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碑帖融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碑帖融合,赵之谦,行书,风格
碑帖融合论文文献综述
陈金杜,苏金成[1](2019)在《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清代社会文化背景影响下,金石学的兴起引起了人们对北碑的研究。阮元"尊碑抑帖"书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包世臣的完善,对赵之谦书风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本文通过认识赵之谦行书在碑帖融合中所产生的现象及变化,揭示赵之谦行书在碑帖融合中的创举及其对近现代书法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书画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张磊[2](2019)在《明清时期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碑帖融合是书法"中和"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明代中期的"妩媚"与"遒劲"相结合、清代初期的"拙中含姿"及晚期的"合则两美",均体现了碑帖融合思想的审美内涵,为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书法》期刊2019年05期)
金丹[3](2019)在《论康有为的碑帖融合观》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碑学""帖学"的概念,虽然此前有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提出南北两大流派,以及清人碑帖融合无意有意的实践,但最早明确提出"碑学""帖学"这一概念的,在康有为之前确实未见。这个概念见于康氏《广艺舟双楫》,他认为:"晋人之书流(本文来源于《荣宝斋》期刊2019年03期)
白砥[4](2019)在《碑帖融合的难点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事物,顺合则易,背融则难。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指相类者易相聚,相安者易相处。但从审美原则上讲,同类相聚在一起,或相似特征的美汇合相融,其美感是单一的。单一的美感往往不能引人入胜。故碑帖之融合,实为相对之美的统一,且对立面反差越大,其融合结果越趋(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9-02-12)
乐道[5](2019)在《碑帖融合 兼容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帖学书法多追求名家书法的原始面貌,以"笔精墨妙"为美,倾向于遒美、风雅的美学观,"书卷气"成为帖学书法的最高审美标准。而碑学书法取法于铭刻或石刻书法,由于书法形制上的特殊性而呈现出与帖学千差万别的书法风貌,同时也开辟出一种有悖于传统美学观的全新审美标准,可以说是一种"金石气"。(本文来源于《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期刊2019年01期)
白砥[6](2018)在《碑帖融合的难点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事物,顺合则易,背融则难。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指相类者易相聚,相安者易相处。但从审美原则上讲,同类相聚在一起,或相似特征的美汇合相融,其美感是单一的。单一的美感不能引人入胜,至深奥境地。故碑帖之融合,实为相对之美全面深入的统一,且对立面反差极大,其结果必然绚丽而平淡,绚丽者因其相对也,平淡者以其相安也。(本文来源于《东方艺术》期刊2018年22期)
郑荣明[7](2018)在《碑情帖韵铸文心——试论叶恭绰在碑帖融合上的独特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近现代书家群中,叶恭绰似乎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人物,查近十数年出版的近现代书法研究的文献,无论是广东本土的如陈永正的《岭南书法史》、黎向群的《岭南历代书法名家》,还是陈振濂的《现代中国书法史》、孙洵的《民国书法史》等,我们都可以发现,其中对叶的叙述或者没有展开,或者没有到位,对叶的定位或在"文人书家",或在"帖系书家",其实都是对叶的误读。2012年出版的《广东历代书家研究丛书·叶恭绰》(叶梅着,岭南美术出(本文来源于《书画艺术》期刊2018年03期)
徐晴[8](2018)在《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下)》一文中研究指出此诗作载于《东洲草堂诗抄》卷十二乙、已至丁未编,时何绍基49岁左右,诗中提到的“叔未张公”和“仪征师”分别指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代表人物嘉兴张廷济和仪征阮元。在诗中,何绍基直呼阮元为师,追述了自己随侍受教的学书过程,并以嘉许的口吻着重提到了阮元“南北书派论(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8-06-12)
徐晴[9](2018)在《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上)》一文中研究指出写意篆书作为篆书史上的重要一脉,有其存在的价值。清代乾嘉以来,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面世,不少书家积极利用这些新资料到书法创作中去,一改过去“唯帖是尊”或“尊碑抑帖”的观念,转而提倡碑帖兼融,开辟新路。在这种氛围里,写意篆书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因而,写意篆(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报》期刊2018-06-05)
刘述勇[10](2018)在《沈曾植碑帖融合书法实践对我书法创作的启发和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沈曾植,浙江嘉兴人。博学淹雅,识见宏通,是被誉为同光朝第一大师的“硕学通儒”。他的书法早年受包世臣、黄小仲影响,在用笔方法上下了很多的功夫。中年后以帖入碑,推崇北朝碑刻。晚年南北互参、碑帖融合,将各书体的长处加以总结吸收,运用篆隶笔法,综合碑帖之长,冶碑帖为一炉,终成一家面目。其立论精微博大,讲究会通之理,常有前人未发之论,为世人所重。清代乾嘉之后,帖学逐渐衰微,碑学得以发展兴盛。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的出现,包世臣在其所着《艺舟双楫》中对北碑推崇,刘熙载在书法审美方面所提到的“金石气”和“书卷气”,以及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明确提出“碑学”、“帖学”的概念。还有晚清以来学者、书法家们的碑帖之争,是沈曾植的书学思想与书法实践的学术渊源和理论根据。沈曾植书法由帖入碑,取法广泛,远绍钟繇、索靖,参以唐人写经、流沙坠简,碑版造像,书体糅合,并且经过了一个学习黄道周和倪元璐的阶段。黄道周书法的方折、内擫,倪元璐书法的生涩、苍茫,无论结体与用笔都使他多有体悟,如他的行草书的横画多向右上倾斜然后翻笔折下的特征,就是得益于此二家。沈曾植在此基础上思考对笔法的重新调整。沈曾植的书学观念及书法实践给了我不少的启发。以沈曾植书学观念为参照,不为碑、帖的划分所束缚,重温书法史上金石碑版等古代书迹的风格类型及其艺术表现方法,用心体会古代经典的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充分认识自己习帖形成的平正妩媚、纤弱柔美的缺点,在痛快淋漓、雄强朴厚等方面加以强调和巩固,以写意苍茫为基调,给予书法创作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尽量的融入个人的思考加以改造,运用帖学里的一些优点加上碑学的用笔、结字方法,抛去生硬的嫁接,进行合理的吸收,通过粗细、疏密、动静、虚实等原则的运用,使每个字如同一个生命的统一体,既协调密切,又相互关联,使有差异的点画在起承转合中形成严谨的结构联系,产生深厚的审美趣味。在充分运用史实资料并且分析观照沈曾植书法作品的基础上,我把此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晚清以来“碑”、“帖”之争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帖学的衰微,碑学的兴盛,种种书学现象对沈曾植书学思想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对沈曾植书学思想及其书法实践的梳理,结合自己书法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加以思考与实践。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具体分析,进一步理清思路,提高审美,用碑帖融合,广泛取法来指导我的书法实践。期望使我的书法创作水平有所提高。(本文来源于《山东艺术学院》期刊2018-06-01)
碑帖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碑帖融合是书法"中和"美的具体表现形式。明代中期的"妩媚"与"遒劲"相结合、清代初期的"拙中含姿"及晚期的"合则两美",均体现了碑帖融合思想的审美内涵,为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碑帖融合论文参考文献
[1].陈金杜,苏金成.碑帖融合与赵之谦行书的风格演变[J].书画世界.2019
[2].张磊.明清时期碑帖融合思想的形成[J].书法.2019
[3].金丹.论康有为的碑帖融合观[J].荣宝斋.2019
[4].白砥.碑帖融合的难点与方法[N].中国书法报.2019
[5].乐道.碑帖融合兼容发展[J].世界知识画报(艺术视界).2019
[6].白砥.碑帖融合的难点与方法[J].东方艺术.2018
[7].郑荣明.碑情帖韵铸文心——试论叶恭绰在碑帖融合上的独特贡献[J].书画艺术.2018
[8].徐晴.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下)[N].中国书法报.2018
[9].徐晴.写意篆书与清代的碑帖融合观(上)[N].中国书法报.2018
[10].刘述勇.沈曾植碑帖融合书法实践对我书法创作的启发和影响[D].山东艺术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