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肿瘤细胞核单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肺部恶性肿瘤,Karnofsky评分
抗肿瘤细胞核单抗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景润军[1](2012)在《~(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治疗肺部恶性肿瘤40例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治疗肺部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肺部恶性肿瘤患者80例,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卡莫司汀治疗,治疗组采用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治疗。结果经过观察与影像判断实体,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的肿瘤体积明显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Karnofsky评分明显减少,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治疗肺部恶性肿瘤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缩小肿瘤体积,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2年13期)
李蓓蕾,陈绍亮,徐兆强,于力克,李田[2](2009)在《~(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肺癌内直接注射后体内的生物学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肺癌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后患者体内分布状况。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1例,根据CT定位,单次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18.5~37MBq/cm3后,多时点测量血、尿放射性。应用HPLC法检测131I-chTNT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情况。采用连续显像法估算全身、各主要脏器和肿瘤的放射性,并转换为注射剂量百分率(%ID),以观察131I-chTNT在体内的分布。结果所有11例患者HPLC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24、48、72、96h内血清中131I-chTNT均以原形存在,原形含量达100%。经计算机拟合,血清药-时曲线符合静脉外给药二室模型,T1/2kα(0.89±0.17)h,T1/2β(86.88±25.97)h。游离131I是尿内131I-chTNT的唯一代谢产物,264h累计尿排泄量为注射量的(58.37±17.45)%。瘤内给药后30min,瘤内131I-chTNT量为(51.05±8.41)%ID,瘤/肺比值(T/N)高达(63.87±25.71)。264h时瘤内131I-chTNT残留(3.47±3.27)%ID,T/N为(9.61±11.00)。全身主要器官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肺、肝、心、肾、脾和甲状腺中。结论131I-chTNT瘤内直接注射后在瘤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肿瘤治疗。(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医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高献书,张明,秦尚彬,刘朝兴,张敏[3](2007)在《外照射联合碘[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131I-chTNT)对C57BL小鼠Lewis瘤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外照射联合碘[~(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131)I-chTNT)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并观察 ~(131)I-chTNT 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显像。方法建立 C57BL 近交系小鼠 Lewis 瘤模型,当肿瘤体积达一定大小时随机分组进行实验。荷瘤小鼠体内分布与核素显像实验各分为两组:①单纯~(131)I-chTNT 组(单药组);②外照射联合 ~(131)I-chTNT 组(联合组)。分别于不同时间测量肿瘤组织及感兴趣器官的放射性,并观察活体显像情况。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效应实验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单药组:③单纯外照射组(外照射组);④联合组。观察指标为肿瘤生长(本文来源于《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7-11-01)
刘承勇[4](2007)在《碘[~(131)Ⅰ]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注射液治疗恶性脑胶质瘤Ⅱ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脑胶质瘤是颅内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大多数脑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脑组织边界不清,以及肿瘤累及重要脑功能区,所以手术很难做到肿瘤的全切除,大多数病人即使做了手术和术后综合治疗,也容易复发,其预后较差。随着神经胶质瘤分子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免疫学、基因工程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不断进步,人类在努力探索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其中,放射免疫靶向治疗已经为脑胶质瘤治疗研究的一个热点。本研究采用随机开放的Ⅱ期临床试验,比较碘[~(131)Ⅰ]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131)Ⅰ-chTNT)注射液与卡莫司汀(BCNU)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131)Ⅰ—chTNT对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单疗程局部注射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结果及结论如下。材料与方法:本试验对象来源于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5月到2006年10月收治复发性脑胶质瘤病人。根据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病人的筛选,并按照随机表编号,分别进入对照组(了BCNU)和试验组(TNT),其中对照组14例,试验组12例;病理诊断为:星形细胞瘤3~4级20例,少突胶质瘤3~4级4例,多形胶质母细胞瘤2例。对照组和试验组使用药物分别是BCNU和~(131)Ⅰ—chTNT。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观察指标包括: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肿瘤影像变化;KPS评分;试验组药物在体内分布的SPECT显像;血象指标(WBC、RBC、HGB、PLT);甲状腺功能(TSH、T3、T4、FrT3、FrT4);肝肾功能(AST、ALT、CR、BUN)。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治疗前后肿瘤体积、KPS评分和生存期,两组病人无显性差异。影像表现显示,TNT治疗脑胶质瘤的总有效率为NT组总缓解率为66.67%,BCNU组总缓解率为35.71%,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SPECT显像提示,通过局部OMAYA囊使用~(131)Ⅰ-chTNT,提高了瘤腔放射药物聚集,增加了~(131)Ⅰ-chTNT直接与残余肿瘤接触和结合的机会,从而提高了~(131)Ⅰ-chTNT的生物利用度。MR和CT影像显示,试验组观察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脑水肿。~(131)Ⅰ-chTN0治疗前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是变化的,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TNT组和BCNU组病人治疗前后促甲状腺素(TSH)、甲状叁碘原氨酸(T3)、游离T3(FrT3)、游离T4(FrT4)、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的测量结果,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除FrT3之外,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说明,治疗期间甲状腺功能有波动。TNT组和BCNU组病人治疗前后谷草转氨酶(AST)的测量结果,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谷丙转氨酶(ALT)的测量结果,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之间AST和ALT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未观察到严重的肝功能损害。TNT组和BCNU组病人治疗前后肌酐(CR)、素氮(BUN)的测量结果,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之间CR和BUN值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结论:1、~(131)Ⅰ-chTNT治疗恶性脑胶质瘤是有效的,其有效率可能较BCNU的高。2、~(131)Ⅰ-chTNT通过局部OMAYA囊注射给药是安全、可靠的给药途径。3、治疗有效剂量的~(131)Ⅰ-chTNT注射容易引起大片状放射性脑水肿。4、治疗有效剂量的~(131)Ⅰ-chTNT对骨髓抑制作用不明显。5、治疗有效剂量的~(131)Ⅰ-chTNT对甲状腺功能影响有一定影响。6、治疗有效剂量的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总之,~(131)Ⅰ-chTNT是一种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新型放射免疫制剂,在临床上使用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第一军医大学》期刊2007-03-10)
潘弘,牛国琴,潘俊,陆伟跃[5](2006)在《人鼠嵌合抗肿瘤细胞核单抗-空间稳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靶向(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人鼠嵌合抗肿瘤细胞核单抗(chTNT-3)-空间稳定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免疫活性及体外靶向性。方法合成聚乙二醇末端带吡啶二硫丙酰基的磷脂衍生物(PDP-PEG-HSPE),制备含PDP-PEG-HSPE的空间稳定脂质体,经二巯基苏糖醇还原后共价连接马来酰亚胺衍生化抗体。荧光胺法和钼蓝法测定脂质体与抗体的连接效率及抗体密度,激光散射粒度仪测定其粒径分布,ELISA法检测脂质体表面的抗体免疫活性。体外实验考察该免疫脂质体与固定Raji细胞的结合活性。结果chTNT-3-空间稳定脂质体的粒径分布为(115±33)nm。当初始Ab/PDP-PEG-HSPE=1∶10时,脂质体与抗体的连接效率为71%,抗体密度为106μgAb/μmolPL。chTNT-3经化学修饰后连接到脂质体表面,其免疫活性基本保留。chTNT-3-空间稳定脂质体能特异性地结合固定Raji细胞。结论通过PDP-PEG-HSPE法共价连接抗体制备的chTNT-3-空间稳定脂质体能基本保留chTNT-3的免疫活性,具有体外靶向细胞核抗原的能力。(本文来源于《药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傅相平,李安民,张志文,闫润民,易林华[6](2005)在《~(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脑胶质瘤瘤内放免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13 1I chTNT(13 1I 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通过局部化疗囊注入胶质瘤瘤腔内 ,行瘤内放免治疗。方法 选择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胶质瘤患者 5 6例 ,其中胶质母细胞瘤 3 4例 ,星形细胞瘤 2 2例。第 1次手术者 2 0例 ,余为复发性手术。术中瘤腔内置入化疗囊 ,手术后 7d囊内注入13 1I chTNT 1.1× 10 3 Bq ,15d后重复注入 1次。 结果 于末次注药后 2个月复查CT或MRI ,随访期 6个月~ 2年 2个月 ,完全缓解 2 1例 (3 7.5 % ) ,部分缓解 2 4例 (4 2 .8% ) ,临床症状减轻 ,病情稳定 7例 (12 .5 % ) ,病情恶化 4例 (7.1% )。结论 单克隆抗体与13 1I交联后靶向于肿瘤细胞核 ,和瘤体特异性结合 ,并将其荷载的放射性核素输送到肿瘤细胞内 ,由内向外摧毁肿瘤。临床疗效满意 ,优于其他类型的瘤内近距离放疗。(本文来源于《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陈仰纯,陈绍亮,鞠佃文,石洪成,许开平[7](2004)在《~(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研究13 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 13 1I chTNT)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9例肿瘤患者 ,体重5 0± 6kg,单次静脉推注13 1I chTNT 2 9 6± 3 7MBq/kg后测量各时间点血、尿样本中药物的放射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3 1I chTNT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情况。采用连续显像法估算各时间点全身及各器官的放射性 ,并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注入剂量的百分率 (ID ,% )。结果 :72h内血清原形13 1I chTNT超过 95 %、16 8h为 ( 86±6 ) %。血清药 时曲线符合静脉给药二室模型 ,t1/2α4 93± 9 36h ,t1/2 β6 1 7± 2 1 2h ,AUC 2 9 1± 11 6MBq·h·ml-1,CL 5 3 9± 2 4 6ml/h。13 1碘是13 1I chTNT的代谢产物 ,1周累积经尿液排出注射剂量的 ( 33± 9) %。注射13 1I chTNT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肺、肝、肿瘤组织 ,脑组织最少 ,甲状腺放射性多逐渐浓聚。肿瘤组织放射性 2 4h达到最大值 ,T/L(瘤 /非瘤 )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多在 3~ 7d达到最大值 ( 1 2 5~ 3 73)。肿瘤组织 2 4 ,72 ,16 8h的ID值分别为 ( 2 8± 2 0 ) %、( 1 9± 1 3) %和 ( 0 9± 0 6 ) %。结论 :13 1I chTNT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2期)
陈仰纯,陈绍亮,鞠佃文,石洪成,姚之丰[8](2004)在《~(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肿瘤治疗内照射吸收剂量估算》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估算1 31 I 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chTNT)肿瘤治疗中肿瘤和主要器官内照射吸收剂量。方法 9例肿瘤患者 ,单次静脉注射1 31 I chTNT按体重 (2 9 6± 3 7)MBq kg后测量各时间点血、尿样放射性 ,并采用连续 (配对 )显像结合CT扣除周围组织本底的方法估算各时间点全身、肿瘤及主要器官放射性 ;将原始数据转换为百分注射剂量 (%ID) ,用一室或二室模型拟合时间 放射性曲线 ,求单位累积活度 ,采用医用内照射照射吸收剂量 (MIRD)方法将其输入Mirdose 3软件 ,求得全身、肿瘤和各主要器官的平均总吸收剂量。结果 肿瘤平均总吸收剂量为 (8 2 8± 2 6 5 )Gy ,瘤 非瘤比值为 3 95± 1 5 5。结论 该注射剂量难以满足抑制肿瘤生长的要求。为姑息性抑制肿瘤生长 ,有必要多次重复给药。(本文来源于《中华核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2期)
牛国琴[9](2003)在《人鼠嵌合抗肿瘤细胞核单抗—空间稳定脂质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鉴于人鼠嵌合抗肿瘤细胞核单抗chTNT能特异性靶向肿瘤坏死区瘤细胞的核抗原—DNA-组蛋白复合物,作者希望尝试将chTNT作为靶向头基连接到空间稳定脂质体表面,制备成既具有较长血循环时间又能靶向肿瘤细胞核抗原的免疫脂质体,以期达到疗效不低于抗肿瘤细胞表面抗原抗体修饰的免疫脂质体,而又能靶向多种实体瘤细胞的目的。 本文首先从普通和稳定性脂质体膜材料制备出发,制备了蛋黄卵磷脂(EPC)、氢化卵磷脂(HEPC)、甲氧基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或氢化磷脂酰乙醇胺(MPEG-EPE或MPEG-HEPE)以及抗体与脂质体的桥连剂—吡啶二硫丙酰基-聚乙二醇-磷脂酰乙醇胺或氢化磷脂酰乙醇胺(PDP-PEG-EPE或PDP-PEG-HEPE)及其中间体单氨基聚乙二醇(PEG-NH_2)。TLC、IR、HNMR证实所制备的膜材料均符合实验要求。 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chTNT-SLs或IgG-SLs)的制备是采用高压乳匀法先制备出含PDP-PEG-EPE的空间稳定脂质体(PDP-SLs),再通过二硫苏糖醇(DTT)将其还原为表面带巯基的SLs(HS-SLs),最后与衍生化后的抗体连接即得,其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约为140nm,稍大于修饰前粒径。包载阿霉素(DOX)则在制得PDP-SLs后进行,继后再连接抗体。采用硫酸胺梯度法包载DOX时,膜组成为EPC/Chol/MPEG-EPE或再加PDP-PEG-EPE的脂质体,包载条件以50℃、30min为优;膜组成为HEPC/Chol/MPEG-HEPE或再加PDP-PEG-HEPE的脂质体,包载条件65℃、30min为优,且药脂比为1:5时,包封率可达95%以上。 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的免疫活性是决定其能否主动靶向的关键。~(125)I标记法的检测结果表明:抗体连接效率为53.72%,脂质体表面抗体密度为75.23μgAb/μmol磷脂,处于较优的抗体密度范围内;chTNT和chTNT-SLs与Raji细胞的特异性结合率均约为5%,与其核抗原结合率约15%;chTNT、chTNT-SLs均能与~(125)I-chTNT竞争结合Raji细胞核抗原,提示二者均有相同的免疫结合位点。ELISA法测定结果表明:IgG-SLs免疫活性约为小鼠IgG的43.7%,chTNT-SLs的免疫活性约为chTNT的50%,提示采用硫醚键方式将抗体连接于脂质体表面PEG末端的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抗体的免疫活性;chTNT-SLs与Raji细胞、KB细胞核抗原均能特异性结合,提示其具有广谱抗肿瘤细胞核抗原的作用。 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的粒径及所包载DOX的膜泄漏稳定性决定着其在体内的生物学行为,在血循环中滞留时间长短是决定其能否靶向实体瘤组织的关键。放置过程中粒径变化结果提示,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的稳定性介于普通脂质体和空间稳定脂质体之间;DOX-SL-IgG在37℃的PBS和1%人血浆中振荡放置10h药物泄漏或释放率分别为20.7%和9.5%,提示DOX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膜阻止DOX泄漏性能较好;’“,I标记chTNT一CLS和chT’NT一SLS在大鼠体内药动学检测结果表明,后者在血液中清除慢,滞留时间比前者长。HPLC一荧光检测法测定Dox一sLS、Dox一sL一IgG和Dox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结果表明,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两室模型,但DOX脂质体的tl几均比DOX长得多,提示DOX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具有血液长循环特性。 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在实体瘤组织积聚程度是其能否发挥疗效的基础,影像学定位是了解其在靶位动态积聚程度和速度的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将磁共振用顺磁性显像剂的主药成分札喷酸复合物(Gd一DTPA)包载于脂质体中,制备成Gd一SL一chTNT。通过对给药后不同时相点的荷SKOV3瘤裸鼠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结果表明,Gd一SL一ch丁NT在瘤体部位强化特征不同于游离Gd一DTPA,表现为12h和24h的后续强化效应。提示: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能在实体瘤积聚,且积聚是个渐进过程。 DOX一SL一chTNT在荷SKOV3瘤裸鼠体内的初步抑瘤试验结果表明:DOX一SL一ch飞NT的瘤体相对体积和瘤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ol和p<0.05);其体积和重量抑瘤率分别为41 .20%和42.34%,与接有非特异性小鼠杭体IgG的DOX一SL一IgG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 .1);与Dox给药后对体重影响相比,DOx一SL一chTNT和Dox一sL一IgG组体重均稳中有升。提示:在相同药物剂量条件下,杭肿瘤细胞核单抗修饰的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的杭肿瘤效果明显好于普通非特异性抗体修饰的空间稳定免疫脂质体,但两者均能明显降低DOX引起的毒副作用。(本文来源于《复旦大学》期刊2003-11-01)
陈仰纯,陈绍亮,鞠佃文,石洪成[10](2003)在《~(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药代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1311-chTNT)的药代动力学。方法 9例肿瘤患者,体重(50±6)kg,单次静脉推注131I-chTNT(29.6±3.7)BMq/kg后测量各时间点血、尿样本放射性。应用高效液相分析血、尿样本检测131I-chTNT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情况。采用连续显像法估算各时间点全身、器官放射性,并将原始数据转换为%ID。结果72小时内血清131I- chTNT魇形超过95%、168小时(86±6)%。血清药时曲线符合静脉给药二室模型,T1/2a(4.93 ±9.36)h,T1/2B(6.1±21.2)h,AUC(29.1±1 1.6)MBq·h·ml-1,C1(53.9±24.6)ml· h-1。131碘是131I-chTNT的代谢物,一周累积经尿液排出注射剂量的(33±9)%。注射131I-chTNT 后放射性主要集中在肺、肝、肿瘤组织,脑最少,甲状腺放射性多逐团党委浓聚。肿瘤组织放射性24h达到最大值,T/L(瘤/非瘤)值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多在3—7天达到最大值(1.25~ 3.73)。肿瘤组织的%ID值24h 2.8±2.0%,72h1.9±1.3%,168h0.9±0.6%。结论 131I-chT- NT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09-01)
抗肿瘤细胞核单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肺癌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后患者体内分布状况。方法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原发性肺癌患者11例,根据CT定位,单次瘤内直接注射131I-chTNT18.5~37MBq/cm3后,多时点测量血、尿放射性。应用HPLC法检测131I-chTNT在体内的稳定性和代谢情况。采用连续显像法估算全身、各主要脏器和肿瘤的放射性,并转换为注射剂量百分率(%ID),以观察131I-chTNT在体内的分布。结果所有11例患者HPLC检测结果显示,注射后24、48、72、96h内血清中131I-chTNT均以原形存在,原形含量达100%。经计算机拟合,血清药-时曲线符合静脉外给药二室模型,T1/2kα(0.89±0.17)h,T1/2β(86.88±25.97)h。游离131I是尿内131I-chTNT的唯一代谢产物,264h累计尿排泄量为注射量的(58.37±17.45)%。瘤内给药后30min,瘤内131I-chTNT量为(51.05±8.41)%ID,瘤/肺比值(T/N)高达(63.87±25.71)。264h时瘤内131I-chTNT残留(3.47±3.27)%ID,T/N为(9.61±11.00)。全身主要器官中,放射性主要集中在肺、肝、心、肾、脾和甲状腺中。结论131I-chTNT瘤内直接注射后在瘤内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肿瘤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肿瘤细胞核单抗论文参考文献
[1].王智,景润军.~(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治疗肺部恶性肿瘤40例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
[2].李蓓蕾,陈绍亮,徐兆强,于力克,李田.~(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肺癌内直接注射后体内的生物学分布[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9
[3].高献书,张明,秦尚彬,刘朝兴,张敏.外照射联合碘[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131I-chTNT)对C57BL小鼠Lewis瘤影响的实验研究[C].2007第六届全国放射肿瘤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4].刘承勇.碘[~(131)Ⅰ]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注射液治疗恶性脑胶质瘤Ⅱ期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D].第一军医大学.2007
[5].潘弘,牛国琴,潘俊,陆伟跃.人鼠嵌合抗肿瘤细胞核单抗-空间稳定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靶向(英文)[J].药学学报.2006
[6].傅相平,李安民,张志文,闫润民,易林华.~(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脑胶质瘤瘤内放免治疗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
[7].陈仰纯,陈绍亮,鞠佃文,石洪成,许开平.~(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药代动力学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
[8].陈仰纯,陈绍亮,鞠佃文,石洪成,姚之丰.~(131)I-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肿瘤治疗内照射吸收剂量估算[J].中华核医学杂志.2004
[9].牛国琴.人鼠嵌合抗肿瘤细胞核单抗—空间稳定脂质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
[10].陈仰纯,陈绍亮,鞠佃文,石洪成.~(131)碘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药代动力学研究[C].第叁届全国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摘要汇编.2003
标签:131碘; 肿瘤细胞核人鼠嵌合单抗; 肺部恶性肿瘤; Karnofsky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