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酶固定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酪氨酸,海藻,聚集体,莱菔,脂肪,肽酶,细胞。
酶固定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力,王亚平,饶犇,马立新[1](2019)在《重组L-谷氨酸氧化酶固定化细胞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表达L-谷氨酸氧化酶(LGOX)的重组大肠杆菌(pET-23a-lgox)的底物催化耐受性,尝试了对重组菌进行固定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产LGOX的重组大肠杆菌工程菌种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5%,CaCl2溶液浓度13 g/L,pH 6.5,OD600 nm为14的工程菌与海藻酸钠的最佳体积比1∶40,此时得到的固定化工程菌机械强度最好。通过酶学性质比较发现,固定化的细胞与游离细胞在底物催化过程中相比,同等条件下前者温度耐受性、pH耐受性、使用频次等均高于后者。(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7期)
范铮,唐咸昌,张旭,李畅,张国亮[2](2019)在《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载体用于酶固定化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现有的固定化酶技术存在低稳定性、低回收利用率等缺点,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凭借自身独特的性质如特定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及限域效应,极大提高了酶的负载率以及限制酶分子的流失,甚至极端环境下仍能维持酶的活性,近年来成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酶-MOF复合物的合成策略出发,介绍了利用MOFs载体完成酶固定化包括表面吸附、共价结合、孔道包埋和原位合成这4种方法的优劣势,重点概述了酶-MOF复合物在微反应器构建、级联反应等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研究进展表明,有巨大优势的新型MOFs载体将有力促进酶-MOF复合物作为优异的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在多学科领域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甘露菁,田韩,肖晓欣,彭佳敏,黄海雯[3](2019)在《用于脂肪酶固定化的磁性纳米Fe_3O_4-SiO_2载体的制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进St?ber法制备出磁性纳米Fe_3O_4-SiO_2复合载体。具体制备流程为:将磁性纳米Fe_3O_4溶胶、正硅酸乙酯(TEOS)与分散剂超声分散混合,使其形成W/O的混合体系,然后将该混合溶液缓慢均匀加入至一定温度的乙醇和氨水混合液中搅拌反应一段时间,洗涤烘干得到磁性纳米Fe_3O_4-SiO_2复合载体。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震动样品磁强仪(VS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别对载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此种方法合成的复合载体Fe_3O_4晶型结构不变、粒径为25~30 nm、包裹厚度3~5 nm、粒径均一、易分散,具有超顺磁性,复合载体的比饱和磁场强度较Fe_3O_4只减弱0.8 emu/g。磁性纳米Fe_3O_4-SiO_2载体固定化脂肪酶催化脂肪反应的酯化率达到了36.78%,能满足酶分子固定化实际使用时对磁性和不同粒径的需求。(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7期)
黄朝凡[4](2019)在《漆酶固定化及对2,4-二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改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酚类化合物(Chlorophenolic compounds,CPs)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漆酶催化反应具有环保性和广谱性,固定化酶技术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漆酶在实际应用中耐受性差、易失活的缺陷。本文研究了有机肥和生物炭固定化漆酶的最优条件、不同状态下漆酶的属性及稳定性,选择2,4-二氯酚(2,4-Dichlorophenol,2,4-DCP)作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不同状态下漆酶对污染土壤的修复,同时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进行生态学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有机肥固定化漆酶和生物炭固定化漆酶最优选择的载体粒径均为30目,加酶量分别为15mL和20mL,吸附时间分别为4h和6h,戊二醛体积分数分别是5%和4%,交联时间分别是6h和4h;主成分分析表明,载体粒径、吸附时间和戊二醛体积分数均对固定化漆酶酶活较为重要。(2)pH、温度和含水率对不同状态下漆酶酶活的影响都差异显着(p<0.05);游离漆酶、有机肥固定化漆酶和生物炭固定化漆酶最适作用的条件:pH依次为5.0、4.0和4.0,温度依次为40°С、40°С和35°С,含水率均为40%;漆酶固定化过程提高了其稳定性,且生物炭固定化漆酶稳定性最好:在50°С或pH=8.0时处理2.5h,生物炭固定化漆酶相对酶活分别为81%和75%,使用6次后,其相对酶活为61%。(3)游离漆酶在土壤中活性损失很快;固定化不影响漆酶降解2,4-二氯酚的途径,但固定化漆酶可以去除土壤中更多的2,4-二氯酚,生物炭固定化漆酶降解率最高,达到了64.4%;生态学评价表明,有机肥载体和生物炭载体可以改良土壤,有机肥载体改良效果总体上更好。(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凯[5](2019)在《基于新材料和新策略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性能的脂肪酶在能源工业、医药工业、精细化学品合成和食品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固定化技术可以有效解决游离酶的很多缺陷。传统的固定化通常是在单种载体上使用单一固定化策略;同时大部分有载体的固定化酶中目标蛋白的含量极低;且将固定化策略与载体形态结构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报道也较少。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分子进行充分的分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离子交换和共价键合协同作用的固定化策略;将叁聚氰胺-戊二醛超支化合物连接在磁性纳米颗粒表面,极大地提高了目标蛋白的载量;将氧化碳纳米管插入磷酸盐纳米花的核心中,获得了结构得到增强的复合材料。将上述得到的固定化酶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验证了其良好催化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摘要如下:1.以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根据BCL分子表面活性氨基酸的分布,结合固定化载体的特征,以提高载体上酶分子活性和载体上蛋白质载量为目的,设计了叁种固定化酶,分别为离子交换和共价键合联合运用的BCL-GEAMNP、修饰了叁聚氰胺-戊二醛树状分子的定向固定化酶BCL-GTAMNP和氧化碳纳米管增强的磷酸盐-BCL复合纳米花。2.以BCL-GEAMNP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各种表征手段测定载体和固定化酶BCL-GEAMNP的各种性质,以确定载体合成和固定化的成功;之后对固定化条件进行优化,在最佳条件下,固定化酶的转酯酶活回收率为147.4%;所得的固定化酶BCL-GEAMNP用于合成生物柴油,以叔丁醇作为最佳反应介质;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后,在最适反应条件下,生物柴油得率在9 h时达到90.2%,12 h达到96.8%;可重复性实验表明BCL-GEAMNP的操作稳定性和催化转酯反应的效率优于仅利用共价键合法合成的固定化酶BCL-GAMNP。3.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各种固定化载体和固定化酶的性质,确定采用一步法合成的载体GTAMNP具有蛋白载量高和合成简便的优势,同时载体合成,修饰和固定化的成功也得到确认;之后在经优化后的最佳的固定化条件下,固定化酶的酯化比酶活和酶活回收率分别为76675.6 U/g-protein和5815.1%;在最适固定化条件下合成的BCL-GTAMNP用于催化1-苯乙醇和乙酸乙烯酯的转酯反应,经反应条件的单因素优化和反应介质的筛选后,转酯反应的转化率和ee_s值分别可达到45.8%和84.3%;而经底物乙酸乙烯酯处理过的固定化酶BCL-GTAMNP,其催化的拆分反应的ee_s值在20 min就能达到98.8%。4.以七种复合纳米材料为研究对象,经FSEM和FT-IR表征确定材料合成和固定化的成功;经固定化后,所有添加了碳纳米管的固定化酶酶活较高,这说明在固定化时采用吸附法得到的固定化酶活效果明显优于只采用结晶沉淀法制备的固定化酶,经氧化碳纳米管增强后,各固定化酶的酯化酶活得到提升。将所有的固定化酶用于拆分1-苯乙醇,反应的ee_s值提高明显。选择拆分效果较好的四种固定化酶作为研究对象,经优化后,效果最好的Cu_3(PO_4)_2/CNT/BCL催化的反应转化率和ee_s值分别为49.6%和98.3%,且它们的可重用性均较好,说明盐结晶沉淀和物理吸附结合的方法制备的固定化酶在非水相催化反应中具有巨大优势。5.为进一步对比不同的固定化酶在非水相催化反应中的优劣,将四种固定化酶BCL-GAMNP、BCL-GEAMNP、BCL-GTAMNP和Cu_3(PO_4)_2/CNT/BCL用于有机相中制备香料添加剂乙酸龙葵酯。经比较后发现,它们的酯化酶活分别较游离酶的提升明显;经反应条件优化,其中BCL-GTAMNP催化反应的转化率可以在20 min内达到99.9%;Cu_3(PO_4)_2/CNT/BCL的可以在10 min内达到99.2%;对固定化酶进行可重用性实验,反应重复8个批次后,转化率几乎未发生改变,BCL-GTAMNP和Cu_3(PO_4)_2/CNT/BCL的效果最佳。说明固定化脂肪酶也可用于乙酸龙葵酯的合成,且相对化学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综上,本研究在对脂肪酶分子进行充分分子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叁种新的固定化策略,分别得到叁种新式固定化脂肪酶,它们结构稳定、酶活高、耐受性好,且分别在合成生物柴油、拆分手性底物和合成乙酸龙葵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有很大的工业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2-01)
韩姝然,卢磊[6](2019)在《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及在漆酶固定化中的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漆酶是一种含铜的多酚氧化酶,其催化效率高,作用底物范围广,在工业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交联酶聚集体(CLEAs)是一种无需载体、无需酶纯化、制备简单、成本低的新型固定化酶方法,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实现酶的重复利用。对交联酶聚体制备过程中影响酶活性的相关因素以及其改进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交联漆酶聚集体在污染物降解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总结,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9年03期)
徐珊[7](2018)在《优化脂肪酶固定化工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酶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制革、环保、织物处理、生物柴油生产等工业领域,但游离的脂肪酶存在稳定性差、易失活、难以回收利用和无法连续化操作等缺点,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若将酶进行固定化后就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些缺点,所以,酶的固定化研究成为了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脂肪酶的固定化工艺和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期达到优化固定化脂肪酶的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载体,乙二醇缩水甘油醚(EGDE)为交联剂,采用包埋交联法固定化脂肪酶,研究具体的固定化工艺条件。优化固定化条件后得到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5%,CMC浓度1.5%,酶液浓度10 mg/m L,溶液p H=7.0,氯化钙浓度5%,以0.02%的EGDE交联固定30 min,由此制备得到酶活约为379.34 U/g的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为50.09%。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 H为8.5,比游离酶增大0.5个单位;最适反应温度为45℃,比游离酶提高5℃;耐热性能变好;且重复使用7次后保持60%左右的相对酶活。(2)比较戊二醛交联固定化酶、EGDE交联固定化酶、不交联的固定化酶的酶活和重复使用率,结果发现戊二醛、EGDE交联固定化酶的酶活,分别是未交联的固定化酶的118.46%、134.00%,戊二醛、EGDE交联、不交联的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酶活分别为初始酶活的47.24%、59.66%、39.42%。(3)以国产环氧树脂LXEP-120为载体共价固定化脂肪酶,优化固定化条件后得到最佳工艺制备条件:选用p H=6.0,浓度为1.0 mol/L的磷酸钾缓冲液,酶质量浓度2mg/m L,载体投放量为5.0 g(酶溶液为4 m L的条件下),固定化温度为22℃,固定化时间为12 h。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回收率为92.79%,酶活约为398.46 U/g。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 H(p H=8.0)没有变化,最适反应温度(45℃)提高5℃,酸碱耐受性、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显着增强。(4)以甘氨酸为阻断试剂,在固定化操作后,封闭环氧树脂上未与酶分子共价连接的环氧基团,研究甘氨酸孵育对环氧树脂固定化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得到,甘氨酸孵育可以显着提高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但对酸碱耐受性和重复使用率的影响不大。最佳孵育条件为选用p H=7.0,浓度为2.5 mol/L的甘氨酸溶液,在25℃、150 r/min条件下孵育24h。(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30)
徐礼生,王梦婷,高贵珍,赵亮,陈红玲[8](2018)在《酶固定化技术及其在γ-谷氨酰转肽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γ-谷氨酰转肽酶是微生物体内一种结构特殊的异源二聚体酶,该酶能够将γ-谷氨酰基转移到其他氨基酸或肽类物质相关基团,它具有特殊的转肽、自转肽和水解叁种催化反应。本研究综述通过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和共价结合法对γ-谷氨酰转肽酶进行固定化。该酶通过定点突变提高活性。它合成γ-谷氨酰基衍生物具有重要工业化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期刊2018年06期)
程立,李思彤,袁其朋[9](2018)在《黑芥子酶固定化在制备莱菔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硫代葡萄糖苷-黑芥子酶体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的抗虫体系.在植物细胞被破碎之后,硫代葡萄糖苷会与内源的黑芥子酶相接触,并被其降解成为可以抗虫的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在近年来还被发现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其中抗癌活性最高的化合物之一就是从中药莱菔子中提取的莱菔素.但是,使用内源性的黑芥子酶酶解硫代葡萄糖苷时,原料中的杂酶会导致大部分底物转化为副产物腈类,不仅导致产量大幅度降低,而且为后续的纯化带来困难.本文开发出了使用纯化并固定化后的黑芥子酶生产莱菔素的工艺,使得底物转化率从10%~30%稳定提高到80%以上,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降低了对提取原料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化学》期刊2018年06期)
马文静[10](2018)在《酪氨酸酚裂解酶固定化与转化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L-酪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及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日化等领域。以苯酚、氨和丙酮酸为底物,利用酪氨酸酚裂解酶(Tyrosine Phenol Lyase,TPL)可催化来生成L-酪氨酸,但目前酶法催化合成的效率仍待加强。固定化细胞技术具有可循环利用菌株、易于制备和分离等优势,结合全细胞催化方法,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酶的活力损失,从而实现高效合成目标产物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了更高效的合成L-酪氨酸,本文以重组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对全细胞催化的转化条件、固定化条件以及底物添加量进行了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固定化细胞催化合成L-酪氨酸过程中底物苯酚、氨、丙酮酸钠的浓度和辅酶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PLP)的浓度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固定化细胞催化过程中,当苯酚浓度为0.08 mol·L~(-1),氯化铵为0.65 mol·L~(-1),丙酮酸钠为0.1 mol·L~(-1),辅酶磷酸吡哆醛的浓度为0.15μmol·L~(-1),反应时间为10 h时L-酪氨酸的总产量达到27.6g·L~(-1)。在反应底物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如曲拉通、吐温-80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比叁种表面活性剂对合成L-酪氨酸的影响,0.1%吐温-80对于L-酪氨酸的总产量有一定促进作用,比不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提高了120%,L-酪氨酸总产量达到31.6 g·L~(-1)。2)考察了几种常见的固定化载体及其浓度、固定化条件等对L-酪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海藻酸钠(4%)与明胶(6%)混合载体为载体,CaCl_2(4%)为成型剂,添加碳酸钙(0.6%)作为辅助剂时,可以改变固定化细胞的稳定性从而提高固定化球的重复使用性,固定化细胞可重复利用9轮次,L-酪氨酸的总量达到62.6 g·L~(-1)。由于磷酸盐会使得固定化细胞破碎和裂解,比较了不同金属离子对固定化球的耐磷酸程度。结果表明这四种金属离子对于固定化球耐磷酸盐程度为铝离子(29)锰离子(29)钙离子(29)镁离子,在硫酸铝的浓度为1%时,固定化细胞可重复利用12轮次,L-酪氨酸的总量达到115.6 g·L~(-1)。3)为了提高底物的转化率,建立了反应体系回用-底物添加策略。对固定化细胞催化合成L-酪氨酸过程中的底物苯酚、丙酮酸钠和氯化铵的添加量进行优化。当苯酚的添加量为40 mmol·L~(-1)、丙酮酸钠的添加量为75 mmol·L~(-1)及氯化铵的添加量为65 mmol·L~(-1)时,固定化细胞可重复利用16轮次,L-酪氨酸的总量为111.6 g·L~(-1),苯酚的转化率为90.7%,但整个转化过程中L-酪氨酸的积累呈上升后缓慢下降再急剧下降的趋势。因此,又对过程中不同轮次中的底物添加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底物在前5轮次保持上述添加量,再改变成苯酚的添加量改为50 mmol·L~(-1)、丙酮酸钠的添加量为35 mmol·L~(-1)及氯化铵的添加量为25 mmol·L~(-1)时,固定化细胞可重复利用17轮次,L-酪氨酸的总量达到132.6 g·L~(-1),苯酚的转化率为87.2%。(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06-01)
酶固定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有的固定化酶技术存在低稳定性、低回收利用率等缺点,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凭借自身独特的性质如特定的主-客体相互作用及限域效应,极大提高了酶的负载率以及限制酶分子的流失,甚至极端环境下仍能维持酶的活性,近年来成为固定化酶载体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酶-MOF复合物的合成策略出发,介绍了利用MOFs载体完成酶固定化包括表面吸附、共价结合、孔道包埋和原位合成这4种方法的优劣势,重点概述了酶-MOF复合物在微反应器构建、级联反应等应用领域的巨大潜力。研究进展表明,有巨大优势的新型MOFs载体将有力促进酶-MOF复合物作为优异的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在多学科领域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酶固定化论文参考文献
[1].李力,王亚平,饶犇,马立新.重组L-谷氨酸氧化酶固定化细胞的制备[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范铮,唐咸昌,张旭,李畅,张国亮.金属有机骨架材料载体用于酶固定化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9
[3].甘露菁,田韩,肖晓欣,彭佳敏,黄海雯.用于脂肪酶固定化的磁性纳米Fe_3O_4-SiO_2载体的制备研究[J].食品科技.2019
[4].黄朝凡.漆酶固定化及对2,4-二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改良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5].李凯.基于新材料和新策略的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
[6].韩姝然,卢磊.交联酶聚集体的制备及在漆酶固定化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9
[7].徐珊.优化脂肪酶固定化工艺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8
[8].徐礼生,王梦婷,高贵珍,赵亮,陈红玲.酶固定化技术及其在γ-谷氨酰转肽酶中的应用[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8
[9].程立,李思彤,袁其朋.黑芥子酶固定化在制备莱菔素中的应用[J].中国科学:化学.2018
[10].马文静.酪氨酸酚裂解酶固定化与转化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