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佛教造像艺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特征
佛教造像艺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通玲[1](2019)在《试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及风格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麦积山石窟35、48窟造像,均为元代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题材特征。现初步考证造像均为藏传佛教题材,具有重要的历史及考古价值。文章试图通过分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产生的原因及风格特点,说明麦积山石窟元代佛教发展的延续性。(本文来源于《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孙路易[2](2019)在《《造像度量经》影响下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程式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之后寻找出一个更完善的方法、更准确的规律和更是合适的角度,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体造型艺术。佛像具体形象在犍陀罗的出现,到《佛身影像相》的产生,再到传入西藏,被译成《造像度量经》系列佛教经典,这条发展脉络为主线。以研究西藏佛教造像度量经典《造像度量经》,作为切入点。从点出发,以点概面。具体研究《造像度量经》在传入西藏地区的来源及影响,并且简单总结并对比现有流传的《度量经》版本问题。西藏佛教造像艺术风格成熟的影响因素,除了《造像度量经》的影响之外,还有比如:尼泊尔、犍陀罗、克什米尔、我国中原等地区,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对其的影响。且深入研究《造像度量经》与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的人体艺术范式以及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用解剖学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找出《造像度量经》度量学方法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分析之间的对比结果,找出以上叁者之间存在异同的原因。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力会因不同地域宗教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反之,艺术的繁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触动它所服务宗教的发展。而且,一般性艺术对于审美和构图的规范与宗教膜拜艺术对于一些方面的规范有着极大的不同。最后通过对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引出藏传佛教教义是如何对西藏《造像度量经》程式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鲁迅美术学院》期刊2019-06-01)
仲丛惠[3](2019)在《古丝绸之路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以云冈石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融合"是云冈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最大特色。云冈石窟的佛教造像生动展现了从丝绸之路传入的古印度、中亚等不同文明的艺术元素与中国传统艺术之间不断交流与融合的历史。北魏太严五年(439),北魏灭北凉,迁3万多北凉国人到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于是"沙门佛事俱东"。来自凉州的僧人昙曜后来担任北魏最高的僧官——"沙门统",并于北魏和平元年至(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9年04期)
孙涛[4](2019)在《尼泊尔造像艺术对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7世纪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初兴,其后大量佛教寺院的营建,对佛事活动所用佛教造像的需求也达到了一个高峰,促进了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在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最初阶段,西藏本土缺乏大量成熟的艺术家和工匠从事藏传佛教造像的创作,使得当时的西藏僧俗信众必须雇佣大量外来艺术家进行佛像创作活动。这些外来艺术家所属地区囊括了西藏周边所有的区域,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中原汉地、东北印度地区、克什米尔地区、尼泊尔、(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9年04期)
靳玮[5](2018)在《犍陀罗、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对昙曜五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和平初年(460年),以凉州匠师为首的北魏工匠们,在昙曜和尚的主持下,创造性地吸收了来自印度犍陀罗、秣菟罗及中国西域造像艺术的精华,在平城武周山麓雕凿出惊世骇俗的昙曜五窟,开创了石窟造像的"云冈模式",对后世佛教造像、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昙曜五窟主要佛像的面容、体态、服饰等均不同程度受犍陀罗、秣菟罗艺术风格熏染,并具备云冈造像独有的特点。(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刘钊[6](2018)在《大英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之我见》一文中研究指出谒金门·夏半夏已半,流火渐离天限。湖东孔桥独伴莲,垂羞无人见。莫言水天画卷,哪堪戚戚念念。沿岸相思谁来剪?悠悠渔歌远……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我踏上了飞往这个曾经是西方社会魁首—大英帝国的航班。英国,自有其无数的辉煌历史,借助工业革命的巨大优势,在几个世纪的南征北战中所向披靡。经济和军事的胜利助长了文化和艺术的蓬勃发展,但四(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8年11期)
强飞龙[7](2018)在《印度笈多艺术与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元400-700年,在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方面,中国深受印度影响。这段时期是印度笈多王朝大一统时期,也是笈多艺术走向成熟和达到繁盛的重要时期,被称为印度艺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在中国400-700年的叁百年间,正是民族大融合,大迁徙的历史时期,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和士人迁徙,这种动荡不安的时局反而为这一时期中国雕塑艺术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从五胡十六国到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的雕塑,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文化融合和创造力迸发的艺术气息,不同区域和阶段,不同民族文化都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各展才华。(本文来源于《艺术品鉴》期刊2018年26期)
刘钊[8](2018)在《印度教与佛教的渊源及造像艺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满江红·端午望断相思,留园外,彩蝶飞处。觅知音,伯牙弦断,琴台无路。最伤楚人五月五,虽有龙舟千千渡。权作罢,一帖洛神赋,缓缓读。酒中影,独思量;月中人,何时顾?再一曲,已是英雄迟暮。孤箫只乱酩酊步,西子难迷醉人目。不必问,烟雨飞花路,染无数。常有藏友来函询及对印度教造像艺术及其价值的迷惑,限于国内并无相关完整的类似资料,笔者决定把多年的学习(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8年09期)
刘钊[9](2018)在《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基因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鹊桥仙·樱花风掣经幡,晚钟素响,与谁共醉潇江?徨徨半生一叶渡,问冷暖,不忆冯唐。孤帆半面,春笛一曲,又是樱花北望。珞珈不愁痴心人,何必数,花落几双?佛教诞生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古代印度大陆。佛教诞生之初本无佛像,佛教徒的修行更多的是依循前辈的口授心传。当时的佛教领袖严格遵循释尊离世前的教诲:不塑像,(本文来源于《收藏家》期刊2018年07期)
李娜[10](2018)在《浅析佛教造像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承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压力——环境污染问题,它不仅对我们人类及动物造成了各方面的伤害,还严重影响到佛教造像的保存。通过对佛教造像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主要是解决造像艺术表现形式中自身存在的很多局限性,尤其是传统绘画和雕塑的保护问题。解决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对佛教造像所带来的问题,让佛教文化在我国更有效的教化人类,传达其佛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家》期刊2018年06期)
佛教造像艺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之后寻找出一个更完善的方法、更准确的规律和更是合适的角度,来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体造型艺术。佛像具体形象在犍陀罗的出现,到《佛身影像相》的产生,再到传入西藏,被译成《造像度量经》系列佛教经典,这条发展脉络为主线。以研究西藏佛教造像度量经典《造像度量经》,作为切入点。从点出发,以点概面。具体研究《造像度量经》在传入西藏地区的来源及影响,并且简单总结并对比现有流传的《度量经》版本问题。西藏佛教造像艺术风格成熟的影响因素,除了《造像度量经》的影响之外,还有比如:尼泊尔、犍陀罗、克什米尔、我国中原等地区,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对其的影响。且深入研究《造像度量经》与古希腊、古罗马两个时期的人体艺术范式以及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用解剖学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系,找出《造像度量经》度量学方法的理论来源。通过对分析之间的对比结果,找出以上叁者之间存在异同的原因。宗教对艺术的影响力会因不同地域宗教地位的变化而变化,也会随着时代的不同,在发生着不同的变化。反之,艺术的繁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触动它所服务宗教的发展。而且,一般性艺术对于审美和构图的规范与宗教膜拜艺术对于一些方面的规范有着极大的不同。最后通过对宗教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引出藏传佛教教义是如何对西藏《造像度量经》程式化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佛教造像艺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通玲.试析麦积山石窟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的产生及风格特征[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9
[2].孙路易.《造像度量经》影响下的藏传佛教造像艺术程式化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9
[3].仲丛惠.古丝绸之路与中国佛教造像艺术以云冈石窟为例[J].中国宗教.2019
[4].孙涛.尼泊尔造像艺术对藏传佛教造像的影响[J].收藏家.2019
[5].靳玮.犍陀罗、秣菟罗佛教造像艺术对昙曜五窟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刘钊.大英博物馆藏佛教造像艺术之我见[J].收藏家.2018
[7].强飞龙.印度笈多艺术与中国魏晋南北朝佛教造像艺术风格分析[J].艺术品鉴.2018
[8].刘钊.印度教与佛教的渊源及造像艺术[J].收藏家.2018
[9].刘钊.佛教造像艺术中的基因传承[J].收藏家.2018
[10].李娜.浅析佛教造像艺术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J].中国文艺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