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多子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移动自组织网,路由协议,跨层设计,拓扑抽象
多子网论文文献综述
郑重,郭强胜,毛建兵[1](2019)在《基于跨层设计的多子网OLSR路由协议》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移动自组织网络规模越来越大给路由协议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在高动态的网络环境中。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跨层设计的多子网OLSR路由协议,该协议在OLSR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两点改进,即:采用网络层和链路层联合设计,利用链路层已有的控制时隙信息交互来实现邻居节点的快速发现和网关节点的选举;通过将大规模网络划分为多个子网,控制网络开销,实现复杂拓扑的简化,避免了局部网络的拓扑变化波及全网,提高了网络的机动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跨层设计的多子网OLSR协议与传统OLSR协议相比,不仅在初始建网时间、邻居节点发现时间、网络局部变化收敛时间等网络性能指标上有较大提升,还降低了网络平均路由开销。(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9年06期)
夏杨红[2](2019)在《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由于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传统的发-输-配单向用电形式产生了变化,尤其在配网侧,源荷共存、功率双向流动的状况对现有的电网调控、保护等形成了新的要求。同时大量的直流分布式电源和直流负荷,对传统的交流供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够有序地接纳交直流分布式电源和负荷,有效集成交直流异构子网,充分发挥交流供电和直流供电的优势,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系统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是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化接纳交直流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传统单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直流电压等级和交流频率单一,不能集成多样化负荷和分布式电源,且故障时不能分区解列,这极大地限制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缺点,本文提出了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概念并聚焦其底层控制技术。按照系统稳定性、关键装置控制再到系统调控的研究思路,从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互连变流器环流抑制、系统功率协同控制叁个方面对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本涵盖了其主要的底层控制问题。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部分关键技术已在实际工程中落地应用。首先,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问题,提出运用基于描述函数法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来分析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失稳和致稳机理,从而有效指导分布式电源稳定并网,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分布式电源接入弱电网时,容易产生功率振荡等不稳定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传统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基于小信号模型的纯线性系统分析方法,会遇到无法考虑本质非线性环节(限幅、迟滞等)、临界稳定性分析困难、系统稳定裕度分析失效(针对非最小相位系统)等问题,使得分析结果不完备、不准确,对参数设计的指导意义有限。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基于描述函数法来分析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描述函数法能够有效考虑本质非线性环节,这样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功率控制环等非线性环节能够被考虑进来,增加了系统模型的完备性。此外,描述函数法判断系统稳定性时不依赖于稳定裕度,而且能够准确地计算系统振荡时的频率和幅值,极大地提升了分析的准确性。基于更加完备和准确的稳定性分析结果,分布式电源并网失稳的机理更加明确,对于指导控制参数的设计更有意义。其次,针对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的关键装备——互连变流器的环流问题,提出了两自由度环流抑制算法,对互连变流器中出现的环流进行有效抑制,保证其高可靠的运行。多种不同交直流子网通过互连变流器连接为一个整体,互连变流器的稳定控制对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多个互连变流器并联运行时会产生环流,这对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显着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开关状态组合的统一建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以输入并联输出并联形式连接的非隔离双向DC/DC变流器、单相DC/AC变流器、叁相DC/AC变流器的环流特点及其产生机理。发现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环流并且环流的产生与参数不对称相关,重点研究了参数不对称对系统动态、不同类型环流、输出谐波等的影响。基于环流的产生机理,从控制算法、拓扑、隔离配置等手段入手,成体系地提出了两自由度环流抑制算法,能够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互连变流器。所提方法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环流进行解耦控制,有效地消除系统环流,使得各个互连变流器并联时能够均担功率,提升子网互连时的供电可靠性。最后,针对多源调控以及可再生能源出力具有波动性的难题,提出了多时间尺度网-源-储-荷协同控制技术,可有效保障系统的平稳运行,提升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存在着多个子网,当系统出现功率波动等扰动时,子网内部以及子网之间应该互济互助、相互支撑,共同克服系统扰动。但是这些子网中含有交流子网和直流子网等多个异构网络,其互连形成了复杂交互和强耦合,对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功率协同控制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交直流子网功率互动和耦合的机制,提出了基于交流频率和直流电压反馈的多子网功率协同控制算法,并结合源-储协同、储能SOC控制等,形成了多时间尺度网-源-储-荷协同控制技术,从子网内和子网间两个层面有序地克服系统波动。此外,充分考虑子网的容量和负荷特点,保证对含高比例关键负荷的子网优先供电。进一步地,所提协同控制算法是分散式的,并且嵌入在微网一次控制中,不依赖于通信,能及时的保证系统功率平衡,显着地提高了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时也丰富了微网系统一次控制的内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6-01)
周双,宾晟,邵峰晶,孙更新[3](2018)在《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的物质扩散推荐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融合社交网络的社会化推荐算法是目前推荐系统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在现实的社交网络中,用户间存在多种关系,而每种关系对于推荐的影响是不同的,因此在推荐中单纯引入某一种社交关系必然影响推荐结果的准确率。本文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通过在用户-商品二部图上加载多关系社交网络,构建多关系复合网,提出了基于多关系复合网的物质扩散推荐算法。在真实的数据集Epinions和FilmTrust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加入两种社交关系的推荐算法比加入一种社交关系的推荐算法及传统的物质扩散算法在推荐准确率方面有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杨绪彬,张文强[4](2018)在《一种多子网战术MANET中基于蚁群优化的QoS路由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多子网战术移动自组织网络(MANET)中业务服务质量(QoS)保障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蚁群优化的QoS路由算法。首先,定义了路径的各项QoS参数,建立了算法的优化目标,使得网络切换次数和路径耗费同时尽可能达到最小;其次,利用蚁群优化的思想,通过设计改进的蚁群算法搜索出满足各QoS约束条件且网络切换次数及路径耗费最小的路径。仿真结果表明,在网络参数动态变化的情况下,算法能够有效寻找到一条网络切换次数少且整体负载较轻的路径。(本文来源于《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白崇延,邢卓异,张伍,黄昊,朱舜杰[5](2018)在《航天器多子网时间同步系统设计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多舱段多子网深空探测器在交会对接、着陆下降、再入返回等特定任务阶段的导航精度要求,针对探测器中各子网守时时间与地面标准时间同步的精度需求,对国内外多子网航天器典型组网方式和时间传输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种典型的多子网深空探测器时间同步设计方案,采用了基于上下级子网和对等子网相结合的时间同步机制,设计了时间传输机制保证时间维护和发布的精度。经过理论分析和地面试验,文章所述时间同步系统设计方案可以在无GPS卫星支持的条件下,长时间内实现时间精度的自主维护,满足深空探测任务的器地时间同步需求。该设计方案已成功应用于某多子网深空探测器并通过了验证,可为未来深空探测任务相关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航天器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马跃飞,陈峰,姚頔,武小悦[6](2017)在《基于多子网语言决策图的空管体系绩效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评估空管体系综合绩效水平,制定了关键绩效领域和指标,提出基于多子网语言决策图的群体评估模型。采用多子网策略分析领域及指标间的影响关系,应用语言尺度辅助群体专家建立了领域及指标间的初始判断矩阵和影响连接矩阵。给出了模型的求解方法,在求得各子网内准则的全局权重后,聚合即可得到体系的综合评估值。案例分析表明,相比于不考虑领域及指标间影响的情况,模型结果能更客观、全面地展示各领域及指标的权重,更显着地揭示空管体系间的差距。(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夏炳军,权锐,何峰,陈华睿[7](2017)在《电力EPON多子网接入与传输的隔离技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电力EPON网络架构以及信息交互模式的研究,从电力EPON的局端和用户端两个方面分析了多子网接入及传输的安全隔离技术。电力EPON用户端的智能终端设备,通过风险识别技术、安全防护技术与策略、硬件安全检测技术,实现了安全防护隔离。电力EPON局端,基于"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综合防护"的技术准则,实现了多系统、多子网间的安全防护隔离。(本文来源于《2017智能电网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7-12-25)
周笔锋,罗毅平[8](2017)在《变时滞多子网复杂网络系统交叉同步间歇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由多个子网络构成的双时变时滞复杂网络系统,首先给出子网间交叉同步定义,设计周期间歇控制器,讨论此类系统的同步稳定问题.利用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并结合零点定理,得出了具有可变时滞特性复杂网络系统网络间同步指数稳定周期间歇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同时本文就复杂网络系统节点间关系进行了讨论,复杂网络系统中的两节点必须在满足连接且可相互影响的基础上才具有实际耦合强度.最后结合所给条件,给出一个数值仿真说明其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信息与控制》期刊2017年05期)
宾晟,孙更新[9](2017)在《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的多关系社交网络重要节点发现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社交网络中重要节点评估的效率和有效性,根据社交网络中存在多种相互影响的关系的特性,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关系社交网络的重要节点发现算法.首先使用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建立包含多种关系的复杂网络,然后采用信号传播方法体现网络中多种关系和节点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些影响的传递性,最后利用矩阵迭代方法模拟信号传播过程,定量分析网络中各节点的重要度.该算法综合了社交网络中节点的全局和局部重要性,考虑了各节点重要度的相互影响,在豆瓣网上的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社交网络重要节点发现算法相比,该算法在迭代次数、涵盖率等指标上都有较大改善,有助于提高社交网络中舆情分析、社团结构发现、信息传播等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7年02期)
黄蓝会[10](2016)在《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的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线社会网络中用户间的关系存在多种关系复合的情况,采用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的模型理论,将豆瓣网中用户关注关系子网和用户影评关系子网进行复合,设计了一个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拓扑演化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多关系间的相互影响。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得出了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的网络节点个数、网络边数、网络平均最短路径等网络特征和同等实际网络的网络特征较为吻合。(本文来源于《电子设计工程》期刊2016年14期)
多子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由于大量分布式电源的接入,传统的发-输-配单向用电形式产生了变化,尤其在配网侧,源荷共存、功率双向流动的状况对现有的电网调控、保护等形成了新的要求。同时大量的直流分布式电源和直流负荷,对传统的交流供电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能够有序地接纳交直流分布式电源和负荷,有效集成交直流异构子网,充分发挥交流供电和直流供电的优势,具有较高的转换效率、系统灵活性和可靠性,因此是现代电力系统规模化接纳交直流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的一种有效途径。但传统单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直流电压等级和交流频率单一,不能集成多样化负荷和分布式电源,且故障时不能分区解列,这极大地限制了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缺点,本文提出了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概念并聚焦其底层控制技术。按照系统稳定性、关键装置控制再到系统调控的研究思路,从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互连变流器环流抑制、系统功率协同控制叁个方面对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基本涵盖了其主要的底层控制问题。在交直流混合微电网控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部分关键技术已在实际工程中落地应用。首先,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问题,提出运用基于描述函数法的稳定性分析方法来分析分布式电源的并网失稳和致稳机理,从而有效指导分布式电源稳定并网,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分布式电源接入弱电网时,容易产生功率振荡等不稳定现象,这极大地影响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传统的稳定性分析主要是基于小信号模型的纯线性系统分析方法,会遇到无法考虑本质非线性环节(限幅、迟滞等)、临界稳定性分析困难、系统稳定裕度分析失效(针对非最小相位系统)等问题,使得分析结果不完备、不准确,对参数设计的指导意义有限。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基于描述函数法来分析分布式电源并网稳定性问题。相比于传统的线性分析方法,描述函数法能够有效考虑本质非线性环节,这样基于扰动观察法的功率控制环等非线性环节能够被考虑进来,增加了系统模型的完备性。此外,描述函数法判断系统稳定性时不依赖于稳定裕度,而且能够准确地计算系统振荡时的频率和幅值,极大地提升了分析的准确性。基于更加完备和准确的稳定性分析结果,分布式电源并网失稳的机理更加明确,对于指导控制参数的设计更有意义。其次,针对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的关键装备——互连变流器的环流问题,提出了两自由度环流抑制算法,对互连变流器中出现的环流进行有效抑制,保证其高可靠的运行。多种不同交直流子网通过互连变流器连接为一个整体,互连变流器的稳定控制对整个系统的稳定运行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多个互连变流器并联运行时会产生环流,这对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了显着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基于开关状态组合的统一建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以输入并联输出并联形式连接的非隔离双向DC/DC变流器、单相DC/AC变流器、叁相DC/AC变流器的环流特点及其产生机理。发现系统中存在多种类型的环流并且环流的产生与参数不对称相关,重点研究了参数不对称对系统动态、不同类型环流、输出谐波等的影响。基于环流的产生机理,从控制算法、拓扑、隔离配置等手段入手,成体系地提出了两自由度环流抑制算法,能够推广到不同类型的互连变流器。所提方法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环流进行解耦控制,有效地消除系统环流,使得各个互连变流器并联时能够均担功率,提升子网互连时的供电可靠性。最后,针对多源调控以及可再生能源出力具有波动性的难题,提出了多时间尺度网-源-储-荷协同控制技术,可有效保障系统的平稳运行,提升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可再生能源的就地消纳能力。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中存在着多个子网,当系统出现功率波动等扰动时,子网内部以及子网之间应该互济互助、相互支撑,共同克服系统扰动。但是这些子网中含有交流子网和直流子网等多个异构网络,其互连形成了复杂交互和强耦合,对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的功率协同控制提出了挑战。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交直流子网功率互动和耦合的机制,提出了基于交流频率和直流电压反馈的多子网功率协同控制算法,并结合源-储协同、储能SOC控制等,形成了多时间尺度网-源-储-荷协同控制技术,从子网内和子网间两个层面有序地克服系统波动。此外,充分考虑子网的容量和负荷特点,保证对含高比例关键负荷的子网优先供电。进一步地,所提协同控制算法是分散式的,并且嵌入在微网一次控制中,不依赖于通信,能及时的保证系统功率平衡,显着地提高了系统运行稳定性,同时也丰富了微网系统一次控制的内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子网论文参考文献
[1].郑重,郭强胜,毛建兵.基于跨层设计的多子网OLSR路由协议[J].通信技术.2019
[2].夏杨红.多子网型交直流混合微电网协同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9
[3].周双,宾晟,邵峰晶,孙更新.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的物质扩散推荐算法[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8
[4].杨绪彬,张文强.一种多子网战术MANET中基于蚁群优化的QoS路由算法[J].通信技术.2018
[5].白崇延,邢卓异,张伍,黄昊,朱舜杰.航天器多子网时间同步系统设计与验证[J].航天器工程.2018
[6].马跃飞,陈峰,姚頔,武小悦.基于多子网语言决策图的空管体系绩效评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7
[7].夏炳军,权锐,何峰,陈华睿.电力EPON多子网接入与传输的隔离技术分析[C].2017智能电网新技术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2017
[8].周笔锋,罗毅平.变时滞多子网复杂网络系统交叉同步间歇控制[J].信息与控制.2017
[9].宾晟,孙更新.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模型的多关系社交网络重要节点发现算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7
[10].黄蓝会.基于多子网复合复杂网络的模型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