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兰德论文_邓深

导读:本文包含了维兰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兰德,布朗,查尔斯,开明,政治,启蒙运动,表征。

维兰德论文文献综述

邓深[1](2017)在《“开明专制”的内在矛盾——试析维兰德小说《金镜》(第二版)的“宫廷谈话”情节》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作家维兰德的小说《金镜》(第一版1772/第二版1794)所探讨的核心政治问题之一是作为18世纪下半叶欧洲范围内重要历史事件的"开明专制"运动。本文聚焦于《金镜》第二版的"宫廷谈话"情节,经分析认为:该情节中的叙事情境文学化地演示出了18世纪、尤其是"开明专制"时期欧洲/德国的启蒙运动与君主专制政权之间的互动关系;维兰德借该情节中哲学家与君主人物的视角,批判性地探讨了建构于该情节中的启蒙理性对专制权力的"规劝"模式的实践效果;该情节对"开明专制"内在矛盾性的鲜明的文学化演示,折射出维兰德在18世纪末期对于"开明专制"运动的一种明确的质疑与反思立场,这一立场不仅仅体现于小说结尾,而是贯穿于该情节的始终。(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7年04期)

金璐[2](2017)在《《维兰德》:美利坚早期共和国的文化政治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兰德》是美国作家查尔斯·布朗出版于1798年的哥特小说,讲述了同名主人公受神秘怪声蛊惑、手刃至亲的家庭悲剧。本文拟从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阐释出发,探索小说文类形式和叙事机制下隐蔽的意识形态矛盾,揭示作者对早期共和国复杂政局的深刻反思。由于《维兰德》的哥特主题复现了美国建国初期的党派斗争,文本的叙事策略流露出作者对民粹主义政治的愤懑,小说的求爱叙事副线则折射出作者试图破解新旧生产方式冲突的乌托邦投影。该作品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家庭悲剧,既勾勒出新兴共和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政治危机,亦构成布朗无意识地参与国家政治讨论、隐秘地表达其政治态度、想象性地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场域。(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评论》期刊2017年04期)

邓深[3](2016)在《制度侨易的“变”与“常”——从维兰德小说《金镜》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尝试从十八世纪德国作家维兰德的小说《金镜》出发,通过凸显这部小说所关联的跨文化语境下"制度侨易"现象中的"变化"与"不变"之维度,为"制度侨易"的理论概念提供文学世界与历史现实中的例证。经过分析,文章认为:"亲耕"仪式于十八世纪由中国至欧洲的"制度侨易",其"变化"维度体现为这一制度所承载的重农主义思想其本质上的现代意义,其"不变"维度则体现为这一制度始终具有的"政治演示"属性;此二者即可视为这一"制度侨易"现象中的"变"与"常"。(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邓深[4](2016)在《“君主镜鉴”还是“修养小说”?——从体裁史角度看维兰德小说《金镜》对《赵氏孤儿》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元杂剧《赵氏孤儿》作为18世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在当时欧洲知识文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在18世纪德语文学作品当中,接受并化用"赵孤"题材的一个例子,是克里斯托弗·马丁·维兰德的小说《金镜》。本文试图从维兰德小说的文学形式入手,从体裁史角度考查《金镜》中"梯方成长故事"所体现的"君主镜鉴"与"修养小说"两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并发掘这两种体裁传统在"梯方成长故事"中此消彼长的张力关系,以及由此折射出的18世纪下半叶德国文学的个体化与市民化倾向;以此为基础,进而分析"赵孤"题材在"梯方成长故事"中与以上两种文学体裁传统的具体结合方式,为研究维兰德对于《赵氏孤儿》的接受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6年01期)

李娟[5](2015)在《《维兰德》:交流的无奈与可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于斯塔德警局的科特·维兰德警探日子并不好过:长年累月地与死尸、罪恶为伴,父亲患有阿兹海默症,与妻子协议分居,因疏忽家人被女儿指责,依赖酒精和安眠药,花白的头发、满脸的胡子茬儿和虚胖疲惫的身体——科特已经陷入人到中年的困境,他的愿望是离开这一切,买座小农场种胡萝卜。"胡萝卜?"那位邀请科特喝一杯"聊一聊"的性格分析师困惑地问。"噢……就是胡萝卜之类的东西",(本文来源于《戏剧与影视评论》期刊2015年05期)

苏芳[6](2014)在《《灰烬之城》中杰斯·维兰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知名作家卡桑德拉·克莱尔的小说《灰烬之城》曾经被选为德州泰莎好书单推荐优良读物,也曾经荣登俄勒冈州青少年网络图书奖最佳人气榜。在小说《灰烬之城》之中,杰斯·维兰德是暗影世界之中的一名暗影猎手。杰斯·维兰德的勇敢、坚强以及无私的性格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4年12期)

贺骥[7](2014)在《“世界文学”概念:维兰德首创》一文中研究指出维兰德在1790至1813年间的一则手记中首创了"世界文学"这个新词。他将"世界文学"界定为所有民族所有时代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典范作品总集,其"世界文学"概念带有浓重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文化精英主义色彩。与赫尔德或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相比,维兰德首创的狭义的"世界文学"概念获得了更为普遍的接受。(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07期)

[8](2013)在《我不会和维兰德交朋友 贺宁·曼凯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灰白的晨光里,他开始了他的装扮。他小心地计划好了一切,不会有丝毫的疏漏。他会需要一整天的时间,因此不希望有紧迫的感觉。他拿起第一把刷子,就这么拿着。从放在地上的录音机里听到的是事先准备好的一卷录着鼓声的带子。他看着自己在镜子中的脸,然后在额头上面上了第一道黑色。他感受到手很镇静。是的,他没有很紧张,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很认真地画上这种战时的脸谱。在这之前,一直到此刻,那都只是一种逃离,是一种保护自己免子遭受不断袭来的痛苦的方法。而现在,他是真的要进行一次化装。——贺宁·曼凯尔《错误的轨迹》(本文来源于《电影世界》期刊2013年11期)

李英[9](2012)在《《维兰德》的叙事语境与美国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悖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非理性时代的产物,小说的政治色彩或者说在革命时代的意识形态位置映射了一个质疑权威的时代。查尔斯.布罗克登.布朗的代表作《维兰德》使读者和叙述人通过文本世界的叁个话语层次建立起基本语境框架,通过情景依赖性人物建立起舞台外投射框架,进一步做出交叉框架推论,形成叙事上的情节逆转,运用想象力实践了意识形态解构和重构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本文来源于《外语研究》期刊2012年02期)

范莉莉[10](2010)在《论布朗的困惑思想在《维兰德》中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查尔斯·布鲁克登·布朗是美国第一位职业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维兰德》(Wieland,1978)其副标题为“转变,一个美国故事”是一部描写心里恐怖的哥特体小说。小说是基于一个在现实中的真实事件加工创作而成,与真实事件相似,小说中的主人公由于宗教狂热杀死了家人。故事由一位女性主人公来叙述,采用书信体小说的形式。这部小说体现了布朗对美国大革命后期社会思想的不确定性,加深了读者对殖民地时期美国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本论文的叁个章节分别论述布朗在《维兰德》中对当时宗教、理性认识论和政治主张叁方面的困惑并分析了其困惑的原因。第一章:布朗在宗教上的困惑;具体论述一方面,他对加尔文教和自然神教持肯定态度;原因有二。第一,美国是一个清教统治下的社会,清教徒宣扬加尔文教义;第二,自然神教是启蒙思想产物,对美国知识分子有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他对加尔文教和自然神教持否定态度;原因有二。第一,加尔文教的人性恶论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自然神教排斥上帝对人的关照与清教传统下的人们渴望上帝的关爱思想相冲突。作者的这一困惑表现在作品女性叙述者一方面有悲观的原罪意识,另一方面认同对一些神秘事件的科学解释上。第二章:布朗对理性认识论的困惑;具体讨论了一方面,他对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苏格兰常识派的肯定态度;原因在于两种理想认识论都是启蒙思想产物,在十八世纪对美国的知识分子影响巨大。另一方面,他对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和苏格兰常识派的否定态度;原因在于两种理性认识论对人性过于乐观的态度有悖于加尔文教的人性恶论。作者这一困惑体现在作品女性叙述者对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不一致表现出的自责和苦恼。第叁章:布朗对政党意识形态的怀疑态度;分别论述了他对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党和以托马斯·.杰斐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的政治理念存在既肯定又否定的态度。作者的这一态度集中反映在男主人公悲剧的成因上。原因在于,汉密尔顿的政治理念主要来源于清教传统,杰斐逊的政治理念来源于启蒙理性思想。布朗对清教传统和启蒙理性思想的态度都是怀疑的,所以他对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的政治理念的态度也是怀疑的。此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叁个章节的主要思想。通过分析布朗对这叁方面困惑思想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布朗对启蒙思想和宗教思想都持怀疑态度,他强烈反对过激的理性或宗教的行为。布朗在《维兰德》中尽力地调和理性和宗教的思想但他并没有给出任何调和二者的具体方法。布朗困惑思想在《维兰德》中的体现这一解读,揭示出布朗对美国大革命后期社会各种思想的不确定态度,加深了读者对美国早期殖民地时期社会和文化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维兰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维兰德》是美国作家查尔斯·布朗出版于1798年的哥特小说,讲述了同名主人公受神秘怪声蛊惑、手刃至亲的家庭悲剧。本文拟从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阐释出发,探索小说文类形式和叙事机制下隐蔽的意识形态矛盾,揭示作者对早期共和国复杂政局的深刻反思。由于《维兰德》的哥特主题复现了美国建国初期的党派斗争,文本的叙事策略流露出作者对民粹主义政治的愤懑,小说的求爱叙事副线则折射出作者试图破解新旧生产方式冲突的乌托邦投影。该作品超越了一般的个体家庭悲剧,既勾勒出新兴共和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尖锐政治危机,亦构成布朗无意识地参与国家政治讨论、隐秘地表达其政治态度、想象性地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场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维兰德论文参考文献

[1].邓深.“开明专制”的内在矛盾——试析维兰德小说《金镜》(第二版)的“宫廷谈话”情节[J].国外文学.2017

[2].金璐.《维兰德》:美利坚早期共和国的文化政治再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2017

[3].邓深.制度侨易的“变”与“常”——从维兰德小说《金镜》谈起[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4].邓深.“君主镜鉴”还是“修养小说”?——从体裁史角度看维兰德小说《金镜》对《赵氏孤儿》的接受[J].外国文学.2016

[5].李娟.《维兰德》:交流的无奈与可能[J].戏剧与影视评论.2015

[6].苏芳.《灰烬之城》中杰斯·维兰德的人物形象分析[J].参花(上).2014

[7].贺骥.“世界文学”概念:维兰德首创[J].社会科学.2014

[8]..我不会和维兰德交朋友贺宁·曼凯尔[J].电影世界.2013

[9].李英.《维兰德》的叙事语境与美国建国初期的意识形态悖论[J].外语研究.2012

[10].范莉莉.论布朗的困惑思想在《维兰德》中的体现[D].河北师范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图99、《基督下葬》,卡拉瓦乔,160...)。“乡村花图10观赏兼顾利益的法国~#...维因兰德博士实验组为开发量子计算机研...在实验室工作的维因兰德博士法国维兰德里花园里植物被修剪...法国维兰德里庄园装饰性花园局...

标签:;  ;  ;  ;  ;  ;  ;  

维兰德论文_邓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