明甫.不同类型美国杂交杏李园捕食性天敌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8

[8].李建丰.葛藤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主分量分析及排序[C].植物保护与现代农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9].李秀琴,马祁,姚举,刘刚.新疆荒漠过渡带及其相邻棉田中捕食性节肢动物的群落特征[J].中国棉花.2007

[10].师光禄,王有年,苗振旺,李登科,张铁强.间种牧草枣林捕食性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06

标签:;  ;  ;  ;  

捕食性节肢动物论文-李寒松,郑康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