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辟区论文_王海峰,刘永刚,朱克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开辟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结核,开辟,太平洋,金属,地形,低频。

中国开辟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峰,刘永刚,朱克超[1](2015)在《中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分布及其与CC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多金属结核特征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分析航次调查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的矿产资源特征与分布规律,并与CC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结核特征进行对比。结果发现:CP区多金属结核以S型水成成因为主,具有较高的丰度与覆盖率,但品位较低;而CC区结核S型(西区)、S+R型、R型(东区)叁者均有,以混合成因和成岩成因为主,尽管丰度、覆盖率稍低,但品位较高。多金属结核中锰相矿物差异、表层沉积物类型及南极底流的影响是造成两区多金属结核差异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2015年02期)

陈泓君,朱本铎,崔兆国,罗伟东[2](2012)在《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构造地貌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位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根据多波束水深以及单道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地形、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水深在3800—5700m之间,平均水深5100m,等深线呈NNW—SSE走向。研究区主要构造地貌类型为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和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两种。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丘陵区和西部丘陵区两个次级构造地貌单元。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总体上呈长轴形展布,根据组合特征可分为A、B、C共3个分区。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认为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主要与太平洋扩张所形成的张应力以及板块热沉降过程中所形成的NNW向断裂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与深部岩浆活动相关。岩浆喷发方式、规模和期次的差异可形成形态各异的海山。文章旨在探讨大洋地貌形成及演化机制,对深入了解大洋板块内部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规律等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海洋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金海燕,陈建芳,于晓果,王奎,周怀阳[3](2007)在《热带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成矿环境的氨基酸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有机质活性及深海成矿沉积环境特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析了表层沉积物氨基酸的组成状况。结果显示该区表层沉积物中氨基酸与氨基糖含量(干样)均较低,分别在0.30~0.59mg.g-1及0.10~0.17mg.g-1之间。其中以中性氨基酸占绝对优势,占50%以上,其次为酸性氨基酸和含氢氧基氨基酸,分别占17%和11%,碱性氨基酸占9%,芳香与含硫氨基酸均在5%以下,表明深海沉积环境为氧化环境,且偏碱性条件。表征有机质活性的Asp/β-Ala、Glu/γ-Aba及DI值((Glu+Phe+Leu+Ala+Val)/(β-Ala+γ-Aba))分别为1.1~1.9,0.8~2.2和1.4~2.9,表明该区有机质成熟度已很高。蛋白氨基酸/非蛋白氨基酸的比值为1.0~2.0,葡萄糖胺/半乳糖胺比值则在1.7~3.0之间变化,表明该海区有机质经过强烈的细菌改造,即海区存在强烈的细菌活动,活性较低,表征了多金属结核有机—微生物成矿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沉积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屠霄霞[4](2006)在《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营养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九五”初开始的我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环境项目NaVaBa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从1996年就开始每年或隔年的夏、秋季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开展环境基线的调查工作。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位于东北太平洋夏威夷东南海域,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的交界处,其南侧是赤道太平洋上升流区,为我们深入了解营养盐动力学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研究区分为东区和西区,东区位于144~147°W,7~10°N之间,西区位于151~155°W,8~11.5°N之间。 本文利用“大洋一号”科考船在1997~2003年间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积累的6个航次的水化学数据,对研究区上层、深层和底层海水营养盐的动力学过程做了初步分析。通过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营养盐的再生、营养盐的水平输送和垂直混合构成等过程的研究发现,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的吸收、营养盐的再生以及海水的层化是营养盐在垂直方向上表层最低,到一定深度达到最高值的主要原因;营养盐的水平输送是造成研究区营养盐时空变化的主要原因。 研究区位于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的交界处,研究区营养盐可以得到北赤道流带来的赤道高营养盐水的补充,上层海水营养盐高于一般贫营养海区,而且东区高于西区。10°N附近次表层海温距平向西传播是ENSO事件的重要一环,研究期间,拉尼娜年(1999)硝酸盐、磷酸盐均显着增加,且亏损层下移,厄尔尼诺年(1997~1998)则相反;而且在拉尼娜年发现在北赤道流和北赤道流的交界处,硝酸盐含量突增,而在厄尔尼诺年这种现象就消失了。表层海水N/P/Si的比值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波动,而且比值严重偏离Redfield比值;限制性营养盐分析和营养盐加富实验的结果均表明,研究区主要表现为氮限制。 对深层和底层海水营养盐和溶解氧的分析发现,其年际变化表现出对ENSO事件的响应,且变化规律与上层海水相反。这可能意味着,尽管是5000多米的深海,其作为全球表层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在年际时间尺度上经受了全球性的海洋—大气耦合事件的明显影响甚或在其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6-06-01)

梁楚进[5](2004)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海域的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波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CTD与下放式ADCP的同步观测资料以及锚系观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区域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流动特征。 第一章给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进展,第二章简要总结了海洋内部混合的基本理论和物理原理,在第叁种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仪器和观测方法。第四章对历年温盐和表层流资料的进行了统计分析,给出了开辟区的温盐和表层流的分布特征和年变化特征:(1)表层水温在夏季呈南高北低的特点,温盐跃层较薄,中心位置在50~120米之间变化;(2)上层常年受北赤道流和北赤道逆流控制,其交界位于9°N附近。 第五章,基于简单的海洋内部湍流方程,通过温盐梯度和速度剪切观测计算了开辟区东、西区的温度耗散率、湍流动能耗散率、R_i数和湍流混合效率等混合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开辟区的温度耗散率为0.5×10~(-8)~5×10~(-8)°C~2/s,其最大值都集中在混合层以下的温跃层内,1200至海底的范围内具有极小的温度耗散率。(2)在500m以浅、1200~2000m以及离地约60m的范围内有较大水平流速剪切。16-m R_i数显示500m以浅的深度范围没有出现强混合过程,这主要是因为16-mR_i与混合强度的一致性不好。1500-2000m以及离地约50m的范围有多数小R_i数,表明这些范围内剪切不稳定性是主要的混合机制。(3)与大西洋深海底边界层不同,开辟区在温盐结构上不存在明显的底混合层,但速度剪切和颗粒物浓度的结构能显示明显的底边界层结构。(4)底边界层内的剪切不稳定性混合导致沉积物再悬浮,从而使底边界层内的颗粒物浓度迅速增加。 第六章,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间布放在东、西区的深海锚系资料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对离底600米(mab)以内的近底层流资料低通滤波后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开辟区近底层低频流动的时间尺度为25~120天,其中周期为51天左右的波动是低频振动的主要成分;地形对离底50米以内的低频流动有明显的影响;底层强化的剪切平流对低频波动的调制作用是产生层低流梁楚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十学位论文,200407动垂向频移的动力机制。关键词:中国开辟区混合湍流动能耗散率低频流动频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期刊2004-07-08)

梁楚进,侯一筠,陈琪,董如洲,董礼先[6](2004)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近底低频流动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 在位于热带东太平洋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的东、西区各布放了一套深海锚系, 对离底600 m(mab)以内的近底层流动进行观测. 对低通滤波后的流速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开辟区近底层低频流动的时间尺度为25~120天, 其中周期为51天左右的波动是低频振动的主要成分; 地形对离底50 m以内的低频流动有明显的影响; 底层强化的剪切平流对低频波动的调制作用是产生层低流动垂向频移的动力机制.(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4年11期)

朱克超[7](2003)在《东太平洋CC区西部中国开辟区多金属结核分布变化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中国开辟区结核地质采样资料和多波束地形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多金属结核分布的变化及与海底地形地貌的关系,研究表明开辟区东、西区的结核在区域分布及局部分布上均受到地形地貌的控制作用。在区域上,东区的海底地形以深海丘陵为主,结核类型以SR型结核(混合成因)为主,结核丰度较低,结核品位较高。SR型结核广泛分布于东区的各地貌单元;西区以海山和山间盆地为主,结核类型以S型结核(水成成因)为主,丰度较高,品位较低。S型结核广泛分布于西区的各地貌单元。东、西区结核局部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表现为:高地形区集中分布S型结核,丰度较高,而品位较低;低地形区集中分布SR型结核,丰度较低,而品位较高。这一特点在西区最为明显,在链状海山区结核丰度较高,S型结核占绝大多数,相应的品位利Mn/Fe比值较低。S型结核的环绕海山链分布,其数量向海山顶部方向逐渐增大;在山间盆地区结核丰度较低,除了以S型结核为主外,含有少量SR型结核,相应的品位和Mn/Fe比值较高。S型结核沿着山间盆地分布,其数量向盆地底部方向逐渐增大。在西区结核的丰度与品位表现为负相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12-01)

王英,吕文正,王洪法,何拥华,周建平[8](2003)在《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8年"大洋一号"调查船近海底作业所获的深拖海底电视和照相系统资料,对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海底地形的坡度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开辟区东、西两区海底的东向坡和西向坡是均衡分布的。东、西两区海底地形坡度的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东区海底地形坡度以0~15°为主,而西区坡度大于3°的地形则很少。坡度大于5°的地形主要分布于坡脚处,特别是坡度超过15°的地形总是出现在水深变化的转折点处。(2)研究区不利开采地形可分为坡度为5~15°和大于15°两种类型,东区地形坡度大于5°的不利开采地形比西区多14%,东区坡度大于15°的地形为3.6%,比西区(仅为1.4%)多,东、西两区都有少量坡度近90°的地形出现,并且这种地形在东区所占比率比西区大,说明东区断崖、陡坎和断裂沟槽比西区多,地形也更为复杂多变。(本文来源于《东海海洋》期刊2003年02期)

倪建宇,GRUPE,Bernd,MAGGIULLI,Michael,周怀阳[9](2003)在《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间隙水中铜、锰、镍的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东北太平洋海域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沉积物间隙水中铜、锰、镍等微量元素的详细研究表明,锰主要受沉积环境的影响,其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16~8.61μg/dm~3之间;铜和镍则主要与表层海水的初级生产力有关,研究区内间隙水中铜和镍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16~20.8和0.80~3.12μg/dm~3,且这些元素在沉积物—水界面处均存在最大浓度梯度.利用“Fick扩散定律”计算表明,锰在研究区主要是从上覆海水向沉积物扩散,是沉积物中锰的主要来源之一;而铜和镍则是从沉积物向上覆海水扩散,是底层海水中铜和镍的主要来源。与表层海水中铜和镍向底层海水的输送通量计算结果相比,底层海水中铜和镍的含量主要受沉积物的控制.(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中文版)》期刊2003年02期)

杨清良,林更铭,林茂,戴燕玉[10](2002)在《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西部(°~°,°~°′)和东部(°~151W155W8N1130N141W°,°~°)水域航次()和航次(~)所采的份网149W7N10N DY95-7 1997 -07 DY95-8 1998 - 07-09 36 采样品,鉴定网采浮游植物种,隶属于个门类属。其中主要的生态类群是大洋暖水类群(占总 180 5 47 种数)和广布性类群(占。该区主要优势种是太阳漂流藻( 83.8 % 14.5 % )Planktoniella sol、密聚角毛 )藻( Chaetoceros coarctatus、多瘤面角毛藻( ) C. bacteriastroides 、拟夜光梨甲藻() Pyrocystis pseudonoctilluca)和叁叉角藻( Ceratium trichoceros)等。硅藻类和甲藻类等的平均细胞密度( 1 944~个4 101 /m3)和蓝藻类(主要是束毛藻 Trichodesmium)的藻丝体密度(~条 111486 /m3)都比较低。 本文分别讨论了调查区浮游植物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趋势及其与温跃层和浮游动物的相互关系。(本文来源于《海洋通报》期刊2002年04期)

中国开辟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区位于东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帕顿断裂带之间的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根据多波束水深以及单道地震资料,对研究区地形、构造地貌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水深在3800—5700m之间,平均水深5100m,等深线呈NNW—SSE走向。研究区主要构造地貌类型为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和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两种。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丘陵区和西部丘陵区两个次级构造地貌单元。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总体上呈长轴形展布,根据组合特征可分为A、B、C共3个分区。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认为断裂型线状海丘地貌主要与太平洋扩张所形成的张应力以及板块热沉降过程中所形成的NNW向断裂密切相关。岩浆活动型海山地貌与深部岩浆活动相关。岩浆喷发方式、规模和期次的差异可形成形态各异的海山。文章旨在探讨大洋地貌形成及演化机制,对深入了解大洋板块内部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规律等有指导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开辟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海峰,刘永刚,朱克超.中太平洋海盆多金属结核分布及其与CC区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多金属结核特征对比[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5

[2].陈泓君,朱本铎,崔兆国,罗伟东.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构造地貌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12

[3].金海燕,陈建芳,于晓果,王奎,周怀阳.热带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深海成矿环境的氨基酸表征[J].沉积学报.2007

[4].屠霄霞.东太平洋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营养盐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5].梁楚进.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海域的内部混合和近底层低频波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4

[6].梁楚进,侯一筠,陈琪,董如洲,董礼先.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近底低频流动特征[J].科学通报.2004

[7].朱克超.东太平洋CC区西部中国开辟区多金属结核分布变化及与地形地貌的关系[C].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

[8].王英,吕文正,王洪法,何拥华,周建平.中国开辟区不利开采地形类型及其分布[J].东海海洋.2003

[9].倪建宇,GRUPE,Bernd,MAGGIULLI,Michael,周怀阳.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间隙水中铜、锰、镍的分布规律[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3

[10].杨清良,林更铭,林茂,戴燕玉.东北太平洋中国开辟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分布[J].海洋通报.2002

论文知识图

中国开辟区西区柱状沉积物新生...1 中国开辟区及邻近区域地形和锚...中国开辟区1997—1999年温度跃层...中国开辟区底流谱结构西区测线地形坡度与水深剖面对比图各站位沉积物(0—6cm)叶绿素和脱镁叶绿...

标签:;  ;  ;  ;  ;  ;  ;  

中国开辟区论文_王海峰,刘永刚,朱克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