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张清利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江川农场学校李宝祥

课标要求与分析:

六年级下册教材的内容只有一个单元《生物圈中的人》。本节内容选自第一章《人的由来》的第一节。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这是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概述,学习水平属于理解水平,内容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人》是整个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第五个主题。本单元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知识框架,力求引导学生在整个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本节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密切的联系,同时又为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打下基础。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对新鲜事物的出现比较感兴趣,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初中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许多同学有读课外书的习惯,知识面也相应地得到了拓展。这都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好的基础。

六年级的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比较综合能力较弱,对某些知识点的判断能力还有些欠缺。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经过对图表的观察、分析、对比,能解决能力上的不足,从而掌握应有的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对这部分的要求是“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通过教材分析,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怎样起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始终是人类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因此,我根据课标和教材分析,确定本节的重点有两个: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由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期间有许多假说在世间流传。六年级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判断能力还相对较弱。因此我结合课标分析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的难点如下:

1、认同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对人类起源知识学习,学生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预设时间5分钟)

浩渺苍宇,茫茫太空,有一个美丽的星球繁衍着无数的生命,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人自何方来,又往何处去?”自从有人类开始,人类从没停止过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从古到今有许多关于人的起源的美丽传说,今天就让我们追随科学家的足迹,追寻人类的起源吧!我们到底从哪里来?同学们知道吗?(学生各抒已见)

【点评: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快地进入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来,张老师本节课的导入用精彩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自然而然的把学生的思路激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观察思考,综合分析:(预设时间5分钟)

达尔文是在观察了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相似性之后,提出了人类与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这一假说。我们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们也可以追寻科学家的足迹,看看他们是如何获得结论的。请观察第3页的四种类人猿的图,分析类人猿与人到底在哪些方面有区别?

(1)教师出示四种类人猿的生活图和视频。直接告诉学生这四种类人猿分布在哪里。

(2)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分析,组间补充。

(3)得出结论:人类与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点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关于四种类人猿的分布这个问题由老师直接给出,节省了时间。我认为这样处理较好,因为此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在于类人猿与人类的区别上。】

三、依据证据,大胆推测:(预设时间10分钟)

为什么森林古猿中的一支,会走向了演化成人的道路呢?教师展示东非大裂谷的地形和气候变化图片和文字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1)东非大裂谷地区的气候的环境的变化对生活在那里的森林古猿有何影响呢?

(2)假如让你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时代,你会有怎样的选择呢?

(3)教师播放和展示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的图片和视频,如露西的骨骼化石。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和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推测出森林古猿在环境出现不利于自己生存的情况下,试着下到地面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改变,一代一代地向直立的方向发展,并学会使用和制造简单的工具。

【点评:从猿到人的进化是一个长时间而复杂的过程,我们不可能重演此过程,教师利用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学会得出结论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结论的得出都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都要有确凿的证据。教师利用“穿越”一词,比较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突破认同古人类化石和遗物作为研究人类起源的证据这一难点。】

四、小组合作,内化升华:(预设时间15分钟)

1、教师将不同时期的人类用单幅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打乱顺序后让学生排序,并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和交流: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自身形态、使用工具、脑的发育程度、穿衣等方面)

2、小游戏:3名同学表演。第一名同学将一张纸片上的内容用动作传递给第二名同学,第二名同学再接着将他所获得的信息传递给下一个同学,然后,揭示纸片上的内容。(体会语言的重要性)

3、人类应正视与类人猿或其他生物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点评:初一的学生表现欲比较强,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将书中的图片重新整合,并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强化本节的重点,突破了难点。课堂气氛活跃,寓教于乐。】

五、适当拓展,学无止境:(5分钟)

教师适当地拓展课外知识,提出进化论也有许多地方引发科学家的质疑,生物进化的某个阶段还缺少化石证据。同时还存在史前文明的说法。比如:三叶虫化石上有人的脚印等。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积极投身科学研究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点评: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满足教材中已有的结论,而是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设置了悬念,让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总体点评: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的内容,对六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涉及到有关化石等内容的知识。本节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不是很多,但教材篇幅比较长,有些枯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这一过程中来?这需要老师在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和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师始终围绕人类起源和发展这一主题,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森林古猿逐渐演变为人的过程这一知识框架。整个课堂体现了在生物课程中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新课伊始,教师用生动精彩的导言,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简明扼要地点出了学习的主题。随后,围绕“是什么原因导致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走向演化成人的道路?”这一核心展开,设计了相应的活动。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综合分析,寻找依据、游戏模拟等活动,使学生体会森林古猿从树栖到下地生活所经历的漫长变化过程,推测当时人类的活动特点。

通过小组活动,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补充,自由联想和辩论及思维的碰撞,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学生逐渐认识到森林古猿在进化到人类这一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和劳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又适当地拓展了相应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总之,本节课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张弛有度,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比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标签:;  ;  ;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