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坑回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基坑,数值模拟,既有地铁,回弹变形
基坑回弹论文文献综述
郝维钫[1](2019)在《基坑开挖引起下方既有地铁回弹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佛山市汾江路隧道工程为例,建立叁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地铁上方基坑的分区、分层、抽条开挖、拆换撑等施工工况,分析基坑开挖卸载对既有地铁回弹变形的影响。结合最终的施工监测数据进一步验证,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相关措施的合理性,可给类似工程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9年08期)
沈春儒[2](2019)在《深基坑回弹变形计算方法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坑底回弹变形量是判断基坑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规范法估算基坑回弹变形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信息记录材料》期刊2019年02期)
王福彬[3](2019)在《不同支护形式下基坑坑底回弹隆起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有限元方法研究了不同支护形式下对坑底回弹隆起的影响,讨论了基坑位置,预加轴力,支撑间距、入土深度以及围护刚度对坑底回弹隆起的影响分析;研究表明,基坑围护结构对坑底回弹隆起有限制作用,基坑坑底回弹隆起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改变锚固段的长度对坑底回弹隆起的影响不是很大。对于内支撑的形式,支撑等间距的增大,坑底回弹隆起却随之减小,而且减少的幅度大致相同。(本文来源于《广东土木与建筑》期刊2019年01期)
杨文强[4](2018)在《基坑开挖引起地基土回弹及再压缩变形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坑的开挖对于基底下土体而言属于卸荷作用,会引起地基土的卸荷回弹作用,回弹变形和卸荷状态有密切关系。该文通过对室内固结回弹再压缩试验数据的分析,绘制出回弹再压缩试验e—p关系曲线,进而确定出卸荷比与回弹比率关系图。再压缩变形中前期加荷引起的压缩变形量占总回弹变形量较大比例,因此在深大基坑中建筑物建设初期引起地基土的再压缩变形量往往较大,应引起重视。(本文来源于《勘察科学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孙新[5](2018)在《考虑工程桩存在的深基坑回弹空间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地铁车站的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过量的基坑回弹将影响结构自身的内力重分布,周边的交通轨道与四周建筑物的安全问题也会受到影响。工程桩在基坑开挖的同时会受到一定程序的影响。既往回弹实测资料中可以看出,深基坑开挖后的基底回弹会受到工程桩的限制。(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与应用》期刊2018年01期)
俞峰,苟尧泊,谢征兵[6](2017)在《基坑开挖回弹对工程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工程桩施工后的地下空间开挖可能会显着影响既有桩基承载性状。基坑开挖后,受土体回弹效应的影响,桩侧摩阻力呈上部为正、下部为负的分布形式。为了单独分离出这种特殊分布对桩基后续承载的影响,通过建立有限元对比模型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若不考虑基坑开挖回弹对工程桩的影响,会低估桩趋于极限状态时的桩顶沉降量,而桩的极限承载力几乎不受影响。(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7年S2期)
宋晓哲[7](2017)在《深圳地区典型地质基坑开挖引起坑底回弹变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深圳地区地铁车站、地下建筑等基坑工程不断朝着多、大、深、密等方向发展。为确保基坑工程的顺利完成,坑底回弹变形作为评价基坑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应在基坑开挖之前做好准确的分析与计算。然而,深圳地区有其独特的地质和工程条件,现有的坑底回弹变形研究相对较少,其他地区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因此,需要针对深圳地区典型地质进行坑底回弹变形规律分析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研究。本文结合深圳地铁车公庙站物业大厦基坑工程,研究了深圳地区典型地质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底回弹变形问题。通过土的固结试验,分析了深圳地区6种典型土层的卸荷回弹变形规律,得出了上述土层的回弹模量计算公式。应用叁维有限元分析软件,考察并采用修正剑桥模型作为深圳典型土层的本构关系模型,模拟计算了 3种深度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底回弹变形。基于试验数据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有坑底回弹变形计算方法结果相对比,分析了各方法在深圳地区的适用性。针对深圳地铁车公庙站基坑工程实例建立了叁维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合理性与结果的准确性。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基坑开挖时间与空间效应以及复杂条件对坑底回弹变形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深圳地区的坑底回弹变形的计算方法。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固结试验对深圳地区6种典型土层(杂填土、粉质黏土、粗砂、砾质粘性土、全风化花岗岩和强风化花岗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地区典型土层的回弹变形与卸荷比、土层类别和最大固结应力等因素有关;应用回弹指数求回弹模量的方法,能准确地考虑到上述因素对回弹模量的影响,适用于深圳地区典型土层回弹模量的计算。(2)通过比较现有的坑底回弹变形计算方法在深圳地区的适用性,研究发现:自重应力抵消法机理明确,所需参数较少,回弹模量计算公式与本文试验验证的公式一致;并且,自重应力抵消法与规范方法和残余应力法相比,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若对此方法加以修正则更适用于深圳地区。(3)通过对深圳地铁车公庙站基坑工程实例的数值模拟分析,研究发现: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以及复杂条件(邻近既有建筑、工程桩、逆作法工序)等因素对坑底回弹变形均有影响,并基于数值模拟结果对自重应力抵消法的回弹量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4)基于本文对坑底回弹变形机理、影响因素等各方面的研究以及对现有坑底回弹变形计算方法的对比与修正,得出一整套修正的坑底回弹变形计算方法。并且,采用修正的方法计算深圳地铁车公庙站物业大厦基坑工程实例,对比发现其计算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具有较高的工程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7-09-01)
郑刚,张涛,程雪松,刁钰[8](2017)在《天津地铁车站基坑立柱回弹的实测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高层建筑及地铁车站的基坑越来越深,开挖将引起较大的基坑回弹,随之产生的过大基坑立柱回弹将引起结构自身的内力重分布,同时会对周围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等造成影响。文中系统地搜集整理了天津地铁5、6号线车站的基坑立柱回弹实测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立柱回弹最大值约为平均值的1.2倍,顺作法地下2层站基坑(15~18 m深)和3层站基坑(24~26 m深)平均立柱回弹值分别处于5~40 mm和30~55 mm范围,且回弹值均不超过基坑深度的0.25%。随着地连墙插入比的增加,立柱回弹相应减小,立柱回弹值随着围护结构变形的增大而增大,可见控制围护结构变形可以有效地减小立柱回弹;逆作法基坑立柱回弹较顺作法显着减小,均值在3~10 mm范围,仅相当于相同深度顺作法基坑立柱回弹的1/10~1/3,利用模糊统计得出天津地区开挖深度在15~18 m范围的基坑,正常立柱回弹的取值范围15~25 mm。(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S1期)
崔周勋,张怀静,叶正强[9](2017)在《基于FLAC 3D对基坑回弹变形特征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FLAC 3D数值分析软件,使用莫尔库伦模型与修正的剑桥模型对基坑开挖后土体变形进行模拟,并将结果与规范中回弹公式计算结果及经验方法对比。分析表明,莫尔库伦模型回弹量随开挖深度呈非线性增长,最大回弹区域在基坑中部,基坑底部土体存在塑性区;修正剑桥模型的回弹变形表现为整体回弹,最大回弹区域出现的基坑边缘附近,呈一长带状,基坑底部土体为弹性状态;不同的模型下土体回弹后的应力状态差异明显。规范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与数值计算结果类似,但计算回弹量增幅偏稳定且明显大于数值计算结果,原因是规范法中的回弹模量取定值。对比以上结果,经验方法已不适用于如今实际工程。(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7年07期)
王璐,张其昌,王小波[10](2017)在《基坑回弹再压缩特性的室内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样的室内回弹再压缩试验和有限元建模分析,对基底以下各土层的固结—开挖卸荷—再加荷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同时通过Midas GTS NX建立基底地层模型,通过加荷—卸荷—再加荷的荷载施加过程,进行有限元分析,分别得到加桩基和未加桩基工况下的沉降值,为今后类似的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基坑回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坑底回弹变形量是判断基坑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规范法估算基坑回弹变形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坑回弹论文参考文献
[1].郝维钫.基坑开挖引起下方既有地铁回弹变形的数值模拟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
[2].沈春儒.深基坑回弹变形计算方法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9
[3].王福彬.不同支护形式下基坑坑底回弹隆起数值分析[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9
[4].杨文强.基坑开挖引起地基土回弹及再压缩变形的特征分析[J].勘察科学技术.2018
[5].孙新.考虑工程桩存在的深基坑回弹空间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
[6].俞峰,苟尧泊,谢征兵.基坑开挖回弹对工程桩承载性状的影响分析[J].施工技术.2017
[7].宋晓哲.深圳地区典型地质基坑开挖引起坑底回弹变形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7
[8].郑刚,张涛,程雪松,刁钰.天津地铁车站基坑立柱回弹的实测统计分析[J].岩土力学.2017
[9].崔周勋,张怀静,叶正强.基于FLAC3D对基坑回弹变形特征的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
[10].王璐,张其昌,王小波.基坑回弹再压缩特性的室内试验及有限元分析[J].岩土工程技术.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