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战时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战时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抗日战争,教育方针,港澳地区,制度。

战时国民教育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朱叶[1](2019)在《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以战时国民政府播音教育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爆发之后,大量沿海的学校内迁,沿海地区原本发达的教育事业受到了重创。与此同时,大后方的教育事业却开始兴旺起来,而国民政府广播事业在重庆的复兴也使得电化播音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了西南各地。在这个国难危重的时期,与局势相适应的电化播音教育重心也发生了改变。电化教育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不仅反映了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也是国民政府塑造民众心理和灌注新知的一种途径。(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何一民,黄沛骊[2](2016)在《培养战时“国民”:吴鼎昌与抗战时期贵州“国民”教育》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初期,贵州民众缺乏国民意识和抗战热情,其思想、行为、生产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极不利于贵州抗战爱国运动的推进。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针对贵州民众的现状,迅速调整其战时贵州建设策略,大力推行民众教育,以改造贵州民众成为战时"好国民"。吴氏在大力发展民众教育的同时,还结合当时贵州的实际情况,亲自编撰了紧扣"爱国"和"抗战"两大时代主题的《贵州省民众学校课本》作为民众学校的主要教材,以培养唤醒贵州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抗战意志,从而自觉担负一个国民在国家危亡之际应尽的责任。而《贵州省民众学校课本》所象征的民众教育在战时贵州的展开,事实上,对于提升战时贵州民众以"爱国"为基调的"国民意识",并转化为支持抗战、复兴中华民族的力量,起了积极作用。贵州民众的思想在抗战中后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国民、新风貌在贵州各地普遍出现。(本文来源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苏林琴,杨家榜[3](2016)在《抗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通过确立"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分别从教育方针、课程与教材、师资队伍、招生考试等方面,严格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和大学用书管理,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和毕业考试制度,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地维持了战时高等教育质量。(本文来源于《高教探索》期刊2016年09期)

曾代伟,李秉祥[4](2015)在《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警察教育制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警察教育始于清末,至抗战前已初具规模。抗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制订一系列法规规章,构建了近代意义上的警察教育制度。战时警察教育制度的特色是积极应对残酷的战争形势,凸显警察职能的转变。警察教育已不只是平时单纯处理刑事、治安案件的警务知识和技能传授,而更多地强化军事训练,注重政治训导。因此,战时警察教育制度必然带有浓厚的军事化特征和鲜明的政治色彩。警察"亦警亦军"的双重身份,显现出警察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尽管战时警察教育与近代警察职业化教育理念尚有一定差异,但考察抗战时期警察教育制度的构建、警察教育内容的开展,探讨南京国民政府改革战时警察教育体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对当下仍有参考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刘海军[5](2009)在《国民政府战时公费教育制的创立及其成效》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费制是国民政府战时创立的一种教育救助制度,主要目的是为救济战区流亡青年,后来由于战争的扩大,许多非战区的贫苦青年也可享受此待遇。公费制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贷金制。1943年,国民政府公费教育制正式确立,此后又对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公费制的实施对于维持教育的正常运转,救济流亡学生和保持整个中国教育的延续性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9期)

胡晓婷[6](2009)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战时体制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规定"改定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育"。高等教育纳入战时体制,一方面适应国家战时政治、经济体制的需要;一方面培养了大批军事、医疗人才,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人才上的保障。(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09年06期)

蒋梅[7](2008)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等办理战时港澳地区侨民教育相关史料》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侨务委员会为促进和发展侨民教育采取了种种措施。本组史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教育部与侨务委员会为解决香港侨校学生转学、设置驻港澳侨民教育专员等问题所进行的工作,对教育部为应对汪伪在港澳活动情形所拟办法亦有所反映。(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08年03期)

陈钊[8](2007)在《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在大学中的反响》一文中研究指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政府倾向于保持战前正常教育体系而稍加损益。循此思路,国民政府将大部分大学搬迁到后方,并于1939年制订了“战时应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国民政府的这一政策得到了大学界从校长、教授到学生的普遍支持,朝野就“抗战建国”并举达成一致。(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3期)

陈钊[9](2002)在《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抗战爆发后,教育该向何处去,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一些人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应更改;另一些人的主张与此完全相反,他们认为维持正常教育就是在坚持“亡国教育”,大中学校应全面转轨,变成各种战时短期培训班,直接为前线后方输送抗战人才;也有人主张一面对整个教育事业加以整理、充实、调整、改进、扩充,一面增加一些适应抗战需要的设施。国民政府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方针。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权衡,1939年3月,第叁次全国教育会议议决以蒋介石提出的“战时应作平时看”为战时教育方针,主旨是维持正常教育体系不变。 国民政府以“战时应作平时看”为战时教育方针,出于“抗战”、“建国”的双重考虑,而且因教育作用的滞后性而更强调其在“建国”中的作用。国民政府的这一方针得到教育界人士的认同。战时各大学校长,无论是作为国民党中常委的罗家伦还是拒不加入国民党的竺可桢,绝少不赞成维持正常教育者。就是以自由之精神标榜的大学教授们,也明确表示办教育不可急功近利。学生中虽有强烈要求打破常轨者,但不占多数。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除了现实的原因,也有传统国家观和近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教育界的认同无疑为这一方针的贯彻实施铺平了道路。 国民政府为实施“战时应作平时看”方针做出了一系列努力:大规模扩充师范教育;创设国立中学:建立学生公费制:改进各级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大学课程结构等。这一方针的实行对中国的现代化有长远影响。首先,大学教授们仍有相对安定的环境从事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当下的意义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和应用研究领域均取得一批成果,长远意义则在于保证了科学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其次,正常教育体系的维持,使中国并未因八年抗战而出现人才断层,反而在高、中、低叁个层次上为现代化的渐次展开输送了一大批人才。(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2-05-01)

战时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抗战初期,贵州民众缺乏国民意识和抗战热情,其思想、行为、生产生活习惯等各方面所暴露出的种种弊病,极不利于贵州抗战爱国运动的推进。贵州省政府主席吴鼎昌针对贵州民众的现状,迅速调整其战时贵州建设策略,大力推行民众教育,以改造贵州民众成为战时"好国民"。吴氏在大力发展民众教育的同时,还结合当时贵州的实际情况,亲自编撰了紧扣"爱国"和"抗战"两大时代主题的《贵州省民众学校课本》作为民众学校的主要教材,以培养唤醒贵州民众的爱国意识和抗战意志,从而自觉担负一个国民在国家危亡之际应尽的责任。而《贵州省民众学校课本》所象征的民众教育在战时贵州的展开,事实上,对于提升战时贵州民众以"爱国"为基调的"国民意识",并转化为支持抗战、复兴中华民族的力量,起了积极作用。贵州民众的思想在抗战中后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国民、新风貌在贵州各地普遍出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战时国民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朱叶.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以战时国民政府播音教育为中心的考察[J].兰州学刊.2019

[2].何一民,黄沛骊.培养战时“国民”:吴鼎昌与抗战时期贵州“国民”教育[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6

[3].苏林琴,杨家榜.抗日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战时需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J].高教探索.2016

[4].曾代伟,李秉祥.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警察教育制度[J].河南社会科学.2015

[5].刘海军.国民政府战时公费教育制的创立及其成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6].胡晓婷.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战时体制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

[7].蒋梅.国民政府教育部等办理战时港澳地区侨民教育相关史料[J].民国档案.2008

[8].陈钊.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在大学中的反响[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9].陈钊.国民政府战时教育方针研究[D].西北大学.2002

标签:;  ;  ;  ;  ;  ;  ;  

战时国民教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