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工商管理研究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者,但目前在培养过程、人才供给制度和产学研互动模式等方面与人才需求存在诸多不匹配之处。为培养能够有效衔接新旧动能转换的高层次人才,根据工商管理的学科特点和产业要求,从重塑培养目标、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优化教学体系和提升科研动力等多方面改革现有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工商管理 新旧动能转换
伴随我国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发生重大变革,能否有效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旧动能转换为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而目前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特色不突出、研究生核心素质和创新能力欠缺、国际视野和竞争力有限等现象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探索工商管理研究生教育与新旧动能转换间的衔接机制,健全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途径对维护我国学位声誉和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仿真设计步骤如下:仿真时长为0.05 s,在0.015 s时,串联一个20 Ω电阻扰动;到0.025 s时,串联一个1 V电源扰动;在0.035 s时,并联一个50 Ω电阻扰动。用Scope模块观察输出电压的变化,对比加补偿网络的输出电压波形和未加补偿网络的电压波形,来验证电路的合理性。仿真结果如图7和图8所示。
一、新旧动能转换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异质性表征
研究生教育是继大学本科教育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学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工商管理研究生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推动者,目前研究生素养与新旧动能转换对高层次人才的异质性需求不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生培养过程与人才需求不匹配。从培养环节来看,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生培养质量多以学术成果作为评价依据,研究生在校期间需要完成指定学分的课程体系、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通过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盲审和答辩等环节。这种固有模式的培养过程虽然能够培育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但对工商管理研究生更为重要的创新能力、预见能力和国际视野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从培养资源来看,培养单位通常依赖于自身的办学资源设置专业和课程,与市场和产业要求明显脱节。封闭的教育资源限制了研究生的视野,所培养的研究型精英无法胜任新旧动能转换环境下的复合式和创新型人才岗位。
2.研究生供给制度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研究生的供给制度与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需求存在多重冲突。一是信息不匹配,用人单位仅能通过学分、课程、研究成果、参与项目等教育环节了解研究生的素养和能力,但缺乏更为可靠和精确的判断依据,研究生只能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了解职位信息,但对胜任职位所要求技能缺乏充足信息,双向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度。二是时间不匹配,研究生在每年的一月或七月毕业,大量研究生在毕业季涌向市场,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却是个连续的过程;三是地域不匹配,研究生就业时普遍选择发达地区,而事实上发达地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早已趋向饱和,反之急需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却难觅良才。
1.培养目标。不断颠覆的科技进步和产业迭代是研究生培养目标变革的根本性推动力。工商管理类知识出现明显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倾向,工商管理研究生通常需要同时具备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法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新知识的产生来源呈现出异质性特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平台都成为新知识的来源。培养单位依赖于自身资源和学科发展提出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要求。另外,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表述方式倾向于高度凝练,通常涉及知识、技能和素养等多个维度,但可操作性较差,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培养环节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贯彻。
2.招生选拔。工商管理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新旧动能转换的人才要求。一方面,申请攻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学生需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或自主命题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和培养单位组织的复试。从考试科目和内容来看,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考试成绩更多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记忆水平和应试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性考察不足,这使一些具有良好创新潜力的学生被拒之门外。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工商管理本科培养逐渐转向大类招生,强调通识教育和宽口径的素质教育,专业课的开课门数和学时都有所减少,这使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难以完成研究生培养的能力和素质要求。
二、制约工商管理研究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1.重塑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指通过研究生培养活动所最终实现的预期目标。为适应新旧动能转化的人才要求,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打破培养单位的“一言堂”,通过小组座谈、用人单位调研、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多种方式,吸收来自教师、用人单位、政府机构、学生等各类相关者的意见,以保证培养目标符合产业需求,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同时,细化研究生培养目标,增强可操作性。将培养目标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学术论文、科研项目、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具体培养环节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目标。
3.研究生产学研互动模式与人才需求不匹配。工商管理研究生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是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端智力支持和领军人物,但目前研究生与产业需求的互动仍停留在初级水平,产学研缺乏更为有效的整合方式。一方面,用人单位并没有真正参与到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造成研究生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又不了解研究生的真正价值这样的两难困境;另一方面,虽然自主创新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驱动作用愈加明显,但工商管理研究生仍停留在被动适应产业需求的阶段,难以发挥应具备的产业引领作用。
(一)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对各学段的阅读教学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为提高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应从提高生源质量入手,选拔具有创新精神和科研潜能的工商管理考生。选拔过程除了考查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外,要突出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专业课考题设计中,强化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将热点问题、跨学科应用问题作为开放式考题,鼓励学生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复试阶段,鼓励导师直接参加面试,将产业发展或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案例作为考题,以考察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4.科研管理。工商管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受导师素养、奖助体系和科研管理制度与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生培养是以导师为中心展开的,随着经济和产业等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工商管理研究生导师出现知识迭代速度慢、国际视野有限、与实践需求脱节等现象,指导水平和指导质量堪忧。奖助体系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保障性、激励性和导向性作用,但目前存在奖学金普惠性强、激励性不足以及导向性流于形式等现象,无法有效激励研究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单位通常按照本单位制定的管理制度来要求研究生,但这些制度只是单纯的强制性规定,难以形成严谨的学术氛围和积极的实践精神,不利于培养工商管理研究生的创新文化。
三、工商管理研究培养质量提升机制
目前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质量难以满足新旧动能转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主要受如下几个因素影响:
3.教学内容与方法。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专业知识、激发科研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工商管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之间的衔接度和融合度较低,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无法满足工商管理研究生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绝对权威占据着主导地位,理论内容多、实践应用少,经典案例多,产业展望少。学生在被动学习中很难发现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未经反思与质疑的专业知识沉淀在学生的脑海里,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割裂化的课程与僵化的教学内容背离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使研究生难以形成引领产业发展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3.优化教学体系。新旧动能转换要求工商管理研究生具备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应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两方面优化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跨学科类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敏锐的创新嗅觉和创新思维。通过聘请产业教授、校外导师、增加社会实践学分等方式将企业实践引入教学体系。让工商管理研究生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在真实的管理实践素材中激发创新灵感,剖析管理困境并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内容方面,一是增加综述性和前沿性知识,前者能够帮助研究生梳理学科脉络,后者有助于研究生把握未来发展方向;二是将问题导向引入教学过程,用新鲜的案例、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三是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利用慕课、网络公开课等拓展研究生的知识获取途径,并在知识的交叉融合中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未来预见力。
纤维素酶活力单位:在37℃,pH值5.5的条件下,每分钟从浓度为4 mg/ml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降解释放1μmol还原糖所需要的酶量为一个酶活力单位(U)。
4.提升科研动力。激发工商管理研究生的科研动力,提升科研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在导师建设方面,严格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完善研究生导师管理制度,量化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将有责任心、有创造力、学术水平高的老师纳入导师队伍中,激励导师站在学术前沿和实践前沿,指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奖助体系建设方面,优化奖学金结构,弱化普惠型奖助,突出绩效性和导向性,应重点奖励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项目。在管理建设方面,在优化管理制度的同时重点培育合作与创新的文化氛围。通过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研究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产业交流,以及参与导师课题项目,派遣研究生到海外进行学习等方式与学术前沿和产业实践接轨,从根本上提高工商管理研究生参与科研的内在动力。
四、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实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提质增效,内涵式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发挥人才在转型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的现实需要。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从培养目标定位、招生选拔制度、教学体系与研究方法、科研管理与激励等多方面着手,切实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研究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说:“见贤思齐”,也是这个意思。如果读书而不敦品,则只能成为一个知识库,一个“书囊”,充其量只是有知识而已。读书如果不珍惜自己的品德,那就错了。我认为人才是靠自我造就的,当然老师和学校都很重要,但自己如不能奋发努力,也就很难有成就,所以人才归根结蒂是要看自己能不能敦品自励、刻苦锻炼。而且这是长期的、一辈子的事,不是几个月几年的事。
参考文献:
[1] 秦惠民,主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辞典[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2] 丁 楠,杨 院.研究生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机制探究[J] .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
[3] 袁本涛,杨佳乐,王传毅.变革中的硕士生培养目标:概念、动力与行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
[4] 裴秋蕊.研究生奖助体系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作用机制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9-11-0093
(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对接新旧动能转换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生学位管理范式重构”,项目编号:SDYZ18019;山东省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提升项目“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对新旧动力转换支撑能力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SDYY17195)
作者简介:李东升(1973—),男,博士研究生,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张娟(1981—),女,硕士研究生,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刘丹(1980—),女,博士研究生,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信息化
标签:研究生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动能论文; 新旧论文; 质量论文;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年第11期论文; 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