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颅内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颅内,颅脑,损伤,脑室,高血压,血肿,视神经。
颅内压论文文献综述
甘伟雄,黄海常,农胜德,陆万流,黄朝觉[1](2019)在《亚低温辅助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皮功能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亚低温辅助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皮功能、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7年3月-2019年2月期间接诊的8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即常温组)和观察组(亚低温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间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ET、VEGF、NSE及炎症因子CRP、IL-6,6个月后使用GOS评分系统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颅内压治疗后均显着下降,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在治疗后第1天、3天、5天、7天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T、NSE、IL-6、CRP均显着下降,观察组患者ET、NSE、IL-6、CRP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显着上升,但是观察组的上升程度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显着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具有良好预后。(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刘静[2](2019)在《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对颅内压增高的预测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对颅内压增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压增高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设为对照组。均行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统计检测结果。结果经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诊断颅内压增高真阳性86例。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对颅内压增高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3.10%(27/29)、98.86%(86/87)、97.41%(113/116)。结论行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预测颅内压增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均较高,利于早期诊断疾病。(本文来源于《河南医学研究》期刊2019年22期)
李娜,柳茵,熊鲲,宾时珍[3](2019)在《外伤后脑血肿对颅内压分布的力学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患者CT和颅内压数据,建立外伤性脑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脑血肿对颅内压产生的压力响应。方法采用成人头部有限元模型(GHBMC)与气体分子动力学分析脑血肿膨胀与颅内压增高的关系,提取并折迭血肿,置入有限元模型中相对应的位置,根据CT图像和颅内压值,加入肿胀曲线,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各个部分的脑组织压力分布云图、脑组织应变的分布云图,计算脑疝多发区域的脑组织压力差。结果有限元模型中的压力值、中线偏离量与临床病人脑室型探头压力、CT图像中线的吻合度较好,误差率分别为4%和2%。模拟结果显示,在左侧颞枕叶矢状位上,左侧基底节区血肿病例大脑镰下方、小脑幕切迹后部压力差不显着,分别为1400 Pa和1320 Pa。但幕上颞叶压力明显大于小脑小叶的压力,分别为2504 Pa和1360 Pa。小脑前叶与后环池的压力无明显差异。左侧脑血肿患者小脑幕比右侧脑血肿患者具有更大的等效应变。结论左侧患者额颞基底节区的血肿更有可能导致小脑幕切迹疝。而右侧患者的脑血肿导致的压力被小脑幕的应变代偿,脑疝风险因此下降。通过本研究计算脑疝易形成区域的压力差,可更好地理解血肿造成的颅内压分布对激发脑损伤的影响,为损伤的预后提供力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董丽琴,陈娟红[4](2019)在《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将105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3组,Ⅰ组(n=38)采用深部吸痰法,Ⅱ组(n=35)采用改良深部吸痰法,Ⅲ组(n=32)采用浅部吸痰法。所有患者均接受开颅手术治疗并在术中放置颅内压探头监测ICP。比较患者吸痰前后ICP、经皮氧饱和度(SpO_2)及入院10d VAP发生情况。结果吸痰时3组ICP均较前明显升高,而吸痰后则逐渐下降其中Ⅰ组升高最为明显,Ⅱ组次之,Ⅲ组升高幅度最小(均P <0.05)。吸痰时Ⅲ组SpO_2最高而Ⅰ组最低(P <0.05);Ⅲ组速发型VAP和VAP总发生率均高于其余两组,且VAP发生时间短于其余两组(均P <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能够减少颅脑损伤患者VAP的发生率,并且对ICP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现代实用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钟华萍,夏蕾[5](2019)在《利水通络化瘀方联合甘露醇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患者的脱水效果及对颅内压、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利水通络化瘀方联合甘露醇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患者脱水效果及对颅内压、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0例创伤性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观察组给予利水通络化瘀方联合甘露醇治疗。于治疗后检测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清纤维蛋白原(FIB)、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Na~+、K~+水平,测定水肿体积、中线移位大小、颅内压,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TNF-α、CRP、IL-1β、ET-1、FIB水平及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均明显降低(P<0.05),CGRP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明显减小,颅内压明显降低,GCS评分明显升高、NIHS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Na~+、K~+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a~+、K~+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利水通络化瘀方辅治创伤性脑水肿,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微循环,促进水肿消除,降低颅内压,减轻神经缺损症状,且可预防甘露醇脱水所造成的电解质紊乱。(本文来源于《四川中医》期刊2019年11期)
王玲,王巍,赵应群,宋永福,朱志华[6](2019)在《目标性控制颅内压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目标性控制颅内压(ICP)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南京浦口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2)与常规组(n=30)。两组术后入ICU均给予Lund治疗措施,在上述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进行"目标式、滴定式"的降ICP治疗,常规组进行非"目标式、滴定式"的降IC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ICU后不同时间点脑氧代谢指标的变化、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预后。结果两组转ICU后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脑氧摄取率均逐渐升高,动脉-颈内静脉氧差、血乳酸逐渐降低(P<0.05)。观察组在入ICU后48、96、120、144 h时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脑氧摄取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动脉-颈内静脉氧差、血乳酸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目标性控制ICP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显着,并可积极改善脑氧代谢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军医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吴自成,陈新成,孟伟,王余军,孙来生[7](2019)在《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的作用。方法以2017年1月—2019年5月98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49例患者通过保守方法监测颅内压,视作对照组,另外49例患者接受脑室型颅内压监测仪监测,视作观察组,比较两组脱水剂使用时间、脱水剂使用剂量、住院时间、预后。结果观察组甘露醇使用剂量、甘露醇持续使用时间、脱水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GOS 1分、2分、4分、5分比重分别为6.12%、12.24%、40.82%、22.45%,优于对照组20.41%、28.57%、20.41%、4.08%(χ~2=3.874、4.021、4.804、7.184,P<0.05)。结论脑室型颅内压监测用于特重型颅脑损伤中能够减少甘露醇使用量,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来源于《世界复合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孙永亮,肖守蔼,党容伦,夏华岗,阿不来米提·沙比提[8](2019)在《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有持续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监测)和观测组(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分别对两组进行术后颅内压监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数据变化。结果观测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数据显示观测组的患者治疗有效率总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对颅脑损伤的治疗有较好的辅助价值,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可有效地监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治疗效果,具有显着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91期)
尚晓光[9](2019)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患者的护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高血压脑出血术治疗患者接受颅内压监护的相关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在2015年3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接受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7例观察组与46例参照组,参照组接受常规监测和护理,观察组颅内压监测护理。将两组的临床监测护理的效果实施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远优于参照组,且两组间各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患者施以颅内压监护可使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明显降低,护理效果更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1期)
叶锦欢,林立超,杨建雄,叶志其[10](2019)在《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1日~2018年12月21日河源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80例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模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治疗。随后比较两组置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 d血肿排空率、术后3 d血肿排空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置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1 d血肿排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3 d血肿排空率、治疗后3、7 d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3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当代医药》期刊2019年31期)
颅内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对颅内压增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87例颅内压增高患者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9例设为对照组。均行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统计检测结果。结果经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诊断颅内压增高真阳性86例。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对颅内压增高的诊断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分别为93.10%(27/29)、98.86%(86/87)、97.41%(113/116)。结论行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预测颅内压增高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均较高,利于早期诊断疾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颅内压论文参考文献
[1].甘伟雄,黄海常,农胜德,陆万流,黄朝觉.亚低温辅助大骨瓣开颅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皮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
[2].刘静.床旁即时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对颅内压增高的预测价值[J].河南医学研究.2019
[3].李娜,柳茵,熊鲲,宾时珍.外伤后脑血肿对颅内压分布的力学分析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9
[4].董丽琴,陈娟红.改良深部吸痰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和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9
[5].钟华萍,夏蕾.利水通络化瘀方联合甘露醇治疗创伤性脑水肿患者的脱水效果及对颅内压、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9
[6].王玲,王巍,赵应群,宋永福,朱志华.目标性控制颅内压对颅脑损伤脑氧代谢影响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9
[7].吴自成,陈新成,孟伟,王余军,孙来生.脑室型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复合医学.2019
[8].孙永亮,肖守蔼,党容伦,夏华岗,阿不来米提·沙比提.持续有创颅内压监测在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9].尚晓光.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行颅内压监护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9
[10].叶锦欢,林立超,杨建雄,叶志其.软通道血肿腔置管引流联合侧脑室颅内压监测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