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韶军:“绝学无忧”之位置及其义涵论文

汪韶军:“绝学无忧”之位置及其义涵论文

[摘 要]“绝学无忧”向属《老子》20章,但明清以来,人们对它的位置开始有了争议,迄今产生过六种不同看法。其中呼声最高的,是划归19章末的做法。但从版本、文法、义理考察,“绝学无忧”都应依传统置于20章章首。把它划归19章末,是砍20章之龙首充作19章之蛇足。“绝学”不是什么都不学,也不是学至于无学。“绝学”是绝所当绝,学所当学,即绝弃俗学,转而做日损的为道工夫。

[关键词]《老子》;“绝学无忧”;位置;义涵

“绝学无忧”向属《老子》20章,但明清以来,它的位置开始成为一个问题,归有光、姚鼐、魏源、易顺鼎等人都就此发表过不同看法。民国时期,胡适、马叙伦、蒋锡昌、高亨、李大防等先生论定它应属19章末,此说在老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马王堆帛书本出土后,由于它们不用分章符,不少学者据其坚持“绝学无忧”归属19章末。郭店楚简本面世后,其分隔符“-”的运用,本可使这一位置问题得到解决,可实际上争议变得更多。按,20章是《老子》中篇幅较长的一章(以帛乙本为例,字数达130字),但在摘抄性质的楚简本中,属本章的文字只有28字:“绝学亡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这28字前后的文字分别出于传世本48章与13章,前后皆有“-”间隔:“……亡为而亡不为-绝学亡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惊……”①楚简本中,“无”多写作“亡”。“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惊”当作“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惊”,此处乃抄手将分章符“-”点错位置,故20章在楚简本中实为29字。部分论证见汪韶军:《〈老子〉“宠辱若惊”章新诠》,《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8期,第87页。有人认为上一分隔符应标在“忧”之后,故“绝学亡忧”当在48章末;有人认为当依传统置于20章首;又因19、20章相接,19章出现了“三绝三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故有很多人主张将其置于19章末。笔者在此先对学界已有观点进行学术梳理,然后分别做出自己的识断,最后讨论此命题的深刻义涵,希望能让学界免除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一、“绝学无忧”的位置问题

(一)不可考

赵建伟先生认为:“绝学无忧”究竟位于何处,已不可考②赵建伟:《郭店楚简〈老子〉校释》,见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71页。。

笔者则以为,讨论“绝学无忧”的位置问题还是有材料支撑的。赵先生的判断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会使它被悬搁起来。

(二)四字独立成章

尹振环先生、李水海先生推测,“绝学无忧”四字应自成一章,比如李先生说:“此句为《老子》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应单独成一章节。《老子》书本来就是语录体式,单独成一章节并不为过。《论语》的《子罕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宪问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卫灵公篇》‘有教无类’等,都是一句一章的。”①李水海:《帛书老子校笺译评》(下),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69页。

图1描述了l=3,p=3的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在源处和经过相位屏滤波后的强度和相位分布.图1(a)、(c)分别表示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在源处和5 000 m处的强度分布,图1(b)表示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在各向异性大气湍流中传播5 000 m的侧视图.图1(d)、(e)分别表示沿z轴每层数据都进行归一化后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在湍流和真空环境中传播5 000 m的侧视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在湍流中传播时强度分布发生明显起伏,并且贝塞尔高斯涡旋光束的光束宽度会在传输一定距离后出现突然增大现象,

我们知道,《老子》五千言,无论是地上流通的传世本,抑或是埋藏在地下的简帛本,都没有一处单句成章的例子。《论语》是《论语》,《老子》是《老子》,两位先生不能从《老子》中找到一条内证,而试图以儒家文献来例证《老子》,这种做法本身是很不合适的。其推测只能说是没有任何版本依据的臆测,不仅说不清“绝学无忧”的位置,还会把对《老子》分章问题的讨论带入歧途。

另外,台湾学者刘荣贤先生提出过“孤句说”:“‘绝学无忧’本身义理已完整,可能原来在《老子》的文本中它就是一孤句,而孤句最需要被整合。”②宁镇疆:《〈老子〉“早期传本”结构及其流变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页注①。宁镇疆先生也认为“绝学无忧”原是零碎词句,只是后来被人就近与其它部分归并。这类说法与尹、李独立成章说相仿,猜测的成分居多,不足为据。

(三)在19章章首

清末易顺鼎提出这一观点:“《文子》引此句在‘绝圣弃智’之上。疑古本如是,盖与三‘绝’字意义相同。今在‘唯之与阿’句上,则意似不属矣。或谓‘绝圣弃智’以下皆以两句足义,此止一句,恐非。不知‘绝学’二字为句,‘无忧’二字为句,惟绝学则无忧,正与‘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一例。‘此三者’疑亦‘此亖者’之误。”③易顺鼎:《读老札记》(卷上),清光绪甲申秋程颂藩署首。此论的形成过程可能是这样的:易氏看到“绝学无忧”,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19章“三绝三弃”,加之《文子》引文貌似提供了佐证,故认为“绝学无忧”当居于19章章首,与“三绝三弃”合为“四绝”,相应地,下文“此三者”当作“此亖(四)者”。

此说同样没有任何版本依据,断不可从(后世唯张默生先生从之)。其一,古人引用文献并无严格的规范,故其引文的作证力量是要打折扣的。易氏提到的那段《文子》引文如下:“多闻数穷,不如守中。绝学无忧,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按之以传世本《老子》,这短短20字,分别出自第5章、第20章、第19章。正如我们不能说“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后紧接“绝学无忧”,我们也不能说“绝学无忧”后紧接“绝圣弃智”。其二,若将“绝学无忧”置于《老子》19章章首,与“三绝三弃”合为“四绝”,则明显与下文“三者”(传世本)、“三言”(出土简帛)相悖。

(四)在19章章末

持此说者甚众,诸如胡适、马叙伦、马一浮、蒋锡昌、高亨、李大防、严灵峰、张舜徽、古棣、杨丙安、高明、黄钊、张松如、牟钟鉴、王垶、郑良树、罗义俊、卢育三、黄瑞云、冯达甫、王强、辛战军、张松辉、黄友敬、任鹏等先生。此说的主要理据,早在民国时期即已被提出:

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较高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可以借助美术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教学《列夫·托尔斯泰》这篇课文时,先拿出向美术老师借来的阿格里巴的石膏像,学生的目光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了,然后我问他们阿格里巴的面部特征是什么?学生看着石膏像,兴趣盎然观察起来,并积极回答。“今天我们看看大文豪托尔斯泰是什么样子的。”自然地导入到课文教学上来,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对课文的学习中了。

此句自文谊求之,应属上章【19章】,乃“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一段文字之总结也。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谓唐张君相《三十家老子注》以“绝学无忧”一句附“绝圣弃知”章末,以“唯之与阿”别为一章,与诸本不同,当从之。后归有光、姚鼐亦以此句属上章,是也。(蒋锡昌)④蒋锡昌:《老子校诂》,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2-123页。本文【】内文字皆为笔者随文附注,不另说明。

案“绝学无忧”句,断不能割归下章【20章】。盖“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三句,是承上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句。“见素抱朴”,承“绝仁”二句;“少私寡欲”,承“绝巧”二句;“绝学无忧”,承“绝圣”二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句,是统括上文;“故令有所属”句,是启下文。脉络分明,毫无疑义。(李大防)⑤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77页。

就“绝学无忧”与20章的关系而言,否认传统观点的理由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认为“绝学无忧”在20章章首显得非常突兀,二是认为它与20章文义无涉。为便于在经文脉络中进行义理分析,兹录王弼本19章、20章全文如下:

此句应属本章【19章】。请列三证。“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相同,若置在下章,为一孤立无依之句,其证一也。足属朴欲忧为韵。(足属朴欲在古韵侯部,忧在古韵幽部,二部往往通谐。)若置在下章,于韵不谐,其证二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文意一贯。若置在下章,则其文意远不相关,其证三也。《老子》分章,多有戾踳,决非原书之旧。(高亨)⑥高亨:《老子正诂》,上海:开明书店1943年版,第44-45页。

最后考察所谓的《老子》行文通例。它表面上看似形式结构,实质则是从文义角度总结出来的。任鹏先生认为18、19本为一章,这一点为笔者所认同。传世本17、18两章,楚简本就合为一章;汉简本则并17、18、19为一章,南宋邵若愚、元代吴澄、明代朱得之、清代魏源、民国时期缪尔纾亦通三章为一。这三章的确衔接得很紧密。但是,任先生认为“绝学无忧”应在19章末尾,称如此方符合A-B-C||a-b-c a"-b"-c"的行文通例,这一论断是有问题的。应该说,任先生总结出的这个结构与他说的三个层次存在着出入,两者在语义上并无严格的对应关系。

清代魏源即已明确反对将“绝学无忧”置于19章末尾。笔者亦反对此说,以下对其论据详加辩驳。首先从版本角度看,虽然唐代可能有将“绝学无忧”置于19章末的版本,但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所有传世本(包括晁公武提到的唐明皇注本),“绝学无忧”无一例外地在20章。出土四本中,帛书两本虽无分章符,但不能把这当成将“绝学无忧”划归19章的理由。在楚简本中,19章位于甲组第1、2支简,属20章的28字则在乙组第4、5支简,两章没有连抄;而且楚简本在“少私寡欲”后缀以墨钉“■”,表明19章已在此结束。北大汉简本“绝学无忧”则另起一简,其前有“●”表分章。这些现象彻底斩断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与“绝学无忧”在同章内相连接的可能性。

19章是就如何为政发表看法。三绝三弃很大程度上是在宣说“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其逻辑是,君绝弃……,便会收到“民……”的社会效益②汪韶军:《〈老子〉“三绝三弃”辨正》,《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8期,第61-67页。。然三绝三弃只是破,故犹有不足,紧接着便推出了强本固基的办法:“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以使生命获得归属。可以说,全章并未论及“学”的问题。

再看句法。笔者猜测,很多学者可能是潜意识中追求文本的整齐,觉得“绝学无忧”与19章“三绝三弃”句式上非常相似,又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同为整齐的四字句,所以认为“绝学无忧”应属19章。但实际上,“绝学无忧”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句法不一,不能成为并列成分。“见素”与“抱朴”,“少私”与“寡欲”不仅是并列关系,而且是同义的;“绝学”与“无忧”则是因果关系(“绝学”则“无忧”,“绝学”故“无忧”),乃前后从属句式。“无忧”之“无”意为没有、不存在,而非去除。老子认为,“绝学”不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损失,因而不足挂怀;我们不能像有些学者那样将“无忧”释为“绝止其多思深虑之心”④辛战军《:老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75页。。

笔者以为,“-”的意义诚然存在不同可能性,但此处作为分章符的可能性最大。聂先生突出其它可能性,以否认作为分章符的可能性,违背了他自己强调多种可能性并存的初衷。另从文义上判断,48章楚简本至“亡为而亡不为”已是一个停顿,而它本后面还有“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若“绝学亡忧”果真紧跟“亡为而亡不为”,则它本多出的文字置于何处?更重要的是,48章只是以比兴的手法蜻蜓点水般地提了一下“为学者日益”,其下讨论的全是“为道”“无为”;或者说,48章是为了讨论“为道”而附带性地由“为学”引入,其重点不在“为学”,所以后面不应再回到“学”的问题上来,由此可证“绝学亡忧”不可能在48章。

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公认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刺激抑郁模型,造模 35 d 后,模型组大鼠糖水消耗量、穿越格子数和直立次数均明显减少,表明造模成功;氟西汀治疗组大鼠糖水消耗量、穿越格子数和直立次数均明显增加,表明氟西汀可以改善该造模方法造成的快感丧失和精神运动衰减等抑郁状态。采用 UPLC-MS/MS 法测定大鼠脑脊液中的 5-羟色胺及其代谢产物 5-HIAA 的水平,结果表明氟西汀可以增加抑郁模型大鼠脑脊液中 5-羟色胺的含量、降低 5-HIAA 的含量,表明氟西汀可以通过调节脑内 5-羟色胺和 5-HIAA 的水平达到抗抑郁的作用,与既往报道[11]一致。

这类观点至今仍不绝于耳,其论据大抵可概括为以下四条:其一,有唐人本“绝学无忧”就在19章末尾。其二,从韵读看,认为《老子》是韵文,“绝学无忧”在19章末尾谐韵,置于20章则否。其三,从句法与文义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句法相同,文意一贯。其四,又据当代学者任鹏先生考察,《老子》有一种稳定的文风,即章内存在前后呼应的行文格式,比如A-B-C||a-b-c a"-b"-c "。任先生认为,18、19章应合为一章,由“大道废,有仁义。慧知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A-B-C,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b-c ,决定了19章末尾必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a"-b"-c";若无“绝学无忧”,便是缺了c",不符合《老子》自身的行文通例①任鹏《:〈老子〉“绝学无忧”句位置浅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154-157页。。

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五)在48章章末

这是楚简本面世后出现的新说法,持此见者为郭沂、高定彝、侯才、聂中庆、陈锡勇、汪涛、汉学家谭朴森(Paul M.Thompson )等先生,比如聂先生斩钉截铁地说:“‘绝学无忧’是对上文【48章】的总结语,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因果联系,将其附于‘无为而无不为’之后当是无可疑义、顺理成章的。”⑤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8页。此说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即如何解释楚简本“绝学亡忧”前被视为分章符的“-”?聂先生就此辩解道:“短横是读者阅读文献时在文本上所作的标记,蕴涵着读者对文献的主观解读,属主观标识系统。这一点从短横兼表重文、缺文、句读、区分意义段落等作用可充分体现出来。既然短横是读者的主观标记,那么此符号之意义指向便不具有客观性和唯一性。”①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第259页。很明显,此论的目的在于否认“-”为分章符。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针对时代课题,揭示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六)在20章章首

这是传统看法,但受第四种观点的影响,当初曾有不少学者放弃这一传统看法。楚简本面世后,这些学者中的一部分又重拾传统看法,但还有个别学者处于摇摆不定中,而周耿、陈徽、白豪等先生曾专门著文论证这一观点。

笔者认同传统看法,首先是出于对《老子》地上地下诸版本的尊重。“绝学无忧”原来就在20章章首,我们所能见到的所有传世本都如此。出土四本中,帛书两本不用分章符,但楚简本、汉简本都通过分章符将“绝学无忧”划归20章,足见传世本分章无误。

Intelligrate公司是一家集设计、制造、安装的专业仓储物流解决方案提供商,其旗下产品包括输送机、分拣系统、码垛机、机器人等,霍尼韦尔(Honeywell)在2016年将其并入自己麾下,希望能够利用Intelligrate的产品组合与霍尼韦尔(Honeywell)的扫描、移动计算机和语音智能相结合,从而补充和完善自身产品网络。

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本文所研究的排泥管线爬坡管段流体域物理模型见图1。上部水平段为橡胶自浮管,自浮管与一段半自浮管(弯头1)相连过度到水下,半自浮管与波纹管(弯头1与弯头2连接段及弯头2均为波纹管)连接构成爬坡管,爬坡管弯头2与沉于海底的金属沉管相连接,各部分具体参数见表1。当爬坡高度h变化时,弯头1和弯头2发生弯曲,弯头曲率半径改变;连接段直管长度不变,倾斜角度随之改变。

次看韵读。周耿等人曾质疑:“不知高亨先生此四字归侯部,依据是什么。而唐作藩先生《上古音手册》、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皆把‘足’‘属’‘朴’‘欲’归为屋部字。‘忧’是幽部字,侯部字与幽部字同为阳声韵,相通例子多一些,但是屋部字和幽部字,相隔相对较远,相通的例子就很少了。所以,这种观点还是有待商榷的。”②周耿,罗琴《:“绝学无忧”所属章节考》,见王博主编《:哲学门》(总第二十九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笔者以为,这一质疑是有道理的,“忧”与“足”“属”“朴”“欲”并非“往往通谐”。不过又有论者提出 :“‘盗贼无有’与‘绝学无忧’这两句中,‘有’和‘忧’相合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如果以‘少私寡欲’作为此章结句,那就根本无韵可言。”③张青玄《:小议“绝学无忧”》,见詹石窗主编:《老子学刊》(第6辑),武汉:长江出版社2015年版,第63页。此论是认为19章末尾需有“绝学无忧”,以便与前文“盗贼无有”遥相合韵,否则《老子》将不成其为韵文。对于这类“遥韵说”,笔者以为,“足”“属”“朴”“欲”读来已朗朗上口,我们没有理由再要求“绝学无忧”与“盗贼无有”遥相合韵。

20章则是围绕“绝学”展开。章首“绝学无忧”单句突起,这种写法在《老子》中并不陌生,它如7章“天长地久”、8章“上善若水”、13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23章“希言自然”、50章“出生入死”、80章“小国寡民”,都是章首单句突起,然后进一步展开,故“突兀”一说不能成立。“绝学无忧”与章末“而贵食母”遥相呼应,中间是“我”与“众人”“俗人”的多番对比,而唯阿、善恶亦可纳入“绝学”范围之内。孙以楷先生曾指出:“本章以‘绝学无忧’一句带出下面一大段对世俗之学的相对价值观的批判,最后以‘贵食母’总结。前后文字呼应,浑然一体,故不应该把‘绝学无忧’提作上章尾句。”③孙以楷:《老子通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陈徽先生亦做过语义分析,其结论是:“‘绝学无忧’不仅与本章前两句‘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之说相关联;而且,……‘绝学’与否也造就了‘我’(喻得道者)与‘众人’(或‘俗人’)的根本不同。”④陈徽:《再论〈老子〉“绝学无忧”句的章属问题》,《西部学刊》2014年第8期,第45页。事实的确如此,“绝学无忧”在20章,并非像高亨先生说的那样“孤立无依”“文意远不相关”。本章可以说是一篇“愚人颂”,老子将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的“愚”“昏”“闷”“顽”“鄙”等貌似有着负面意味的字眼揽到自己身上,而“愚”就与“绝学”相关。

综上,19、20章有着不同的主题,19章言治国,20章言修己。古之学者为己,“学”的问题正与修己相关。将“绝学无忧”划入19章,实则是砍20章之龙首充作19章之蛇足。

二、何谓“绝学”?

邹安华、邓球柏、邓各泉几位先生将楚简本“ ”释读为“绝”的反面——“继”,大误;苏南先生将“绝学”释为卓绝独到之学,亦谬甚。笔者以为,此处“ ”只能释读为“绝”,其意义也只能是绝弃。另外,我们必须对“学”做出具体界定,不可笼统地说老子要绝学,不可错会老子提出“绝学”的真正用意。

(一)“绝学”不是什么都不学

“绝学”的字面义涵是将“学”绝弃掉,所以不求甚解者就会误解为根本不学,而懒惰成性者则欣喜地假“绝学”为自己开脱。就连西汉名儒杨雄,也未能推原“绝学”深意,以为人若不学,则虽可无忧,终如禽兽。而倾心于道家思想的严复先生,也把“绝学无忧”讥讽为鸵鸟埋沙:“绝学固无忧,顾其忧非真无也;处忧不知,则其心等于无耳。非洲鸵鸟之被逐而无复之也,则埋其头目于沙,以不见害己者为无害。老氏绝学之道,岂异此乎?”①王栻主编:《严复集》(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82页。严氏是认为,人不能无学,不学则有忧,而老氏称绝学可无忧,此与鸵鸟埋沙无异。可见,严氏也是把“绝学”理解成什么都不学,才有此论。

黄鼠狼窜到了男知青这边,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到了黄鼠狼身上,没有人再搭理赵天亮,他这才从麻袋底下钻出来,大大地喘了几口气。还没等他定下神来,哨声从仓库外传了进来。

老子当然不是怂恿我们完全束书不读,或者什么文化知识都不学,把自己变成白痴。明代王一清便指出:“绝学者非不学也,……吾见今人块然一物,蠢尔无知,遽云绝学无忧,而言不必用心于学问,此辈正如盲人骑瞎马,欲之东而往西,欲往南而走北。”“②王一清:《道德经释辞》,清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绝学”与“无知”相关联,正如我们不能把“无知”笼统地说成反知识,我们也不能把“绝学”曲解成什么都不学。正因为“绝学”不是什么都不学,所以道家一方面可以主张“绝学”,一方面又“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赞庄子)。至于把“绝学”说成愚民政策,那更是对老子思想的歪曲。而日本学者服部拱居然断言道:“始皇烧书坑儒,胚胎于此。”③服部拱:《老子说》,见严灵峰辑:《无求备斋老子集成续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72年版。像这样在暴秦焚书坑儒与“绝学无忧”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真乃厚诬老子。实则老子所谓“绝”,只是自己不去学而已,并非要通过行政手段把已有的绝灭掉。

(二)“绝学”不是学至于无学

若当初不学,则亦无所谓绝,于是有学者将“绝学”释为学至于无学,比如刘笑敢先生说:“从‘不学’到‘饱学’,再到‘绝学’,这种绝学是否定之否定,是对一般人的学的超越,即经过了学之后的绝学,而不是无知无识的‘不学’。”④刘笑敢:《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1页。笔者以为,这么解释还是不够准确,因为它容易使人误以为仍旧要学众人所学,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来次否定而已。

(三)“绝学”是绝弃俗学

我们知道,儒家劝学,道家则绝学,两家对“学”的态度恰相反对。儒家有重学重教的传统,《论语》劈头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要“谨庠序之教”,《荀子》开篇是《劝学》。但儒家所谓的学,主要不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君子不器”),而是学做人(修身进德)。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儒家心目中的“道”指仁义之道、先王之道,“学以致其道”是儒家关于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的最明确表述。

正如儒家所谓的“学”有特定内容,老子所要绝弃的“学”也是有所特指的。从20章“我”与“众人”的六七次对比来看,我们可以说,老子所要绝弃的“学”指俗学、俗人那一套,古今很多注老解老者都指出过这一点。那么,“俗学”的外延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它既包括世俗价值观,也包括《周礼》以来“六德”教化传统的教学内容(知、仁、圣、义、忠、和)。何以言之?《老子》12章“去彼取此”针对声色欲求,38章“去彼取此”则针对仁义礼。换言之,恶自然不学,但世人心目中的“善”也不屑学。再以庄子为例,《庄子·缮性》就提出了“俗学”的概念:“缮性于俗俗学【疑衍一‘俗’字】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这里是说,学的目的是复初,但以日益为特征的俗学却南辕北辙,越学偏离越远。庄子在悲叹世人惑于荣利的同时,也批评仁人用仁义礼来强人从己。“臧”与“榖”都含有“善”的意思,《庄子·骈拇》故意用它们代表两种比较普遍的价值观:一者挟策读书,一者博塞以游,结果俱亡其羊。“羊”象征着生命。这则寓言意图说明,“臧”与“榖”都不是庄子心目中的善;在他看来,世人之“穀”是恶,儒家之“臧”也是一种恶。此篇末尾“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为仁义之操,而下不敢为淫僻之行也”,正是“善”、恶俱不为。对此,北宋吕惠卿颇有会心:“上绝弃乎圣智仁义之善,下绝弃乎巧利之恶,不以累其心,则绝学矣。”①吕惠卿:《道德真经传》,见《道藏》(第12册),北京:文物出版社等1988年版,第156页。对于世俗价值观,儒家也多有批评,在这方面道家与儒家的价值取向有所重合。但对于仁义礼,两家的态度可就大相径庭。儒家将其视若终极真理、身家性命,道家则鄙其为糟粕。《庄子·田子方》:“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吾所学者直土埂耳!”

薄守生、董照辉(2007)在考察了生态语言学的一些研究之后,从语言多样化、濒危语言、国家发展模式、普通话推广、不可知论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金志茹等(2009)综合国内网络语言的发展现状,分析国外关于网络语言的政策和措施,提出对待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沈艺虹(2004)、孙辉(2010)从网络语言规范化角度对相关语言政策进行了论述。

(四)“绝学”即“为道”

世俗之学是做加法,老子“绝学”是做减法。明代德清就指出:“然虽圣人绝学,不是瞢然无知,其实未尝不学也。但世俗以增长知见、日益智巧、驰骋物欲以为学,圣人以泯绝知见、忘情去智、远物离欲以为学耳。”②憨山德清:《道德经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2页。“泯绝”等否定词所表达的,正是损的工夫。同时亦可看出,“绝学”不是不学,只是所学与世人不同而已。

若继受取得说成立,依其定义必须从他人处通过让渡取得权利,这里所指的他人,只能是善意取得关系人中的原权利人或无权处分人,权利只能从原权利人或无权处分人处让渡。

这加减法让我们想到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做减法的“绝学”,其实就是“为道”,所以“绝学”是绝所当绝,学所当学。明代王道指出:“圣人乃曰‘绝学无忧’,是岂莽莽荡荡,果无所用其心也哉?盖所绝者世俗之学,而所贵者食母之学也。”③王道:《老子億》(卷上),明万历三十七年朱延禧刊王文定公遗书本。“食母”乃老子以生养之母比况大道。20章章首“绝学无忧”,与章末“而贵食母”相互映发。起笔即劝绝学,末句才点明绝学所以无忧,不是因为不学,而是因为贵道。绝学之旨至此得以完整。清末民初杨增新亦曾精辟地指出:“非学之可忧,而学非所学之可忧也。世之人以学为学,不以道为学,与学日近,即与道日远,不如无学之为愈也。”④杨增新:《补过斋读〈老子〉日记》(卷2),民国十五年刊本。

On the Place of the Phrase“Reject the Teaching of the Young,and Thereby Suffer No Distress”and Its Connotations

WANG Shao⁃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The phrase“reject the teaching of the young,and thereby suffer no distress”(jue xue wu you)comes in stanza20,Laozi,which,however,leads to some disputes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Up till now,six kinds of different viewpoints have been advocated in terms of the place of this phrase in the book,among which the most influential one is to classify that into the end of stanza19.However,the investigation into the editions,the writing styles and the argumentation confirms that this phrase should be placed at the beginning of stanza20 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compared with its redundant place at the end of stanza 19.“jue xue”neither means to learn nothing,nor to learn till nothing can be learnt.In contrast,it means to banish what should be banished and learn what should be learned.To put it more clearly,it means to banish secular learning and make efforts in trans⁃forming what diminishes daily into the Dao.

Key words:Laozi;“jue xue wu you”;place;meaning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章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9)02-0118-06

[收稿日期]2018-11-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FZX004)

[作者简介]汪韶军(1973-),男,浙江淳安人,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从事老庄哲学、魏晋玄学、禅宗、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等研究。

[责任编辑:林漫宙]

标签:;  ;  ;  ;  ;  ;  ;  ;  ;  ;  ;  ;  ;  

汪韶军:“绝学无忧”之位置及其义涵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