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曙光并行计算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曙光,计算机,层析,喀麦隆,计算机系统,深度,称多。
曙光并行计算机论文文献综述
郭磊,王大志,李政,汤晓东,陈小龙[1](2009)在《基于魔方(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的汽车正面碰撞并行仿真计算》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碰撞仿真计算是复杂的大规模非线性工程问题。在魔方(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平台上进行某车型正面碰撞并行仿真计算,分析其结构耐撞性,通过与碰撞试验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并设计实现了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24)
龙卉,皮亦鸣,黄顺吉[2](2002)在《合成孔径雷达并行成像算法研究及在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上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SAR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SAR图像的成像精度和实时率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尤其是军事领域,高实时率是SAR成像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S成像算法的中粒度SAR并行成像算法,该算法中每一个处理步骤均能并行完成,是一种任务级的并行,适合于具有较高通信性能的并行处理系统。在曙光3000上的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实时率和并行效率。(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02年12期)
张红杰,林彬[3](2002)在《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在物探局技术发展中心成功运行》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3000(EP460)并行处理系统于2001年10月份在物探局技术发展中心处理中心机房投入生产,截止12月底已完成ADCO一块3D40多平方公里(700GB)招标攻关处理。剖面质量普遍有所提高,局部有较大提高。2002年1月份又增加了2套曙光3000系列EP460R处理系统。目前,肯尼亚克375km~2迭前深度偏移处理正在该系统上运行,其运行速度和稳定性明显高于处理中心现有其它机器。曙光3000大型并行处理系统有16个CPU,2套EP460R8个CPU,主频450MHZ;2套EP460 8个CPU主频375MHZ,其运算速度为26400MFLOPS,即每秒264亿次,还配有3590、3490磁带机、绘图仪等其它外设,4TB RAID磁盘存(本文来源于《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期刊2002年01期)
王有新,李建江,陈维,倪逸[4](2001)在《地震成像技术在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上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叁维迭前深度偏移技术是通过地震勘探对地下含油气构造进行准确成像的关键技术,而实现Kirkhoff叁维迭前深度偏移要求巨大的数值计算量、信息传输量和数据存储量,本文通过中国西部塔里木地区克拉2大型油气田地震成像的实例,分析(本文来源于《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期刊2001年03期)
刘兆征[5](2001)在《东北地区第一台曙光超级并行计算机落户我校》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东北地区没有高性能计算机 ,使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部分大项目只能远赴设在北京等地的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完成 ,这给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我校日前出资数百万元 ,从北京曙光计算机公司购入(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01年02期)
[6](1998)在《托起计算机产业的朝阳──记“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第一完成人李国杰院士》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国杰院士1943年5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普渡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1985~1986年间在美国伊利诺依大学CSL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计算(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奖励》期刊1998年03期)
[7](1998)在《团结拼搏攀高峰──记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组》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1000是“863”计划的重大项目,1995年5月通过国家科委组织的鉴定,获199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套大规模并行计算机(MPP)系统。它的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25.6亿次,实际达到每秒15,8亿次浮点运算,整体上达到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奖励》期刊1998年01期)
刘云飞[8](1997)在《“曙光”初照喀麦隆——我国并行计算机首次出口非洲》一文中研究指出记者刘云飞涛声报道 16个Power PC CPU的曙光1000A(Dawning 1000 Plus)4月下旬起航赴喀麦隆。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曙光1000A运行速度为43亿次,采用AIX操作(本文来源于《每周电脑报》期刊1997年15期)
孙凝晖,刘宏,刘文卓,王川宝,陆雪琳[9](1997)在《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1000是基于消息传递的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本文介绍曙光1000系统软件的设计目标、重要的微核心、用户空间服务、客户/服务模型和标准用户界面的设计思想,实现技术路线,以及组织结构,并详细阐述了系统诊断与监控,系统管理,并行程序开发环境与工具和调试器的设计.对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的系统软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1997年03期)
李国杰,陈鸿安,樊建平,刘金水[10](1994)在《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一文中研究指出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用微处理机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多处理机系统(SMP).本文介绍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的特点以及部分实测的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学报》期刊1994年12期)
曙光并行计算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SAR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对SAR图像的成像精度和实时率的要求也愈来愈高,尤其是军事领域,高实时率是SAR成像系统的一个关键指标。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CS成像算法的中粒度SAR并行成像算法,该算法中每一个处理步骤均能并行完成,是一种任务级的并行,适合于具有较高通信性能的并行处理系统。在曙光3000上的实验证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实时率和并行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曙光并行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
[1].郭磊,王大志,李政,汤晓东,陈小龙.基于魔方(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的汽车正面碰撞并行仿真计算[C].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2009
[2].龙卉,皮亦鸣,黄顺吉.合成孔径雷达并行成像算法研究及在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上的实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2
[3].张红杰,林彬.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在物探局技术发展中心成功运行[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2
[4].王有新,李建江,陈维,倪逸.地震成像技术在曙光3000并行计算机上的应用[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1
[5].刘兆征.东北地区第一台曙光超级并行计算机落户我校[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
[6]..托起计算机产业的朝阳──记“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第一完成人李国杰院士[J].中国科技奖励.1998
[7]..团结拼搏攀高峰──记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研制组[J].中国科技奖励.1998
[8].刘云飞.“曙光”初照喀麦隆——我国并行计算机首次出口非洲[J].每周电脑报.1997
[9].孙凝晖,刘宏,刘文卓,王川宝,陆雪琳.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软件的设计[J].计算机学报.1997
[10].李国杰,陈鸿安,樊建平,刘金水.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J].计算机学报.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