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丽萍[1](2021)在《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文中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消除血吸虫病的攻坚阶段,日本血吸虫病疫情整体处于极低水平,但境外输入性病例时有报道,迫切需要更加快捷、敏感的检测方法,用于病例诊断或风险识别。目的: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Lateral flow dipstick,LFD)和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方法,建立能简单、快速识别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核酸的可视化检测技术,初步评价其对血吸虫中间宿主或终宿主感染早期的检测价值,并通过试剂、时间的折算,分析成本投入情况。方法:以日本血吸虫SjR2和SjG55A作为靶基因,结合Primer Premier 5软件及手工辅助设计引物,通过简易检出限、特异性确定引物序列,初步建立RPA检测方法。以RPA检测为基础,设计探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PCR方法为平行对照,评价建立检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敏感性、特异性及不同终止方式检测结果。制备不同比例混合的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基因组,评价LFD-RPA方法的最低检出混合度。分别取毛蚴感染后不同时期钉螺样本,用解剖镜检法判断钉螺感染情况,提取钉螺样本DNA,评价LFD-RPA方法对钉螺不同感染阶段的血吸虫核酸检测能力,进行RPA、PCR的平行检测。LFD-RPA方法检测现场采集的钉螺样本,RPA、PCR为平行对照,评价LFD-RPA方法的检测效果。以曼氏血吸虫SmCOX1为靶基因,结合Primer Premier 5软件、手工辅助设计筛选引物,确定最终引物序列,初步建立RPA检测方法。以RPA检测为基础,设计探针,确定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文献中针对曼氏血吸虫Sm1-7基因设计的引物为基础,设计特异性探针,探索最佳反应温度及时间,建立LFD-RPA检测方法。以PCR为平行对照,评价建立方法的最低检出限及与特异性。建立40尾、80尾曼氏血吸虫尾蚴梯度感染小鼠的动物模型(简称“40尾组”、“80尾组”),并于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小鼠粪便及血清,提取DNA,用PCR、RPA、LFD-RPA方法进行平行检测,全面评价LFD-RPA方法检测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的效能。随后,收集本实验室常用的血吸虫核酸检测生物学技术的基础数据,包括需要的试剂盒或主要试剂的具体名称、单盒价格、单盒反应次数以及来源。计算不同检测方法的每个样本投入成本,包括每个样本检测所需的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以每个样本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为基础,在设置阴参、阳参的单个样本检测情况下,计算每次检测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同时,将96个反应作为不同检测方法批量检测总量。计算批量检测情况下,每个样本检测投入试剂成本、劳动力成本。并按照实验所需仪器数量将每种方法的技术要求划分为简单、一般、复杂、极复杂四个等级,对LFD-RPA和其他核酸检测方法的成本和技术要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以日本血吸虫SjR2、SjG55A为靶基因的LFD-RPA检测方法以及以曼氏血吸虫SmCOX1、Sm1-7为靶基因的LFD-RPA检测方法,各方法的最优反应参数均为39℃、20min。冰上静置、滴加DNA提取液或酚氯仿三种终止LFD-RPA反应的方式对检测结果无影响。以SjR2、SjG55A为靶基因建立的LFD-RPA方法对含有日本血吸虫靶基因的质粒和成虫基因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copies/μl、102copies/μl和1fg/μl、10fg/μl,SjR2-LFD-RPA更佳,优于对应RPA、PCR方法。SjG55A-LFD-RPA方法与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均无交叉反应。SjR2-LFD-RPA方法和埃及血吸虫、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基因组DNA无交叉反应,但可检出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提示与曼氏血吸虫有交叉反应。SjR2-LFD-RPA、SjG55A-LFD-RPA分别能最低检出2000只、1500只阴性钉螺中的1只阳性钉螺,最低检出混合度均高于对应RPA、PCR。SjR2-LFD-RPA、SjR2-RPA、PCR方法均可检出20组1:50的混合阳性钉螺,3中方法的敏感性均为100%。检测日本血吸虫实验室感染钉螺发现,血吸虫感染前6w的钉螺均镜检阴性,自7w出现镜检阳性钉螺,7~11w钉螺镜检阳性率分别为10%、30%、20%、40%、30%;SjR2-RPA在钉螺感染后的1d、3d、5d、1~11w 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90%、70%、50%、70%、60%、70%、60%、50%、20%、30%、70%、50%、50%、50%。SjR2-LFD-RPA 在钉螺感染后的1d、3d、5d、1~11w 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90%、80%、70%、70%、60%、60%、70%、70%、30%、30%、70%、50%、50%、5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SjR2-LFD-RPA、PCR、RPA的总检出率高于解剖镜检法。对现场采集共1550只钉螺的31管钉螺混合DNA的检测结果显示,SjR2-LFD-RPA的检出率为12.90%,其他方法均为阴性。建立的SmCOX1-LFD-RPA对质粒、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检出限达到 10copies/μl、1fg/μl,均高于对应 RPA 及 PCR。建立的 Sm1-7-LFD-RPA 对质粒、成虫基因组DNA的检出限更高,达到1copies/μl、1fg/μlSmCOX1-LFD-RPA、Sm1-7-LFD-RPA对曼氏血吸虫、阳性双脐螺特异,与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阳性钉螺、华支睾吸虫、大片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无交叉反应。检测曼氏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模型的样本发现,不管是40尾组还是80尾组,SmCOX1-RPA和PCR对感染后1~8w的混合血样、混合粪样均无阳性结果出现。SmCOX1-LFD-RPA、Sm1-7-LFD-RPA检测40尾组混合血样和混合粪样时,均是自感染后3w开始出现较浅条带,随着感染时间的增加检测条带越来越明显,分别在感染后第8w和第6~8w时条带颜色达到最深;检测80尾组混合血样和混合粪样时,SmCOX1-LFD-RPA、Sm1-7-LFD-RPA均是自1w开始出现较浅条带,1~8w期间条带颜色逐渐变深,感染后第6~8w的条带颜色达到最深。总体上,Sm1-7-LFD-RPA的条带颜色要比SmCOX1-LFD-RPA的明显清晰一些。不同检测方法的成本比较及分析中,计算每次检测总成本后发现,PCR(453 RMB/次检测)>LFD-RPA(400RMB/次检测)>冻干粉态RPA(330RMB/次检测)>LAMP(300RMB/次检测)、液态RPA(300RMB/次检测)。每次检测时间排序为:PCR(2~2.5 h/次检测)>RPA(0.8~1 h/次检测)>LAMP(0.5~1 h/次检测)>LFD-RPA(0.4~0.6h/次检测)。以96个反应为一批量检测,计算不同检测方法的每批检测时间为:PCR(2~2.5 h/批检测)>RPA(3.2~4 h/批检测)>LAMP(2~4h/批检测)>LFD-RPA(1.6~2.4h/批检测)。批量检测情况下,每个样本检测投入总成本情况:LFD-RPA(112.77 RMB/批量每个样本)>冻干粉态RPA(61.92 RMB/批量每个样本)>LAMP(60.64 RMB/批量每个样本)>液态RPA(51.06 RMB/批量每个样本)>PCR(5.81 RMB/批量每个样本)。按是否需要特殊仪器设备分析实验操作人员技术要求,PCR检测方法和RPA归为“复杂”,而LAMP检测方法和LFD-RPA检测方法“简单”。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核酸检测LFD-RPA技术,具有较低检出限,该方法操作简单,结果获取方式直接。SjG55A-LFD-RPA可用于日本血吸虫感染混合钉螺的检测,SjR2-LFD-RPA对曼氏血吸虫有交叉反应。基于SmCOX1、Sm1-7靶基因建立的LFD-RPA检测方法具有较低检出限,和其他虫种无交叉反应,有望用于曼氏血吸虫早期感染宿主识别。LFD-RPA作为较新的核酸检测技术,目前检测成本较高,但由于操作简便、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今后用于血吸虫病现场检测及风险监测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郭艳红[2](2014)在《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及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迄今为止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患病家畜是我国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简便实用的诊断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重要作用。蠕虫病是危害放牧牛羊的一大类寄生虫病,摸清其优势虫种以及感染状况,是制定防控对策的关键。虫卵沉淀法是调查吸虫感染最常用的技术,但牛羊等家畜粪便成分复杂,含有较多的纤维素等不易除去的杂质,使得镜检观察较为困难。为此,本论文开展了家畜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和家畜吸虫粪便虫卵镜检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一、试纸条抗原的筛选以虫卵可溶性抗原(SEA),成虫可溶性抗原(AWA),全虫抗原,排泄分泌抗原和基因重组抗原rSj06868为候选诊断抗原,通过ELISA分别对黄牛和水牛的血吸虫感染阳性血清进行检测,以P/N值作为筛查标准,筛选适合制备试纸条的抗原。结果SEA对黄牛和水牛的血吸虫感染阳性血清检测的OD值最高,P/N最大,是这5种抗原中最有诊断优势的抗原。研究结果还显示,基因重组抗原rSj06868对黄牛和兔血吸虫感染具有良好诊断价值,但对水牛血吸虫病没有诊断价值,提示今后选择家畜疫病诊断的通用抗原需用不同种类家畜血清进行筛选。二、家畜血吸虫病的试纸条制备及检测效果以胶体金颗粒标记链球菌G蛋白(SPG)为显示剂,以SEA和SPG分别作为试纸条的检测线(T线)和对照线(C线)包被层析膜,制备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利用该试纸条对实验室前期收集的血吸虫阳性黄牛血清24份、水牛血清24份、羊血清40份,阴性牛血清62份、羊血清5份,前后盘吸虫病牛血清14份,大片吸虫病牛血清6份,以及人工感染血吸虫的小鼠、兔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对水牛、黄牛和绵羊血吸虫病诊断的敏感性为100%,对阴性牛羊诊断的特异性为100%,但不能检出小鼠和兔血吸虫病;对前后盘吸虫病牛血清没有交叉反应,但对大片吸虫病血清交叉反应为50%(3/6)。三、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分别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虫卵沉淀法、贝尔曼法对安徽省望江县的115头放牧牛的新鲜粪便进行检查,同时对各虫种感染率以及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牛感染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当地放牧牛感染的蠕虫有夏伯特线虫、捻转血矛线虫、奥斯特线虫、片形吸虫以及肺线虫,总感染率达到90.4%(104/115),其中捻转血矛线虫为感染优势虫种,感染率达70.4%。调查结果对长江流域洲滩放牧牛蠕虫病防治工作以及了解蠕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为本实验室后期进行牛蠕虫病防控研究奠定了基础。四、吸虫虫卵沉淀法诊断技术的改进将常规的清水沉淀改为饱和盐水混悬沉淀,然后在沉淀中加入福尔马林-乙酸乙酯并离心,再用10%KOH消化。对常规方法以及改进方法残留物质质量、人工添加血吸虫虫卵后镜检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与常规的清水沉淀相比,改进方法的残留物质减少76.26%,虫卵的检出率从24.0%提高到86.5%。结论:本研究制备的试纸条操作简便,反应灵敏,适合于基层对家畜进行血吸虫病的筛查;改进的吸虫虫卵沉淀法诊断技术提高了检出率;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结果为当地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提供了基础。
蔡世飞,李文桂,王敏[3](2011)在《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rSj26-Sj32融合蛋白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SjAWA)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dipstick三种方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同时以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和囊型棘球蚴病患者以及健康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rSj26-Sj32融合蛋白通过三种方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敏感性分别为95.00%、92.50%和92.50%;特异性分别为97.67%、95.35%和97.67%。结论:rSj26-Sj32融合蛋白可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
王敏[4](2011)在《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价值;研究PCR或RT-PCR扩增Sj26、Sj32和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基因诊断价值。方法将本室保存的pET28α-Sj26-Sj32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经大量培养后获得菌液,根据Ni-NTA纯化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获得rSj26-Sj32融合蛋白,并利用SDS-PAGE电泳和Westren-blot鉴定。将纯化的rSj26- Sj32融合蛋白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SjAWA)分别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Dipstick等方法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IgG或IgM抗体,并以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囊型棘球蚴病、乙型肝炎和肺结核患者以及健康人血清作对照。分别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提取DNA或总RNA,利用PCR或RT-PCR方法扩增Sj26、Sj32和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同时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和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成功获得rSj26-Sj32融合蛋白;rSj26-Sj32-IgM-ELISA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特异性IgM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0%和97.67%,SjAW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0%和97.67%。SjAWA检测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而rSj26-Sj32-IgM-ELISA则未见交叉反应。rSj26-Sj32-IgG-ELISA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97.67%, SjAWA-IgG-ELISA分别为92.00%和97.67%;SjAWA-IgG-ELISA与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20.00%,而rSj26-Sj32-IgG-ELISA未见交叉反应。rSj26-Sj32-HRP-IgG-Dot-ELISA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5.35%,SjAW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3.02%;二者均与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rSj26-Sj32-Immunogold-IgG-Dot-ELISA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7.67%,SjAW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00%和95.35%;SjAWA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血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rSj26-Sj32则未见交叉反应。rSj26-Sj32-Immunogold-IgG-Dipstick法检测急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0%和97.67%;SjAW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00%和95.35%。SjAWA-Immunogold-IgG- Dipstick法与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存在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而rSj26-Sj32则未见交叉反应。50份急性日本血吸虫病血清通过PCR或RT-PCR均扩增出了400bp的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片段,但未扩增出676bp的Sj26或1270bp的Sj32抗原编码基因片段;对照组呈阴性反应。PCR或RT-PCR扩增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片段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未见交叉反应。结论1. rSj26-Sj32融合蛋白可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2. PCR或RT-PCR扩增Sj14-3-3抗原编码基因可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基因诊断。
卢艳[5](2012)在《日本血吸虫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初步评价》文中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阻碍流行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寄生虫病。诊断是确定感染的有效手段,在防治工作中处于重要位置。无论从个体水平确定药物化疗的对象、考核化疗的效果,还是在群体水平监测血吸虫病疫情的变化、考核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和评估流行趋势等等,均需要以诊断结果作为评判依据之一。传统的病原学方法是诊断血吸虫病最为可靠和经典的途径,但费时、费力且敏感性不高,难以适应大规模现场防治的需求。免疫学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实用性等优点,在血吸虫病的监测、防治以及疗效考核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诊断抗原的筛选和鉴定不仅是免疫学诊断研究的核心内容,并且是建立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基础。本研究利用吡喹酮治疗前后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分别筛选成虫、虫卵的cDNA表达文库,寻找可用于日本血吸虫病检测或疗效考核的潜在靶点,初步筛选获得了120个阳性克隆。结合阳性克隆的反应强度、分类和插入片段的大小,将所获的17个阳性克隆的插入片段进行测序,对其DNA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序列分析的结果,选择了10个目的基因片段进行表达,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编码蛋白的性质并预测其功能。以阳性克隆SJA4-6、SJA6-5、SJE18-4、SJE20-4、SJE22-1、SJE22-4、SJE28-2和SJE28-6为模板,成功构建了10个含有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GST tag),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经IPTG诱导后获得了9种融合表达的重组蛋白。其中5个重组蛋白含有可溶性表达组分,4个重组蛋白为包涵体。利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对含有重组蛋白的菌体裂解液进行纯化,获得了4种纯度较高的重组蛋白,分别为rSjP1、rSjP2、rSjWSC1P和rSjEFCAB。采用免疫学方法初步评估了所获重组蛋白的免疫诊断价值,以rSjP1、rSjWSC1P和rSjEFCAB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可明显区分日本血吸虫病人混合血清和正常人混合血清,病人血清反应的OD值(P)均达到正常人的(N)2.1倍以上,其中重组蛋白rSjEFCAB的P/N值达到3.9,表明该蛋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建立了以rSjWSC1P和rSjEFCAB作为包被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检测日本血吸虫病人的敏感性分别为72%(36/50)、74%(37/50);检测非流行区正常人的假阳性率为0-3.3%(0/30-1/30);与并殖吸虫病人无交叉反应,与囊虫病人、旋毛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10%(1/10)和11%(1/9),与华支睾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分别为0(0/5)和20%(1/5)。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重组蛋白rSjWSC1P和rSjEFCAB是日本血吸虫病潜在的诊断抗原。同时,本研究还采用免疫沉淀反应分离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的循环抗原,利用质谱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循环抗原的蛋白序列,寻找高丰度的循环抗原分子。鉴于禽类与哺乳类动物的遗传距离较远,来源于禽类的抗体不易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制备和纯化了抗血吸虫成虫抗原的卵黄抗体(IgY),并建立了基于免疫沉淀反应(以IgY抗体做为捕捉系统)和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方法。应用该方法从日本血吸虫病人血清中富集循环抗原,鉴定出7种蛋白组分,为循环抗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同时为发展基于IgY和循环抗原的血吸虫病早期诊断或疗效考核方法奠定了基础。本研究为日本血吸虫病检测或疗效考核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以及发展相应的诊断技术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蔡世飞[6](2011)在《rSj26GST-Sj32融合蛋白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重组Sj26GST-Sj32融合蛋白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价值;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扩增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Sj26GST、Sj32和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用于该病的基因诊断价值。方法将本室保存的pET32α-Sj26GST-Sj32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根据Ni-NTA纯化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获得rSj26GST-Sj32融合蛋白,并利用SDS-PAGE电泳进行鉴定。将纯化的rSj26GST-Sj32融合蛋白和Sj成虫抗原(SjAWA)分别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和Dipstick等方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IgG和IgG4抗体,并以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囊型棘球蚴病、乙型肝炎和肺结核患者以及健康人血清作对照。分别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提取DNA或总RNA,利用PCR或RT-PCR扩增Sj26GST、Sj32和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进行鉴定,同时以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成功获得rSj26GST-Sj32融合蛋白。rSj26GST-Sj32-IgG-ELISA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00%和97.67%,SjAW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和97.67%;SjAWA与2例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但rSj26GST-Sj32融合蛋白与该病患者血清无交叉反应。rSj26GST-Sj32-IgG4-ELISA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00%和100%;SjAW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50%和93.02%。SjAWA与泡型棘球蚴病、囊型棘球蚴病和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但rSj26GST-Sj32融合蛋白与该三种疾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rSj26GST-Sj32-HRP-IgG-Dot-ELISA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和95.35%;SjAW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00%和93.02%。两种方法与华支睾吸虫病患者、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和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但与囊型棘球蚴病患者、乙型肝炎患者和肺结核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rSj26GST-Sj32-Immunogold-IgG-Dot-ELISA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00%和97.67%;SjAW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50%和95.35%。SjAWA与华支睾吸虫病和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而rSj26GST-Sj32融合蛋白与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泡型棘球蚴病、囊型棘球蚴病、乙型肝炎和肺结核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rSj26GST-Sj32-Immunogold-IgG-Dipstick法检测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50%和97.67%;SjAWA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7.50%和95.35%。SjAWA与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患者血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而rSj26GST-Sj32融合蛋白与这些疾病患者血清均无交叉反应。PCR或RT-PCR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扩增出了约400 bp的Sj14-3-3抗原编码基因片段,但未扩增出676 bp的Sj26GST和1270 bp的Sj32抗原编码基因片段,对照组均呈阴性反应。结论1. rSj26GST-Sj32融合蛋白可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2. PCR或RT-PCR扩增Sj14-3-3抗原编码基因可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基因诊断。
房功思[7](2011)在《溶血磷脂酶Sj1539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日本血吸虫病新的免疫学诊断候选分子,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出溶血磷脂酶Sj1539基因,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中高效表达并提取重组抗原,重组抗原采用间接ELISA方法(Sj1539-ELISA)进行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方法:提取日本血吸虫成虫总RNA,反转录生成cDNA,合成引物后PCR法扩增出Sj1539编码基因,与克隆载体pGEM-T连接,亚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经酶切、测序证实正确后,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诱导表达,通过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得到MW为25KD的重组Sj1539蛋白,SDS-PAGE和Western blot验证表达量和免疫活性。将纯化Sj1539蛋白和SjAWA包被反应板,确定最适抗原包被量和血清稀释度,采用Sj1539-ELISA、SjAWA-ELISA和SEA-IHA方法平行检测55份急性、29份慢性和30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36份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22份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14份钩虫病患者血清)以及30份正常对照者血清,比较几种方法之间特异性、敏感性以及交叉反应性。结果: PCR法扩增出一条大小约为684bp的目的DNA片断,将其亚克隆原核表达质粒pET-28a,诱导表达后,经SDS-PAGE可见一条约25KDa大小的蛋白条带。亲和层析法纯化Sj1539样蛋白,经Western-blot验证目的蛋白Sj1539能够与特异性抗体进行反应。使用该蛋白作为抗原进行ELISA、与SjAWA-ELISA和SEA-IHA方法平行检测急、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钩虫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血清,实验结果显示:Sj1539-ELISA和SjAWA-ELISA,对于上述55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9.0%和92.7%,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 0.44,p> 0.05);对于29份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Sj1539-ELISA和SjAWA-ELIS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5.5%和55.2%,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 0.65,p> 0.05);对于30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 Sj1539-ELISA和SjAWA-ELIS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6.7%和80.0%,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0.48,p> 0.05);对于30份正常人血清,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分别为3.3%和3.3%,无差异;对于36份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22份,钩虫病患者血清14份),Sj1539-ELISA和SjAWA-ELISA检测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13.9%,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 0.14,p> 0.05)。Sj1539-ELISA和SEA-IHA,对于55份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9.0%和96.4%,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1.21,p> 0.05);对于29份慢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Sj1539-ELISA和SEA-IH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65.5%和69.0%,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0.08,p>0.05);对于30份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清, Sj1539-ELISA和SEA-IH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86.7%和86.7%,无差异;对于30份正常人血清,两种检测方法的假阳性率分别为3.30%和0.00%,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 1.02,p>0.05);对于36份其他寄生虫病患者血清(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22份,钩虫病患者血清14份),Sj1539-ELISA和SEA-IHA检测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8.3%和2.8%,经校正X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X2 = 0.26,p>0.05)。在本实验中Sj1539-ELISA法假阳性率略高于SEA-IHA法,交叉反应低于SjAWA-ELISA法,在诊断急、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中与SjAWA-ELISA和SEA-IHA法有着相似的敏感性、特异性。本法操作简便,易于标准化。本研究Sj1539样蛋白在诊断中的交叉反应较少,表明Sj1539样蛋白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上具有较大的应用潜能。结论:本研究扩增克隆日本血吸虫溶血磷脂酶Sj1539蛋白基因,在原核细胞BL21中表达纯化Sj1539蛋白,以Sj1539-ELISA方法诊断日本血吸虫病。Sj1539蛋白制备方法简便,成本相对低廉,提取及检验方法易于标准化,有可能更适宜商品化生产进行流行区血吸虫病的血清学辅助诊断。
郑辉[8](2009)在《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谱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及优化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寻找可溶性蛋白组分中与免疫应答相关的特异性成虫抗原。方法:纯化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蛋白,应用双向电泳(2D-E)结合免疫印迹技术,获得相应的电泳图谱和免疫印迹图谱,应用PDQuest双向电泳图像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比对,分析获得蛋白的理论分子量(Mr)和等电点(pI)等信息,标定特异性的抗原蛋白点;从中选取了30个蛋白质点,胶内胰蛋白酶酶切成多肽,利用LC-MS/MS质谱分析技术进行分析,并用SEQUEST软件搜索Schistosoma的非冗余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成功获得了24个蛋白斑点的肽指纹图谱(PMF)及肽序列检测数据,分属18种蛋白,运用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在线分析这些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结果: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蛋白经双向电泳后,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电泳图谱显示了约152个主要蛋白斑点。其分子量分布约为14 kDa~134 kDa,pI主要集中在4.94~9.50。进一步用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显示实验组图像可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点数目约为57个,对照组为0个;对选定的蛋白质点进行脱色和胶内原位消化、酶解。酶解后的肽混合物经LC-MS/MS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该图质量较高,峰信号较强,以m/z=200~2000间的片段峰较多,从获得的数据中解析出多肽序列信息,再通过数据库检索确定相应的蛋白质;通过Internet在线分析和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获得这些蛋白的结构、功能相关信息,数据库检索结果表明这些蛋白主要与细胞运动、能量代谢、信号转导、蛋白折叠、修饰、合成等功能相关。对C4蛋白的编码基因、蛋白结构和功能做进一步的分析,序列分析结果提示该cDNA序列含有一个816 bp的开放阅读框序列,编码271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29.34 kDa ,pI为9.12。蛋白含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样活性位点、N端NAD(P)结合区域、C端糖的运输和代谢的催化区域等保守结构功能域,具有潜在的抗原表位区域。结论:利用双向电泳分析技术、质谱鉴定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了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成功鉴定了多个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蛋白质,并展示其结构和功能。给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机制提供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今后日本血吸虫的蛋白质组学深入系统研究打下了基础,为开发抗血吸虫感染疫苗提供新的候选分子以及筛选新的免疫诊断抗原提供了可能。
郑辉,吴赟,沈继龙[9](2008)在《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诊断抗原一直是血吸虫病诊断研究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血吸虫病的诊断抗原已由最初的粗抗原发展成为组分抗原及由基因重组的方法生产合成的重组抗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血吸虫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诊断抗原存在的问题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李友[10](2008)在《牛血吸虫病分子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界定的“六大热带病之一”,也是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我国已报道至少有39种哺乳动物感染血吸虫病,易感家畜和野生动物种类多、数量大,活动范围广,化疗覆盖面小,单靠化疗措施难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特别是易感动物耕牛生长周期长,排粪量大,在放牧、使役及流动过程中接触疫水的机会多,从而也增加了防治的难度。血吸虫病的防治,诊断是关键。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标准的能检测耕牛血吸虫病的试剂盒,因此研制快速、准确、简便的诊断试剂是目前耕牛血防的重要内容之一。血吸虫23 kD表膜蛋白和日本血吸虫信号转导蛋白14-3-3(Sj14-3-3)被认为具有较好的诊断潜力,因此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了rLHD-Sj23-GST融合蛋白和rFusion-GST蛋白,并用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建立了间接ELISA的诊断方法,并利用建立的rLHD-Sj23-GST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试验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54w及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28w血清抗体的变化,初步阐明了牛感染及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体内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本研究根据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提取的日本血吸虫虫体总R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了日本血吸虫LHD-Sj23基因和Sj14-3-3开放读码框基因,首次利用重叠延伸PCR技术将日本血吸虫rLHD-Sj23基因和Sj14-3-3开放读码框基因进行了融合,利用原核表达系统,高效表达了日本血吸虫rLHD-Sj23-GST融合蛋白、rSj14-3-3-GST蛋白和rFusion-GST蛋白,经Western-blot证实重组表达的融合蛋白均具有较好的免疫反应原性。利用纯化的重组蛋白rLHD-Sj23-GST和rFusion-GST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间接ELISA的诊断方法。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与水牛巴贝斯虫和牛泰勒虫均呈阴性反应;间接ELISA能检测到1:320以上稀释血清中的抗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抗体:诊断试剂的批内与批间重复试验,ELISA变异系数均小于10%;rLHD-Sj23-GST包被的ELISA板在4℃贮存6个月仍有很好的检测效果。以上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较好的敏感性、稳定性及较长的保质期(rLHD-Sj23-GST)。以从阳性钉螺中逸出的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及重感染试验牛,复制了牛的血吸虫病。感染后我们从临床症状、粪孵毛蚴试验、感染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环卵沉淀试验四个方面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试验牛进行了监测。在感染后我们观察到了试验牛临床症状的变化,在感染后的49d用粪孵毛蚴法在5头试验牛中均观察到了毛蚴的孵出,感染前后0~14w的生理生化指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对感染后1~16w的血清进行环卵沉淀试验发现7~11w的血清呈现出阳性反应,以上各项指征均证实试验牛已成功感染了日本血吸虫。以建立的rLHD-Sj23-GST间接ELISA方法检测了试验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54w体内血清抗体的变化及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0~28w血清抗体的变化,结果显示:初次感染时,抗体水平在5~8w时转阳,在感染后9w或10w时,抗体水平达最高峰,然后开始逐渐下降,在感染后18~22w转阴,但4#牛较特殊,在感染后34w抗体水平才转阴;重感染时,在重感染的早期(2w或3w)抗体就能升高到阳性临界值以上,但抗体水平的升高比较缓慢,抗体水平达到顶峰的时间出现在14~18w,这一点与初次感染时明显不同,1#和3#牛抗体水平随后逐步下降到阴性临界值以下,而4#牛的抗体水平的降低则很缓慢,至感染后第28w仍未转阴。本研究中rLHD-Sj23-GST和rFusion-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为快速、准确、简便的耕牛血吸虫病的试剂盒的研制打下了基础,对牛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进而对牛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牛感染和重感染血吸虫后的抗体变化规律的阐明为掌握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抗体变化的特点,及时诊断和治疗血吸虫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
1.2 血吸虫病的实验检测技术 |
1.3 LFD-RPA检测技术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内容 |
3.1 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的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3.2 快速检测曼氏血吸虫核酸的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3.3 LFD-RPA检测方法的成本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第一部分 FD-RPA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1.3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4 重组质粒的构建及提取 |
1.5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1.6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1.7 LFD-RPA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 |
2 结果 |
2.1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2.2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2.3 LFD-RPA方法的检测效能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LFD-RPA检测曼氏血吸虫核酸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来源 |
1.2 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实验模型构建及样本采集 |
1.3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1.4 基因组DNA的提取 |
1.5 重组质粒构建及平行PCR对照的建立 |
1.6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1.7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1.8 LFD-RPA对曼氏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样本的检测评价 |
2 结果 |
2.1 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2.2 LFD-RPA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 |
2.3 感染小鼠样本的检测评价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LFD-RPA反应的成本比较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基础数据 |
2.2 仪器方面 |
2.3 技术要求方面 |
2.4 成本方面 |
3 讨论 |
4 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主要肠道血吸虫检测方法、特点及成本整理表 |
个人简历 |
硕士期间申请专利与发表文章 |
致谢 |
附件 |
(2)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及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我国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现状 |
1.3 血吸虫生活史及发病机制研究 |
1.4 日本血吸虫病的检测方法及研究进展 |
1.4.1 病原学诊断方法 |
1.4.2 免疫学诊断方法 |
1.4.3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
1.5 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的研究现状 |
1.5.1 天然抗原 |
1.5.2 循环抗原 |
1.5.3 组分抗原 |
1.5.4 重组抗原 |
1.5.5 模拟抗原 |
1.5.6 其他抗原 |
1.6 免疫胶体金诊断技术的研究 |
1.6.1 胶体金和胶体金标记技术 |
1.6.2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GICA) |
1.6.3 胶体金标记的原理 |
1.6.4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组成 |
1.6.5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应用与前景 |
1.7 链球菌G蛋白的相关研究 |
1.8 蠕虫感染状况调查研究 |
1.9 粪便虫卵沉淀法 |
1.10 本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候选诊断抗原的筛选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主要酶和试剂 |
2.2.3 菌种 |
2.3 实验方法 |
2.3.1 抗原的准备 |
2.3.2 血清的来源和制备 |
2.3.3 几种抗原作为候选诊断潜力抗原的研究 |
2.4 实验结果 |
2.4.1 虫卵抗原,全虫抗原,成虫可溶性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的制备 |
2.4.2 重组抗原rSj06868的制备结果 |
2.4.3 诊断抗原、待检血清、酶标二抗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
2.4.4 五种抗原ELISA检测感染黄牛血清和感染水牛血清的结果 |
2.4.5 兔血清的ELISA试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诊断技术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化学试剂 |
3.2.2 血清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胶体金标记SPA与SPG的准备 |
3.3.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制备 |
3.3.3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对血清抗体的检测 |
3.3.4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初步应用 |
3.4 实验结果 |
3.4.1 试纸条的制备 |
3.4.2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应用 |
3.5 讨论 |
3.5.1 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 |
3.5.2 标记蛋白的选择 |
3.5.3 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第四章 望江县长江江滩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调查地点及当地的地理、气候、自然状况 |
4.2.2 粪样采集 |
4.2.3 检查方法 |
4.2.4 幼虫培养 |
4.2.5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感染率和感染度 |
4.3.2 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牛感染状况的比较 |
4.3.3 三期幼虫鉴定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粪便虫卵沉淀法的改进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悬浮粪便的方法选择 |
5.3.2 虫卵的准备 |
5.3.3 福尔马林-乙酸乙酯消化法的条件优化 |
5.3.4 虫卵计数 |
5.4 实验结果 |
5.4.1 悬浮粪便的方法选择结果 |
5.4.2 优化方法一与优化方法二结果比较 |
5.4.3 显微镜虫卵计数 |
5.5 讨论 |
5.5.1 悬浮粪便的方法选择 |
5.5.2 方法的优化比较 |
5.5.3 吸虫粪便虫卵沉淀法的改进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血清标本 |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
1.1.3 Dot-ELISA测定装置 |
1.1.4 Dipstick测定装置 |
1.2 方法 |
1.2.1 重组质粒pET32α-Sj26GST-Sj32在大肠埃希菌BL21 (DE3) 中的诱导表达 |
1.2.2 重组质粒pET32α-Sj26GST-Sj32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
1.2.3 rSj26-Sj32抗原纯化 |
1.2.4 日本血吸虫成虫粗抗原制备 |
1.2.5 rSj26-Sj32和SjAWA抗原包被浓度和血清稀释度选择 |
1.2.6 rSj26-Sj32和SjAWA-HRP-IgG-ELISA |
1.2.7 rSj26-Sj32和SjAWA-HRP-IgG-Dot-ELISA |
1.2.8 rSj26-Sj32和SjAWA-Immunogold-IgG-Dipstick法 |
1.2.9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重组质粒pET32α-Sj26GST-Sj32在大肠埃希菌BL21 (DE3) 中的表达产物SDS-PAGE分析 |
2.2 rSj26-Sj32融合蛋白纯化的SDS-PAGE分析 |
2.3 rSj26-Sj32和SjAWA包被浓度及血清稀释度选择 |
2.4 ELISA检测 |
2.5 Dot-ELISA检测 |
2.6 Dipstick法检测 |
3 讨论 |
(4)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rSj26-Sj32 融合蛋白的制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rSj26-Sj32-间接ELISA 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第一节 rSj26-Sj32-IgM-ELISA 法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rSj26-Sj32-IgG-ELISA 法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Sj26-Sj32-Dot-ELISA 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第一节 rSj26-Sj32-HRP-IgG-Dot-ELISA 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rSj26-Sj32-Immunogold-IgG-Dot-ELISA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rSj26-Sj32-Immunogold-IgG-Dipstick法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基因诊断 |
第一节 PCR 扩增Sj26、Sj32 和Sj14-3-3 抗原编码基因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RT-PCR 扩增Sj26、Sj32 和Sj14-3-3 抗原编码基因诊断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日本血吸虫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血吸虫及血吸虫病 |
1.2 血吸虫的种类及分布 |
1.3 日本血吸虫的形态与生活史 |
1.4 血吸虫病的发病机制 |
1.4.1 血吸虫尾蚴所致的损害 |
1.4.2 血吸虫童虫所致的损害 |
1.4.3 血吸虫成虫所致的损害 |
1.4.4 血吸虫虫卵所致的损害 |
1.5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
1.5.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1.5.2 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 |
1.5.3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 |
1.5.4 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 |
1.5.5 免疫传感技术 |
1.6 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1.6.1 天然抗原 |
1.6.2 组分抗原 |
1.6.3 重组抗原 |
1.6.4 模拟抗原 |
1.6.5 循环抗原 |
1.7 小结 |
1.8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9 实验设计方案 |
第2章 日本血吸虫cDNA表达文库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cDNA表达文库 |
2.2.2 血清 |
2.2.3 菌株 |
2.2.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筛库血清的处理 |
2.3.2 λZAPⅡ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筛选 |
2.3.3 阳性噬菌体删除环化为pBluscript重组质粒 |
2.3.4 pBluescript重组质粒的提取、鉴定 |
2.3.5 序列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cDNA表达文库的免疫学筛选 |
2.4.2 阳性噬菌体删除环化为pBluescript重组质粒 |
2.4.3 pBluescript重组质粒的提取、鉴定 |
2.4.4 序列分析 |
2.5 讨论 |
第3章 日本血吸虫抗原基因的克隆、表达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阳性克隆 |
3.2.2 载体与菌株 |
3.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3.2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鉴定 |
3.3.3 重组蛋白溶解性鉴定 |
3.3.4 重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 |
3.3.5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3.6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
3.4 实验结果 |
3.4.1 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3.4.2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鉴定 |
3.4.3 重组蛋白溶解性的鉴定 |
3.4.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3.4.5 重组蛋白浓度测定 |
3.5 讨论 |
第4章 日本血吸虫4种重组蛋白诊断价值的初步评价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重组蛋白 |
4.2.2 血清 |
4.2.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间接ELISA试验条件的优化 |
4.3.2 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的敏感性试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间接ELISA试验条件优化 |
4.4.2 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的敏感性 |
4.4.3 间接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的特异性 |
4.5 讨论 |
第5章 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的富集、鉴定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实验动物 |
5.2.2 寄生虫 |
5.2.3 血清 |
5.2.4 主要试剂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收集 |
5.3.2 成虫抗原的制备 |
5.3.3 抗成虫抗原IgY抗体的制备 |
5.3.4 IgY抗体的分离、纯化 |
5.3.5 IgY抗体效价的测定 |
5.3.6 IgY抗体的Western Blotting分析 |
5.3.7 免疫沉淀反应 |
5.3.8 循环抗原的质谱鉴定分析 |
5.4 实验结果 |
5.4.1 成虫抗原的制备 |
5.4.2 IgY抗体的制备、纯化 |
5.4.3 IgY抗体的效价 |
5.4.4 IgY抗体的Western Blotting结果 |
5.4.5 免疫沉淀反应 |
5.4.6 质谱鉴定结果 |
5.5 讨论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6)rSj26GST-Sj32融合蛋白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rSj26GST-Sj32 融合蛋白的制备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rSj26GST-Sj32 间接ELISA 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第一节 rSj26GST-Sj32-IgG-ELISA 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rSj26GST-Sj32-IgG4-ELISA 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rSj26GST-Sj32 检测IgG4 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rSj26GST-Sj32-Dot-ELISA 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第一节 rSj26GST-Sj32-HRP-IgG-Dot-ELISA 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rSj26GST-Sj32-Immunogold-IgG-Dot-ELISA 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rSj26GST-Sj32-Immunogold-IgG-Dipstick 法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基因诊断 |
第一节 PCR 扩增Sj26GST、Sj32 和Sj14-3-3 抗原编码基因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RT-PCR 扩增Sj26GST、Sj32 和Sj41-3-3 抗原编码基因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溶血磷脂酶Sj1539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谱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蛋白质的双向电泳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蛋白质谱鉴定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个人简历) |
附录二 (致谢) |
附录三 (综述) |
(9)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抗原和组分抗原 |
1.1 成虫、童虫和虫卵抗原 |
1.2 尾蚴抗原 |
1.3 Mr 31 000 /32 000抗原 |
2 重组抗原 |
2.1 31/ 32kDa 蛋白 |
2.2 谷胱甘肽-S-转移酶 ( GST) |
2.3 原肌球蛋白 |
2.4 日本血吸虫信号转导蛋白14-3-3 ( rSj14-3-3) |
2.5 极低密度脂结合蛋白 ( specific 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binding protein, SVLBP) |
2.6 钙结合蛋白 (calcium-binding protein, CaBP) |
2.7 其他重组抗原 |
3 模拟抗原 |
4 结语 |
(10)牛血吸虫病分子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血吸虫病诊断抗原的研究进展 |
1.1 血吸虫虫体抗原 |
1.2 组分抗原 |
1.3 重组抗原 |
1.4 模拟抗原 |
1.5 其他抗原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LHD-Sj23和Sj14-3-3基因片段以及融合基因的克隆与原核表达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基因的PCR扩增、克隆及序列测定 |
2.3.1.1 基因的PCR扩增 |
2.3.1.2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
2.3.1.3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
2.3.2 重组质粒在E.coli中的表达及存在形式分析 |
2.3.3 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分析 |
2.3.4 最佳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 |
2.4 讨论 |
2.4.1 克隆基因的选择 |
2.4.2 克隆载体的选择 |
2.4.3 包涵体的提取和纯化 |
2.4.4 Sj14-3-3克隆过程中的突变 |
2.5 小结 |
第三章 牛血吸虫病rLHD-Sj23-GST及rFusion-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初步建立 |
3.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rLHD-Sj23-GST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3.2 rFusion-GST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
3.4 讨论 |
3.4.1 rLHD-Sj23-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4.2 rFusion-GST间接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5 小结 |
第四章 牛日本血吸虫的人工感染与重感染及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1 目的和意义 |
4.2 实验材料 |
4.2.1 试验动物 |
4.2.2 感染材料 |
4.2.3 试验仪器 |
4.2.4 试验药品及试剂 |
4.2.5 牛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期的血清 |
4.2.6 ELISA检测方法中所需的试剂和器材 |
4.3 试验方法 |
4.3.1 日本血吸虫尾蚴贴片法感染试验牛 |
4.3.2 粪孵法查毛蚴 |
4.3.3 环卵沉淀试验检测血清抗体 |
4.3.4 感染前后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 |
4.3.5 血清抗体的检测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牛感染血吸虫后临床症状的变化 |
4.4.2 粪孵毛蚴的结果 |
4.4.3 环卵沉淀试验的结果 |
4.4.4 生理生化指标的监测 |
4.4.5 牛初次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4.6 6#小牛出生后体内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
4.4.7 牛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5 讨论 |
4.5.1 牛日本血吸虫病的人工复制 |
4.5.2 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日本血吸虫病 |
4.5.3 粪孵毛蚴法和环卵沉淀试验与日本血吸虫病 |
4.5.4 试验牛感染与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抗体变化的差异 |
4.5.5 小牛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
4.6 小结 |
4.6.1 牛日本血吸虫的人工感染与重感染 |
4.6.2 试验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6.3 试验牛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血清抗体的变化规律 |
4.6.4 小牛母源抗体的变化规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FD-RPA的主要肠道血吸虫核酸快速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评价[D]. 王丽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家畜日本血吸虫病诊断试纸条研制及望江县放牧牛蠕虫感染状况调查[D]. 郭艳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1)
- [3]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研究[J]. 蔡世飞,李文桂,王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08)
- [4]rSj26-Sj32融合蛋白用于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D]. 王敏.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5]日本血吸虫诊断抗原的筛选、鉴定及初步评价[D]. 卢艳.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9)
- [6]rSj26GST-Sj32融合蛋白诊断慢性日本血吸虫病的研究[D]. 蔡世飞.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7]溶血磷脂酶Sj1539蛋白在日本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中的初步应用[D]. 房功思. 安徽医科大学, 2011(11)
- [8]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谱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D]. 郑辉. 安徽医科大学, 2009(04)
- [9]血吸虫病免疫诊断抗原研究进展[J]. 郑辉,吴赟,沈继龙.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8(03)
- [10]牛血吸虫病分子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和应用[D]. 李友.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