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皮膜抗原论文_杨岳,张志勇,房辉,胡耀杰,吴晨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上皮膜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胃癌,免疫,抗原,癌病,细胞,脑膜,肿瘤。

上皮膜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杨岳,张志勇,房辉,胡耀杰,吴晨鹏[1](201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桥本甲状腺炎中上皮膜抗原的表达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与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PTC患者癌组织,连同14例淋巴结转移癌、12例癌旁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以及10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EMA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MA蛋白表达于在胞浆及胞膜/腔缘。胞浆内EMA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桥本甲状腺炎组织、PTC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80.0%、25.0%、64.8%、35.7%;胞浆内EMA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病灶大小有关(P<0.05)。胞膜/腔缘EMA蛋白在正常甲状腺组织、桥本甲状腺炎组织、PTC组织、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10.0%、100.0%、44.4%、64.3%;胞膜/腔缘EMA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均P>0.05)。结论:胞膜/腔缘EMA蛋白高表达可能提示桥本甲状腺炎更易发生PTC;胞浆内EMA蛋白表达降低可考虑作为甲状腺微小癌筛查的辅助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6年05期)

项文坤,熊锋宝,杨铁一,付唆林[2](2015)在《血清唾液酸、上皮膜抗原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唾液酸(SA),上皮膜抗原(EMA)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在胃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以及阳性似然比。方法:选取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30例胃癌患者、25例胃癌前病变患者及35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血清SA、EMA及GPDA分别进行测定,计算血清SA、EMA和GPDA单项及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度和阳性似然比,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单项检测中以SA最敏感、GPDA的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0.00%、97.14%和90.99%。且诊断价值最大(LR+=11.65)。联合检测SA,GPDA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53.33%。血清EMA对胃癌诊断无差异。结论:检测血清SA和GPDA对于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SA和GPD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性,检测血清EMA对胃癌诊断可能无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5年12期)

杨菊[3](2013)在《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对胸腹水良恶性细胞鉴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癌胚抗原(CEA)、上皮膜抗原(E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对胸腹水细胞学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4月收治的70例胸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良性组33例与恶性组37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SP法分别检测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于细胞内的表达,使用图像分析定量测定脱落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及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及圆度、形状因子。结果恶性组患者的腺癌细胞CEA表达均呈阳性,EMA呈部分阴性,vimentin均为阴性;良性组的CEA表达均为阴性,BMA,Vimentin呈部分阳性。恶性组患者腺癌细胞的核面积,浆面积,核浆比,细胞周长,平均直径以及形状因子均高于增生性间皮细胞,但两组细胞圆度无显着差异性(P>0.05)。CEA的灵敏度为60.54%,特异度98.2%,约登指数0.57,准确度79.3%;EMA的灵敏度48.38%,特异度87.45%,约登指数0.31,准确度66.85%;vimentin灵敏度64.1%,特异度87.5%,约登指数0.51,准确度为75.41%。叁者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高于单独检测。结论利用免疫细胞化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通过将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叁者结合进行定量分析,可以提高胸腹水细胞学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前沿》期刊2013年04期)

项文坤,熊锋宝,杨铁一,付唆林[4](2009)在《血清唾液酸 上皮膜抗原及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上皮膜抗原(EMA)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单项及联合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8年3~12月南昌大学医学院第叁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及25例胃癌前病变患者及35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SA、EMA、GPDA分别进行测定,分析两两差异性,同时分析胃癌患者血清SA、EMA、GPDA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胃癌组血清SA、GPDA浓度明显高于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组(P<0.05)。胃癌组血清EMA浓度与非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组浓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非萎缩性胃炎组GPDA与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SA浓度在肿瘤分化程度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组与临床生物学行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SA和GPDA对于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检测血清EMA对胃癌诊断可能没有价值。胃癌患者血清SA、GPDA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相关,检测血清SA、GPDA将有助于判断胃癌的转移、复发及监测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胡欣[5](2009)在《细胞角蛋白20和上皮膜抗原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积极开展结直肠癌分子病理学研究,揭示其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结直肠癌的防治意义重大。研究和寻找与结直肠癌诊断、转移及复发相关的生物学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现已成为当今肿瘤医学领域研究热点。免疫组化肿瘤标记物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技术成熟,便于开展,已成为常用病理诊断方法。本课题利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和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20,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目的:1.探讨EMA和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和特点,并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2.探讨二者的表达强度和联合表达特点对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诊断以及预后判断的指导作用。材料和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试剂盒检测50例新鲜结直肠癌手术标本的癌组织中的EMA和CK20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表达与结直肠癌DUKES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以期对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和预后判断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其中CK20,EMA组间阳性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二者表达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on检验,EMA与CK20表达强弱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中的Kruskal-Wallis H检验。二者联合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采用x~2检验。结果:本实验结果显示:EMA和CK20主要表达于细胞膜和/或细胞质中,二者的表达均呈异质性。所有结直肠癌组织样本中EMA的总阳性率为76.0%,CK20的总阳性率为36.0%。经统计学分析发现,EMA的阳性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临床分期均无关,但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其表达强度与分期和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仅与分化程度有关,本实验显示其表达强度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CK20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的转移均有关(p<0.05),其表达强度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均有关,与浸润深度无关。本实验显示CK20的表达强度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存在淋巴结转移者表达增强。CK20与EMA二者的表达呈负相关。在二者联合表达的检测中,CK20(-)/EMA(+)表达模式在所有样本中表达率最高(60%),CK20(-)/EMA(-)模式的表达率最低(4%),CK20(+)/EMA(-)模式的表达与DUKES分期有关,CK20(+)/EMA(+)模式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1.EM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其阳性率可能随着分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反之降低。2.CK20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可能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的转移均有关,其阳性表达率可能随着肿瘤分期增加、分化程度的降低、组织浸润的加深以及淋巴结转移而增加,但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其总体阳性率较低,不能独立作为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3.EMA表达强度可能与分期和浸润深度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仅与分化程度有关,且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强:CK20表达强度可能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分期、分化均有关,与浸润深度无关,其表达强度可能随着分期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低而增强,随着淋巴结转移而增强。4.EMA和CK20的表达可能呈负相关且二者表达强度可能随着分期的增加有增强趋势,CK20(+)/EMA(+)模式的表达可能预示着淋巴结的转移以及预后较差。而CK20(+)/EMA(-)模式的表达可能预示着无淋巴结的转移,患者可能处于DUKES分期的A或者B期,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好。(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期刊2009-05-01)

庄建华,李焰生,倪麟,赵忠新,赵瑛[6](2005)在《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在诊断脑膜癌病(MC)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脑脊液(CSF)细胞学和EM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查14例确诊为MC患者的CSF标本,共23份。 结果 常规CSF细胞学检查发现肿瘤细胞的阳性率为39.13%(9/23),EMA免疫细胞化学检查的阳性率为 86.96%(20/23),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其中对首次腰穿获得的CSF标本检查,两种方法的阳 性率分别为28.57%(4/14)和78.57%(11/14),两者比较差异也有显着性(P<0.05)。结论 EMA免疫细胞 化学检查方法诊断MC的敏感性优于常规CSF细胞学检查。(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陈彤箴,杨文涛,朱雄增[7](2004)在《涎腺淋巴上皮癌中EB病毒潜伏膜抗原-1基因30碱基缺失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潜伏膜抗原 (LMP) 1基因 3′端DNA的 30碱基在涎腺淋巴上皮癌中的缺失率及LMP 1的基因亚型。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对 4 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中EBV编码LMP 1基因 3′端DNA进行扩增 ,观察有无 30碱基 (bp)缺失。为减少从石蜡组织中提取DNA失败产生的影响 ,同时对样本作 β 肌动蛋白基因扩增 ,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 结果  4 6例标本中 4例经β 肌动蛋白基因扩增证实为DNA提取失败。剩余 4 2例样本中 35例 (83 3% )检出LMP 1DNA。阳性样本PCR产物电泳条带位置有 2种 ,分别位于 30 0bp上下 ,其中高于 30 0bp有 31例 (88 6 % ) ,低于30 0bp有 4例 (11 4 % )。DNA测序证实二者碱基相差 30bp ,分别为 316bp和 2 86bp。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中存在EBV编码LMP 1基因 3′端DNA的 30bp缺失 ,但大多数为非缺失型LMP 1。(本文来源于《中华病理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庄建华,李焰生,赵忠新,赵瑛,黄坚[8](2004)在《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提高脑膜癌病诊断敏感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上皮膜抗原(EMA)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诊断脑膜癌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确诊为(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4-04-01)

陈岗[9](1999)在《上皮膜抗原表达与胸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1 例胸腺瘤细胞中上皮膜抗原(EMA) 的表达进行了研究。 方法 LSAB法,Masaoka′s 临床分期,MM病理分类(A组:非侵袭性胸腺瘤,B组:侵袭性胸腺瘤,C组:胸腺癌)。 结果 A组:23 例,B组:21 例,C组:7 例;EMA表达阳性细胞大多为上皮样分化的瘤细胞。EMA表达程度:①阴性19 例;②低度表达22 例;③中度表达5 例;④高度表达5 例。EMA在侵袭性胸腺瘤和胸腺癌中表达较强。我们还观察到在有包膜浸润或包膜虽完整但细胞生长较活跃者,包膜下瘤细胞中常可见到EMA表达;在恶性胸腺瘤或胸腺癌中瘤细胞普遍有较强的EMA表达。统计学分析:χ2 =28-13 ,P< 0-01,C=0-53,提示EMA表达与胸腺瘤的良恶性有相关性。 结论 胸腺瘤细胞中EMA的表达程度,是反映其侵袭潜能的标志之一,可作为病理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EMA表达的异质性可能代表了胸腺瘤起源的异同(本文来源于《中国癌症杂志》期刊1999年04期)

王康,万丽霞,刘霜俭,王静芬,赵文荣[10](1999)在《宫颈癌的上皮膜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上皮膜抗原表达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宫颈正常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及浸润癌进行上皮膜抗原表达检测。结果 正常宫颈上皮及轻度、中等度上皮表层细胞呈弱阳性,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几乎全层阳性表达,原位癌及浸润癌全层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宫颈上皮的上皮膜抗原分布范围及表达强度与上皮细胞的异型性有关。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有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实用肿瘤学杂志》期刊1999年01期)

上皮膜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唾液酸(SA),上皮膜抗原(EMA)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GPDA)在胃癌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以及阳性似然比。方法:选取经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30例胃癌患者、25例胃癌前病变患者及35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血清SA、EMA及GPDA分别进行测定,计算血清SA、EMA和GPDA单项及联合检测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诊断准确度和阳性似然比,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单项检测中以SA最敏感、GPDA的特异度和诊断准确率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50.00%、97.14%和90.99%。且诊断价值最大(LR+=11.65)。联合检测SA,GPDA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53.33%。血清EMA对胃癌诊断无差异。结论:检测血清SA和GPDA对于胃癌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SA和GPDA的联合检测可提高胃癌诊断的准确性,检测血清EMA对胃癌诊断可能无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皮膜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杨岳,张志勇,房辉,胡耀杰,吴晨鹏.甲状腺乳头状癌与桥本甲状腺炎中上皮膜抗原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6

[2].项文坤,熊锋宝,杨铁一,付唆林.血清唾液酸、上皮膜抗原和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5

[3].杨菊.癌胚抗原、上皮膜抗原、波形蛋白对胸腹水良恶性细胞鉴别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

[4].项文坤,熊锋宝,杨铁一,付唆林.血清唾液酸上皮膜抗原及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单项及联合检测诊断胃癌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

[5].胡欣.细胞角蛋白20和上皮膜抗原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昆明医学院.2009

[6].庄建华,李焰生,倪麟,赵忠新,赵瑛.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在脑膜癌病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

[7].陈彤箴,杨文涛,朱雄增.涎腺淋巴上皮癌中EB病毒潜伏膜抗原-1基因30碱基缺失的研究[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4

[8].庄建华,李焰生,赵忠新,赵瑛,黄坚.上皮膜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查方法提高脑膜癌病诊断敏感性[C].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4

[9].陈岗.上皮膜抗原表达与胸腺瘤侵袭性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癌症杂志.1999

[10].王康,万丽霞,刘霜俭,王静芬,赵文荣.宫颈癌的上皮膜抗原的免疫组化研究[J].实用肿瘤学杂志.1999

论文知识图

)。MRI检查显示,肿瘤灶约4.20cm×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13a肿瘤组织内...上皮膜抗原(EMA)在大肠癌微转...甲状腺细胞上皮膜抗原免疫组化结...上皮膜抗原(EMA)在大肠癌微转...甲状腺细胞上皮膜抗原免疫组化结...

标签:;  ;  ;  ;  ;  ;  ;  

上皮膜抗原论文_杨岳,张志勇,房辉,胡耀杰,吴晨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