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12天津泰达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300357;3天津临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300357

摘要:景观设计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游憩、放松的场所,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一种感情的寄托,可以暂时摆脱城市的喧嚣,回归宁静。景观设计应该是有情感的,寓情于景,以追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境界给游客以心灵的触动,以求共鸣,传承中国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美,使景观充满意境。

关键词:共鸣;园林艺术;景观设计;诗情画意;文学艺术

一、中国园林的诗情画意

追塑历史,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寺院大量发展的背景下,文人雅士出于对战争的厌烦,寄情于山水,归隐田园的思想盛行,以风雅自居,衷情山水画,正值南朝自然条件的得天独厚,山明水秀,气候温暖,植物资源丰富,于是出现了早期的自然山水园如南朝时在都城建康修建的玄武湖,以自然山水为主,适当布置园林建筑,自成自然之趣,游人于此只会觉得自己身处画中,游历群山秀水之间,感叹东晋文人郭璞甘心隐居于此的旷世情怀,这便是园林的艺术美与深刻的内涵给游客带来的共鸣。

随着园林艺术的发展,接着又由自然山水园成长为写意山水园。写意山水园是中国园林史上由萌芽阶段走向鼎盛时期的产物,尤其是在唐宋时期,这个时代的诗词文学到达历史的巅峰,由于国力强盛,安享太平,文人墨客喜好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绘画也相当流行,流传于后世的作品不计其数,尤其是意境优美的山水诗和山水画,都是反映文人喜爱自然、向往自然的结晶。纵观我国园林艺术,正是因为多了这些文人墨客的诗词渲染,才让景致更具有诗情画意,也使许多无人知晓的景点闻名遐迩,如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的寒山寺。也正是这些景致的存在,逝去千百年的文人墨客被我们所理解,因景生情,寓情于景。这是我国园林艺术独特的一面,也是使我们浏览于古园之中领略古人风采的一种契机,以构成穿越古今的共鸣。

二、当今景观之美

每逢节假日,游客漫步于现代街道景观及园林景观之间,总会出现一种现象,印入眼帘的景致确实很美,水清、树荣、花香,大概只能领略到这些纯粹的自然之美了。尤其是到了晚上,绚丽多采的霓虹灯,赏心悦目的音乐喷泉,比起从前只能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林木包裹一层白纱随风轻舞于月色之下,大地似乎瞬间变成天池,只见树影婆娑跃动其间,或许还能招来萤火虫的点缀,追逐这些触手可及的繁星……现在的夜景确实要色彩缤纷多了,可以达到灯火通明与白昼无异,从这点上来看,确实比从前的夜色要漂亮许多。然而这种美不免让人觉得太形式化了,显得比较肤浅,看多了只会让人觉得厌烦。

这里并不是说在景观设计中引进西方的美学不好,只是应该考虑到是否有必要保留地域原有的文化底蕴,而不是为了单纯的模仿或者干脆说抄袭,正如佩德罗•费加里所说:“我们要带着自己的评判来利用它,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因为简单的模仿只能让我们的设计变得肤浅,仅存在一点形式美,空流于形式,缺乏内在。现在的景观确实很美,但是很难勾起游客的共鸣,因为它缺乏内在,或者欣赏者无法从现有的景致中看到设计者的意向。以至于感叹一句“这世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难道这是游客的错吗?毕竟游客不会都是艺术家,单凭他们的眼睛很难看出景观的艺术所在。而对于景观设计者来说,我们所做的设计都是为给人提供一个舒适、安逸、富有情趣的休憩之所,给人以归属感和亲切感,若不能使游客产生共鸣,那也只能说是个失败的设计了。

三、启示

从现代景观再反观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既有“千呼成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又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露洲”的壮丽;既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盛景,又有“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的意境;既有“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楼青”的沉稳,又有“千年玉树波心立,万叠水花浪里开”的跳动……可以说我国古代园林艺术具有集园林、绘画、文学于一体的综合特点,因此充满诗情画意,风情万种。既表现了造园师对自然的向往,也表现了巧夺天工的技艺,人工为之,宛自天开,构成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从明清园林至今,也就相隔近百年的时间,也许就是这百年的时间,以至古代园林艺术与现代景观设计形成了一道暂时无法逾越的鸿沟。在一些现代景观设计中也有仿照古代园林的案例,除了秉承一池三山、轴线布局、曲径通幽的形式美之外,再无古代园林所特有的风采。因为它缺少了一些东西,缺失的正是这种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在古代园林的例子中不难看出皆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有些是因为文人墨客游览于此而留下的墨宝手迹,有些本来就是依据文人画中所呈现的景致,景由画生,自然充满诗情画意。有些景致正是一些诗句的点景手法,才道出名景真正美之所在。如杭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就有明代诗人杨周有的诗:“柳暗花明春正好,春湖雾散分林杪。何处黄鹂破暝烟,一声啼过苏堤晓。”“经这一题,就把春日之晨,六桥烟柳笼纱,几声莺啼报道苏堤春早,烟波茫茫,风光极为秀丽的苏堤园林艺术特色和意境点了出来。”(摘自《中国园林艺术》)由此不仅告诉游客此景最适赏玩的季节,也告之这里应该留意的动植物,很容易让游客于此领略景之美非在于表面,更有其内在的意境,也就产生共鸣了。

就景观设计的目的而言,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游憩、放松的场所,更重要的是给人带来一种感情的寄托,可以暂时摆脱城市的喧嚣,回归宁静。大城市总是给市民带来一种压抑感,景观的存在可以帮助居民在城市中找到可以得到视觉上的放松乃至精神上的放松之所,而当景观只具有形式美,缺乏情感与意境之时,人们游历其中,也只能领略其视觉上的美,当看多了便连视觉上的冲击也不复存在。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想到将形式变化一下,再次带来新鲜感,但又有何意义,只会让人理解力更肤浅,心灵更冷漠,理智更脆弱。因此,景观设计应该是有情感的,寓情于景,以追求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境界,给游客以心灵的触动,以求共鸣,传承中国园林诗情画意的艺术美,使景观充满意境。

针对景观设计者而言,如何设计出让国人满意的景观作品确实是一直困扰从事景观设计工作者的难题。要想让国人满意,首先必须让国人容易理解设计的内涵,而国人最容易接受的还是中国的文学艺术,所以作为景观设计者,必须培养自己较高的文学修为,有诗性的追求。诗本就是艺术品,短短几个字,便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与意向,且看裴度的《傍水闲行》:“问余何事觉身轻,暂脱朝衣傍水行。鸥鸟也知人意静,故来相近不相惊。”寥寥二十八字,便将作者希望出仕回归自然的情感表达出来,尤其是后两句道出禽兽也通人情,不仅勾画出闲静的自然风光,也表达作者希望寄情山水鸟兽的意向。而景观也正是自然风光与地域文化的缩影,需要以有限的空间与景致表现无限的意境与情感,就这点上来说,与诗也是相通的,故景观设计需要富有诗情画意。

在中国近代的动乱与当今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中国景观设计体系进入彷徨期,不知道是秉承本国园林艺术还是吸纳西方景观设计体系,或者综合中西园林艺术的折中主义,在理论未成系统之前,只能进入“形式借鉴”,或者“形式照抄”,其结果不仅不能表现中国园林艺术之美,也不能让游客理解而共鸣。就中国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只能感叹到诗情画意的消亡与文学艺术的颓败。若具备较高文学造诣的景观设计者,在作品中传承中国园林的文学艺术,注入设计者的情感寄托,或者再结合部分西方元素,经诗文的几笔点景,创造出让国人为之共鸣、意境优美的景观,岂不美哉!

参考文献:

[1]安怀起,王志英,中国园林艺术,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8

[2]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3]曹林娣著,中国园林艺术概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沈守云,现代景观设计思潮,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

标签:;  ;  ;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