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包括四根立柱,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和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之间分别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还包括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可拆卸的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纵梁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有加载设备;通过纵梁沿横梁的水平移动和加载设备连接板沿纵梁的水平移动,实现了在试验过程中对加载位置的调整,不仅避免了在试验中移动较为笨重的桥梁节段模型,而且操作较为便捷,定位较为准确,可显著提高试验效果和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根立柱,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和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之间分别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能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移动并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一纵梁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有加载设备。
设计方案
1.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四根立柱,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和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之间分别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能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移动并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一纵梁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有加载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为工字钢立柱,所述立柱通过地脚及地锚螺栓锚固于地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围成一个长方体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之间的距离根据节段模型的宽度和长度确定。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均为带加劲肋的箱形横梁,均采用高强螺栓与所对应的工字钢立柱的翼缘板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为带加劲肋的箱形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包括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所述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之间固定有至少两块有呈一定距离的腹板,所述腹板的边缘与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腹板的高度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高度相同,所述腹板的长度与第一横梁顶底板的内沿面与第二横梁顶底板的内沿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的长度大于第一横梁的顶底板外沿面和第二横梁顶底板外沿面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采用一定数量的长螺杆或精轧螺纹钢在每个横梁内、外侧通过拧紧螺母将纵梁顶底板进行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紧贴横梁顶底板内侧和\/或外侧。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两块连接板,分别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宽度均大于第一纵梁顶板和底板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第一纵梁顶板上部,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第一纵梁底板下部,在第一纵梁两侧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伸出位置上均设置有一定数量的长螺杆或精轧螺纹钢,通过拧紧螺母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进行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紧贴纵梁顶底板一侧或者两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底部固定有加载设备,所述加载设备下方为桥梁节段模型,桥梁节段模型采用支座进行支承,桥梁节段模型支座下方设置有木板或混凝土支承平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桥梁试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随着现代交通的不断发展,交通量不断增大,为满足交通需求,道路车道数和宽度也随之增加,从而导致道路上桥梁的宽度也在增大,大断面桥梁结构变得较为常见。对于大断面桥梁结构,其横向受力较为复杂,通常为保证设计的安全性,需要进行横向节段模型的加载试验,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验证。
本公开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目前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的位置一般是固定的,只能对笨重的桥梁阶段模型进行移动以实现桥梁阶段模型不同位置的加载试验,费时费力,试验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通过纵梁沿横梁的水平移动和加载设备连接板沿纵梁的水平移动,实现在试验过程中对加载位置的调整,不仅避免了在试验中移动较为笨重的桥梁节段模型,而且操作较为便捷,定位较为准确,可显著提高试验效果和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包括四根立柱,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所述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和第三立柱与第四立柱之间分别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纵梁,所述第一纵梁能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移动并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所述第一纵梁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有加载设备。
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立柱为工字钢立柱,所述立柱通过地脚及地锚螺栓锚固于地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围成一个长方体空间。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立柱之间的距离根据节段模型的宽度和长度确定。
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分别垂直固定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上。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均为带加劲肋的箱形横梁,均采用高强螺栓与所对应的工字钢立柱的翼缘板固定连接。
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第一纵梁为带加劲肋的箱形纵梁,所述第一纵梁的包括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所述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之间固定有至少两块有呈一定距离的腹板,所述腹板的边缘与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垂直固定连接,所述腹板的高度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高度相同,所述腹板的长度与第一横梁顶底板的内沿面与第二横梁顶底板的内沿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一纵梁顶板和第一纵梁底板的长度大于第一横梁的顶底板外沿面和第二横梁顶底板外沿面之间的距离。
作为更进一步的限定,采用一定数量的长螺杆或精轧螺纹钢在每个横梁内、外侧通过拧紧螺母将纵梁顶底板进行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紧贴横梁顶底板内侧和\/或外侧。
作为可能的一些实现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两块连接板,分别为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宽度均大于第一纵梁顶板和底板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第一纵梁顶板上部,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第一纵梁底板下部,在第一纵梁两侧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的伸出位置上均设置有一定数量的长螺杆或精轧螺纹钢,通过拧紧螺母将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进行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紧贴纵梁顶底板一侧或者两侧。
作为进一步的限定,所述第二连接板底部固定有加载设备,所述加载设备下方为桥梁节段模型,桥梁节段模型采用支座进行支承,桥梁节段模型支座下方设置有木板或混凝土支承平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公开的有益效果是:
1、本公开所述的加载系统,用于大断面桥梁节段模型静力加载试验,使试验过程中模型加载定位及加载量均准确控制、方便可调,达到了提高试验加载的效率和准确性\/且构造简单、试验过程安装方便的目的。
2、本公开所述的加载系统通过纵梁沿横梁的水平移动和加载设备连接板沿纵梁的水平移动,实现在试验过程中对加载位置的调整,不仅避免了在试验中移动较为笨重的桥梁节段模型,而且操作较为便捷,定位较为准确,可显著提高试验效果和效率。
3、本公开所述的加载系统通过长螺杆或精轧螺纹将连接板与第一纵梁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同样的利用长螺杆或精轧螺纹将第一纵梁与两个横梁可拆卸的固定连接,从而即可以保证加载时的牢固性,又可以进行加载位置的移动,在保证加载效果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率的加载试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正视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侧视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1所述的第一纵梁及连接板结构示意图
1-第一工字钢立柱;2-第二工字钢立柱;3-第三工字钢立柱;4-第四工字钢立柱;5-第一横梁;6-第二横梁;7-第一纵梁;8-加载设备;9-桥梁节段模型;10-支座;11-支撑平台;12-第一连接板;13-第二连接板;14-第一纵梁顶板;15-第一纵梁底板;16-第一横梁顶板;17-第一横梁底板;18-第二横梁顶板;19-第二横梁底板;20-第一腹板;21-第二腹板。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公开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实施例1:
如图1-5所示,本公开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桥梁节段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包括四根工字钢立柱,分别为第一工字钢立柱1、第二工字钢立柱2、第三工字钢立柱3和第四工字钢立柱4,四根工字钢立柱均通过地脚及地锚螺栓锚固于地面,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工字钢立柱围成一个长方体空间,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工字钢立柱之间的距离根据节段模型的宽度和长度确定。
所述第一工字钢立柱1与第二工字钢立柱2之间和第三工字钢立柱3和第四工字钢立柱4之间分别固定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横梁5和第二横梁6,所述第一横梁5和第二横梁6之间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纵梁7,所述第一纵梁7能沿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移动,当需要进行加载试验时将第一纵梁7移动到需要的位置并固定在第一横梁5和第二横梁6上,所述第一纵梁7上可拆卸的固定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固定有加载设备8,所述加载设备8为电液伺服压力机。
所述第一横梁5和第二横梁6均为带加劲肋的箱形横梁,所述第一横梁5的两端采用高强螺栓分别与第一工字钢立柱1和第二工字钢立柱2的翼缘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横梁6的两端采用高强螺栓分别与第三工字钢立柱3和第二工字钢立柱4的翼缘板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纵梁7为带加劲肋的箱形纵梁,所述第一纵梁7的包括第一纵梁顶板14和第一纵梁底板15,所述第一纵梁顶板14和第一纵梁底板15之间固定有两块有呈一定距离的腹板,分别为第一腹板20和第二腹板21,所述腹板(20,21)的边缘与第一纵梁顶板14和第一纵梁底板15垂直固定连接,所述腹板(20,21)的高度与第一横梁5和第二横梁6的高度相同,所述腹板(20,21)的长度与第一横梁顶底板(16,17)的内沿面与第二横梁顶底板(18,19)的内沿面之间的距离相同。
所述第一纵梁顶板14和第一纵梁底板15的长度大于第一横梁5的顶底板(16,17)外沿面和第二横梁6顶底板(18,19)外沿面之间的距离。
采用一定数量的长螺杆或精轧螺纹钢在每个横梁内、外侧通过拧紧螺母将第一纵梁顶底板(14,15))进行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紧贴横梁顶底板内侧和\/或外侧。
所述第一连接件为两块连接板,分别为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所述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的宽度均大于第一纵梁顶板14和第一纵梁底板15的宽度,所述第一连接板12设于第一纵梁顶板14上部,所述第二连接板13设于第一纵梁底板15下部,在第一纵梁7两侧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的伸出位置上均设置有一定数量的长螺杆或精轧螺纹钢,通过拧紧螺母将第一连接板12和第二连接板13进行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紧贴纵梁顶底板一侧或者两侧。
所述第二连接板13底部固定有加载设备8,所述加载设备8下方为桥梁节段模型9,桥梁节段模型9采用支座10进行支承,桥梁节段模型支座10下方设置有木板或混凝土支承平台11。
试验时,在调整桥梁节段模型和四根直立工字钢立柱就位后,首先通过加载量计算所需竖向加载空间,确定横梁高度,并固定于工字钢立柱上。然后根据模型试验加载平面位置确定纵梁及纵梁上加载设备连接板位置,并将纵梁两端固定于横梁上,将加载设备连接板固定于纵梁,然后连接加载设备,进行试验;当加载位置变化时,只需将纵梁和设备连接板的固定螺杆或精轧螺纹钢的螺母松开,然后就可方便的调整加载点的水平位置,加载点调整到位后再次拧紧螺母将纵梁和设备固定即可,然后进行试验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725936.9
申请日:2019-05-17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8(济南)
授权编号:CN209745574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G01M99/00
专利分类号:G01M99/00
范畴分类:申请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第一申请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申请人地址:250031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无影山西路576号
发明人:李怀峰;王宏博;王志英;白光耀;张常勇;徐润
第一发明人:李怀峰
当前权利人: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代理人:李琳
代理机构:37221
代理机构编号: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