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菌后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应,沙星,浓度,曲线,环丙沙星,水气,胞菌。
抗菌后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陈浩[1](2018)在《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奈唑胺联合疗法在临床被推荐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引起的严重感染,然而其联合疗法的抗菌活性和优化方案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体外研究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和亚抑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 sub-MIC effect,PA-SME),为临床发展新的给药方案及剂量优化提供依据和信息。方法(1)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不同浓度的利奈唑胺与磷霉素联合对临床分离的不同敏感性的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根据相关结果计算部分抑菌指数(FICI),判断其相互作用。(2)选取1株MRSA(临床分离株No.36)、1株MSSA(临床分离株No.8)和ATCC 25923(实验室标准菌株),将利奈唑胺与不同浓度的磷霉素单用及联用对其进行体外杀菌实验,绘制杀菌曲线。(3)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对数生长期的细菌暴露在利奈唑胺和磷霉素单用及联用下的PAE,PA-SME。结果(1)利奈唑胺对11株葡萄球菌的MICs范围是1-4mg/L,磷霉素的MICs都为2mg/L。利奈唑胺的MBCs几乎相同或者低于磷霉素的MBCs。MBC/MIC的结果表明,这些细菌对两种抗生素都是不耐药的,且两药对葡萄球菌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效应。另外,棋盘法的结果初步表明了两药联合后对大多数细菌具有协同作用(No.24,No.14和No.55除外)。(2)根据时间-杀菌曲线结果可以发现,利奈唑胺和磷霉素单药对3株不同敏感性的葡萄球菌均无明显的杀菌或抑菌活性,而两药联合后其抗菌活性显着增强,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另外,4 x MIC的利奈唑胺与4 x MIC的磷霉素联合后在所有联合组中表现出最强协同抗菌作用。(3)利奈唑胺与磷霉素单用及联用对葡萄球菌均能产生较为明显的PAE和PA-SME,并且当药物浓度逐渐升高时,其PAE也随之延长,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另外,在本次实验中尽管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PAE也随之延长。结论(1)根据棋盘法的实验结果,体外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1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表现为协同或相加作用,且所有联合组均无拮抗作用。(2)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表明,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不同敏感性的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且在4 x MIC的联合浓度产生最强协同作用。(3)利奈唑胺与磷霉素单用及联用对葡萄球菌均能产生明显的PAE和PA-SM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和接触时间的增加其PAE也相应的延长,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因此,临床上在设计关于两药的给药方案时,可适当的延长给药间隔,以此来提高病人的依从性,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全岩[2](2018)在《沙拉沙星及与安普霉素联用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次实验采用试管溶液二倍稀释法测得沙拉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μg/m L和1.0μg/m L,安普霉素对两种菌的MIC值为2.5μg/m L和0.63μg/m L。试验分别以1MIC、2MIC、4MIC并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然后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短暂接触后1.5h,采用千倍稀释法清除抗生素,然后与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按公式PAE=T-C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在1MIC时,单用沙拉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0.92士0.28h、1.15士0.31h,而沙拉沙星与安普霉素联合应用在1MI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1.68士0.26h,1.45士0.25h,比较可以得出,两种药联合应用可有效延长PAE。再者,两种药联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药物浓度为2MIC和4MIC的PAE分别为为2.05±0.35h、2.13±0.27h和3.47±0.32h、2.47±0.34h。可得PAE大小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并推测其最佳接触时间为4h左右。(本文来源于《今日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2期)
范晶晶,单奇,杨元昊,尹怡,李毅[3](2018)在《5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比较研究水产养殖中几种常见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的体外抗菌后效应(PAE),本研究选取5种典型的抗菌药物(恩诺沙星、盐酸多西环素、诺氟沙星、氟苯尼考以及甲砜霉素),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它们对A.hydrophila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在0、1/2 MIC、1 MIC、2 MIC和4 MIC药物浓度下进行PAE诱导,再用活菌计数法测定并记录细菌生长曲线,计算PAE值。结果显示,5种抗菌药物的MIC和MBC分别为0.016和0.023μg/m L(恩诺沙星),0.250和0.500μg/m L(盐酸多西环素),0.250和0.500μg/m L(诺氟沙星),1和4μg/m L(氟苯尼考)以及2和4μg/m L(甲砜霉素);5种抗菌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有一定的PAE,其中盐酸多西环素最长可达2.84 h。本研究结果表明,这5种抗菌药物对A.hydrophila均有相当的PAE,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性。提示在治疗鱼病及临床给药时,可以考虑PAE的独有特性,延长给药间隔,科学用药。(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范晶晶[4](2017)在《恩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及其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鲫鱼简称“鲫”,除西部高原地区之外,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之一。鲫鱼的适应能力很强,无论是深水浅水,还是流水静水,无论是高温(32 ℃)低温(0 ℃),还是强碱(pH = 9)强盐(4.5%),均能生存。但随着集约化养殖程度的普遍提高,鲫鱼养殖的密度越来越大,势必会带来一些细菌性疾病的爆发,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以及治疗鱼病、改善水质必不可少。恩诺沙星(enrofloxacin)属于氟喹诺酮类的化学合成抑菌药物,是动物专用药,近年来广泛用于水产动物的病害尤其是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中。但由于养殖规范性的缺失和利益驱使等因素使得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用药日益严重,导致了耐药菌的产生。嗜水气单胞菌是弧菌科气单胞菌属的具有嗜温、易引起鲫鱼大规模死亡的一种典型菌株。本次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叁水白金种苗有限公司提供的鲫鱼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恩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及体外抗菌后效应情况。具体内容如下:1、比较恩诺沙星和其它四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抑菌后效应情况。5种抗菌药物的MIC和MBC分别为0.016和0.023 μg/mL (恩诺沙星),0.250和0.500 μg/mL (盐酸多西环素),0.250和0.500 μg/mL (诺氟沙星),1和4 μg/mL(氟苯尼考)以及2和4 μg/mL (甲砜霉素),恩诺沙星的抑菌活性最强,甲砜霉素最弱,并且,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对嗜水气单胞菌的MPC分别为为0.128和4μg/mL,则MSW分别为0.016-0.128和1-4 μg/mL; 5种抗菌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有一定的PAE,其中盐酸多西环素最长可达2.84 h。显示这5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均有相当的PAE,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呈浓度依赖型。2、比较不同给药方式下,恩诺沙星在健康鲫鱼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对于口灌和肌注下药物的动力学分析,采用房室模型得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恩诺沙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吸收半衰期(T1/2ka)为0.13和0.65 h,分布半衰期(T1/2α)为2.22和24.07 h,消除半衰期(T1/2β)为62.17和80.95 h,达峰时间(Tmax)为0.68和4.08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62.72和223.46μg h/mL,体清除率(CL/F)为0.06和0.04L/h/kg;对于药浴给药方式,采用非房室模型,恩诺沙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T1/2β)为61.15 h,达峰浓度(Cmax)为0.36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4.911ph/mL。综上,在口灌给药时恩诺沙星的吸收和分布较肌肉注射快,但分布广泛程度相当,并且消除速率和药浴相近,而肌肉注射时消除较慢。代谢物环丙沙星在口灌和肌注下的代谢规律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β)为129.99和137.71 h,达峰时间(Tmax)为2.00和48.00 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3.30和4.85 μgh/mL,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AUC之比分别为2.17 %和2.03 %;而药浴给药下,未检测到环丙沙星的存在。说明水产动物中恩诺沙星代谢转化成环丙沙星的量较低,建议主要关注恩诺沙星的在动物体内的作用。3、分析研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恩诺沙星在鲫鱼体内药动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感染菌株以及最佳感染浓度,建立嗜水气单胞菌疾病模型后,研究其对恩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影响。药物均采用非房室模型分析拟合。健康鲫鱼和感染鲫鱼下恩诺沙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消除半衰期(T1/2λz)为 64,66 和 73.70 h,达峰时间(Tmax)为 0.5 和 0.75 h,达峰浓度(Cmax)为3.55和2.66 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63.04和137.43 μg h/mL,表观分布体积(Vd)为5.72和7.74L/kg,体清除率(C1/F)为0.06和0.07L/h/kg。整体浓度趋势下,感染鲫鱼中恩诺沙星的浓度一直略低于健康鲫鱼,且达峰时间延长了 50%,达峰浓度降低,吸收总量下降,消除半衰期延长,但体清除率略有增加。说明嗜水气单胞菌感染下,使得恩诺沙星的吸收减慢,消除速率降低,但对消除效果影响不大,并且对分布无明显影响。健康鲫鱼和感染鲫鱼中,主要代谢物环丙沙星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消除半衰期(T1/2λz)为90.01和75.57 h,达峰时间(Tmax)为36和48 h,达峰浓度(Cmax)为0.031和0.046 μg/m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79和6.47 μg h/mL,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AUC之比为2.94 %和4.71 %。水产动物中恩诺沙星转化成环丙沙星的量较小,建议关注恩诺沙星在水产动物体内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6-05)
曹长福,孙美珍,卢燕,曾庆林,刘伟[5](2015)在《肌注马波沙星在犊黄牛体内的药动学及半体内抗菌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单次肌内注射马波沙星在犊黄牛体内的药动学及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抗菌后效应。选用5头健康犊黄牛按体重以2mg·kg-1的剂量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波沙星的血药浓度,使用WinNolin6.2药物动力学软件提供的非房室模型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并测定马波沙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预定时间点收集血清中的抗菌后效应(PAE)。马波沙星在犊牛血清中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2.04μg·mL-1、Tmax0.83h、AUC15.03h·μg·mL-1、AUMC138.67h·h·μg·mL-1、MRT9.17h、t1/2β9.00h、Vd1.80L·kg-1、CL/F0.14L·(h·kg)-1。当血清中马波沙星浓度大约在2MIC、4MIC、8MIC时,其PAE的值分别为1.90、2.65、3.50h。结果表明,犊牛肌注马波沙星后,吸收相对较为迅速,分布广泛,消除缓慢;对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血清中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且与暴露药物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黄培池[6](2015)在《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及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观察甲磺酸帕珠沙星不同浓度时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PAE。结果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存在较强的抗菌活性;药物在浓度为8 MIC、4 MIC、2 MIC时,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产生明显的PAE,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大,PAE值随之增大。结论甲磺酸帕珠沙星对对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存在明显的PAE,且测试菌对甲磺酸帕珠沙星存在浓度依耐性。(本文来源于《淮海医药》期刊2015年05期)
李莉,曹延超,谢旭阳,陈颖,戴文婷[7](2015)在《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的体外药效学,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在此基础上探究在温和气单胞菌的不同生长时期加入乳酸恩诺沙星后对其生长的影响,研究乳酸恩诺沙星不同药物浓度(2×MIC、4×MIC、8×MIC)作用对温和气单胞菌的杀菌动力学和抗菌后效应(PAE)。结果显示,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MIC和MBC分别为0.39μg/mL和1.56μg/mL,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其PAE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动物医学进展》期刊2015年01期)
王德端[8](2014)在《抗菌药物后效应与合理用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类别抗菌药物后效应,为指导临床合理使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结合笔者临床用药经验并参考相关文献,分析抗菌药物的后效应机制,探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结果利用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合理抗菌药物用药方案,可以有效地治疗病菌感染。结论临床上利用抗菌药物后效应制定合理的药物使用方案具有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4年28期)
史冬梅,顾克斌,沈永年,吕桂霞,刘维达[9](2014)在《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致足癣真菌抗真菌后效应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致足癣真菌皮肤癣菌和白念珠菌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及抗真菌后效应。方法采用美国CLSI M27-A3和M38-A2方案测定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足癣常见致病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以白念珠菌(ATCC90028)为指示菌测定美浮特皮肤抗菌液测定时间-杀菌曲线,同时测定其对白念珠菌的抗真菌后效应(post-antifungal effect,PAFE)。结果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4属6种57株MIC的范围为1∶40~1∶160、MIC50为1∶80、MIC90为1∶40;对白念珠菌的MIC范围为1∶40~1∶80、对皮肤癣菌的MIC范围为1∶40~1∶160。该抗菌液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杀菌速度和程度随之变化。该抗菌液对白念珠菌0.5MIC、MIC、2MIC的PAFE分别为0.85 h、2.1 h、3.59h;且PAFE时间的延长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结论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致病真菌皮肤癣菌、白念珠菌具有快速、有效、持续的杀菌作用,该抗菌液对皮肤癣菌较白念珠菌具有更强的抗真菌作用。且该抗菌液对白念珠菌具有较长时间的后效应,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皮肤癣菌及白念珠菌所致的感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真菌学杂志》期刊2014年02期)
何敏,武志强,史玉荣,李翔,龚锡平[10](2014)在《黄芪多糖对环丙沙星体内抗菌后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黄芪多糖预处理免疫抑制模型小鼠,对环丙沙星体内抗菌后效应(PAE)的影响作用。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和菌落计数法,测定环丙沙星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的MIC、MBC值。黄芪多糖250 mg.kg-1连续灌胃小鼠1周,灌胃第3天和第6天小鼠分别腹腔注射150 mg.kg-1、100 mg.kg-1环磷酰胺制备免疫抑制模型;采用体外PAE诱导的方法制备含2MIC环丙沙星的菌液感染免疫抑制模型小鼠,观察黄芪多糖对环丙沙星体内PAE的影响,同时进行各组小鼠全血白细胞计数及胸腺与脾脏指数的测定。结果:环丙沙星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25923的MIC、MBC分别为0.06~0.12 5μg.mL-1、0.25~1μg.mL-1。模型组小鼠胸腺、脾脏指数及白细胞计数均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表明免疫抑制模型成功。黄芪多糖与模型组比较,在感染后期对模型小鼠的胸腺、脾脏指数与白细胞计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环丙沙星+黄芪多糖组与环丙沙星组比较,亦对上述指标有一定改善作用。黄芪多糖预处理对环丙沙星的体内PAE无明显延长效应。结论:黄芪多糖对免疫抑制感染模型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有一定提高作用,但对环丙沙星在模型动物体内的PAE无明显影响。(本文来源于《中药与临床》期刊2014年02期)
抗菌后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次实验采用试管溶液二倍稀释法测得沙拉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25μg/m L和1.0μg/m L,安普霉素对两种菌的MIC值为2.5μg/m L和0.63μg/m L。试验分别以1MIC、2MIC、4MIC并设置一组空白对照组,然后将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不同浓度的抗生素短暂接触后1.5h,采用千倍稀释法清除抗生素,然后与未处理的对照组比较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按公式PAE=T-C计算结果。结果显示在1MIC时,单用沙拉沙星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0.92士0.28h、1.15士0.31h,而沙拉沙星与安普霉素联合应用在1MIC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分别为1.68士0.26h,1.45士0.25h,比较可以得出,两种药联合应用可有效延长PAE。再者,两种药联用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药物浓度为2MIC和4MIC的PAE分别为为2.05±0.35h、2.13±0.27h和3.47±0.32h、2.47±0.34h。可得PAE大小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并推测其最佳接触时间为4h左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菌后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浩.利奈唑胺联合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抗菌后效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8
[2].全岩.沙拉沙星及与安普霉素联用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J].今日畜牧兽医.2018
[3].范晶晶,单奇,杨元昊,尹怡,李毅.5种抗菌药物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8
[4].范晶晶.恩诺沙星在鲫鱼体内的药动学及其体外抗菌后效应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5].曹长福,孙美珍,卢燕,曾庆林,刘伟.肌注马波沙星在犊黄牛体内的药动学及半体内抗菌后效应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5
[6].黄培池.甲磺酸帕珠沙星对临床常见致病菌体外抗菌活性及抗生素后效应观察[J].淮海医药.2015
[7].李莉,曹延超,谢旭阳,陈颖,戴文婷.乳酸恩诺沙星对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抗菌后效应[J].动物医学进展.2015
[8].王德端.抗菌药物后效应与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4
[9].史冬梅,顾克斌,沈永年,吕桂霞,刘维达.美浮特~皮肤抗菌液对致足癣真菌抗真菌后效应的体外研究[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4
[10].何敏,武志强,史玉荣,李翔,龚锡平.黄芪多糖对环丙沙星体内抗菌后效应的影响[J].中药与临床.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