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第二人医院广东湛江524013
【摘要】目的:探究CT、MR多种成像技术在肝癌随访中的综合应用效果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49例肝癌患者,其中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0例,其余19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的随访采用CT和MR等多种成像技术进行治疗效果评价,观察CT、MR多种成像技术在肝癌随访中的应用效果及其重要价值。结果:对所有患者采用CT、MR多种成像技术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在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切缘旁复发,其余的2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灌注异常及其炎症反应,非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有12例患者确诊为肿瘤完全坏死,其余的7例患者肿瘤部分坏死。结论:对于肝癌患者在治疗后期随访过程中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CT、MR多种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有利于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准确判断,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T;MR;成像技术;肝癌;随访;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9-090-02
肝癌指的是发生在肝脏的恶性肿瘤,有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两种,一般所说的肝癌主要指的是原发性肝癌,早期由于受到医疗水平的限制,死亡率较高,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快速发展,对于肝癌患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治疗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手术治疗,此外还会采用一些非手术治疗方法,比如:介入治疗以及放疗等。患者经过治疗之后及时的了解病情发展[1],对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对接收治疗的49例肝癌患者在随访期间采用CT、MR多种成像技术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49例肝癌患者,其中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0例,其余19例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最小的34岁,最大的71岁,平均年龄为(47.4±10.6)岁,非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的36岁,最大的69岁,平均年龄为(45.3±8.4)岁,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主要是对患者的肿瘤复发及其炎症反应进行诊断;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是对患者的肿瘤细胞坏死程度进行评价。
1.2方法
本次随访期间采用的CT机是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多层螺旋CT机,MR扫描仪选择的是GE1.5THDtwinspeedMR设备,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除了常规CT平扫和增强扫描,此外,还需要进行动态增强扫描以及灌注成像技术等。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CT关注扫描:首先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的CT扫描,之后选择灌注层面,选择患者的肘前静脉位置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60ml左右的对比剂,在注射过程中注意控制注射速度保持在4—5ml/s,在对比剂注射完成之后,在以相同的速度注入30ml的生理盐水,在注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动态扫描操作,扫描前要告知患者保持安静,呼吸均匀,主要的CT参数设置如下: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100mAs,层厚层距均设置为5mm,每次扫描时间1.5s,每隔10s之后进行再次扫描[2]。
MR灌注成像扫描:MR灌注成像技术采用平面回波成像以及频率选择脂肪抑制技术作为基础,主要的扫描参数设计如下:层厚设置为6mm,层距设置为2mm,脉冲序列重复时间设置为4000—6800ms,回波时间设置在70—90ms,矩阵采用192×192,扫描野采用380×380,扫描之前嘱咐患者保持安静,注意保持呼吸均匀,不要产生紧张不安的表现,扫描时间为5min,总共采集相应的影像资料5次[3]。
MR关注扫描:选择的灌注层面主要以病灶中心的层面为主,横断面在扫描的过程中采用的是T1加权,同样的从患者的肘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Gd-DTPA造影剂,注射速率控制在3—4ml/s,注射开始的时候同步进行灌注扫描,扫描之前同样的指导患者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安静。保持呼吸均匀,主要参数设置如下:脉冲序列重复时间设置为40ms,回波时间设置在2.48ms,层距设置为2mm,层厚设置为6mm,一次扫描2层,扫描野设置为400×310mm,矩阵采用192×256,每次扫描时间为3s,连续扫描2min后记录相关数据,以上灌注成像扫描需要和常规的扫描之间至少间隔5s。将所测量的有关图像直接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后续的图像处理,从而为患者的随访作出准确的判断。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手术患者以及非手术患者在随访期间使用CT以及MR所检测的相应影像学表现,对于MR灌注成像在检测结束后在工作站观察灌注成像所获得的图像,将肝癌患者内部以及周围肝组织之间的检测信号进行对比,对于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观察肿瘤复发及其炎症反应,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观察患者该癌细胞的坏死程度,从而及时地对患者的预后做出正确的评价。
1.4评价指标
对于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使用常规扫描之后如果切缘旁异常信号检测的表观弥散系数小于1.0×10-3mm2/s,则对于肝癌患者的随访可诊断为切缘旁复发或者是出现了肝癌病灶的残留,对于检测之后表观弥散系数小于1.0×10-3mm2/s,但是相应的参数小于正常肝组织的,就可以诊断为患者没有出现切缘旁复发或者是出现了肝癌病灶的残留。但是该区域出现了验证反应或者是灌注异常。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如果获得的病灶信号均匀,同时表观弥散系数大于1.5×10-3mm2/s,就可以评定患者的肝癌病灶完全坏死,对于常规信号出现异常,同时表观弥散系数小于1.0×10-3mm2/s的,则表明患者体内的肝癌病灶为不完全坏死,部分肝癌病灶还具有活性。对于表观弥散系数介于1.0×10-3mm2/s和1.5×10-3mm2/s之间的,还需要进一步作出判断[4]。在此基础上结合CT以及MR灌注指标作出更为准确的评价,对于CT灌注评价标准主要有:对于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经过分析患者在术后切缘旁的SSr(ct)值大于1.5的则可以诊断为切缘旁复发以及肝癌病灶残余,对于SSr(ct)值小于1.5,但是相对于正常的肝实质又较高的患者,还需要通过MR灌注做出进一步的诊断,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患者肝癌病灶关注曲线的变化,对于没有出现的上升支的可诊断为肝癌细胞完全坏死,对于没有出现上升支同时SSr(ct)值大于1.0的则可诊断为肝癌细胞不完全坏死[5]。对于MR灌注指标的诊断标准主要有:对于采用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如果术后切缘旁的SSr(mr)值大于1.5,可以确诊单位切缘旁复发或者是该癌细胞病灶残余,如果术后切缘旁的SSr(mr)值小于1.5,但是相对于正常的肝实质又较高的则需要结合图像进行确诊,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患者肝癌病灶关注曲线的变化,对于没有出现的上升支的可诊断为肝癌细胞完全坏死,对于没有出现上升支同时SSr(mr)值大于1.0的则可诊断为肝癌细胞不完全坏死[6]。
2、结果
2.1肝癌患者随访诊断结果
对所有患者采用CT、MR多种成像技术进行治疗效果评价,取得了较好的诊断效果,在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出现了切缘旁复发,其余的25例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灌注异常及其炎症反应,非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有12例患者确诊为肿瘤完全坏死,其余的7例患者肿瘤部分坏死。
2.2检查诊断影像资料表现
在常规的扫描中,影像学资料表现为手术区域的周边出现了类似结节样、团片样的密度异常。通过增强扫描,这种密度异常更加明显,同时延迟期以及门脉期出现了持续增强,信号强度相对于正常肝实质较低,部分患者的影像资料中在切缘旁出现了异常信号增强。
灌注成像扫描:(1)对于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常规扫描出现异常信号的通过灌注成像扫描,切缘旁复发的位置出现了高信号,该区域的ADC值相对于正常的肝实质而言较低,该区域的动脉供血明显增加,表明了切缘旁出现了复发,部分患者在灌注成像技术中ADC值相对正常肝实质较低,但是该值又小于典型肝癌患者的肝实质。同时可以看见该区域出现了轻度的动脉灌注增加,对于这类则可以诊断为术后局灶性灌注异常及其炎症反应;(2)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部分患者采用常规的扫描就可以明确判断出患者肝癌病灶是否完全坏死。对于常规扫描显示病灶区域出现密度不均匀的患者不能明确,则需要采用灌注成像技术做出进一步的诊断。出现动门脉灌注比例倒置则表明肝癌细胞没有完全坏死,坏死区域的ADC值高于正常的肝实质,有活性的ADC值则低于正常的肝实质,同时在坏死区域注入的造影剂没有进入,灌注曲线表现出锯齿状,活性区域的灌注曲线在动脉期出现了上升支,说明了这部分的肝癌细胞没有完全坏死,对于ADC值变化不明显而且低于正常肝实质的则表明肝癌细胞完全坏死。
3、讨论
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肝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肝癌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比如:癌结节破裂出血、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这些并发症也是引起患者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对于肝癌患者的治疗可以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也可以采用非手术治疗方法,治疗后及时对患者的随访可以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从而为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健康指导[7]。
在对患者治疗后康复效果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常规的检查影像学检查方法并不能完全的确诊,常规的扫描对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肝癌的组织坏死程度、手术治疗患者出现的炎症反应等相对而言诊断率较低,而采用CT和MR灌注成像技术对于患者的诊断结果差异较小,同时这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率较高,同时这种灌注成像技术后期的图像处理更加准确。可以简化部分计算[8]。
总之,对于肝癌患者在治疗后期随访过程中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采用CT、MR多种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诊断率,有利于对患者病情发展的准确判断,该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树堂,齐晓辉,时高峰,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小肝癌的综合诊断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04):526-527.
[2]史丽静,郭勇,解伟斌,等.CT、MR多种成像技术在肝癌随访中的综合应用[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3,38(06):506-511.
[3]范小娇,张惠卿.肝癌影像成像技术诊断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5,37(02):215-220.
[4]项昆,赵鹤亮,张亚杰.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医学综述,2015,21(04):744-745.
[5]袁树芳.超声-CT/MRI融合成像技术在肝癌消融中的应用进展[J].罕少疾病杂志,2015,22(02):62-64.
[6]郑荣琴,苏中振.CT/MR-超声融合成像新技术在肝癌局部消融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1):3449-3451.
[7]徐浩,杨林.原发性肝癌的CT灌注成像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95-11797.
[8]史丽静,郭勇,林伟,张燕群,黄敏华,王守海.CT灌注、MR灌注和DWI成像综合应用在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2):6298-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