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芽短梗霉菌论文-杨莹,庄新亚,程亮,郭青云

出芽短梗霉菌论文-杨莹,庄新亚,程亮,郭青云

导读:本文包含了出芽短梗霉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出芽短梗霉菌PA-2,产孢量,发酵条件,单因子优化

出芽短梗霉菌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庄新亚,程亮,郭青云[1](2019)在《出芽短梗霉菌PA-2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PA-2菌株产孢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以提高PA-2菌株的产孢量,为该菌的开发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PA-2菌株发酵液中的产孢量为检测指标,采用单因子优化PA-2菌株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通过中心组合设计(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筛选培养基成分最佳配比;用PA-2菌株制成可湿性粉剂用于杂草藜田间防除试验。【结果】经优化后,PA-2菌株产孢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84.60 g/L、大豆粉46.35 g/L、NaCl 2.59 g/L、MgSO_40.52 g/L、KCl 0.78 g/L、K_2HPO_46.50 g/L、(NH_4)_2SO_40.52 g/L;最佳发酵条件为pH 7、温度25℃、装液量60 mL/250 mL、转速180 r/min、接种量8%、培养时间120 h。田间防除试验结果表明,PA-2可湿性粉剂对杂草藜的鲜重防效最高可达75.0%。【结论】优化后的培养和发酵条件可有效提高PA-2菌株的产孢量,降低发酵成本,适合发酵放大试验及相关剂型的开发研究;可采用PA-2菌株生产菌剂应用于杂草防除。(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郝雅荞,沈琦,吴言,潘镜宇,刘鑫[2](2017)在《出芽短梗霉菌(A.pullulans.nov.sp.3028)的分离、鉴定与多聚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类酵母真菌,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nov.sp.)新菌株,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产物进行研究,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对发酵产物胞外多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呈菌丝状,培养10d以上开始转色变黑,摇瓶发酵状态下成酵母样(图1),并产胞外多糖,PDA培养基摇瓶发酵6d胞外多糖产量28g/L;对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培养条件为:pH7.0,装液量25mL,接种量4%(1OD体积比),种龄60h,发酵温度26℃,转速160rpm,发酵时间72h。在此条件下菌株胞外多糖产量从原来的35g/L,提高到43.9g/L。产量提高25.4%。其产物主要有胞外多聚糖及黑色素,经薄层层析及红外光谱鉴定其多聚糖主要成分为普鲁兰糖。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归属,选择几株不同来源的出芽短梗霉菌进行比较,对内转录间隔区1和2(引物为ITS1和ITS4)进行扩增、测序、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其差别(图2、图3),表明本研究的菌株与已知出芽短梗霉,在分离归属有异性的差异,相关的结果还在整理中。(本文来源于《2017年浙江省微生物学会青年论坛——微生物与健康专题研讨会会议资料》期刊2017-09-22)

沈琦,郝雅荞,吴言,刘鑫,潘镜宇[3](2017)在《出芽短梗霉菌(A.pullulans.nov.sp 3028)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鲁兰糖(Pulullan)是由出芽短梗酶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发酵过程中,利用糖代谢所分泌的胞外多糖。其由3个葡萄糖(Glucose)利用α-1,4糖苷键连接形成麦芽叁糖,再用a-1,6糖苷键两两结合麦芽叁糖,反复连接一种中性多糖—普罗兰多糖(Pulullan)。其不但结构灵活,而且无毒害、可塑性、成膜性、耐热性、耐酸碱性、粘结性等特点,可广泛用于医药辅料、食品保鲜、化妆品、建材、印刷等产业,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应用十分广泛的生物多糖(Polysaccharide)。本研究以本实验室分离出的出芽短梗霉菌新菌株A.pullulans.sp 3028为出发菌株,在对其分子鉴定的基础上,对其产糖特性、产糖条件进行了深入探究。单因素、正交实验表明:单因素条件产多糖提高了43%,多糖产量达到38.05g/L,正交实验结果多糖提高了94%,多糖产量达到55.22g/L。薄层层析、红外光谱多糖结构分析表明出芽短梗霉菌(A.pullulans.sp 3028)的胞外多糖与已经报道的普鲁兰糖结构相识,聚合度相似,而且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3028是一株极具开发价值的产糖菌株。(本文来源于《2017年浙江省微生物学会青年论坛——微生物与健康专题研讨会会议资料》期刊2017-09-22)

范栩嘉,边艳慧,殷海松,乔长晟[4](2016)在《聚苹果酸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菌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更加准确和完整的胞内代谢物信息,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微生物胞内代谢情况,基于GC-MS平台,从淬灭剂、提取剂和溶解剂3个方面对代谢组学样品制备过程进行了系统性的优化。对比了不同淬灭剂对胞内代谢物的渗出及细胞损伤情况,结果表明60%甲醇/0.9%Na Cl效果最佳。研究了不同提取剂、溶解剂的提取和溶解效果,结果显示60%甲醇提取效果显着,吡啶溶解效果突出。最终确定了出芽短梗霉菌代谢组样品最适前处理方法 :预冷的60%甲醇/0.9%Na Cl淬灭细胞,液氮研磨和反复冻融破碎细胞,预冷的60%甲醇提取,最后采用吡啶溶解提取物并采用MSTFA 40℃衍生90 min。采用该方法可以检测出300多种代谢组分,包括大量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物质。本方法可以有效的应用于出芽短梗霉菌代谢组学样品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6年06期)

杨晓桐,那日,郑宇,李韬,唐雅婷[5](2015)在《高压电晕电场对出芽短梗霉菌诱变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研究高压电晕电场诱变对出芽短梗霉多糖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高产优质的出芽短梗霉菌株。[方法]采用高压电晕电场对出芽短梗霉进行诱变,在临界放电电压下诱变不同时间,测定出芽短梗霉的性状和多糖产量的变化。[结果]在临界放电电压4.4 k V下的最佳诱变时间是60 min;经过2次连续诱变,多糖产量达到9.57 g/L,是原始菌株的3倍多,发酵液颜色为米白色,最终p H为4.2左右;连续传代培养10代,其生状和产量无明显变化,传代稳定。[结论]高压电晕电场对出芽短梗霉菌的普鲁兰产量提高有显着作用。(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5年17期)

李永龙,程亮,朱海霞,郭青云[6](2014)在《出芽短梗霉菌菌株PA-2的除草活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青海省平安县发病杨树叶片上分离得到菌株PA-2,其发酵滤液对多种阔叶杂草表现出较好的除草活性。对该菌株的培养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后,确定其为短梗霉属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盆栽试验表明,其发酵滤液对供试阔叶杂草猪殃殃、藜、冬葵、酸模叶蓼及禾本科野燕麦的鲜重防效分别达到87.25%、78.46%、82.25%、62.11%、80.27%。作物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其发酵滤液对小麦、蚕豆、青稞很安全,对油菜、豌豆有轻微影响。综上所述,菌株PA-2具有作为微生物除草剂的开发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防治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周文化,钟秋平[7](2004)在《出芽短梗霉菌的微生物发酵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短梗霉多糖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性质、影响微生物发酵的重要因素,并简要叙述短梗霉多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04年S1期)

出芽短梗霉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在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类酵母真菌,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为出芽短梗霉菌(Aureobasidium pullulans nov.sp.)新菌株,对其生物学特性及产物进行研究,通过薄层层析和红外光谱对发酵产物胞外多糖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呈菌丝状,培养10d以上开始转色变黑,摇瓶发酵状态下成酵母样(图1),并产胞外多糖,PDA培养基摇瓶发酵6d胞外多糖产量28g/L;对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培养条件为:pH7.0,装液量25mL,接种量4%(1OD体积比),种龄60h,发酵温度26℃,转速160rpm,发酵时间72h。在此条件下菌株胞外多糖产量从原来的35g/L,提高到43.9g/L。产量提高25.4%。其产物主要有胞外多聚糖及黑色素,经薄层层析及红外光谱鉴定其多聚糖主要成分为普鲁兰糖。为了进一步确定其分类归属,选择几株不同来源的出芽短梗霉菌进行比较,对内转录间隔区1和2(引物为ITS1和ITS4)进行扩增、测序、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其差别(图2、图3),表明本研究的菌株与已知出芽短梗霉,在分离归属有异性的差异,相关的结果还在整理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出芽短梗霉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杨莹,庄新亚,程亮,郭青云.出芽短梗霉菌PA-2发酵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9

[2].郝雅荞,沈琦,吴言,潘镜宇,刘鑫.出芽短梗霉菌(A.pullulans.nov.sp.3028)的分离、鉴定与多聚糖分析[C].2017年浙江省微生物学会青年论坛——微生物与健康专题研讨会会议资料.2017

[3].沈琦,郝雅荞,吴言,刘鑫,潘镜宇.出芽短梗霉菌(A.pullulans.nov.sp3028)多糖发酵条件优化及结构分析[C].2017年浙江省微生物学会青年论坛——微生物与健康专题研讨会会议资料.2017

[4].范栩嘉,边艳慧,殷海松,乔长晟.聚苹果酸生产菌株出芽短梗霉菌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方法的优化[J].生物技术通报.2016

[5].杨晓桐,那日,郑宇,李韬,唐雅婷.高压电晕电场对出芽短梗霉菌诱变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6].李永龙,程亮,朱海霞,郭青云.出芽短梗霉菌菌株PA-2的除草活性及对作物的安全性[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4

[7].周文化,钟秋平.出芽短梗霉菌的微生物发酵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4

标签:;  ;  ;  ;  

出芽短梗霉菌论文-杨莹,庄新亚,程亮,郭青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