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梗霉多糖论文_王长青,潘素娟,李晓东,左国防

导读:本文包含了短梗霉多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糖,普鲁,生物,偶氮,培养基,亚硝酸,黑色素。

短梗霉多糖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青,潘素娟,李晓东,左国防[1](2013)在《反相乳液法合成含偶氮苯类光学活性侧基短梗霉多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硝酸铈铵盐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通过反相乳液体系引发短梗霉多糖与5个偶氮苯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通过FTIR、SEM、XRD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UV-Vis光谱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光致变色行为。(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3年08期)

王兴华,韩丛琴[2](2012)在《复合诱变选育短梗霉多糖高产菌株》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本实验室保存的出芽短梗霉AP8为出发菌株,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和紫外线(UV)复合诱变,在EMS终浓度0.4mol/L、作用时间40~60min和30W的紫外灯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1.5~2.5min条件下诱变效果好,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多糖产量高、色素含量低的出芽短梗霉突变株UV60,产量为22.1g/L,对菌落特征和发酵特征的比较发现,突变株UV60在菌落颜色、大小、质地和发酵特性上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AP8。通过对变异株培养基碳氮比和培养基的组成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其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0.0g/L、酵母膏1.5g/L、NaCl 1.5g/L、MgSO40.3g/L、K2HPO42.0g/L、(NH4)2SO40.7g/L。采用上述优化的发酵培养基,突变株UV60获得的短梗霉多糖产量为27.24g/L,多糖转化率达54.48%。(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2年17期)

韩丛琴[3](2012)在《短梗霉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短梗霉多糖(pullulan)是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在培养过程中利用糖代谢产生的细胞外水溶性多糖。短梗霉多糖具有安全,无毒,耐热,耐盐,耐酸碱,可塑性强,成膜性好,阻氧能力强,受季节、气候影响不大等独特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在食品包装、医药制造、水果和海产品保鲜、化妆品工业、农业种子保护和烟草制造工业等众多的领域中广泛应用,这种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的多功能性的新型生物制品被众多的科学家所关注、青睐。伴随着短梗酶多糖的生产,出芽短梗霉会分泌出黑色或墨绿色的色素,严重影响了多糖的分离提纯,进而阻止了短梗酶多糖的大规模的生产应用。本实验通过对出芽短梗霉进行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sulfonate, EMS)和紫外线诱变,旨在从根本上解决多糖色素问题,并且使多糖的产率也有所提高,为工业化生产短梗霉多糖提供基础研究数据和可借鉴的方法。在EMS终浓度0.2mol/L、作用时间40-60min和30W的紫外灯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1.5-2.5min条件下诱变获得了一株稳定遗传的多糖产量高、色素低的出芽短梗霉突变株UV60,产量为22.1g/L,与出发菌株比较,胞外多糖产量提高了29.42%。为了研究发酵培养基中不同组份对短梗霉的生长和多糖的生产的影响,本实验先进行了碳源、氮源的选择,又对最佳的碳源、氮源及其他培养基组分进行了单因素及正交实验,获得了最优的培养基组成,即蔗糖50.0g/L,酵母膏1g/L,NaCl2g/L, MgSO40.3g/L,K2HPO43.0g/L,(NH4)28O40.7g/L,此时多糖产量为27.24g/L。为研究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其浓度对短梗霉多糖产量的影响,对CrCl3、ZnSO4、 MnSO4和C5H11NO2Se进行了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获得了最优的微量元素组成,即CrCl30.5mg/L, ZnSO40.15mg/L, MnSO40.2mg/L, C5H11NO2Se12.5mg/L时发酵的效果最好,此时多糖产量为28.9g/L。最后用发酵罐研究了出芽短梗霉的发酵工艺,通过对菌体发酵的搅拌转速和pH控制方式进行研究,最终确定的搅拌转速为250r/min,恒定pH为6.5。在该条件下,多糖产量最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2-06-01)

黄威,刘颖,刘路,孙越[4](2012)在《短梗霉多糖生物膜形成及食品添加剂对膜特性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出芽短梗霉多糖(pullulan)生物膜的形成条件、性质、厚度、成膜溶液的粘度、抗拉强度、撕裂延伸率、溶解度及承载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加量等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多糖含量7%最利于成膜,配以海藻酸钠∶CMC∶变性淀粉比例5∶2∶60,此时膜的特性最优,添加天然柠檬油、橙油、无萜薄荷油,清凉剂加入量应小于1.5%,薄荷脑的加量应小于12%,不影响膜的特性。(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2年09期)

朱永强[5](2010)在《短梗霉多糖菌的诱变筛选和发酵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鲁兰多糖是由出芽短梗霉发酵生成的一种胞外葡聚糖,因其安全无毒、可食用、热值低、可塑、成膜性好、所成膜氧氮透过率极低,故被广泛用于食品保鲜、包装袋、添加剂、医药、农药、污水处理等众多领域,具有极大的开发前景和价值。本文在如下几个方面对短梗霉菌的形态变化、物理化学诱变方法、诱变菌的筛选和培养基的优化、发酵罐扩大培养工艺等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应用价值。1、通过显微观察和显微摄影掌握了短梗霉菌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和形态变化的基本规律。2、通过60Coγ射线照射、紫外及亚硝酸诱变,研究了该菌对这叁种诱变方式的敏感性,分别得到叁种诱变方式的致死曲线;经逐级诱变,获得叁株各有特点较为优良的菌株:不产色素的27#菌、多糖产量较高的3#菌、在发酵后期细胞和色素可以自然凝聚沉降的3#-1菌。3、对这叁株菌分别进行培养基的优化摇瓶发酵,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以葡萄糖和硫酸铵为基本碳源和氮源,逐级正交优化转换到以蔗糖和豆饼粉为碳源和氮源,优化结果:其中3#菌发酵多糖达到最高产量42.33g/L,糖转化率达52.9%。4,对3#菌和3#-1菌分别进行10升发酵罐扩大试验,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发酵过程中各参数如pH、溶氧、碳源的消耗、菌体生长变化的规律。3#菌在72小时即达到最高多糖产量29.7g/L,糖转化率55%。5、对27#菌和3#-1菌的研究表明,27#菌能长期维持酵母细胞形态,培养过程极少有色素分泌到发酵液中,但其多糖产量较低;3#-1菌在发酵后期细胞和色素自然凝聚沉降,很容易与发酵液分离,对多糖的后续提取极为有利,发酵罐扩大培养的多糖产量略低于3#菌,但其发酵周期过长,延续到5天以上。围绕着几株突变菌的特点还要做更深入的改良和优化工作。6、培养基优化过程发现氧休克对细胞生长和多糖的产量有较大影响,氧休克可能是维持了细胞的某种形态,导致多糖产量增加。氧休克是偶然发生的,对他的认识还很肤浅,没有足够的试验来说明它的机理,在以后的扩大试验过程中将进一步仔细观察研究这一现象。(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0-05-01)

朱永强,方尚玲,覃敬羽,王清,李世杰[6](2010)在《短梗霉多糖菌的复合诱变筛选及培养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株经60Co照射后在平板上不产色素的出芽短梗霉作为出发菌株,经紫外诱变,亚硝酸诱变处理,摇瓶发酵筛选得一株短梗霉多糖产量较高的菌株3#-01。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3#-01菌株的优化摇瓶培养基,摇瓶发酵液颜色浅白,在优化培养基上短梗霉多糖产量可达35.77g/L,对葡萄糖转化率达63.8%。(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科技》期刊2010年01期)

牛登飞,童群义[7](2009)在《金属离子对短梗霉多糖发酵的影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金属离子对出芽短梗霉产色素和产多糖的影响,并优化出有利于提高多糖产量和降低色素含量的金属离子种类。本文先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出芽短梗霉产多糖和产色素的影响,然后用正交实验优化出金属离子的最佳配比。在培养基中添加4μmol/L的Ca2+、2μmol/L的Fe2+、4μmol/L的Mn2+、3μmol/L的Zn2+、1μmol/L的Fe3+有利于短梗霉发酵产多糖。而在培养基中添加4μmol/L的Ca2+、1μmol/L的Fe2+、4μmol/L的Mn2+、3μmol/L的Zn2+、3μmol/L的Fe3+,发酵产黑色素较少。(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09年09期)

崔玉海,童群义,吴胜军[8](2009)在《短梗霉多糖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短梗霉多糖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基于Logistic方程和Luedeking-Piret方程分别建立了短梗霉多糖发酵过程菌体生长、产物合成及底物消耗随时间变化的数学模型,同时对实验值与模型进行了验证比较。结果表明,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验值能较好地吻合,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短梗霉多糖分批发酵的过程。(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崔玉海,童群义[9](2008)在《响应面法优化短梗霉多糖培养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响应面方法对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生产短梗霉多糖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首先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法研究了培养条件对响应值的影响程度,发现(NH_4)_2SO_4和K_2HPO_4的质量浓度对多糖产量的影响显着。然后利用最陡爬坡法逼近最大响应区域.最后在上升最高点处由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确定其最优培养条件。并通过实验测得优化培养条件后的多糖产量为24.652 g/L,与预测值24.597 g/L非常接近,且比优化前多糖产量提高了28.4%。(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08年03期)

邵荣,许琦,刘珊珊,余晓红,汪志君[10](2007)在《以淀粉废水、麦芽根制备生物材料——短梗霉多糖》一文中研究指出短梗霉多糖是一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胞外多糖,淀粉废水是加工淀粉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副产物,营养丰富;麦芽根为麦芽制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淀粉酶、麦芽酶、果酸酶及蛋白酶,富含B族维生素,并含有大量未知生长因子。因此,利用麦芽根所含有的丰富酶系和生长因子来酶解淀粉工业废水,便于出芽短梗霉菌的生长代谢。实验表明,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控制培养基初始pH为6.5、发酵温度为28~30℃、转速为180r/min、发酵时间120h的发酵工艺,较适合于出芽短梗霉菌利用麦芽根与淀粉废水的混合培养液进行代谢,生产短梗霉多糖。(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7年08期)

短梗霉多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本实验室保存的出芽短梗霉AP8为出发菌株,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和紫外线(UV)复合诱变,在EMS终浓度0.4mol/L、作用时间40~60min和30W的紫外灯照射距离30cm、照射时间1.5~2.5min条件下诱变效果好,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多糖产量高、色素含量低的出芽短梗霉突变株UV60,产量为22.1g/L,对菌落特征和发酵特征的比较发现,突变株UV60在菌落颜色、大小、质地和发酵特性上均明显优于出发菌株AP8。通过对变异株培养基碳氮比和培养基的组成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其最佳摇瓶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蔗糖50.0g/L、酵母膏1.5g/L、NaCl 1.5g/L、MgSO40.3g/L、K2HPO42.0g/L、(NH4)2SO40.7g/L。采用上述优化的发酵培养基,突变株UV60获得的短梗霉多糖产量为27.24g/L,多糖转化率达54.4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短梗霉多糖论文参考文献

[1].王长青,潘素娟,李晓东,左国防.反相乳液法合成含偶氮苯类光学活性侧基短梗霉多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

[2].王兴华,韩丛琴.复合诱变选育短梗霉多糖高产菌株[J].食品科学.2012

[3].韩丛琴.短梗霉多糖高产菌株的筛选及发酵特性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2

[4].黄威,刘颖,刘路,孙越.短梗霉多糖生物膜形成及食品添加剂对膜特性影响的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2

[5].朱永强.短梗霉多糖菌的诱变筛选和发酵工艺[D].湖北工业大学.2010

[6].朱永强,方尚玲,覃敬羽,王清,李世杰.短梗霉多糖菌的复合诱变筛选及培养基优化[J].食品与发酵科技.2010

[7].牛登飞,童群义.金属离子对短梗霉多糖发酵的影晌[J].食品工业科技.2009

[8].崔玉海,童群义,吴胜军.短梗霉多糖分批发酵动力学模型[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9

[9].崔玉海,童群义.响应面法优化短梗霉多糖培养条件[J].食品与发酵工业.2008

[10].邵荣,许琦,刘珊珊,余晓红,汪志君.以淀粉废水、麦芽根制备生物材料——短梗霉多糖[J].食品科学.2007

论文知识图

普鲁兰多糖的化学结构式Fig.0-2Chemi...短梗霉多糖(a)和接枝共聚物3(b)的...短梗霉多糖(a, b)和接枝共聚物...短梗霉多糖图片(B)短梗霉多糖(a)和共聚物(b)TGA分...短梗霉多糖(a)和接枝共聚物(b)...

标签:;  ;  ;  ;  ;  ;  ;  

短梗霉多糖论文_王长青,潘素娟,李晓东,左国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