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申请中公开有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的具体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核心思路在于:在所述进风道入口处增设此隔离装置,通过过滤层对吸入风中灰尘、污垢等杂质进行隔离,以大幅度地降低空气冷却器翅片被覆盖乃至堵塞的概率,从而为冷却器提供充足的进风量,进而保证变压器温度维持在额定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了检修成本,保证了主变压器冷却器正常的散热量,保障了机组的稳定出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主设计要求
1.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1)和与所述主框架(1)固接的过滤层(2);所述主框架(1)中部设有与进风道连通的通风部(3)且所述过滤层(2)覆盖所述通风部(3)。
设计方案
1.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1)和与所述主框架(1)固接的过滤层(2);所述主框架(1)中部设有与进风道连通的通风部(3)且所述过滤层(2)覆盖所述通风部(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部(3)包括:由分隔板(4)分隔而成的通风单元(31);所述过滤层(2)包括:与所述通风单元(31)一一对应的过滤单元(21);所述过滤单元(21)能够覆盖所述通风单元(31)且与所述通风单元(31)固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框架(1)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且所述过滤层(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上分别设有支撑杆(5)。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2)四周边沿上设有一圈纵截面为T型结构的防护部(6),所述防护部(6)包括:纵向环形防护板(7)和与所述防护板(7)中部垂直连接的水平环形防护沿(8);所述防护沿(8)与所述过滤层(2)的边沿固接;当所述过滤层(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之间时,所述防护板(7)暴露在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外且与二者紧密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沿(8)靠近所述防护板(7)一端上对称设有两圈凹槽(9)且所述凹槽(9)内配接有密封条。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5)均为单根且纵向设置;相对远离所述进风道的支撑杆(5)上设有纵向滑槽(10)且所述滑槽(10)底部配接有能沿所述滑槽(10)上下移动的刮板(11);所述刮板(11)的长度与所述通风部(3)的宽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设置的推送杆(12);所述刮板(11)的端部固接有挂接部(13)且所述推送杆(12)端部能够与所述挂接部(13)相配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或7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层(2)至少为两层,即:第一过滤层(16)和第二过滤层(17),所述第一过滤层(16)相对靠近所述进风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层(16)的目数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层(17)的目数。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公开一般涉及发电系统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
背景技术
主变压器在生产发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能否正常运行将直接影响到发电量能否正常输送。为保证主变压器正常运行,需确保其运行油温维持在额定范围之内,此时强迫油循环风冷冷却器能否保证正常的散热量就尤为重要。
但长期运行后,其使用的空气冷却器中冷却管间的风道往往容易被灰尘、污垢阻塞,尤其在春末夏初杨絮飘飞的季节,此问题尤为突出,乃至造成冷却器散热片完全覆盖,影响冷却器进风量,导致变压器温度持续升高,特别是大负荷期间油温偏高,迫使机组只能减出力运行,极大地影响是主变压器的实际工作效率。
此外,由于空气冷却器的翅片通孔较深且较小,长时间的风沙和柳絮等杂物堵塞翅片通孔后,堵塞物难以清理。
目前通用的保证主变冷却器散热量的方式主要有带电水冲洗与压缩空气冲洗两种,具体为:带电水冲洗:带电水冲洗是电厂常用的一种清洗方法,从冷却器的后面(即:变压器油箱侧)开始清扫冷却器本体及冷却管和下部管的连接部位。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之前需对冷却器风扇电机做好密封措施,同时要注意冲出的污秽,防止溅射到设备上。压缩空气冲洗:采用检修用压缩空气对冷却器进行吹扫,沿着进风方向将散热片表面的附着物吹出冷却器,一般根据冷却器的脏污情况来决定吹扫时间和压缩空气压力。
传统的带电水冲洗需要冷却风扇电机的密封效果能够达到要求,防止其在冲洗时发生接地;此方法作业人员的安全距离把控要求较高,需要时刻注意喷枪头的水柱与高压设备的安全距离。同时不停电冲洗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包括人身安全及频繁高压水冲洗对冷却器油管路及散热鳍片的冲刷磨损,对一些较大附着物可能在水的作用下反而沾到阀片上,不能起到应有的散热功能。且每次冲洗工作量较大,需要较大的人力物力。
相较传统的水清洗,空气清洗工作量相对较小,但是需要准备可靠的气源及管道,对一些较大附着物也不能起到应有的散热功能。同时不停电冲洗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高空作业需要注意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或不足,期望提供一种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能够预先对冷却器进风道进行保护的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
第一方面,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包括:主框架和与所述主框架固接的过滤层;所述主框架中部设有与进风道连通的通风部且所述过滤层覆盖所述通风部。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通风部包括:由分隔板分隔而成的通风单元;所述过滤层包括:与所述通风单元一一对应的过滤单元;所述过滤单元能够覆盖所述通风单元且与所述通风单元固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主框架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且所述过滤层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分别设有支撑杆。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层四周边沿上设有一圈纵截面为T型结构的防护部,所述防护部包括:纵向环形防护板和与所述防护板中部垂直连接的水平环形防护沿;所述防护沿与所述过滤层的边沿固接;当所述过滤层位于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时,所述防护板暴露在所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外且与二者紧密贴合。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防护沿靠近所述防护板一端上对称设有两圈凹槽且所述凹槽内配接有密封条。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均为单根且纵向设置;相对远离所述进风道的支撑杆上设有纵向滑槽且所述滑槽底部配接有能沿所述滑槽上下移动的刮板;所述刮板的长度与所述通风部的宽度相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还包括:独立设置的推送杆;所述刮板的端部固接有挂接部且所述推送杆端部能够与所述挂接部相配接。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层至少为两层,即: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所述第一过滤层相对靠近所述进风道。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所述第一过滤层的目数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层的目数。
综上所述,本申请中公开有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的具体技术方案。本申请的核心思路在于:在所述进风道入口处增设此隔离装置,通过过滤层对吸入风中灰尘、污垢等杂质进行隔离,以大幅度地降低空气冷却器翅片被覆盖乃至堵塞的概率,从而为冷却器提供充足的进风量,进而保证变压器温度维持在额定范围内,大幅度地降低了检修成本,保证了主变压器冷却器正常的散热量,保障了机组的稳定出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此外,为优化上述隔离装置的使用效果,本申请还提供有如上的优选技术方案,一方面,通过将通风部和过滤层分隔为独立的通风单元和过滤单元,能够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拆除更换;另一方面,通过将主框架分隔为两个独立的框架,以便于将过滤层安置其中,既能够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更换过滤层,还能够增强过滤层与主框架之间配合的紧密性。更进一步地,还通过优化过滤层的边沿结构,更能够增强过滤层与主框架之间配合的密封性,最大限度地隔离吸入风中的杂质。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申请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通风单元和过滤单元);
图3是本申请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
图4是图3中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的结构示意图(支撑杆);
图5是本申请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中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中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凹槽);
图7是图3中第二框架的结构示意图(支撑杆和刮板);
图8是图7中刮板与推送杆配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
图中标号:1、主框架;2、过滤层;21、过滤单元;3、通风部;31、通风单元;4、分隔板;5、支撑杆;6、防护部;7、防护板;8、防护沿;9、凹槽;10、滑槽;11、刮板;12、推送杆;13、挂接部;14、第一框架;15、第二框架;16、第一过滤层;17、第二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发明,而非对该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发明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请参考图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
所述适用于冷却器进风道的隔离装置,包括:主框架1和与所述主框架1固接的过滤层2;所述主框架1中部设有与进风道连通的通风部3且所述过滤层2覆盖所述通风部3。
其中:
主框架1,本实施例中的基础部件,一方面其与所述冷却器进风道相配接,以便于其上安装其他组件,另一方面其与所述过滤层相配接,实现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目标。
所述主框架1上设有与所述进风道相连通的通风部,所述通风部一般为通孔结构,形状不加以限定,尺寸上与所述进风道相接近。
为能够实现对吸入风中的杂质,风沙,絮状物等进行充分的隔离,所述过滤层2覆盖所述通风部3。
过滤层一般为网状结构,在对其网孔的大小尺寸的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冷却器的使用环境中杂质的类别等诸多因素。
基于上述设计,在实际使用中,过滤层与主框架可先行固接,再将主框架与所述冷却器进风道入口处固接;亦或,先将主框架与所述冷却器进风道入口处固接,再将所述过滤层与所述主框架固接。
通常情况下,过滤层需与主框架可拆卸连接,如使用紧固螺栓等等。在长期的使用中,所述隔离装置中的过滤网积蓄过多杂质时,可拆卸连接能够便于将过滤层移除,以对过滤层进行充分的清洗,实现过滤层的可循环利用,一方面,能够充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大幅度地降低空气冷却器翅片被覆盖乃至堵塞的概率,从而为冷却器提供充足的进风量,进而保证变压器温度维持在额定范围内,保证了主变压器冷却器正常的散热量,保障了机组的稳定出力;另一方面,与现有技术中的冲洗方式相比,能够大幅度地降低了检修成本,适用于推广使用。
请参考图2,考虑到冷却器进风道的实际尺寸,为降低拆除整个过滤层的工作量,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通风部3包括:由分隔板4分隔而成的通风单元31;所述过滤层2包括:与所述通风单元31一一对应的过滤单元21;所述过滤单元21能够覆盖所述通风单元31且与所述通风单元31固接。
上述设计通过将通风部和过滤层分隔为独立的通风单元和过滤单元,能够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拆除更换。如在实际使用中,通风部被分隔为三个通风单元,而过滤层被分隔为分隔为三个过滤单元。安装过程中,所述过滤单元与所述通风单元一一对应,鉴于所述冷却器进风道尺寸较大,三个所述过滤单元在一定时间之内的使用效果是有差别的,此时,维护者根据每个单元的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拆换清洗。故基于此设计,能够充分考虑到实际使用过程中的差别话情况,将工作量进行分化,从而进一步地降低检修时间和成本。
请参考图3,考虑到主框架直接与过滤层进行配接的方式,主框架与过滤层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缝隙,有降低隔离效果的可能,故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框架1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且所述过滤层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之间。
此设计中,所述过滤层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之间,通过将三者稳定的固接,能够使得过滤层与主框架之间的配接更为紧密,最大限度地减小主框架与过滤层之间的缝隙,强化隔离效果。
实际使用中,若需更换过滤层时,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中相对远离所述进风道的一个拆除即可。
考虑到进风道一般尺寸较大,为对过滤网进行充分的防护,防止因吸入风量较大而导致过滤层受到损伤,本实施优选地设计,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上分别设有支撑杆5。
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中的支撑杆能够对所述过滤层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所述支撑杆既可以呈纵向设置,则框架整体呈横置的“日”型结构,请参考图4;亦可以呈横向设置,则框架整体呈“日”型结构;或者呈横纵交叉设置,则框架整体呈倒“田”型结构。
当然,支撑杆的数量至少一根,但不宜过多,以避免妨碍过滤层的使用效果。
为进一步地强化过滤层与主框架配接的密封效果,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所述过滤层2四周边沿上设有一圈纵截面为T型结构的防护部6,所述防护部6包括:纵向环形防护板7和与所述防护板7中部垂直连接的水平环形防护沿8;所述防护沿8与所述过滤层2的边沿固接;当所述过滤层2位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之间时,所述防护板7暴露在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外且与二者紧密贴合。
基于上述设计,当过滤层与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紧密配合时,防护部暴露在所述第一框架14和第二框架15外且与二者紧密贴合,即其能够对第一框架14、过滤层和第二框架15之间的缝隙进行有效地弥合,强化隔离效果。
此外,请参考图6,隔离效果在此处得以进一步地加强,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护沿8靠近所述防护板7一端上对称设有两圈凹槽9且所述凹槽9内配接有密封条。
基于图3中设计,考虑到春末夏初之时,某些树木的生长期内会有大量的絮状物夹杂在风中,容易对过滤层的使用造成影响,为实现对这种特殊时期的絮状物进行即时且无需拆除过滤层的清理效果,在请参考图7,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5均为单根且纵向设置;相对远离所述进风道的支撑杆5上设有纵向滑槽10且所述滑槽10底部配接有能沿所述滑槽10上下移动的刮板11;所述刮板11的长度与所述通风部3的宽度相同。
基于上述设计,在无需使用刮板时,所述刮板配接在所述滑槽的底部;若需使用刮板时,向上推送刮板即可完成一次清理,随后,为强化清洁效果,可多次推送刮板。当然,不是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上均需设计滑槽和安装刮板。考虑到实际使用中仅有一侧框架会暴露在进风道外部,设为:第二框架,如图7所示。
为便于推送所述刮板,请参考图8,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独立设置的推送杆12;所述刮板11的端部固接有挂接部13且所述推送杆12端部能够与所述挂接部13相配接。
当然,挂接部可以设置在刮板的一端或者两端。
考虑到单层过滤层对风中杂质的去除效果有限,请参考图9,在任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层2至少为两层,即:第一过滤层16和第二过滤层17,所述第一过滤层16相对靠近所述进风道。优选地,所述所述第一过滤层16的目数大于所述第二过滤层17的目数。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53827.7
申请日:2019-01-1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541528U
授权时间:20191025
主分类号:F28F 25/10
专利分类号:F28F25/10;F28F19/01;B01D46/12;B01D46/42
范畴分类:35F;
申请人: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00380 天津市西青区电厂路1号
发明人:白红立;段建勋;卜丽军;宋利刚;于冠南;陈默;颜海;赵常伟;刘剑磊
第一发明人:白红立
当前权利人: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
代理人:杨玉廷
代理机构:11435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