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鹭科鸟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鸟类,江口,洪湖,生境,线粒体,种群,黑脸。
鹭科鸟类论文文献综述
谭飞,吴秋城,林英华,方柏州,周冬良[1](2013)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鹭科鸟类巢址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4~5月、2012年4~5月,采用样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鹭科鸟类巢址与影响其选择的因子进行研究。t-检验结果显示,红树基径、盖度、距地面平均高度、植株密度及秋茄比5个参数在巢区样方(n=23)与对照样方(n=37)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桐花比、距道路距离、距村庄距离与距池塘距离4个参数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结构和干扰条件是影响鹭科鸟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植被结构不仅能够影响鹭科鸟类群落结构,还受到鹭科鸟类集群繁殖影响。(本文来源于《动物学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陈静,袁林喜,祁士华,柯艳萍,胡英[2](2013)在《洪湖湿地鹭科鸟类组织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洪湖鹭科鸟类(包括白鹭、池鹭)的胸脯肌肉、肝脏组织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结果显示,鹭科鸟体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代苯、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白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3—89.4 ng.g-1和162—2149 ng.g-1(以脂重计,下同),平均值分别为37.3 ng.g-1和943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73—30.6 ng.g-1和280—957 ng.g-1,平均值分别为14.6 ng.g-1和566 ng.g-1.池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61—25.8 ng.g-1和68.4—261 ng.g-1,平均值分别为11.5 ng.g-1和189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63—18.9 ng.g-1和147—1305 ng.g-1,平均值分别为13.1 ng.g-1和553 ng.g-1.统计分析显示,HCHs和DDTs在洪湖鹭科鸟组织中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湿地系统可作为有机氯污染的潜在源区,而候鸟可成为有机污染物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传输介质.洪湖地区鹭鸟体内有机氯污染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有机氯农药尚未对本区鸟类产生威胁.(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3年04期)
谭飞[3](2013)在《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水禽生境变化及鹭科鸟类巢址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2012年的1-2月,在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样点调查与样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冬季的鸟类多样性和栖息生境进行调查,在3S技术的支持下,对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和生境因子在1992~2010年间的变化进行分析。2011~2012年4-5月采用样线调查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鹭科鸟类巢址与影响其选择的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如下: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各种植被长势良好,水质基本良好,没有明显被污染迹象,土壤保持了较高的总养分库,水质和土壤各项指标都表现出沿河流分布的规律,这种规律与潮水有一定的关系。在两年的冬季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11目22科62种。其中水鸟43种,占调查鸟类种类的69.35%,以鸭科、鹭科、鸥科、鸻科鸟类最为常见,数量较多,分别占到记录鸟类数量的35.46%、21.51%、16.78%、10.08%。食物、水分、隐蔽条件及干扰4种生境因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在天然湿地类型的食物资源出现下降,人工养殖塘食物资源出现增加;浅积水生境显着下降,而间歇性积水、不规律积水增多;隐蔽级别增加;干扰先加重,然后趋于缓和。t-检验结果显示,红树基径、盖度、距地面平均高度、植株密度及秋茄比5个参数在巢区样方(n=23)与对照样方(n=37)之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桐花比、距道路距离、距村庄距离与距池塘距离4个参数存在极其显着差异(P<0.01)。主成分分析表明,植被结构和干扰条件是影响鹭科鸟类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植被结构能够影响鹭科鸟类群落结构,而鹭科鸟类集群繁殖反过来也能够影响植被结构。(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3-04-01)
谭飞,林英华,张明海[4](2013)在《福建漳江口繁殖期鹭科鸟类觅食及巢位空间生态位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2012年4~5月在漳江口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对繁殖期鹭科鸟类种类、数量、巢位情况、觅食生境类型调查数据,运用生态位理论,对5种鹭科鸟类的生态位分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漳江口地区繁殖的鹭科鸟类数量共计有2 439只,其中白鹭为该地区的优势种,数量1 422只,占到所有鹭科鸟类的58.29%;鹭科鸟类的巢位表现出明显的水平分布规律和对红树树种的选择性,通过错开繁殖的高峰期,利用不同的食物资源,在不同的时间段觅食以及在不同的生境觅食4个方式,对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使不同鹭科鸟类都能够占据一定的繁殖空间。红树林的结构决定了鹭科鸟类的巢位空间分布。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为鹭科鸟类提供了多样的食物来源,为生态位分离提供了保障。不同鹭科鸟类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减弱了种间的竞争,提高了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2013年02期)
齐欣[5](2010)在《鸟类拍摄讲座(2) 常见的鹭科鸟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便于相似鸟种之间的比较,笔者在叙述时将依照地域、生境类型将野生鸟类大致分成湿地鸟类、居民区鸟类、农田鸟类和森林鸟类4大类。从(本文来源于《照相机》期刊2010年04期)
林清贤,周晓平,方文珍,陈小麟[6](2010)在《中国6种白色羽鹭科鸟类的系统归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嘴白鹭(Egretta eulophotes)、岩鹭(E.sacra)、大白鹭(E.alba)、中白鹭(E.intermedia)、白鹭(E.garzetta)和牛背鹭(Bubulcus ibis)6种白色羽鹭科鸟类和其它8种鹭科鸟类的线粒体12S rRNA基因分析比对及建立系统树.结果显示:黄嘴白鹭和岩鹭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与白鹭聚为一支,叁者间遗传距离小于1.05%,应归于同一属,即白鹭属;大白鹭、中白鹭与白鹭属种类遗传距离大于9.52%,而与鹭属种类的遗传距离在4.89%~5.46%之间,可见它们与鹭属的亲缘关系更近,应从白鹭属分离出来;大白鹭、中白鹭和牛背鹭叁者与鹭属种类的遗传距离都小于5.46%,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综合(开鸟)亚科外群的遗传距离分类标准(6.74%~7.70%),支持将大白鹭、中白鹭和牛背鹭归入鹭属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李朝[7](2009)在《鹭科鸟类的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集邮博览》期刊2009年07期)
王志高,周放,杨媚,张勇,李东[8](2008)在《农田中叁种鹭科鸟类日取食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春、夏季,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和焦点动物取样法,在广西北伦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农田进行池鹭Ardeola bacchuss、白鹭Egretta garzetta和牛背鹭Bubulcus ibis日取食动态研究。结果表明3种鹭在各个时间段内的取食个体数、取食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取食个体的日变动均呈现较规则的"U"型。池鹭和牛背鹭各时间段内的取食个体数、休息个体数、休息时间差异极显着(F>F0.01),取食时间差异显着(F>F0.05)。池鹭和白鹭的取食时间和休息时间差异显着(F>F0.05),各时间段内的取食个体数、休息个体数呈不显着差异(F<F0.05)。白鹭和牛背鹭各时间段内的取食个体数、休息个体数差异显着(F>F0.05),而取食时间和休息时间差异不显着(F<F0.05)。3种鹭各时间段内的警戒个体数、警戒时间及取食频率均呈不显着差异(F<F0.05)。反映取食规律的主要指标在各个时间段内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使3种鹭并不完全同时使用相同资源,以利于生态位高度重迭的情况下和睦共处。(本文来源于《四川动物》期刊2008年06期)
溪波,阮祥锋,卢文斌,王勇军,杜志勇[9](2008)在《董寨自然保护区常见鹭科鸟类的种群数量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2~6月运用路线法在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常见鹭科鸟类的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内常见鹭科鸟类的最大种群数量为4 274±92只,其中池鹭1949±41只,小白鹭1 098±25只,牛背鹭994±19只,夜鹭243±12只。(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期刊2008年05期)
周晓平[10](2008)在《13种鹭科(Aves:Ardeidae)鸟类系统关系及黄嘴白鹭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别通过线粒体的14个基因和粒体控制区5'端的DNA序列研究13种鹭类(白鹭Egrett garzetta、黄嘴白鹭E.eulophotes、岩鹭E.sacra、白脸鹭E.novaehollandiae、苍鹭Ardea cinerea、大白鹭A.alba、牛背鹭Bubulcusibis、池鹭Ardeola bacchus、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x、海南(?)Gorsachiusmagnificus、黄苇(?)Ixobrychus sinensis、黑(?)flavicollis和大麻(?)Botaurus stellaris)的系统关系和黄嘴白鹭的遗传多样性。设计通用引物直接从总DNA中PCR扩增线粒体DNA,获得的12种鹭类从12SrRNA基因到Cytb基因的DNA片段,序列长度在14737-14764 bp之间,基因排列顺序和已知的其他鸟类线粒体基因组的一致。结合来自GenBank的白脸鹭、黑脸琵鹭Platalea minor和朱鹮Nipponia nippon的序列,2个rRNA基因和12个蛋白编码基因的DNA序列分别进行比对后拼接用于系统关系分析。15种鸟类DNA序列的比对结果显示,13325个位点中共有4875个变异位点,其中3384个为简约信息位点,平均转换和颠换分别为1186和463,R值为2.6。外群和内群之间的未校正的遗传距离在0.153-0.166之间,内群中未校正的遗传距离在0.018-0.139。不同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树中,NJ树、ML树和BI树拓扑结构完全一致,13种鹭科鸟类最早分化成两支,一支由大麻(?)、黑(?)和黄苇(?)组成,其中黑(?)和黄苇(?)先聚在一起。剩下的10种鹭类组成另一支,其中池鹭最早分化出来独自形成一个分支。海南(?)、白脸鹭、白鹭、黄嘴白鹭和岩鹭聚成一个分支,其中黄嘴白鹭和岩鹭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是白鹭、白脸鹭和海南(?)。夜鹭、牛背鹭、大白鹭及苍鹭聚成一个分支,其中大白鹭和苍鹭先聚在一起,然后依次是牛背鹭和夜鹭。3种MP树中,非加权MP树和密码子第3位点赋权0.5的MP树拓扑结构一致,和NJ树、ML树及BI树的差别是大白鹭和牛背鹭先聚在一起,然后才和苍鹭形成姐妹群,而海南(?)则和池鹭聚在一起。第3位点转换和颠换赋权1:2.2的MP树也是大白鹭和牛背鹭先聚在一起,但池鹭和其他两个分支是平行关系。在黄嘴白鹭遗传多样性研究方面,以线粒体控制区DNA5'端433 bp长的DNA序列进行分析,90个个体序列的比对结果共检测到30个变异位点,定义了31种单倍型,其中3种为3个种群所共有,11种为两个种群所共有,17种为各个种群所特有。单倍型之间的序列差异(p-distance)变化范围为0.0023-0.0208,平均为0.0111。最简约网络图分析结果表明单倍型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种群没有明显的相关。小菜屿、日屿和杏仁砣的单倍型多样性分别为0.860±0.057、0.878±0.036和0.961±0.022,核苷酸多样性分别为0.0076±0.0010、0.0096±0.0008和0.0086±0.0006,核苷酸差异均数分别为3.274、4.138和3.720。和白鹭(h=0.954±0.022、π=0.0145±0.0014、k=6.297)比较,两者之间单倍型多样性差异不大,但黄嘴白鹭3个种群的核苷酸多样性和核苷酸差异均数显然都低于白鹭,最低的(小菜屿)都只有白鹭的52%左右,最高的(日屿)也都只有66%左右。中性检验和歧点分布检验(SSD=0.0081,P=0.12)均表明黄嘴白鹭历史上曾发生过显着的种群扩张,时间约在13000至64000年前。分子变异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的结果表明,黄嘴白鹭的遗传变异95%以上发生在种群内,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小于5%,但差Φ异显著(distance-basedΦ_(ST)=0.0419,P<0.05;haplotype-basedΦ_(ST)=0.03267,P<0.01)。成对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小菜屿和杏仁砣的种群遗传分化显着(distance-based Fst=0.0743,P<0.01;haplotype-based Fst=0.0316,P<0.05),而小菜屿和日屿的种群遗传分化不显着(distance-based Fst=0.0148,P>0.05;haplotype-based Fst=0.0212,P>0.05)。日屿和杏仁砣的种群只有在基于单倍型频率的分析方法中才显示遗传分化显着(Fst=0.0444,P<0.01),基于遗传距离的分析方法中则不显着(Fst=0.0397,P>0.05)。综上所述,(1)本文对13种鹭类系统关系研究的结论是:(?)类为单系发生,并最早分化出来;夜鹭类不是单系发生,其中海南(?)和白鹭属关系最近,夜鹭和鹭属的关系最近;支持白脸鹭置于白鹭属的分类结果,4种白鹭属鹭类中黄嘴白鹭和岩鹭的关系最近,白脸鹭最早分化出来;大白鹭和牛背鹭都与鹭属系统关系最近,支持把大白鹭和牛背鹭置于鹭属的分类观点;池鹭是10种鹭类中最早分化出来的一支,但支持度较低,因此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2)黄嘴白鹭线粒体控制区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论为:黄嘴白鹭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种群历史上曾发生过扩张;不同繁殖种群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结构,但没有明显的地理结构;建议制定保护策略时将小菜屿和日屿种群作为共同的管理单元,杏仁砣种群作为另一个管理单元。(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8-01)
鹭科鸟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气相色谱-电子俘获检测器(GC-ECD)测定了洪湖鹭科鸟类(包括白鹭、池鹭)的胸脯肌肉、肝脏组织中的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结果显示,鹭科鸟体内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六氯代苯、艾氏剂、七氯、环氧七氯等大部分有机氯农药均有检出.白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1.3—89.4 ng.g-1和162—2149 ng.g-1(以脂重计,下同),平均值分别为37.3 ng.g-1和943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73—30.6 ng.g-1和280—957 ng.g-1,平均值分别为14.6 ng.g-1和566 ng.g-1.池鹭肌肉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61—25.8 ng.g-1和68.4—261 ng.g-1,平均值分别为11.5 ng.g-1和189 ng.g-1;肝脏组织中HCHs和DDTs的含量范围分别为:6.63—18.9 ng.g-1和147—1305 ng.g-1,平均值分别为13.1 ng.g-1和553 ng.g-1.统计分析显示,HCHs和DDTs在洪湖鹭科鸟组织中的含量差异均不显着(P>0.05).分析结果表明,洪湖湿地系统可作为有机氯污染的潜在源区,而候鸟可成为有机污染物在繁殖地与越冬地之间的传输介质.洪湖地区鹭鸟体内有机氯污染与全球其它地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有机氯农药尚未对本区鸟类产生威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鹭科鸟类论文参考文献
[1].谭飞,吴秋城,林英华,方柏州,周冬良.福建漳江口红树林鹭科鸟类巢址选择[J].动物学杂志.2013
[2].陈静,袁林喜,祁士华,柯艳萍,胡英.洪湖湿地鹭科鸟类组织中有机氯农药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环境化学.2013
[3].谭飞.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水禽生境变化及鹭科鸟类巢址选择[D].东北林业大学.2013
[4].谭飞,林英华,张明海.福建漳江口繁殖期鹭科鸟类觅食及巢位空间生态位分离[J].野生动物.2013
[5].齐欣.鸟类拍摄讲座(2)常见的鹭科鸟类[J].照相机.2010
[6].林清贤,周晓平,方文珍,陈小麟.中国6种白色羽鹭科鸟类的系统归属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7].李朝.鹭科鸟类的辨识[J].集邮博览.2009
[8].王志高,周放,杨媚,张勇,李东.农田中叁种鹭科鸟类日取食动态研究[J].四川动物.2008
[9].溪波,阮祥锋,卢文斌,王勇军,杜志勇.董寨自然保护区常见鹭科鸟类的种群数量调查[J].野生动物.2008
[10].周晓平.13种鹭科(Aves:Ardeidae)鸟类系统关系及黄嘴白鹭遗传多样性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