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防治作用及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机理,家蚕,作用,黄萎病,放线菌,芽孢,附子。
防治作用及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凡,谭正怀,艾儒棣,石锦萍,管连城[1](2019)在《蛇黄乳膏防治湿疹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确定蛇黄乳膏药理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作用机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实验依据。方法:选用40只雄性小鼠,对照组、模型组、蛇黄乳膏组和艾洛松组各10只,2 cm×2 cm范围腹部脱毛,正常组不致敏和激发,其余各组腹部脱毛区域行1%2,4-二硝基氟苯(DNFB)涂抹致敏,次日行1次加强致敏。以后每隔6 d行BDNF均匀涂抹各只小鼠右耳部激发,共激发3次。期间在其脱毛处,正常组和模型组乳膏基质涂抹,其余各组于脱毛处行对应乳膏1 mg·g-1均匀涂抹。采用HE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皮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ELISA检测血清IFN-γ、IL-4含量。免疫组化及Real-Time qPCR法分别检测小鼠皮损区域皮肤组织FLG、Caspase-14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表皮肥厚,角化过度,真皮层伴炎细胞浸润,存在慢性湿疹病理表现,蛇黄乳膏组和艾洛松组湿疹样病理表现得到改善。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IFN-γ含量较高(P<0.05),IL-4含量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蛇黄乳膏组和艾洛松组IFN-γ含量均降低(P<0.05),IL-4含量均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皮损组织FLG、Caspase-14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较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蛇黄乳膏组和艾洛松组表现相似,皮损组织FLG、Caspase-14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上调(P<0.05)。结论:蛇黄乳膏可能通过调节IFN-γ、IL-4从而改善皮肤屏障FLG、Caspase-14表达发挥抗湿疹功效。(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璐[2](2019)在《高温即时浸酸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防治作用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真核生物,在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宿主域,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是微孢子虫属的典型种,它能够引发家蚕微粒子病(Pebrine)。该病即可食下传染,也可由带病母蛾胚种传染,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因此被所有蚕业生产国列为法定检疫对象。除通过母蛾镜检淘汰带毒蚕种外,目前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还包括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两大类。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化学药物消毒和化学药物治疗。消毒药物一般具有强腐蚀性,而且对带毒蚕卵中的病原体没有防治效果;治疗药物长期服用对蚕体有一定毒性,影响蚕种质量。已报道的物理防治法主要有温汤浴种法、高温即时浸酸法(高温即浸法)及干热空气处理法。高温即浸法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但之前高温即浸试验以多化性家蚕品种开展的研究,针对二化性蚕品种的高温即浸法条件尚未建立,防治效果有待验证。本研究通过养蚕试验明确了高温高温即浸法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了蚕种即浸适期病原在蚕卵中的发育形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温即浸处理对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灭活效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高温即浸处理后家蚕胚胎和病原的基因表达变化,阐明了高温即浸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机理,为生产上应用高温即浸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⒈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品种两广二号的带毒蚕卵进行高温即浸处理,蚕卵孵化后分别饲养至3龄眠蚕和5龄起蚕用显微镜镜检Nb,发现与常规即浸处理相比,带毒蚕卵经高温即浸处理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55±1.55%和13.10±5.90%,相对防治效果分别是92.30±2.95%和81.80±0.06%。由此可见,高温即浸处理能够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对家蚕微粒子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通过吉姆萨染色法对高温浸酸时期(卵龄18~22 h)带毒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发育状态进行观察,发现带毒蚕卵中的病原为双核、四核裂殖体。浸酸处理48 h后,阳性对照组和常规即浸处理组蚕卵中均仍观察到裂殖体,高温处理组则没有发现病原,推测高温即浸处理的作用有效靶点为家蚕微孢子虫的裂殖体阶段。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以家蚕微管蛋白Tubulin为靶基因的标准曲线,对卵龄24~240 h阳性对照、常规即浸组和高温即浸组内带毒蚕卵中微孢子虫进行绝对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常规或高温即浸处理后每日取样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值均显着降低,高温即浸组明显低于常规即浸处理,表明两种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均有灭活作用,但是高温处理的灭活效果更为显着。根据即浸处理后带毒蚕卵内病原量的变化规律,推测高温即浸处理能够灭活蚕卵内的病原裂殖体,少量未被灭活的成熟孢子则能够继续生长发育。4.对带毒蚕卵分别进行常规即浸处理和高温即浸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对阳性对照组、常规处理组和高温处理组的蚕卵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处理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发现,常规处理后家蚕差异表达基因400个,病原差异表达基因38个,高温处理组后家蚕差异表达基因1999个,病原差异表达基因20个。高温即浸处理后家蚕热激蛋白等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病原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常规处理组明显降低,推测高温即浸处理能够激发蚕卵免疫应答增强对病原的抗性,同时影响家蚕微孢子虫的基础代谢导致病原裂殖体死亡。(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玉龙[3](2019)在《生防菌对两种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防放线菌对植物土传病害的防效虽有一定研究,但放线菌对植物叶片病毒病是否有防治作用尚不清楚,且医用灰黄靑霉对农作物生物防治研究很少。本文以附子土传根系病害和番茄叶片病毒病害为对象,研究了供试放线菌的抗病作用、附子土传根系病害的发生机制、灰黄靑霉对齐整小核菌的抗病作用及放线菌对两类病原不同农作物病害的防病作用与机制,发现放线菌除对植物病原具有直接抗病作用外,还能激活植物系统抗性,对植物病毒病害也有一定防效。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结果如下:1.生防菌的抗病作用研究。采用平皿培养及显微镜观察法分别研究了5株拮抗放线菌无细胞发酵滤液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与萌发的抑制效应及其对病原菌丝的溶解作用;采用平皿模拟试验研究了黄叁素链霉菌和濑里予链霉菌活菌制剂对土壤中齐整小核菌菌核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株放线菌无细胞发酵液对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菌核形成及菌核萌发均有较强抑制作用。在培养48 h时,黄叁素链霉菌5倍稀释发酵液对病原菌菌丝的抑制率达52.8%;对菌核形成抑制率达99.5%;在培养96h时,对菌核萌发的抑制率为100%。濑里予链霉菌稀释10~3发酵液对浸泡菌核上新生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90.3%。黄叁素链霉菌和濑里予链霉菌活菌制剂可抑制土壤中菌核萌发并促进土壤中菌核腐烂,濑里予链霉菌用量为1g/kg土时,可使土壤中68.0%的菌核失去萌发能力,48.0%的菌核腐烂。以齐整小核菌菌体为唯一碳源可诱导供试链霉菌合成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及纤维素酶,黄叁素链霉菌可同时产生3种胞壁水解酶,在培养5 d时,其粗酶液的3种胞壁水解酶活性分别达4.3U、4.6U及2.4U,黄叁素链霉菌和密旋链霉菌粗酶液对供试病原菌细胞壁有溶解作用。上述结果显示,供试放线菌对齐整小核菌菌丝及菌核均有显着抑制效果,濑里予链霉菌活菌制剂具有很大的生防潜力。2.附子土传根系病害的发生机制研究。通过稀释平皿培养法比较同一田块中附子白绢病病株与健株根际可培养土壤微生物区系,并对其中的优势微生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同步测定优势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抗病作用与促生活性,获得了根区优势微生物控制植物生长的直接证据。结果表明,附子白绢病病株与健株根区、根表土壤、根内微生物数量及种类有显着差异。病株根区、根表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真菌之比较健株降低,而健株根区、根表及根内放线菌数量显着高于病株。在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优势微生物中,部分为致病菌或有害菌,其中,有些菌株的发酵液对病原菌齐整小核菌生长有促进作用,对甜瓜生长有抑制作用。在附子健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生长的所有优势微生物,均分泌抑制齐整小核菌菌丝生长的抗菌活性物质,且部分健株优势菌对甜瓜种子有促生作用。结论:附子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优势微生物是附子健康生长或白绢病发生的控制者,决定着附子的“命运”,齐整小核菌并不是引起附子白绢病的唯一病原。3.生防放线菌的直接抗病作用。通过3年定位试验研究了向土壤中施用密旋链霉菌Act12和娄彻氏链霉菌D74活菌制剂对附子的防病促生作用,并对停止施用菌剂的后续效果进行了跟踪观察,采用高通量测序及可培养方法同步研究了定位试验第2年时菌剂对附子根际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通过生长速率法、培养皿对峙试验及GFP标记技术研究了供试放线菌的生防特性。结果表明,向附子根系分布区土壤中施入Act12和D74孢子粉组成的混合菌剂,根系土传病害病情指数显着降低75.5%~77.0%(P<0.05)、经济器官块根产量显着提高62.1%~74.1%(P<0.05)、根际土壤养分残留减少。该菌剂能显着增加根际土壤中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数量。该菌剂引起的根际土壤微生态效应可产生良好的后效,在两季均施用菌剂的处理中,下茬作物根系土传病害病情指数显着降低20.7%(P<0.05),产量显着提高20.6%(P<0.05)。该菌剂的发酵液可显着抑制附子土传病原菌齐整小核菌及腐皮镰刀菌菌丝生长,对腐皮镰刀菌菌丝有溶解及缢缩作用,且D74能在附子根表定殖。4.灰黄青霉CF3的抗病促生作用及齐整小核菌菌核控制基因研究。采用平皿试验测定了灰黄青霉CF3对两株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与萌发及对附子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CF3活菌制剂对附子根腐病及白绢病的防效;利用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及菌核形成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控制(相关)基因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CF3可显着抑制齐整小核菌及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并抑制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与萌发;CF3可在附子根际土壤中大量定殖,可显着增加附子根际土壤中有益菌B.toyonensis、L.fusiformis和P.javanicum数量,减少有害菌X.translucens和F.oxysporum的数量,使土传根系病害病情指数较对照显着降低29.8%,附子块根质量显着提高81.5%(P<0.05);初步锁定了控制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的3个基因为ArsclR,ArnsdD1及ArnsdD2,并从基因水平揭示了CF3无细胞发酵滤液抑制齐整小核菌菌核形成的机制。5.供试放线菌对番茄TYLCVD的防效及对番茄系统抗性的激活作用研究。通过小区及苗期试验研究了Act12对TYLCVD的防病促生效果及其机理,并通过后续2茬小区试验对Act12对TYLCVD的防效进行验证。研究内容包括番茄叶片病毒含量、抗性相关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系统抗性及RNAi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等指标,并对根区、根表土壤微生物区系进行了高通量测序。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向土壤中穴施放线菌Act12活菌剂:(1)小区番茄的TYLCD发病率及病情指数较对照分别降低26.0%~37.9%及20.0%~44.3%(P<0.05),番茄果实质量提高7.2%~175.3%(P<0.05)。(2)可提高番茄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增加番茄根际有益菌的丰度;使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分化,有序性显着提高,微生物分子生态网络中,微生物群落呈现多模块分化现象。向育苗基质中接种Act12活菌剂:(1)可显着提高番茄叶片中POD、PPO、PAL等抗性相关酶活性,减少活性氧在叶片中积累量,提高叶片中SA和JA含量。(2)可激活番茄系统抗性。其中,获得抗性(SAR)和诱导系统抗性(ISR)通路相关基因PR-1和SIPI-II,番茄特异性抗TYLCD相关基因SIPer1和SIVRSLip,以及RNAi相关基因表达均显着上调。上述结果表明,供试放线菌具有激活番茄系统抗性,提高番茄抗卷叶黄化病病毒病的功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施国驹,李菊馨,吴耿寰,王丽萍,谢红辉[4](2019)在《生防细菌作用机理及其防治荔枝病害应用情况》一文中研究指出生防细菌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细菌。本文介绍了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和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生防细菌的种类、作用机理及其在荔枝病害防治上的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农业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02期)
戴凯群,齐莉莉,王进波,宋玉胜[5](2019)在《杨梅酒对小鼠腹泻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杨梅酒对腹泻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采用生长曲线法研究了杨梅酒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增殖的影响,分析乙酸乙酯、乙醚等溶剂萃取的杨梅酒活性组分的体外抑菌效果,并以腹泻模型小鼠为对象,探究了不同杨梅酒萃取物对小鼠腹泻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和高粱烧相比,杨梅酒对致病菌生长增殖的抑制作用十分明显且杨梅酒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最强。杨梅酒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模型小鼠腹泻的防治效果最佳,能够显着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IL-8、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说明杨梅酒中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发挥抗炎作用,这为阐释杨梅酒防治腹泻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为进一步探明杨梅酒中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提供了新线索。(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于莹,秦培涛[6](2019)在《群众路线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防治中的作用及实现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主要包括大学生利益要求得不到满足、大学生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和党政管理者服务意识不强等叁个方面,应从建立健全大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大学生诉求表达机制和建立健全共同参与治理机制中实现群众路线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防治。(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3期)
熊超,赵鹏,武超[7](2019)在《水位下降作用下岸坡动态变形机理及防治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叁峡库区老铜罐驿库岸边坡,在水位下降作用下岸坡动态变形机理,根据多年的监测资料和勘查成果,分析其变形特征和失稳机理,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叁峡库区老铜罐驿库岸边坡,在雨季库水位降低过程中,产生向着滑坡体外侧的渗流压力和动水压力,致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形成"牵引式"破坏模式,最后提出采用"普通抗滑桩+排水工程+护坡"进行治理。(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04期)
刘莹,刘莉,关慧波[8](2019)在《远志皂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理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远志具有良好的益智作用,广泛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中,远志主要成分远志皂苷目前广泛应用于远志益智机理的研究中,并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远志皂苷对AD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体现在减轻β淀粉样蛋白的毒性、调控异常tau蛋白和胆碱能及免疫系统、抗氧化、抑制细胞凋亡及促进神经元存活及再生。(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丛子健,贾天会,邹桂霞,李凤鸣[9](2018)在《辽西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及作用机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最早的区域,通过多年的治理,形成了多模式并举结合产业引领的特色水土流失防治体系。科学地总结辽西北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并分析其蓄水保土机理,以期对推动水土保持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应用技术》期刊2018年06期)
冯自力,董泰丽,赵丽红,付传翠,李云卿[10](2018)在《浓缩沼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明确浓缩沼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凹玻片法、悬滴法等测定了其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抑制作用;利用盆栽试验评价了叶面喷施、灌根处理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活性氧爆发研究其诱导抗病能力;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了相关防御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浓缩沼液可以显着抑制棉花黄萎病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分生孢子萌发、微菌核萌发,其挥发性气体可以导致菌丝畸形、断裂;温室环境下,0.50%(体积分数,下同)的稀释液喷施2次对黄萎病防治效果为64.89%,1.25%的稀释液灌根2次对黄萎病防治效果为78.01%;在重病地,浓缩沼液120 L·hm-2滴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最佳。浓缩沼液灌根处理诱导了棉花叶片活性氧爆发,增强了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杜松烯合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了棉花黄萎病菌在植物体内的存活、扩展。【结论】浓缩沼液能够通过抑制病原菌及增强棉花防御酶基因的表达有效防控棉花黄萎病。(本文来源于《棉花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防治作用及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孢子虫(Microsporidia)是一类细胞内专性寄生的真核生物,在自然界具有广泛的宿主域,数目众多、分布广泛。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Nb)是微孢子虫属的典型种,它能够引发家蚕微粒子病(Pebrine)。该病即可食下传染,也可由带病母蛾胚种传染,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因此被所有蚕业生产国列为法定检疫对象。除通过母蛾镜检淘汰带毒蚕种外,目前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还包括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两大类。化学防治方法包括化学药物消毒和化学药物治疗。消毒药物一般具有强腐蚀性,而且对带毒蚕卵中的病原体没有防治效果;治疗药物长期服用对蚕体有一定毒性,影响蚕种质量。已报道的物理防治法主要有温汤浴种法、高温即时浸酸法(高温即浸法)及干热空气处理法。高温即浸法效果明显,操作简单,但之前高温即浸试验以多化性家蚕品种开展的研究,针对二化性蚕品种的高温即浸法条件尚未建立,防治效果有待验证。本研究通过养蚕试验明确了高温高温即浸法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效果,采用吉姆萨染色法观察了蚕种即浸适期病原在蚕卵中的发育形态,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高温即浸处理对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灭活效果,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了高温即浸处理后家蚕胚胎和病原的基因表达变化,阐明了高温即浸防治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机理,为生产上应用高温即浸防治家蚕微粒子病提供科学依据。取得以下研究成果:⒈对家蚕二化性四元杂交品种两广二号的带毒蚕卵进行高温即浸处理,蚕卵孵化后分别饲养至3龄眠蚕和5龄起蚕用显微镜镜检Nb,发现与常规即浸处理相比,带毒蚕卵经高温即浸处理后家蚕微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3.55±1.55%和13.10±5.90%,相对防治效果分别是92.30±2.95%和81.80±0.06%。由此可见,高温即浸处理能够有效阻断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垂直传播,对家蚕微粒子病有显着的治疗效果。2.通过吉姆萨染色法对高温浸酸时期(卵龄18~22 h)带毒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发育状态进行观察,发现带毒蚕卵中的病原为双核、四核裂殖体。浸酸处理48 h后,阳性对照组和常规即浸处理组蚕卵中均仍观察到裂殖体,高温处理组则没有发现病原,推测高温即浸处理的作用有效靶点为家蚕微孢子虫的裂殖体阶段。3.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了以家蚕微管蛋白Tubulin为靶基因的标准曲线,对卵龄24~240 h阳性对照、常规即浸组和高温即浸组内带毒蚕卵中微孢子虫进行绝对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常规或高温即浸处理后每日取样蚕卵中家蚕微孢子虫的检测值均显着降低,高温即浸组明显低于常规即浸处理,表明两种浸酸处理对蚕卵中的家蚕微孢子虫均有灭活作用,但是高温处理的灭活效果更为显着。根据即浸处理后带毒蚕卵内病原量的变化规律,推测高温即浸处理能够灭活蚕卵内的病原裂殖体,少量未被灭活的成熟孢子则能够继续生长发育。4.对带毒蚕卵分别进行常规即浸处理和高温即浸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对阳性对照组、常规处理组和高温处理组的蚕卵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处理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功能分析和KEGG pathway分析。结果发现,常规处理后家蚕差异表达基因400个,病原差异表达基因38个,高温处理组后家蚕差异表达基因1999个,病原差异表达基因20个。高温即浸处理后家蚕热激蛋白等基因表达显着上调,病原差异表达基因数量较常规处理组明显降低,推测高温即浸处理能够激发蚕卵免疫应答增强对病原的抗性,同时影响家蚕微孢子虫的基础代谢导致病原裂殖体死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治作用及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杨凡,谭正怀,艾儒棣,石锦萍,管连城.蛇黄乳膏防治湿疹作用机理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2].王璐.高温即时浸酸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的防治作用及机理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李玉龙.生防菌对两种作物病害的防治作用及机理[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4].施国驹,李菊馨,吴耿寰,王丽萍,谢红辉.生防细菌作用机理及其防治荔枝病害应用情况[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9
[5].戴凯群,齐莉莉,王进波,宋玉胜.杨梅酒对小鼠腹泻的防治作用及其作用机理[J].核农学报.2019
[6].于莹,秦培涛.群众路线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防治中的作用及实现机理研究[J].现代交际.2019
[7].熊超,赵鹏,武超.水位下降作用下岸坡动态变形机理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9
[8].刘莹,刘莉,关慧波.远志皂苷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9].丛子健,贾天会,邹桂霞,李凤鸣.辽西北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模式及作用机理分析[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8
[10].冯自力,董泰丽,赵丽红,付传翠,李云卿.浓缩沼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作用及机理[J].棉花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