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表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表型,特性,致病性,青藏高原,形态学,耐药性,种质。
表型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照,张军云,钱遵姚,张钟,张建康[1](2019)在《洋桔梗不同品种表型特征和生长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9个不同品种的洋桔梗为试材,通过对其生长特性进行跟踪观察,并利用SPSS 21软件,对植株株高、茎、叶片、花的主要形态学指标及生长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9个洋桔梗品种不同的表型特征和生长特性,以期为洋桔梗品种的鉴定和评价奠定基础,为品种推广及扩大生产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洋桔梗不同品种类型在株高、叶片形态及花形态上差异显着,不同品种的生长、开花动态相似。洋桔梗不同品种类型间具有丰富的表型多样性,其中种苗质量、株高、茎粗、花质量、花朵数、花蕾数、花径是评价洋桔梗品种的潜在重要指标。(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9年23期)
周鹏,顾琼楠,黄俊斌,郑露[2](2019)在《希金斯刺盘孢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筛选及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希金斯刺盘孢菌株Ch-1为供试野生型菌株,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获得含2 000个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筛选菌落生长异常或致病缺陷突变体,分析致病缺陷突变体的T-DNA插入拷贝数和位点。结果显示,筛选到14株菌落异常突变体,包括2株生长缓慢突变体Ch-1-E393和Ch-1-C135、12株菌落形态异常突变体(包括色素异常、菌落扇变或菌丝坍塌现象),另外筛选到1株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接种拟南芥后,叶片发病明显减弱,且未产生水渍状病斑。显微观察发现该突变体分生孢子在叶片上仅能产生少量初生菌丝,不能正常形成次生菌丝。Southern杂交显示,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为T-DNA双拷贝插入;通过Inverse-PCR法获得插入T-DNA的侧翼序列,明确该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分别为假定蛋白(Ch063_10682)和RNA加工蛋白FCF1(CH063_10671)编码区。(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莹[3](2019)在《砂生槐群体遗传特性与代表群体表型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是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特有的多年生豆科矮灌木,具有无可替代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一些研究发现,在雅鲁藏布江流域不同海拔生长的砂生槐群体在表型上有明显的差异,但对这些差异群体的遗传学研究却很少。对不同砂生槐天然群体进行遗传特性研究,了解不同地区砂生槐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及其形成的驱动因素和群体的扩展方向和方式,评价具有代表性的群体的表型特性,对于砂生槐的开发、利用以及后续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基因分型测序技术(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来自不同地理位置的15个群体的225个个体进行了简化基因组测序,平均每个个体得到了大小为2,828.95 M的序列,鉴定出了2,394,53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通过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系统发育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了解了每个群体以及亚群的遗传特性。为了探究不同亚群的表型性状和遗传特性之间的关联、选择出具有沙化治理及引种潜力优势群体,研究选取了3个代表性群体(Pop 1、Pop 7和Pop 15),并对这3个代表性群体做了以下表型性状研究:测定了5个种实性状指标和7个萌发性状指标,并对这些指标进行多重比较以评价不同亚群的种实质量和萌发能力;设置了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测定了不同胁迫下这3个代表群体的幼苗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叶绿素荧光指标和光合指标,用隶属函数法对3个群体进行了抗旱性评价。本研究已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15个天然群体可划分为高海拔日喀则亚群、拉萨与山南混合亚群、低海拔林芝亚群和林芝工布江达亚群4个亚群。2.日喀则的海拔最高,位于雅鲁藏布江上游,6个群体彼此之间的基因流大,遗传分化程度很小。位于山南的Pop 7与拉萨的Pop 8处在日喀则亚群和拉萨与山南混合亚群之间,与这两个亚群的遗传交流广泛,拥有这两个亚群的遗传信息。林芝亚群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下游,与其他亚群的遗传距离最远,群体间分化水平高。3.雅鲁藏布江流域砂生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海拔呈正相关与经度呈负相关,遗传多样性自林芝向日喀则沿海拔梯度升高而升高,但中部有2个群体(Pop 7和Pop 8)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突出。4.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关系等与环境因素的综合分析发现,风沙导致的种子流是砂生槐群体扩散的一种重要的驱动力。5.中、高海拔地区的砂生槐代表群体Pop 7和Pop 1在种实质量、萌发能力和抗旱能力上均优于低海拔林芝群体Pop 15。在轻度干旱时,日喀则群体Pop 1抗旱能力最强,重度干旱时,山南群体Pop 7抗旱能力最强,具有较高的沙化治理和引种潜力。6.砂生槐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表观适应性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一致性,即遗传多样性高的群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因此,对中、高海拔地区砂生槐的利用和开发应根据其生物特性进行综合考虑,而林芝地区的砂生槐群体应人为加强保护。(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范震宇,杨静远,杨晓杰,焦德志,刘林馨[4](2019)在《扎龙湿地两种表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形态学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比较芦苇不同生长发育性状,本研究利用显微及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普通芦苇和铁秆芦苇的形态结构特征。二者株高、叶宽、叶长和茎粗指标差异均不显着(p>0.05);植株鲜重、干重、叶表皮气孔数、气孔长径和气孔宽径指标二者差异极显着(p<0.01),茎厚壁组织厚度和维管束直径差异极显着(p<0.01),薄壁组织厚度差异不显着(p>0.05)。种子形态指标差异均极显着(p<0.01),铁秆芦苇种子的长、宽更长及千粒重更大。结果表明铁秆芦苇是芦苇的一种新的生态型,为优异的芦苇种质资源。本研究为筛选优质的芦苇种质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9期)
南吉斌,陈柏舟,林玲,赵玉文[5](2019)在《青藏高原沙棘属植物种实表型多样性和发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沙棘属植物云南沙棘、江孜沙棘和肋果沙棘各采集点种实表型性状、种子发芽特性及其相关性,通过测定果实的鲜果长、宽、干果长、宽、果实含水量和种子的长度、宽度、长宽比、百粒重、种子含水量等表型性状,以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发芽特性,并比较浸种时间(12,24,48h)和培养温度(20,25,30℃)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沙棘属3种植物各采集点种实表型性状和种子发芽特性存在显着差异;浸种24h,30℃发芽条件下,青藏高原沙棘属3个种9个采集地点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存在显着差异,其中类乌齐县肋果沙棘发芽率(95.68%)最高,白朗县江孜沙棘(86.00%)最低;温度设定在20~30℃之间,3种沙棘植物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差异显着;浸种时间12~48h时,沙棘属植物种子发芽率差异显着;浸种24h,在温度25℃和30℃条件下,沙棘属植物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最高;种子发芽势与种子发芽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鲜果宽呈极显着负相关,发芽指数与鲜果宽呈极显着负相关,种子百粒重与鲜果长、种子宽呈极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种子》期刊2019年01期)
吕蓓丽,王海燕,张婷婷[6](2018)在《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伴先兆流产相关中医证型及各自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发生先兆流产的相关中医证型及各自特性。方法:收集198例PCOS伴先兆流产患者,归纳不同西医表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两者各自特性及之间的对应联系。结果:经典型PCOS患者中肾虚血瘀型居多(P<0.05);肾虚痰湿型可能是非高雄型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型(P<0.05)。在35~42岁年龄组中肾虚血瘀型相对居多(P<0.05)。非高雄型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高于经典型患者(P<0.05);3种中医证型的BMI和WHR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肾虚痰湿型>肾虚血瘀型>肝郁血热型。随着自然流产次数的上升,肾虚血瘀型所占的比例有上升的趋势。与经典型患者比较,非高雄型患者更易发生胰岛素抵抗(P<0.01);3种中医证型的糖代谢水平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肾虚痰湿型>肾虚血瘀型>肝郁血热型(P<0.05)。结论:不同表型PCOS伴先兆流产与不同中医证型有着密切相关性,且这两种分型与患者年龄、BMI、WHR、自然流产史及糖代谢特点均有一定的联系。(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高玉斌,赵格,邹明,王君玮[7](2018)在《不同地区动物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特性与表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了解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状况,减轻大肠杆菌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的危害,对不同时间国内外报道的动物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毒力、血清型、耐药性和基因型等方面的比较,对比分析大肠杆菌分子特性和表型差异,从而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控制提供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8年09期)
陈容娟,刘妍,李晓东,杜凤霞,思兰兰[8](2018)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双重耐药HBV株临床检出特点与表型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和阿德福韦酯(adefovir,ADV)双重耐药HBV株临床检出特点和表型特性,为临床优化抗病毒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6 553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样本中HBV反转录酶区与LAM和ADV耐药相关的突变类型及频率,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20个克隆/样本)对双重耐药HBV株进行鉴定,采用表型耐药方法分析强效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对双重耐药HBV的抑制效果。结果 26 553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样本中,LAM/ADV双重耐药HBV突变株的检出率为0.6%(147/26 553),主要突变类型为rt L180M+A181V+M204V(65.3%)和rt A181V+M204I(10.2%)。多数患者经历了LAM→ADV(40.8%)或LAM→ADV→ETV(38.8%)单药序贯/联合治疗,平均抗病毒时间为63个月。其中2例代表性LAM和ADV双重耐药患者的动态血清样本克隆结果显示,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ADV联合挽救治疗期间,随着获得完全病毒学应答后维持时间的延长,病毒准种池中LAM/ADV双重耐药株逐渐消失,病毒株以单一NAs耐药株或野生株为主。体外表型结果显示,各种双重耐药HBV突变株的体外复制力均低于野生株,ETV+ADV联合、替诺福韦酯(tenofovir,TDF)单独或TDF+ETV联合可有效抑制野生株复制(抑制率为98.5%~99.5%),而对各种LAM/ADV双重耐药突变株的抑制率分别为80.6%~92.5%、86.1%~97.9%和89.2%~97.5%。结论长期LAM和ADV单一序贯治疗可促进LAM/ADV双重耐药HBV发生,ETV+ADV联合、TDF单独或TDF+ETV联合均可有效抑制LAM/ADV双重耐药HBV复制,而基于TDF的挽救治疗效果更佳。(本文来源于《传染病信息》期刊2018年03期)
刘倩倩[9](2018)在《蜕膜CXCR6~(+/-)单核—巨噬细胞在人早孕期母胎界面的表型与功能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正常早孕期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妇女蜕膜局部CXCR6~(+/-)的单核-巨噬细胞所占比例及其表型差异,进一步探讨CXCR6~(+/-)单核-巨噬细胞在妊娠过程中的功能特性。方法:(1)收集正常早孕期(40例)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20例)妇女的蜕膜组织,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法分离蜕膜免疫细胞群(DICS);(2)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正常早孕组及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蜕膜免疫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dMΦ)所占比例的差异;(3)采用FCM对比分析CXCR6~(+/-)在两组妇女dMΦ的表达;(4)采用FCM对比分析M1型巨噬细胞主要表面分子CD80和M2型巨噬细胞主要表面分子CD206在两组妇女dMΦ的表达;(5)采用FCM对比分析两组妇女dMΦ中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及抑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结果:(1)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方法成功地分离了蜕膜免疫细胞群;(2)FCM结果示:正常早孕组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蜕膜免疫细胞中dMΦ所占比例约为10%(P>0.05),差异不具有显着性;(3)正常早孕组CXCR6~+在dMΦ的表达率为(40.0±1.90)%,而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表达率为(31.22±2.38)%,二者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5);(4)与正常早孕组相比,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中CD206的表达显着降低,且CD206在CXCR6~+的dMΦ表达都显著高于CXCR6~-的dMΦ;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中CD80的表达显着增高,且CD80在CXCR6~-的dMΦ的表达显著增高而CXCR6~+的dMΦ表达则无显著差异。(5)与正常早孕组相比,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组中蜕膜巨噬细胞中IL-10的表达显着降低,IL-4、TNF-a在两组中的表达则无显着差异性;两组中IL-4、IL-10在CXCR6~+的dMΦ中的表达都显著高于CXCR6~-的dMΦ。早孕组中,TNF-a在CXCR6~+的dMΦ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XCR6~-的dMΦ;自然流产组中,TNF-a在CXCR6~-的dMΦ中的表达显著高于CXCR6~+的dMΦ。结论:蜕膜CXCR6+的单核巨噬细胞在正常早孕期妇女的蜕膜局部显着富集,同时具有独特的表型与功能特性。为不明原因自然流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8-05-11)
杜会聪[10](2018)在《浙江省野生蜡梅表型多样性及种实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Linn.)Link)是中国特有的蜡梅科蜡梅属的落叶丛生灌木,冬季开花,色、香、形俱佳,在冬季城市绿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浙江省野生蜡梅种群是华东地区的主要分布点,当前正面临严重的资源流失,有必要对蜡梅野生种质资源的生境、资源状况及表型多样性进行研究,并进行保护和引种栽培。本研究以浙江省野生蜡梅为研究对象,对其资源状况、表型多样性、种实萌发特性以及幼苗光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浙江省蜡梅野生种群的群落结构稳定,大多处于壮龄期,蜡梅是该群落灌木层中的优势种。浙江省野生蜡梅种质资源的特点包括:花中被片为金黄色、长披针形,先端尖边缘内卷,内被片颜色由浅红色到深褐色,呈条纹状或片状分布。花、果实表型变异丰富,有少量宿存果实,花期较晚,1月中旬进入始花期,盛花期为2月上旬至3月初,3月中旬为落花盛期,7月上旬果实成熟。表型变异的研究显示:浙江省野生蜡梅的19个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存在丰富的变异。蜡梅表型性状中除内被片数和雄蕊长度外,其余性状在种群间均存在极显着的差异。各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58%,其中单果种子数变异系数最大为45.23%,种子宽度最小为7.30%。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是40.36%(0.11%-89.62%),种群内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种群内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相关性分析显示花冠直径、花冠内径、筒深、中被片长、雄蕊数、果实长度、叶子长度、种子长度、单果种子数以及果实质量这10个性状间存在极显着相关关系。各性状与土壤养分因子中土壤酸度的关联度最大。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与蜡梅的花、果实和叶的长度相关的性状是导致蜡梅表型变异的主要因素。浙江省野生蜡梅种子的千粒重约为396.98 g,生活力约为91%。有吸水性障碍的坚硬种皮和萌发抑制物使种子最高发芽率不能达到种子批活力的数值,并影响了其出苗整齐度。种子经过刺破种皮后浸水处理能改善种子结构,有利于种子萌发。浙江省蜡梅野生种群中实生苗较少,通过盆栽试验,探究土壤干旱胁迫对一年生的蜡梅实生苗光合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蜡梅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蜡梅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在中度、重度干旱胁迫下显着下降,胞间CO2浓度在轻度胁迫和中度胁迫下显着低于对照,重度胁迫下与对照差异不显着;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在胁迫下呈上升趋势;蜡梅幼苗对干旱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重度胁迫会对其造成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18-04-01)
表型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希金斯刺盘孢菌株Ch-1为供试野生型菌株,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获得含2 000个转化子的T-DNA插入突变体库,筛选菌落生长异常或致病缺陷突变体,分析致病缺陷突变体的T-DNA插入拷贝数和位点。结果显示,筛选到14株菌落异常突变体,包括2株生长缓慢突变体Ch-1-E393和Ch-1-C135、12株菌落形态异常突变体(包括色素异常、菌落扇变或菌丝坍塌现象),另外筛选到1株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接种拟南芥后,叶片发病明显减弱,且未产生水渍状病斑。显微观察发现该突变体分生孢子在叶片上仅能产生少量初生菌丝,不能正常形成次生菌丝。Southern杂交显示,致病缺陷突变体Ch-1-G090为T-DNA双拷贝插入;通过Inverse-PCR法获得插入T-DNA的侧翼序列,明确该突变体T-DNA插入位点分别为假定蛋白(Ch063_10682)和RNA加工蛋白FCF1(CH063_10671)编码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表型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光照,张军云,钱遵姚,张钟,张建康.洋桔梗不同品种表型特征和生长特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9
[2].周鹏,顾琼楠,黄俊斌,郑露.希金斯刺盘孢T-DNA插入突变体表型筛选及其特性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9
[3].刘莹.砂生槐群体遗传特性与代表群体表型性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范震宇,杨静远,杨晓杰,焦德志,刘林馨.扎龙湿地两种表型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的形态学特性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
[5].南吉斌,陈柏舟,林玲,赵玉文.青藏高原沙棘属植物种实表型多样性和发芽特性研究[J].种子.2019
[6].吕蓓丽,王海燕,张婷婷.不同表型多囊卵巢综合征伴先兆流产相关中医证型及各自特性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
[7].高玉斌,赵格,邹明,王君玮.不同地区动物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子特性与表型分析[J].中国动物检疫.2018
[8].陈容娟,刘妍,李晓东,杜凤霞,思兰兰.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双重耐药HBV株临床检出特点与表型特性分析[J].传染病信息.2018
[9].刘倩倩.蜕膜CXCR6~(+/-)单核—巨噬细胞在人早孕期母胎界面的表型与功能特性[D].青岛大学.2018
[10].杜会聪.浙江省野生蜡梅表型多样性及种实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