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玉米茎腐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玉米,抗性,鉴定,苗期,病原菌,病害,自交系。
玉米茎腐病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东,王小军[1](2019)在《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种植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高低与病虫害的防治有着密切关系。茎腐病作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常年处于高发的状态。因此,分析玉米茎腐病发生的病因、种类、危害及防治措施非常重要,旨在为提高玉米的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新农业》期刊2019年15期)
杨利华[2](2019)在《防控玉米茎腐病应采用综合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因茎基部组织病变,导致植株提早枯死的现象称为茎腐。有30多种病原菌可引发茎腐,另外还有淹渍、肥害、药害等非病理性茎腐。由细菌侵染引起的茎腐通常在高温高湿的雨季发生,而通常所说的“茎腐病”是指生育后期由真菌侵染引起的茎腐,由一种病原菌单独或数种病原菌复(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技报》期刊2019-07-06)
陈晓旭,岳辉,王作英,左青[3](2019)在《不同年份骨干自交系玉米茎腐病鉴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2018年两年对29份骨干自交系进行了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玉米茎腐病完全自然发病。调查结果表明:沈3336、沈137、DH25、丹717等4个自交系表现高抗。(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9年06期)
赵媛媛,沈丹宇,于佳,徐衡,窦道龙[4](2019)在《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由强雄腐霉引起的玉米茎腐病》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建立强雄腐霉Pythium arrhenomanes的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以β-tubulin基因为靶标序列,设计强雄腐霉的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准确快速的LAMP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25μL LAMP最终反应体系为:10×ThermoPol Buffer 2.5μL、10 mmol/L dNTPs 3.5μL、6 mmol/L MgSO_4 2μL、5 mol/L甜菜碱4μL、40μmol/L FIP-1/BIP-1各1μL、5μmol/L F3-1和B3-1各1μL、40μmol/L LB-1 1μL、Bst DNA polymerase 1μL、2.5 mmol/L HNB 1.9μL、模板DNA 2μL、灭菌水3.1μL。LAMP体系在等温64℃条件下反应60 min,HNB显色反应显示天蓝色即为阳性反应;扩增产物经2%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为梯形条带,也可判定为阳性反应。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LAMP体系能特异性地检测出强雄腐霉,而其它卵菌近缘种和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未检测出。灵敏度检测结果显示,LAMP体系的最低检测灵敏度为10 pg/μL,是普通PCR反应灵敏度的1 000倍。在实际应用中,LAMP体系能够快速检测出人工接种和实际发病玉米组织中的病原菌。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快速、准确、可视化的LAMP检测方法能在60 min内检测出强雄腐霉。(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沈冰冰[5](2019)在《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是影响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常见的植物病害,其中玉米茎腐病造成玉米果实短小、玉米粒干瘪不饱满、色泽暗淡、脱粒困难、千粒重显着下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时减产50%-60%。玉米大斑病表现为植株变黄早枯,发生翻秸,常常地里一片枯黄,严重损失玉米产量。这两种玉米病已成为限制玉米品质和产量的流行病害。然而,目前国际上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主要是使用化肥和农药,但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化肥和农药滞留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构成了威胁;使环境遭到了污染,破坏了生态平衡;生物防治这种新型植物病害防治方法,对人畜不会产生伤害、不产生抗药性,维护生态平衡。符合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需求,顺应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本研究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具有生物防治功能的菌株,对筛选出的生防菌及病原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生防功能进行测定,然后对筛选出来的生防菌进行促生能力的测定,包括产吲哚乙酸、产铁载体以及解磷的测定。同时,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玉米幼苗的生物防治效果和促生效果,以期达到为玉米病害的防治和玉米幼苗的促生提供有效的防治途径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本实验通过初筛共筛选出57株对玉米茎腐病(Fusarium graminearum)或大斑病(Exserohilum tarcicum)具有生防效果的菌株,进一步复筛筛选出1株放线菌,6株细菌,5株真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均具有较好生物防治效果,并将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放线菌和细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生防作用为拮抗作用,真菌生防作用为拮抗、竞争和重寄生作用。细菌Bacillus subtilis Y21生防拮抗效果较好,其对玉米茎腐病、大斑病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73%,88%;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YZ9生防效果较好,其对玉米茎腐病、大斑病的抑制率分别可达到64%,79%。2.对筛选出的生防菌进行促生功能检测,筛选出的生防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生能力。其中Trichoderma harzianum YZ9可以分泌铁载体,铁载体类型为异羟肟酸类铁载体,产铁载体的含量为87.80 mg/l。菌株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Q1、Bacillus subtilis Y21、Fusarium oxysporum Y10有产吲哚乙酸(IAA)能力,IAA含量分别为82.5 mg/l,80.5 mg/l,71.3 mg/l。真菌Trichoderma harzianum 6、Penicillium bilaiae YZ12、Trichoderm harzianum YZ9、Fusarium oxysporum Y10有解磷能力,并且经过7d培养,可溶性磷的含量分别可到达578.22 mg/l,87.09mg/l,286.61 mg/l,118.35 mg/l。3.通过在恒温培养室中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研究了筛选出的生防菌对玉米茎腐病和玉米大斑病病害的防治效果和对于玉米幼苗生长和发育的促生效果。在生防盆栽中,细菌Bacillu subtilis Y21生防效果较好,生防效果达到70%以上;在促生盆栽试验中,经过Bacillu subtilis Y21菌悬液处理的玉米株高和鲜重以及干重,根茎叶长等显着高于对照。(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苏仕卫,韩喜福,王炳志,方淑琴,王敏谦[6](2019)在《桦甸市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玉米产业的发展,桦甸市玉米连作面积逐年增加,玉米茎腐病发生和危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影响桦甸市玉米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本文对玉米茎腐病在桦甸市的发病症状和发生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种植抗病品种、合理轮作、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拔除病株、集中销毁秸秆、秋翻地等农业防治措施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以期为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郭成,王宝宝,杨洋,王春明,周天旺[7](2019)在《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茎腐病是国内外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随着机械收获和籽粒直收,茎腐病已成为玉米生产中最具威胁性的病害,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茎腐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本文从茎腐病的发生与为害、病原菌种类、抗茎腐病种质资源筛选、抗性遗传和抗病基因发掘与定位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玉米茎腐病的研究进展,旨在为该病害的综合治理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利华[8](2019)在《玉米茎腐病尚无特效药 防控应采用综合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因茎基部组织病变,导致植株提早枯死的现象称为茎腐。有30多种病原菌可引发茎腐,另外还有淹渍、肥害、药害等非生物性茎腐。由细菌侵染引起的会冠名以细菌性茎腐(一般在高温高湿的雨季发生),而所说的“茎腐病”通常指生育后期由真菌侵染引起。茎腐病可由一种病原菌(本文来源于《河北农民报》期刊2019-04-11)
周欢欢,严雳,王对平,雍太文,龚国淑[9](2018)在《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镰孢菌的种类。【方法】2016—2017年采集仁寿、崇州、雅安、荣县4个县市套作玉米茎腐病样品进行分离与纯化,采用形态特征及基于r DNA-ITS和EF1-α序列分析鉴定镰孢菌种类,以幼苗刺伤接种法检测致病性。【结果】共获得103株纯培养物,其中71株为镰孢菌,包括层生镰孢菌、腐皮镰孢菌、轮枝镰孢菌、禾谷镰孢菌、尖孢镰孢菌、藤仓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分离频率依次为35.21%、16.9%、15.49%、11.27%、8.45%、7.04%和5.63%,且各地区镰孢菌种类及分离频率存在差异;致病性测定表明,禾谷镰孢菌致病性最强,层生镰孢菌和轮枝镰孢菌次之,尖孢镰孢菌和木贼镰孢菌致病性较弱,藤仓镰孢菌和腐皮镰孢菌致病性最弱。【结论】四川套作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为层生镰孢菌、轮枝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岳辉,陈晓旭,王作英,陈丽,鲁俊田[10](2018)在《辽宁省抗玉米茎腐病骨干自交系的筛选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玉米茎腐病高发、频发,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利用抗源选育抗病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通过田间接种筛选抗性自交系,为选育抗茎腐病品种提供基础试材。2016-2017年,连续两年通过田间人工接种玉米茎腐病菌混合菌种的方法,对辽宁主栽玉米杂交种的50份亲本自交系进行了玉米茎腐病抗性鉴定与评价,鉴定筛选出高抗茎腐病玉米自交系9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玉米种质对玉米茎腐病的抗性表现存在差异,热带玉米种质对茎腐病的抗病能力强于其他血缘玉米种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18年10期)
玉米茎腐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玉米因茎基部组织病变,导致植株提早枯死的现象称为茎腐。有30多种病原菌可引发茎腐,另外还有淹渍、肥害、药害等非病理性茎腐。由细菌侵染引起的茎腐通常在高温高湿的雨季发生,而通常所说的“茎腐病”是指生育后期由真菌侵染引起的茎腐,由一种病原菌单独或数种病原菌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玉米茎腐病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东,王小军.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探析[J].新农业.2019
[2].杨利华.防控玉米茎腐病应采用综合措施[N].江苏农业科技报.2019
[3].陈晓旭,岳辉,王作英,左青.不同年份骨干自交系玉米茎腐病鉴定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9
[4].赵媛媛,沈丹宇,于佳,徐衡,窦道龙.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检测由强雄腐霉引起的玉米茎腐病[J].植物保护学报.2019
[5].沈冰冰.玉米茎腐病和大斑病生防菌的筛选及其促生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6].苏仕卫,韩喜福,王炳志,方淑琴,王敏谦.桦甸市玉米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9
[7].郭成,王宝宝,杨洋,王春明,周天旺.玉米茎腐病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
[8].杨利华.玉米茎腐病尚无特效药防控应采用综合措施[N].河北农民报.2019
[9].周欢欢,严雳,王对平,雍太文,龚国淑.四川省套作玉米茎腐病致病镰孢菌的分离与鉴定[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8
[10].岳辉,陈晓旭,王作英,陈丽,鲁俊田.辽宁省抗玉米茎腐病骨干自交系的筛选与评价[J].农业科技通讯.2018
论文知识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