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意境论文_许梦媛,徐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事性意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意境,意象,抒情性,序列,动作,作品,形而上。

叙事性意境论文文献综述

许梦媛,徐雷[1](2016)在《自然·意境·人文——关于电影与建筑的叙事性同构现象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喧闹的电影市场,电影《刺客聂隐娘》诗意般的叙事给观众巨大的感染。电影所具有的这种感染力,在建筑中常常也会出现。电影与建筑都有的这种感染作用,其根源是两者都具备一种共同的基本属性,即叙事性。本文通过对《刺客聂隐娘》和建筑案例叙事手法的比较,对建筑叙事性属性展开研究,抑或建筑创作可以从电影中获取灵感,并在建筑的创作中能实现其终极的价值——人文关怀。(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6年05期)

张同铸[2](2013)在《论中国文学中的“叙事性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强大抒情传统的影响,中国叙事性文学作品常常在展开叙事的同时营造意境,借助于意境画面的延伸和扩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文章将其称为"叙事性意境",认为它的叁个基本要素是"情"、"景"和"事",叁者交融互生并通过动作序列的组合推进叙事,同时又依靠不同动作序列间的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意境的建构。文章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叙事艺术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同铸[3](2011)在《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叙事性意境与抒情性意境的区别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在《宋元戏曲史》中指出:"元剧之最佳处,不在其思想结构,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叙事则如其口出是也。"中国传统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意境描写,将叙述因素融入到景物描写、氛围渲染或者情感抒发之中,在营造意境的同时展开记叙,借助于意境画面的延伸和扩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或由一个特定时空内的故事的讲述过渡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时空内的故事的讲述。这种借助意境来叙述的策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较为流畅,使故事不同场景内情节的衔接和过渡更加自然,也使(本文来源于《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1-11-11)

张同铸[4](2009)在《《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意境"理论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文论范畴之一,深深地沉积在中国文人审美心理结构中。有关它的定义、特征和建构方式的研究一直受到关注。对"意境"做严格的科学意义上的研究应该是从着名学者王国维开始的,随后一度曾出现探讨的热潮。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胡适、闻一多、朱自清、宗白华、李长之,刘任萍、朱光潜、叶鼎彝等当时着名的学者几乎都参加了讨论。(本文来源于《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10-24)

王振军[5](2004)在《意境:叙事性文学的最高旨趣》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作品的形象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粗到精多层次呈现序列,在这一序列中,最低级的语象是二维构成物,较高级的意象是叁维构成物,最高级的意境是四维构成物。把意象运用到叙事性作品可大大拓展研究的空间,但叙事性文学作品也不能忽视对意境的营造,意境应成为叙事性文学的最高旨趣。(本文来源于《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张同铸[6](2004)在《谈谈古典小说中的“叙事性意境”》一文中研究指出动态性意境,指的是传统诗文中叙述成份比较强的那部分篇什的艺术特点(参阅《从几首唐诗看动态性意境》,《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而当我们面对叙述文字繁富和意象连接紧密的小说、戏曲作品时,由于这些作品能够容纳大容量审美意象,因此意境的特点又与动态性意境有所不同,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叙事性意境"。传统的小说理论注重人物、环境、情节叁要素,环境中包括情景,往往也会造成一种氛围,那么这种氛围与"叙事性意境"有何区别?笔者认为在如下两点:(本文来源于《古典文学知识》期刊2004年03期)

张同铸[7](2003)在《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所谓“叙事性意境”是指叙事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形象范畴,指叙事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事紧密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显然,“叙事性意境”并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叙事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叙事文学作品中可能会有意境的叁种形态:一种类似于抒情诗歌意境的移植,一种类似于本文第四部分所论述的“动态性意境”,但这两者只出现在局部的篇章或段落;第叁种则是从叙事性作品本身的艺术特点出发,作为其明确的整体的艺术追求。我们把这第叁种意境才称为“叙事性意境”。总的来说,叙事性意境的主要是通过情感客观化与对应物的寻求来寄托蕴涵作家的情感,是一种间接的传达方式而非直接的传达方式。客观化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环境,场景氛围,也可以是人物形象。当客观化的对象体现为场景氛围、自然环境时。它必须是整体的、自觉的美学追求。它与西方批判现实主义的环境描写区别在于注重发掘“虚化”的情景和具有隐喻特征。抒情意象的创造和叙述语言的含蓄、诗化对叙事性意境的建构也很重要,接下来指出最重要的是小说要想建构叙事性意境,必须通过“活生生的场面”处理好意境建构和故事讲述、人物塑造的关系,抓住“活生生的场面”的艺术描写,才算抓住了叙事性意境的建构。(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3-04-01)

叙事性意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受强大抒情传统的影响,中国叙事性文学作品常常在展开叙事的同时营造意境,借助于意境画面的延伸和扩展来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文章将其称为"叙事性意境",认为它的叁个基本要素是"情"、"景"和"事",叁者交融互生并通过动作序列的组合推进叙事,同时又依靠不同动作序列间的意象唤起读者的想象来完成意境的建构。文章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了其对中国当代叙事艺术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事性意境论文参考文献

[1].许梦媛,徐雷.自然·意境·人文——关于电影与建筑的叙事性同构现象的思考[J].建筑与文化.2016

[2].张同铸.论中国文学中的“叙事性意境”[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C].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

[4].张同铸.《论“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论文梗概[C].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2009

[5].王振军.意境:叙事性文学的最高旨趣[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

[6].张同铸.谈谈古典小说中的“叙事性意境”[J].古典文学知识.2004

[7].张同铸.叙事性意境及其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伊奈恩”电脑打印机设计《孔子圣迹图》屏风河南大学论文(23)河南大学论文(66)河南大学论文(46)河南大学论文(64)

标签:;  ;  ;  ;  ;  ;  ;  

叙事性意境论文_许梦媛,徐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