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航: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论文

刘航: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论文

[摘 要]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家庭基本环境(如家庭嘈杂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结构)、父母情绪特征(如情绪调节、情绪症状)以及家庭互动(如婚姻关系、亲子依恋、家庭情绪表达、教养方式、情绪反应方式)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综合文献,本研究指出家庭互动在其他家庭因素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扮演着重要中介作用,家庭互动通过示范—模仿、教导—同化以及反馈—内化等过程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情绪教育观念,提供适宜的情绪调节榜样,共同反思情绪事件以及积极反应儿童的情绪。

[关键词]家庭环境;情绪调节;家庭互动;情绪教育

早期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情绪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家庭中,儿童很早就开始学习如何适应性地调控自身情绪。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ER)是指个体对情绪体验和情绪表达进行管理、监控、评估以及调整的过程[1]340-345[2]136-151。积极的情绪调节有益于儿童与外部世界进行良好互动,并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注和认可[3]711-722;相反,情绪调节困难易导致儿童出现各种内外化行为问题[4]356-365,影响儿童后期的认知、社会功能等的发展[5]294-303。

虽然,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证实了家庭环境在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家庭环境所涉及的大量、复杂的因素是通过何种机制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尚不清晰。回顾以往文献,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基本环境、父母情绪特征和家庭互动三个子环境。其中,家庭基本环境和父母情绪特征属于物理属性的环境,主要涉及那些相对客观、固定化的家庭因素;而家庭互动则属于社会属性的环境,涉及了那些在家庭成员互动中表现或形成的因素。三个子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动态的、发展着的家庭环境系统,从而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各因素在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中的作用,厘清家庭环境影响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过程机制,以期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

一、家庭基本环境、父母情绪特征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作为儿童早期最主要的生活场域,家庭对于儿童情绪健康发展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中,家庭基本环境、家长情绪特征等物理属性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家庭基本环境

1.家庭嘈杂度

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由教师讲授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点及操作要点,并进行操作演示;护生开展练习及展示,并由教师给予评价;教学完成后,护生针对操作练习书写实训报告。

家庭嘈杂度是家庭基本环境的重要物理特性,客观反映了家庭环境的噪音大小、拥挤程度以及家庭环境的组织条理性等[6]50-57[7]842-848。相关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家庭嘈杂度会阻碍儿童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情绪和行为抑制产生干扰[8]249-267。一方面,在低凝聚力和无秩序的家庭环境中,儿童常常无须遵守那些渗透于生活之中的显性和隐性的家庭规则,以致他们难以在自我行为和情绪的调控上付诸努力。另一方面,高嘈杂度环境下,家庭成员更倾向于获取消极的事件信息并以消极的方式处理和加工[9]391-399,这种效应常常会泛化到儿童身上。研究发现,在处理消极情绪事件时,家庭嘈杂度越高,儿童会更多使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更少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10]507-516[11]94-104。

2.2 超声微泡造影剂携RPM对T24细胞周期分布与凋亡的影响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表明经RPM和超声微泡造影剂携RPM处理过后的处于G1期的T24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T24细胞出现大量凋亡(表3,图1)。

2.教养方式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代表着家庭所拥有和能获取的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包括家庭收入、家长职业及受教育水平等[12]501,这些指标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儿童成长的现实处境,而不同处境的儿童通常在情绪调控、社会能力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13]40-55。研究表明,母亲学历水平高的儿童会更多使用积极的情绪表达方式,当主要抚养者为祖父母时,祖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儿童情绪调节能力也发展得越好[14]346-353。相反,贫困被认为是儿童情绪发展的风险性因素,贫困家庭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情绪调节困难以及社会情绪发育迟缓等问题[15]71-75[16]14-27,甚至,这些在生命早期出现的发展性问题会影响成年之后情绪调节的脑功能[17]18442-18447。

3.家庭结构

儿童生活在多种多样的家庭结构中,他们可能生活在双亲家庭、单亲家庭或混合家庭中,可能生活在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中,也可能生活在祖父母掌权的家庭中。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组合形态[18]16-20,在不同组合形态下生活的儿童,其情绪调节的发展状况往往存在差异。例如,在情绪调节策略方面,父辈教养家庭的儿童比祖辈教养家庭的儿童更多的使用认知重建等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而祖辈教养家庭的儿童比父辈教养家庭的儿童则更多使用发泄等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19]37-42。此外,父母缺位导致家庭结构不完整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为例,父母外出打破了原有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导致家庭功能受到削弱,如抚养教育功能、情感功能的弱化和失调[20]59-62。受此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易出现更多的情绪与行为问题。

(二)父母情绪特征

1.父母情绪调节

3.情绪反应方式

2.父母情绪症状

上述两个中介作用模型强调了家庭互动在儿童情绪调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家庭互动通过何种过程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目前研究论述尚少。Morris等人曾提出“三过程模型”,指出在家庭中,儿童的情绪调节社会化是通过“观察学习”“情绪教养实践”“家庭情绪氛围”等三个过程完成的[34]361-388。然而,该模型中除观察学习外,其余更多只是指出了家庭互动中影响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因素,把这些家庭互动因素整合为一个更大的概念,如家庭情绪氛围,而没有体现出“过程”的流程或动态特点。借此,本研究提出一个关于家庭互动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过程假设,假设家庭互动因素主要借由如下三个过程作用于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

二、家庭互动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家庭中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是形成儿童情绪调节个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家庭互动主要体现在关系和行为两个方面,前者是在家庭互动中形成的,包括婚姻关系和亲子依恋;后者是在家庭互动中表现出来的,包括家庭情绪表达、教养方式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情绪反应等。

(一)家庭互动关系

1.婚姻关系

婚姻关系反映了父母之间互动的关系质量。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对儿童的情绪调节产生作用,尤其是父母之间的冲突关系会对儿童情绪调节产生消极影响。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情绪失调问题[27]940-950。同时,父母婚姻关系中不同类型的冲突对儿童情绪调节的消极影响有所不同,父母之间的语言冲突容易导致儿童更多使用压抑、回避性的消极情绪调节策略,而父母之间的动作行为冲突容易导致儿童更多使用反应过激、过度宣泄等消极情绪调节策略[28]97-113。

老板娘见我满脸疑惑的样子,便有点惋惜地说:“你不知道,原来我们柳江镇还没屁股那么大,前几年上面说要扩建,要发展什么旅游业,就把镇子建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当时要扩建,就把原来挨着老镇周围的耕地和住房全占用了。被占用土地的农民,凡两亩以上的可以补贴点钱在镇子上分一套六十平米的住房。”

第三,改变以往零散经营、松散合作的简单团队协作方式,通过股份合作组建大型商业企业,运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把众多中小闽商或以行业、或以地域为单位联合起来,组建大型商业企业或商贸城,用现代企业形式实现互助合作共同经营,把闽商的团队协作纳入现代企业管理,建立股权分散但经营权集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又避免自相竞争。这样,闽商团队协作就上升到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文化的高度。这需要政府出面协调运作,从金融服务、科技中介服务、投资环境服务、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整合闽商力量。

春捂秋冻是指秋季衣服不要穿太多,被子不要盖太厚,让宝宝对凉爽环境去逐渐适应。由于气温变化较大,外出时备一件薄外套和一顶小帽,减少宝宝受凉。回家后,别急着脱外套,很快给宝宝脱去外套容易受凉感冒。

2.亲子依恋

亲子依恋是生命早期个体与抚养者之间形成的持续的情感联结,已有研究发现,不同依恋类型儿童运用情绪调节策略的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最好。相比非安全型依恋儿童,安全型依恋儿童在处理问题和面对压力情景时更多运用社会支持、问题解决等结构化的情绪调节策略[29]399-425,能更好地管理生气、焦虑等消极情绪[30]1240-1252。研究显示,与矛盾型依恋儿童相比,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课堂上对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有着更好的忍受力和适应力[31]33-53;与混乱型依恋儿童相比,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对紧张情绪的管理能力更好[32]504-515;与回避型依恋儿童相比,安全型依恋儿童的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意识明显更强[33]694-708。

(二)家庭互动行为

1.家庭情绪表达

家庭情绪表达是家庭情绪环境的重要反映,常指家庭情绪表达量,包括积极情绪表达量和消极情绪表达量[34]361-388。家长与儿童之间的情绪表达量的多少对儿童情绪调节具有一定影响,研究表明,在个体生命早期家长的情绪退缩(emotional withdrawal)特别是父亲—婴儿之间的情绪退缩与儿童2岁以后的适应性情绪调节存在显著负相关[35]294-303。此外,不同效价的家庭情绪表达对儿童情绪调节发展存在不同影响。在家庭中,积极情绪的表达有利于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36]263-283。而关于家庭消极情绪的表达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可能存在着“度”的问题,即家庭过多的消极情绪表达会阻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34]361-388。若父母频繁表达消极情绪,就容易引起儿童的情绪失调问题[37]475-490。

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研究发现了家庭嘈杂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结构等家庭基本环境因素对儿童情绪调节有影响,但这些因素可以说是对家庭环境相对客观方面的描述,它们往往是通过家庭互动的中介作用而影响儿童情绪调节。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通常与父母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情绪行为、调节策略等逐渐成为儿童情绪学习的最主要的参照模板。父母积极调节自身情绪能够为儿童提供如调适情绪体验、控制情绪表达等方面的榜样[21]590-613,进而促进儿童情绪调节的良好发展。相反,父母消极的情绪调节也会成为儿童的参照,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情绪调节问题。研究发现,父亲和母亲的情绪调节对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作用效果有所不同,母亲情绪调节困难会导致儿童更加关注自己的情绪问题,表现出过度反应和无规律的情绪调节模式[22]642;而父亲的情绪失调则会使儿童表现出更多情绪有关的外化问题[23]85-100。

父母对儿童的情绪做出何种反应,对儿童情绪调节生理唤醒及情绪事件加工能力具有直接影响,是其情绪调节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41]199-210。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支持性反应越多,儿童在压力情境下出现过度情绪唤醒的可能性越小[42]241-273,在同伴冲突中的愤怒强度会相对较低[43]138-156,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会发展得越好[44]53-63。相反,父母对儿童消极情绪的非支持性反应不利于儿童调节生理唤醒的能力以及对情绪事件的有效加工过程[45]2227-2247,也会减少儿童在挫折、沮丧等情境下寻找社会支持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46]477-495,容易造成儿童情绪调节困难的发生[47]452。

利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化,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省市应利用老龄化程度相对较低,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等特点,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当地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及时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东部地区应努力致力于产业结构的升级,利用前期的资金和人才积累,充分发挥当地购买力较强市场巨大的优势,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三、家庭环境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过程机制

上述介绍了家庭基本环境、家长情绪特征以及家庭互动三方面的多个因素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但剖析家庭各因素究竟如何发挥影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目前相关的心理机制实证研究较少,但基于现有研究,本文尝试探讨家庭环境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过程机制。

(一)家庭互动在家庭基本环境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通常,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的行为方式是相对固定的,呈现出一定风格。这些长期固化下来的教养方式与个体早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状况存在紧密关联。研究发现,家长积极的温暖—敏感养育有利于婴儿期直至童年早期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38]37-57,家长的命令—批评养育与4—5岁幼儿较差的情绪调节直接相关[39]601-620;母亲的严厉养育如否定、惩罚和控制等与婴儿的情绪调节负相关,且婴儿14个月时母亲的严厉养育还能预测婴儿3岁时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40]1-18。在养育活动中,采取不同教养方式的家长对于情绪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方式、程度均差异较大,由此会使不同教养环境下的儿童在情绪识别、表达规则理解以及策略运用等方面存在差异。

家庭嘈杂度方面:较高的噪音和拥挤度会降低抚养者对儿童的注意性和反应性[48]81-87,长期生活在高嘈杂度的环境中,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儿童外部的、显著的变化,很少能够留意到儿童的情绪、意识等内部状态的改变,以致儿童在处理情绪问题时缺乏及时的、合理的引导。因此,家庭嘈杂度更多的是通过成人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进而作用于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方面:经济压力较大的家庭常面临着收入不稳定、住房拥挤、失业等问题,这些外部压力容易转化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冲突[49]35-47,造成家庭中消极情绪表达过多,并且常出现对儿童疏于管教或反应过激。然而,处于优势地位的家庭中父母会更多地关注儿童的情绪变化,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支持性反应水平高,非支持性反应水平低。实际上,不同家庭处境下儿童情绪调节发展的差异,是在不同的家庭互动持续影响下形成的。

家庭结构方面: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态反映了家庭教养活动的参与主体及形式,依据教养主体而划分的家庭结构类型,其实质是对教养主体的教养行为做以区分。因而,祖辈教养与父辈教养家庭的儿童表现在情绪调节能力上的差异,其根本在于祖辈与父辈不同的教养方式所致。此外,家庭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亲子互动的状态。例如,长期面临家庭结构不完整的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意味着儿童长期缺乏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和有关情绪的指导,而这容易导致儿童出现情绪调节困难。研究显示,父母外出形式、外出务工时间、回家探望孩子的频率等都对留守儿童情绪发展具有一定影响,而相比留守事实,亲子互动质量是更直接的影响因素[50]550-552。

(三)垄断性的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垄断主要是由教师的主体性造成的。这种垄断又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语言垄断,将班级学生群体分为优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对于优势小组,教师会采取鼓励、肯定,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相对较高,教师的教学态度表现出较强的宽容性;但对于弱势群体,教师潜在的往往不关注学生的需求,没有以学生学习概念表达为主,缺乏对学生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也相对较小,削弱这种小组学习态度,打击学生自信,这种垄断,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和与老师交流,将驱散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家庭互动在父母情绪特征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

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症状等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除生物遗传因素外,更多的是通过父母与儿童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中表现出的情绪行为、教养行为等途径。因而,家庭互动在父母情绪特征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扮演了重要中介作用。

父母情绪调节能力方面:情绪调节能力高的父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也善于有效应对其他家庭成员的情绪,由此能有效控制家庭消极情绪表达量,增加家庭积极情绪表达量,而积极的家庭情绪表达有利于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情绪调节能力高的父母也易于采用温暖—敏感的养育风格,有效地应对儿童的情绪,给予儿童有建设性的情绪教导,而积极的教养行为有利于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有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情绪的支持性反应的确在父母情绪调节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51]3570-3579[52]1130-1136。

父母情绪症状方面:患有情绪症状的父母常常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易于引发儿童的消极情绪体验,且难以适当地进行调整。相关研究发现,精神症状比例较高的母亲,较少使用与情绪相关的词汇或谈论与情感相关的话题,家庭中的情感表达受到限制[53]986-994。特别是,焦虑程度较高的父母较少使用温暖的、关怀性和接受性的教养行为,取而代之的是拒绝的、控制的教养行为[54]1286-1288[55]23-27,其子女出现焦虑情绪的比例较高。关于母亲抑郁家庭的研究指出,相比心理状态正常的非抑郁母亲,抑郁母亲对待儿童的反应性较低,难以敏感地感受到和满足儿童的需求,不能对儿童的积极或消极情绪做出建设性的应对[56]721。因而,消极的情绪反应方式会阻碍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

(a)Minimizepraiseof self (b)Maximizedispraiseof self

所有试剂属分析纯,均未进一步纯化处理。红外光谱使用Nicolet Avatar360型红外光谱仪测定,溴化钾压片,4000-400cm-1波数范围扫描;元素分析是用Perkin-Elmer 2400Ⅱ型元素分析仪完成;TG热分析是在Perkin-Elmer-7热分析仪(空气气氛,升温速度10℃/min)上测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父母情绪特征也可能会对儿童情绪调节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父母所表现出的个体情绪特征也是对儿童学习情绪调节所做出的一种示范,无形中成为儿童模仿的范本,比如在压力情境中儿童会参照父母在相似情境中的调节策略来理解情绪事件的意义,并且以相同的方式去管理自己的情绪表现[57]69-78,进而转化为儿童的个体情绪特征。因此,家庭互动在父母个体情绪特征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的中介作用可能表现为一种部分而非完全中介作用。

(三)家庭互动影响儿童情绪调节的过程假设

父母情绪症状是儿童情绪调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风险因子,其中以母亲患有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情绪症状导致子女出现情绪调节问题最为常见[24]107-135。追踪研究发现,儿童24~54个月期间,其出现焦虑、恐惧等社会性退缩表现随母亲抑郁症状的升高而显著增多[25]1-10。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母亲,常常使儿童接触过多的负性情绪及不适当的处理方式,从而导致儿童难以形成适应性的情绪调节能力。这种消极影响不仅是即刻性的,还表现出延迟效应。相关研究发现,儿童3岁时母亲的抑郁症状能够显著预测儿童4岁时的情绪失调问题[26]271-295。

图3显示,人民币汇率预期的一个单位标准差的正向冲击在第1期开始对证券投资跨境资金流入产生负面冲击,并在第3期达到峰值,随后负面冲击逐渐转为正向冲击,在第5期达到正向冲击峰值后回落,并在第6期转为负面冲击并达到峰值,随后人民币汇率预期对证券投资跨境资金流入的影响呈现上下波动走势。

一是示范—模仿过程。观察学习是儿童习得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的一项重要途径。正如Morris等人指出,家长自身的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为儿童提供了非常直观而深刻的示范,成为儿童观察模仿的标杆[34]361-388。在家庭互动中,儿童观察家长如何表达情绪、调节情绪,进而在相似情境下模仿这些行为或策略,可以说,这种示范—模仿过程是家庭中个体的情绪调节等能力呈现出代际传递性的一种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是教导—同化过程。这个过程集中指向家庭中情绪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指导。儿童的情绪知识和技能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而来的,“同化”既是习得的过程也是结果,这其中父母的直接传授对“同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化”作为一种显性的、有意的学习方式,在儿童早期阶段需要依靠外界的辅助,例如教儿童识别情绪,谈论社会情境下适宜的情绪表达,教授情绪调节策略等,这些知识经历反复呈现逐渐被儿童同化并最终被纳入其情绪知识体系之中,进而增进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

三是反馈—内化过程。儿童与环境的互动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儿童会收集环境互动的反馈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儿童的情绪调节行为也是如此。家庭互动中,家长是儿童情绪调节的最初组织者,家长的反馈信息指导着儿童的情绪调节行为。如,当儿童悲伤时,家长及时给予儿童安慰,儿童从这一反馈中学习到悲伤是被接纳的,是可以通过寻求安慰得以调节的。在家长的多次反馈中,儿童逐渐将所收集的信息内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自主的情绪调节者。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过程假设重点强调了家庭互动行为,而较少谈及家庭互动关系,这并不是忽视家庭互动关系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家庭互动关系的确可能会对儿童的情绪调节产生直接作用,如安全型依恋的儿童把依恋关系和依恋对象看作“情绪的保护伞”或“安全的港湾”,在这种安全的情感基础上,儿童敢于去探索外部世界,体验到更多、更广泛的情绪,逐渐发展出自主的情绪调节能力[42]241-273[58]164,但是,最初这种依恋关系的形成是与家长的温暖—敏感的养育行为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强调家庭互动行为而非关系,是因为从源头上看,家庭互动关系是家庭互动行为的结果,是家庭互动行为质量的体现:亲子依恋体现的是家长与儿童的互动行为质量,儿童拥有安全型亲子依恋,说明家长对儿童的养育行为不太可能是缺乏温暖、高度不敏感的,家庭情绪表达也不太可能是消极情绪占主导的;婚姻关系体现的是家长之间的互动行为质量,如婚姻关系良好,说明家长之间较少发生冲突,彼此的情绪表达量是积极主导的,婚姻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体现家长与儿童的互动行为质量,如紧张的婚姻关系常常伴随着消极的亲子互动模式,预示着亲子情绪互动的紧张程度和消极性[42]241-273。由此看来,由家庭互动行为建立的相对稳定的家庭互动关系与家庭互动行为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所以,本过程假设只是假设了家庭互动行为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假设家庭互动关系在家庭互动行为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的中介作用(图1),也没有假设家庭互动行为在家庭互动关系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的中介作用。

图1 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

四、教育启示

上述分析了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指出整个过程中,家庭互动在家庭基本环境、家长情绪特征与儿童情绪调节之间起到了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并经由示范—模仿、教导—同化以及反馈—内化等过程影响儿童情绪调节。该结论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进行深入思考,并应用于家庭教育实践中。

(一)以儿童为本位,树立科学的家庭情绪教育观念

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标志,情绪教育是通过对儿童的情绪体验、理解及表达等的培养与训练,进而提升其心理素养的过程。在家庭教育中,儿童是情绪教育的主要对象,促进儿童情绪健康发展是情绪教育的根本前提和目的。可以说,父母的情绪教育观念通过其教养行为影响着儿童的日常情绪活动,是儿童情绪发展所依赖的精神载体。科学的家庭情绪教育应秉持“促进儿童发展”的核心要义,站在儿童视角,构建积极而公平的规则环境,正视儿童情绪发展中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以及个体差异,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为其提供健康、积极、公平的成长环境。

(二)调整自身情绪行为,提供真诚合适的情绪示范

家长是情绪示范的楷模,为儿童提供真诚合适的情绪示范是家庭情绪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儿童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随时都在为他们提供情绪学习的机会,例如,如何表达情绪、何时表达情绪、如何管理与调适情绪等。事实上,孩子天生就对成人的情绪表达感兴趣,他们喜欢观察别人的面部表情、倾听语调变化,而当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学习就发生了。因此,家长应重视自身的情绪示范作用,准确把握情绪示范的时机,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情绪行为,适宜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为儿童树立一个积极、乐观的情绪示范榜样。

(三)适时反思情绪事件,帮助儿童积累情绪经验

人的一生中,不同的事件会引起不同的情绪。例如,发现、胜利会使个体产生高兴的情绪,孤立、拒绝会使个体感到难过等等。尽管引发情绪的事情是相对固定的,但认知的成熟和经验却影响着儿童对得失、安全与危险、尊重与冒犯等的解释,进而影响着事件给儿童带来的情绪体验。在成长过程中,儿童早期经历的那些典型的或偶发的情绪事件常常会成为日后儿童调节和处理情绪的参照。那么,家长应当以情绪事件为契机,与儿童共同反思事件中的关键性环节,积极归因,帮助儿童积累情绪经验,使其今后遇到类似事件时能够主动调适情绪、适当表达情绪。

证明 若0<α<1, [0,1]且β≠α,则s(α,β)≤α*,其中α*=α∨(1-α), s(α,β)=(α→0 β)∧(β→0α)。因此,对任意的(0,1)均为孤立点,继而,对任意的(0,1),{x}均为开集,且

(四)积极反应儿童情绪,促进儿童情绪调节技能的发展

情绪反馈信息是儿童情绪调节行为的指导者和塑造者,它能够帮助儿童建构起调节情绪的技能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儿童会体验和表露出许多情绪,有积极的、消极的,也有极端的、适度的,而家长对这些情绪的不同反应方式则为儿童提供了情绪调节的线索。当然,并非所有的情绪反馈都会使儿童找到应对情绪压力的策略,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反应儿童情绪的方法。目前,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反应儿童情绪的具体方法,即“做出反应之前要细心地观察儿童,对儿童表现出的所有情绪都要保持敏感,对儿童正在体验的情绪做出非判断性评价,对你看到的儿童正在经历的情绪做一个简单的陈述,变化着使用情绪词语,承认儿童的情绪,修正不恰当的反应”等[59]177-178。

[参 考 文 献]

[1] Bridges L J,Denham S A,Ganiban JM.Definitional issues in emotion regulation research[J].Child Development,2004,75(2).

[2] Crugnola C R,Tambelli R,Spinelli M,et al.Attachment patterns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second year[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11,34(1).

[3] Tronick E Z,Messinger D S,Weinberg M K,et al.Cocaine exposure is associated with subtle compromises of infants’ and mothers’ social-emotional behavior and dyadic features of their interaction in the face-to-face still-face paradigm[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5,41(5).

[4] Trentacosta C J,Shaw D S.Emotional self-regulation,peer rejection,and antisocial behavior:Developmental associa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early adolescence[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3).

[5] Gallegos M I,Murphy S E,Benner A D,et al.Marital,parental,and whole-family predictors of toddlers’ emotion regulation:the role of parental emotional withdrawal[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7,31(3).

[6] 曾从周,赵振国,刘文博.家庭嘈杂度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4(3).

[7] 邢晓沛,李苗苗,阴桐桐.母亲负性情绪与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家庭嘈杂度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8,41(4).

[8] Valiente C,Lemery-Chalfant K,Reiser M.Pathways to problem behaviors:Chaotic homes,parent and child effortful control,and parenting[J].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

[9] Deater-Deckard K,Chen N,Wang Z,et al.Socioeconomic risk moderates the link between household chaos and maternal executive function[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2,26(3).

[10] Shamama-Tus-Sabah S,Gilani N,Wachs T D.Relation of home chaos to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al adjustment of pakistani primary school childr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2011,35(6).

[11] Coley R L,Lynch A D,Kull M.Early exposure to environmental chaos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5,32.

[12] Matthews K A,Gallo L C.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athways linking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physical health[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11,62(1).

[13] Lengua L J,Honorado E,Bush N R.Contextual risk and parenting as predictors of effortful control and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school children[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28(1).

[14] Raver C C.Placing Emotional Self-Regulation in Socio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ontexts[J].Child Development,2004,75(2)

[15]毕玉,王建平,成吉祥.贫困压力和家庭教养环境对儿童焦虑的影响[J].心理研究,2008,1(2).

[16] 李珊珊,王博雅,岳爱,等.贫困农村地区婴幼儿社交情绪发展现状及风险因素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8(4).

[17] Kim P,Evans G W,Angstadt M,et al.Effects of childhood poverty and chronic stress on emotion regulatory brain function in adulthood[J].Pnas,2013,110(46).

[18] 何德宽.家庭结构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6(3).

[19] 刘云,赵振国.隔代教养对学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3(2).

[20] 吕吉,刘亮.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1(10).

[21] Denham S A,Bassett H H,Wyatt T.The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al competence[M].In Joan E.Grusec & Paul D.Hastings(Eds.),The handbook of socialization.New York:Guilford Publications,2015.

[22] Lorber M F.The role of maternal emotion regulation in over reactive and lax discipline[J].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2012,26(4).

[23] Brand A E,Klimes-Dougan B.Emotion socialization in adolescence:The roles of mothers and fathers[J].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 Adolescent Development,2010,(128).

[24] Goodman S H.Depression in mothers[J].Family Medicine,2007,3(8).

[25] 晏妮,于尧.在美国样本中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退缩的关系: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1).

[26] Hoffman C,Crnic K A,Baker J K.Maternal depression and parenting: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emergent emotion regulation and behavioral functioning[J].Parenting,2006,6(4).

[27] Katz L F,Gottman J M.Patterns of marital conflict predict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s[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3,29(6).

[28] Crockenberg S C,Leerkes E M,Lekka S K.Pathways from marital aggression to infant emotion regu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withdrawal in infancy[J].Infant Behavior & Development,2007,30(1).

[29] Abraham M M,Kerns K A.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and coping as mediators of mother-child attachment and peer relationships[J].Merrill-Palmer Quarterly,2013,59(4).

[30] Schwarz B,Stutz M,Ledermann T.Perceived interparental conflict and early adolescents’ friendships:the role of attachment wecurity and emotion regulation[J].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2012,41(9).

[31] Kerns K A,Abraham M M,Schlegelmilch A,et al.Mother-child attachment in later middle childhood:assessment approaches and associations with mood and emotion regulation[J].Attachment & Human Development,2007,9(1).

[32] Brumariu L E,Kerns K A.Pathways to anxiety:contributions of attachment history,temperament,peer competence,and ability to manage intense emotions[J].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2013,44(4).

[33]tefan C A,Avram J,Miclea M.Children’s awareness concerning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Effects of attachment status[J].Social Development,2017,26(4).

[34] Morris A S,Silk J S,Steinberg L,et al.The role of the family contex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J].Social Development,2007,16(2).

[35] Nelson C A.Biological embedding of early life adversity[J].Jama Pediatrics,2013,167(12).

[36] Russell A,Russell G,Midwinter D.Observer influences on mothers and fathers:self-reported influence during a home observation[J].Merrill-Palmer Quarterly (1982-),1992,38(2).

[37] Eisenberg N,Gershoff E T,Fabes R A,et al.Mothers’ emotional expressivity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and social competence:mediation through children’s regulation[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1,37(4).

[38] Calkins,S D,Marcovitch S.Emotion regulation and executive functioning in early development:Integrated mechanisms of control supporting adaptive functioning[M].In S.D.Calkins & M.A.Bell (Eds.),Child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section of emotion and cognition.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9.

[39] Mathis E T,Bierman K L.Dimensions of parenting associated with child prekindergarten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ttention control in low-income families[J].Social Development,2015,24(3).

[40] Mortensen J A,Barnett M A.Emotion regulation,harsh parenting,and teacher sensitivity among socio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toddlers in child care[J].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17,29(5).

[41] Eisenberg N,Fabes R A,Murphy B C.Parents’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Rela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competence and comforting behavior[J].Child Development,1996,67.

[42] Eisenberg N,Cumberland A,Spinrad T L.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emotion[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8,9(4).

[43] Eisenberg N,Fabes R A.Mothers’ reactions to children’s negative emotions:Relations to children’s temperament and anger behavior[J].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94,40.

[44] 张育珊,洪黛珊.父母应对方式与5~6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J].学前教育研究,2017(01).

[45] 梁宗保,等.父母元情绪理念、情绪表达与儿童社会能力的关系[J].心理学报,2012(2).

[46] Berlin L J,Cassidy J.Mothers’ self-reported control of their preschool children’s emotional expressiveness:a longitudinal study of associations with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nd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J].Social Development,2003,12(4).

[47] 李晓巍,杨青青,邹泓.父母对幼儿消极情绪的反应方式与幼儿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33(04).

[48] Wachs T D.Nature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physical and social microenvironment of the two year old child[J].Early Development and Parenting,1993(2).

[49] Ackerman B P,Brown E D.Physical and psychosocial turmoil in the home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M].In G.W.Evans & T.D.Wachs (Eds.),Decade of behavior (science conference).Chaos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10.

[50] 王玉龙,姚治红,姜金伟.农村留守儿童亲子依恋与情绪调节能力的关系:留守时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3).

[51] Han Z R,Qian J,Gao M,et al.Emotion socialization mechanisms linking Chinese fathers’,mothers’,and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2015,24(12).

[52] 李燕,朱晶晶,贺婷婷.母亲情绪调节与幼儿情绪理解能力:母亲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6,39(05).

[53] Knappe S,Beesdo K,Fehm L,et al.Do parental psychopathology and unfavorable family environment predict the persistence of social phobia?[J].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2009,23(7).

[54] 朱大倩,施慎逊.母亲焦虑抑郁对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作用[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12).

[55] 马月,刘莉,王欣欣,等.焦虑的代际传递:父母拒绝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1).

[56] Shaw P,Sporn A,Gogtay N,et al.Childhood-onset schizophrenia:A double-blind,randomized clozapine-olanzapine comparison[J].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6,63(7).

[57] Silk J S,Shaw D S,Skuban E M,et al.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in offspring of childhood-onset depressed mothers[J].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 Psychiatry,2006,47(1).

[58] Waters E,Cummings E M.A secure base from which to explore close relationships[J].Child Development,2000,71(1).

[59] Marjorie J.Kostelnik.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ImpactofFamilyContextonChildren’sEmotionRegulation:Factors,MechanismandEnlightenment

LIU Hang1,LIU Xiu-li2,Guo Ying-ying2

(1.Faculty of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2.School of Psychology,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 Family context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hildren’s emotional regulation development.Related researches have explored the significant role of family context in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dimensions:basic environment of family (e.g.home chaos,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family structure),parents’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e.g.parental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symptoms) and family interaction (e.g.marital relations,attachment,family expressiveness,parenting style and parental reaction).We believe that family interaction mediates the relation between basic environment of family or parent’s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and that family interaction impactes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 through modeling,coaching and feedback processes.Parents should adopt scientific philosophy of emotional education,make a suitable model of emotion regulation,talk about emotional events with children and give positive feedback on children’s emotion expression.

Keywords: Family Context;Emotion Regulation;Family Interaction;Emo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19)03-0148-08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9.03.021

[收稿日期]2018-03-0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9YJC190012);东北师范大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18QT012)。

[作者简介]刘航,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师资博士后,博士;刘秀丽,女,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莹莹,女,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宏俭]

标签:;  ;  ;  ;  ;  ;  ;  ;  ;  ;  ;  ;  ;  

刘航: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因素、机制与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