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东部山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山地,冰期,特征,沼泽,土壤,入渗,青海省。
东部山地论文文献综述
赵云飞,洪苗苗,欧延升,黄政,张洋洋[1](2018)在《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壤层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化学计量特征,并探讨其与纬度、海拔、年均气温、年降水量、干旱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C、N含量变异性较大,表层土壤含量高于底层;土壤P含量垂直变异性较小,各土壤层间没有显着差异;土壤C:N变化范围为7.52—18.47、均值为11.62,比较稳定,各土壤层间没有显着差异;土壤C:P变化范围为22.86—156.76,均值为62.06,N:P变化范围1.02—9.92,均值为4.85,C:P和N:P比值随土层加深显着降低。(2)土壤C含量与N含量极显着正相关(P<0.01),随海拔、年降水量、干旱指数的增大而增大,而随年均气温的增加而降低;土壤P与环境因子没有显着关系。(3)土壤C、N、P含量及其比值在纬度梯度上没有规律性变化。土壤C:P和N:P比值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大,说明在青藏高原东部沿纬度分布的山地草地中土壤磷有效性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C:N比值相对稳定,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殷显森[2](2018)在《青海省东部中高位山地旱作造林技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省的东部中高位山地位置,属于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治理的重点地区,在治理时通常采用旱地造林技术。旱地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林地蓄水和保墒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对缩短中高位山旱地森林植被覆盖率所需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23期)
王赵男[3](2017)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林业大学老山试验林场内榛子灌木林与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亮蓝染色示踪法与PS cs4.0 Image Pro Plus6.0图像分析软件相结合,研究两种林型内优先流的形态,空间分布和优先路径数量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植物根系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对优先流的影响。系统的研究水源涵养林内土壤水分运移特点,为黑龙江省提高东部山地水源涵养林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天然次生林与榛子灌木林有明显的优先流现象,优先流表现类型以大孔隙流、指流、环绕流和穿透流为主。0—10 cm土层染色分布均匀,主要以基质流为主,10—30cm土层优先流现象最为明显,两种林型染色面积整体呈现“强—弱—较强—弱—极弱—无”表现形式,空间分布随机性强,优先路径数量变化趋势都在1200以上,优先流表现出极强的环绕特征和穿透特征,其中天然次生林土壤最大染色深度为44.6 cm,榛子灌木林土壤最大染色深度为48.3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优先流区与基质流区根长密度逐渐降低,且优先流区根长密度总是高于基质流区。榛子灌木林d<1 mm的根长密度最高,为7054.14 mm·100cm~(-3),优先流贡献率最高为67.97%,天然次生林d<1 mm根长密度最高为6127.44 mm·100cm~(-3),优先流贡献率为61.31%。20 cm土层以下5<d<10 mm根系表现较为突出。两种林型优先流区根系生物量高出基质流区约1.1%,对优先路径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性作用。两种林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大孔隙)对优先流影响较为明显。土壤表层枯落物较多,田间持水量均值在52.46%以上。0—20 cm内,水分入渗速率波动幅度大,榛子灌木林在31 min后达到稳渗,稳渗速率为0.890 mm/min,天然次生林在36 min后达到稳渗,稳渗速率为0.490 mm/min。(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刘锐,张威[4](2016)在《日本山地冰期特征对我国东部“低海拔型”山地冰川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列岛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大致控制在末次冰期范围内,包含末次冰期早期(MIS4)、末次冰期中期(MIS3b)和末次冰期晚期(MIS2)及全新世几个阶段,冰期规模呈现依次递减的变化规律。结合影响冰川发育的地形(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充沛的降水、活跃的新构造运动和适宜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同步响应,体现出冰川发育的优越性与特殊性。因此,日本列岛冰川作用在东亚季风区启动时间最早,消退时间最晚,冰川发育环境最优,冰进期大致控制于几次寒冷降温事件。与同纬度大陆区的我国东部山地的对比,中国东部发育"低海拔型"山地冰川的结论值得商榷。(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6年02期)
鞠丹,杨娇[5](2016)在《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化学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1)3个区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质变异系数大小排序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其中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的变异系数较完达山高,说明其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较大;(2)土壤全N含量排序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因土壤全N变异系数均大于10%,说明3个区域均存在中等程度的空间差异性;(3)土壤Hg含量排序为老爷岭>张广才岭>完达山,Pb和Cr含量排序均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说明3个区域均不同程度的受到重金属污染;(4)土壤可溶性盐分变异系数大小排序均为张广才岭>老爷岭>完达山,这表明张广才岭地区可溶性盐分对湿地植被影响较大。(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期刊2016年02期)
胡淳焓,柳婧,蔡寿强,李正泉[6](2014)在《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气候界限研究——以浙西南山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垂直带谱研究是当前全球变化的前沿课题。利用浙西南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全国基本气象站资料,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和曼-惠特尼U检验方法,提取影响浙西南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的主要气候因子,并选取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亚热带东部39个山地探讨带谱的气候界限问题。结果表明:气温、季节强度和风是形成浙西南山地垂直带谱的主要气候因子;最冷月均温与落叶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林带低海拔分界线最为相关,最优区间分别为-0.8℃~-1.2℃和2.1℃~2.9℃,在浙西南山地高程1 600~1 700m和1 200~1 300m附近;年均温与暖性、温性针叶林带的分界最相关,分界区间为13.3℃~13.6℃,在浙西南山地高程800m附近;风对森林上界有影响,但程度尚不能定量。(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4年S1期)
肖烨,商丽娜,黄志刚,张文广,薛振山[7](2014)在《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湿地土壤有机碳、氮和磷含量变化显着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为阐明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吉林省敦化市4种典型山地沼泽湿地:落叶松-苔草湿地(T1)、莎草湿地(T2)、小叶章-甜茅湿地(T3)和沼泽化草甸湿地(T4)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山地沼泽湿地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值分别为343.11 mg/g、28.03 mg/g和4.00 mg/g,变异系数为有机碳(9.26%)<全氮(16.52%)<全磷(48.64%)。在0~40 cm土层内,T1、T2和T3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10~20 cm土层出现累积峰;T4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为T1<T2<T4<T3。4种湿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机碳与全磷、全氮与全磷之间均表现出了不同的线性拟合关系,总体而言,土壤全磷的变化滞后于有机碳和全氮。土壤全磷、C/N、C/P、N/P其变化趋势均表现为T1<T2<T3<T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是影响4种湿地类型土壤C/P和N/P值的关键影响因子,而土壤C/N并没有受到其它因子的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理科学》期刊2014年08期)
王兴宝[8](2014)在《辽宁东部山区寒富苹果山地栽培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寒富苹果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着重讲解了寒富苹果在辽宁东部山区的山地栽培技术。主要从寒富苹果的定植、越冬保护、整形修剪、授粉工作、预防和治疗树干病害、适时采收与贮藏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文来源于《农业开发与装备》期刊2014年07期)
熊婕[9](2014)在《百菌清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土壤及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源涵养林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营管护过程中使用的化学农药会对水源涵养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水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以黑龙江省重要水源地的水源涵养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喷洒不同浓度的百菌清,研究百菌清在经过大气-林冠层-枯枝落叶层-土壤层后,在水源涵养林降水再分配过程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以及百菌清对水源涵养林水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实验采用气象色谱仪检测百菌清的残留量,利用HORIBAW-23Xd型日本产多参数水质监测仪测定水质参数,使用常规实验方法测定土壤化学性质,初步了解水源地水源涵养林对森林管护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剂的净化过程和能力,为水源涵养林管护过程中使用药剂的类型、用量和施用范围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百菌清在林分间的残留量枯落物>水>土壤,百菌清在水中的残留量穿透雨)树干径流>枯透水。通风足氧且温度适中的自然因素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便利的条件同时促进了百菌清的降解。2.大气降水经过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后pH值为穿透水>枯透水>树干径流,树干径流的酸化现象明显。COND值和TDS含量均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百菌清对COND和TDS影响明显,随着百菌清的浓度的增大,COND和TDS增大越显着。大气降雨中TURB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呈“W’型,随着百菌清浓度的增大,TURB会降低。Do中树干径流逐渐增加而枯透水和穿透雨基本维持相平的状态,Do会随着百菌清浓度的增加而降低。3.水中铵根离子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百菌清浓度的改变也不会影响铵离子的含量;氯离子、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随降雨的进行呈现上下波动的状态,百菌清浓度越大氯离子的含量越大,硝酸根离子会随着百菌清浓度的增大呈现大幅度增加然后锐减,钾离子随着百菌清的浓度的增加而下降且浓度越大下降的趋势也就越大;钙离子会先下降后上升,成“V”型,钙离子随着百菌清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然后经降雨淋溶逐渐下降与对照组基本持平。4.百菌清使得土壤的pH降低,百菌清浓度越大pH越低。对有机质总体上会略降低,但是高浓度的含量会高于低浓度的含量。百菌清使全氮的含量升高,浓度越大升高越多,对水解氮有显着影响,浓度越高水解氮的含量会越高,但是整体上会低于对照组。对磷素的含量影响不显着,但有效磷受百菌清的影响较大,浓度越高含量越高,但是整体上的规律性不强。(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4-04-01)
程新民,陈全家,王春雪[10](2013)在《辽宁东部山地本溪地区旧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辽宁省东部山地本溪地区到目前为止共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2处,由于晚期气候变化和人口密度增加,古人类开始大举向东北迁徙,所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地点)已经发现17处,相信随着研究程度的提高和加大该地区寻找旧石器的力度,将会有更多旧石器遗址的发现。(本文来源于《边疆考古研究》期刊2013年02期)
东部山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青海省的东部中高位山地位置,属于水土流失和水源涵养治理的重点地区,在治理时通常采用旱地造林技术。旱地造林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林地蓄水和保墒问题,能够有效提升造林成活率与保存率,对缩短中高位山旱地森林植被覆盖率所需时间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东部山地论文参考文献
[1].赵云飞,洪苗苗,欧延升,黄政,张洋洋.青藏高原东部山地草地土壤碳、氮、磷元素计量特征[J].生态科学.2018
[2].殷显森.青海省东部中高位山地旱作造林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8
[3].王赵男.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土壤优先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7
[4].刘锐,张威.日本山地冰期特征对我国东部“低海拔型”山地冰川的启示[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6
[5].鞠丹,杨娇.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化学性质研究[J].林业科技.2016
[6].胡淳焓,柳婧,蔡寿强,李正泉.我国亚热带东部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气候界限研究——以浙西南山地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
[7].肖烨,商丽娜,黄志刚,张文广,薛振山.吉林东部山地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J].地理科学.2014
[8].王兴宝.辽宁东部山区寒富苹果山地栽培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
[9].熊婕.百菌清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水源涵养林土壤及水质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
[10].程新民,陈全家,王春雪.辽宁东部山地本溪地区旧石器时代人地关系初探[J].边疆考古研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