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针对工业废水排放中六价铬和总铬超标所引起的水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基于铁酸铋可见光还原方法去除水中六价铬,将水体中高毒性、高迁移性的六价铬还原为低毒性、低迁移性的三价铬。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铁磁性的微米级铁酸铋材料。同时,通过一系列实验考察不同光还原体系、铁酸铋初始投量、六价铬初始投量、柠檬酸浓度等关键因素对可见光还原六价铬的影响,并对相关反应机理进行阐述。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微米铁酸铋能带宽度(E_g)为1.86 eV,对六价铬的吸附能力较低,但在可见光下能够有效响应,利用光电子高效还原水中六价铬,并且,随着六价铬初始浓度的降低及催化剂投量的增加,目标物的去除率得到显著升高,同时,柠檬酸在反应体系中也存在最佳投量。在50 mmol/L柠檬酸作用下,0.1 g/L铁酸铋在可见光条件下与20 mg/L六价铬反应60 min,可有效去除97.7%的六价铬。光还原过程符合伪一阶动力学模型(R~2≥0.95)。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李伟,张永丽,郭洪光,刘杨,程鑫,唐炜鸿,赵苹菊
关键词: 可见光,铁酸铋,光还原,六价铬,还原机理
来源: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04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化学,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08354),四川省科技厅项目(2015-HM01-00536-SF)~~
分类号: O643.32;O644.1;X703
页码: 780-786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1014K
下载量: 115
相关论文文献
- [1].152年来首次“超级蓝血月全食”,是怎么形成的?[J]. 方圆 2018(04)
- [2].碘氧化铋可见光催化降解青霉素研究[J].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1)
- [3].可见光与眼健康[J].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7(07)
- [4].可见光(外二首)[J]. 诗歌月刊 2020(05)
- [5].可见光之于生命[J]. 物理教师 2019(06)
- [6].可见光的皮肤损伤及防护[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8(02)
- [7].可见光室内环境下的组网策略研究[J]. 电信科学 2014(01)
- [8].可见光无线通信关键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5(04)
- [9].可见光通信应用前景与发展挑战[J]. 通信电源技术 2019(02)
- [10].基于可见光遮蔽性织物的研究现状[J]. 合成纤维 2019(06)
- [11].看手机没必要戴防蓝光眼镜[J]. 家庭科技 2020(01)
- [12].方解石隐形毯:可见光下隐藏“大”物体[J]. 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 2011(02)
- [13].氮掺杂TiO_2可见光光催化研究进展[J]. 河南化工 2008(05)
- [14].硅掺杂介孔TiO_2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下降解甲基橙研究[J]. 化工新型材料 2008(08)
- [15].石墨相氮化碳可见光下活化过一硫酸盐氧化降解光惰性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机理研究(英文)[J].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0(02)
- [16].可见光与无线电综合通讯技术[J]. 电子测试 2018(23)
- [17].手创伤患者应用可见光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29)
- [18].460nm可见光杀灭浮游状态和生物膜内大肠埃希菌的实验研究[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7)
- [19].硫化铟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其对碱性木素的可见光催化降解作用[J]. 中国造纸 2017(06)
- [20].科学家开发出首个可见光隐身斗篷[J]. 前沿科学 2011(02)
- [21].金属光子晶体的可见光光谱特性[J]. 发光学报 2019(08)
- [22].可见光通信应用前景与发展挑战[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5(08)
- [23].0.2秒完成高清电影下载:解密你不知道的可见光通信[J]. 通信世界 2015(31)
- [24].室内可见光电话系统[J]. 河北农机 2018(11)
- [25].一种基于视觉信息的可见光通信室内定位方法[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6(01)
- [26].新材料可吸收可见光中所有能量[J]. 发明与创新(综合版) 2008(12)
- [27].植物也有喜怒哀乐[J]. 当代学生 2008(Z2)
- [28].可见光多维无载波幅度相位调制系统[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7(12)
- [29].兰州化物所可见光促进羰基合成研究取得进展[J]. 河南化工 2017(09)
- [30].气象卫星可见光红外光学成像仪发展沿革[J]. 应用气象学报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