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问题的调查分析

关于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问题的调查分析

(泰安市妇幼保健院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的现状,找出原因,提出预防应对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周围108名儿科门诊护士就现有的心理状况,常见压力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通过调查69%的护士存在心理疲劳,其中,7%表现高度疲劳伴有紧张、焦虑行为。常见压力源有护理专业工作本身,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同事、患者之间的沟通,护理工作之外的繁琐事件,工作环境,文化程度,职称等。结论:各种原因造成儿科门诊护士心理压力大,出现心理疲劳,继而影响门诊护士的心理健康,必须予以重视,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干预。

【关键词】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压力源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6-0291-02

心理疲劳是指长期从事一些单调、机械的工作活动,伴随着机体生化方面的变化,中枢局部神经细胞由于持续紧张而出现抑制,致使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明显降低,直至产生厌倦情绪。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对于产生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厌恶,逃避工作、学习、生活症状,重者可出现抑郁、神经衰弱、强迫行为等。

近年来,随着医学、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护理作为一个具有专业性与服务性相结合的专业即重要也有很多的无奈。护士作为护理行业的执行者显得越发的尴尬,很多护士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劳,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对自身健康也造成了巨大影响。

儿科门诊因其服务人群(患儿和患儿家属)的特殊性,所遭受的压力尤为突出,也极易出现心理疲劳。本文就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参与调查的儿科门诊护士共108名,平均年龄29.8岁,其中,20~25岁21名,25~30岁47名,30~40岁35名,大于40岁5名;职称:护士19名,护师62名,主管护师27名;文化程度(第一学历):中专17名,大专71名,本科20名;工作年限:0~5年17名,5~10年69名,大于10年22名。

1.2方法

应用护士压力源量表、护士心理健康测试表对在职护士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前向护士就调查目的和填写要求进行简单说明,调查中共发出问卷108份,收回108份,回收率100%。

1.3问卷内容

问卷内容包括:被测试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职业紧张测量工具[1]、疲劳测量表[2]。

1.4结果

通过对儿科门诊护士的测试发现:有7%的护士表示心理疲劳程度严重,69%的护士存在轻度或中度心理疲劳情况;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原因主要有护理专业工作本身,工作时间及工作量,同事、患者之间的沟通,护理工作之外的繁琐事件,工作环境,文化程度,职称等。

2.儿科门诊护士常见心理疲劳压力源分析

2.1长期工作单调、机械、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

儿科门诊工作本身繁重、压力大、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持久的耐心,极易引起护士精神紧张,发生心理疲劳。

2.2患儿不配合、家长不理解

小儿心智不成熟,缺乏治疗的主动性和配合性,好奇心重,好动,缺乏安全意识,需要护士有更责任心和耐心;儿童发病往往比较快、迅猛、表现比较重且易反复、变化需要护士具有很敏锐的观察力;小儿血管细、不宜固定穿刺难度本身比较大,在小儿生病时,小儿家长出现紧张、焦虑情绪,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哭闹时,家长缺乏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在第一次操作失败后,家长往往出现过激的行为、情绪;加重了儿科门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在强压力下心里素质相对较差的护士进行操作时失败率明显升高,不断升高的失败率使护士的心理压力直线上升,护士工作长期缺乏成就感,极易出现护士心理疲劳并持续加重。

2.3儿科工作沟通的特殊性

儿科门诊护士主要的沟通对象为患儿和患儿家属。患儿由于心智的不成熟,不能及时准确的描述其自身病情变化,多有家属描述,但家属的描述往往根据自身经验判断,缺乏准确性、可靠性;部分儿童本身害怕打针、吃药,为了逃避打针、吃药主观隐瞒病情;还有极少数儿童为逃避上学等行为人为夸大病情,这些情况都阻碍了护士与患儿进行有效沟通。当孩子生病时,患儿家属紧张、焦虑,期盼患儿很快康复,主观忽略疾病发展的自然规律,当发现患儿到医院后未按自己预想的很快好转,患儿家属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甚怀疑医护人员水平,这时如果护士操作失败,患儿家属情绪爆发,严重影响护士与患儿家属的沟通,给护士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2.4工作环境

儿科门诊人口流动性大,患儿在接受诊疗、护理操作时易恐惧、哭闹,使门诊环境嘈杂,护理人员长期处于这种嘈杂的环境中易引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等心理症状,然后导致心情烦乱,情绪不稳,乃至忍耐性降低,脾气暴躁,情绪低落,又因工作性质要求,不良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疏解,使心理疲劳度加重。

2.5工作繁重、琐杂,护理人员不足

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决定了护理人员必须24小时轮转倒班,因此,护士的生活无规律,生物钟紊乱,护士正常休息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护士的情绪极易激动。同时,由于护理人员的不足及工作中必须保持高度注意力和耐心,长时间得不到缓解使护士易烦躁,注意力下降,由此引起工作效率低,护士产生焦虑情绪,必然加重心理疲劳的发生。

3.缓解、预防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的措施

3.1培养儿科门诊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预防心理疲劳的必备条件。护士要学会有效的排除外界干扰,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做到遇事沉着冷静,戒骄戒躁,通过稳定的情绪,干练的动作和亲和的言语交流缓解患儿家属紧张焦虑情绪,可有效的缓解护士的压力,提高操作成功率,增加护士的自信心和工作成就感,减少心理疲劳的发生。

3.2提高儿科门诊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

儿科门诊护士要加强业务学习和各项操作技术的练习,只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才能在第一时间赢得患儿家属的信赖[3]。学会不断从技术操作中寻找经验,完善操作流程步骤,如此,进行各项操作时就会感觉得心应手,不会有紧张、畏惧心理。

3.3合理分工,统筹计划,实行劳逸结合的措施

护士上班时注意同事间的分工协作,这样即利于同事关系融洽也避免了自己单独工作的枯燥,还可以适当的相互分担工作压力;护士也应按工作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自己的上班时间,把工作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如输液,和单纯需要体力劳动的工作如搬运液体等相互穿插,可适当缓解疲劳。多参加医院组织的文体活动,做到劳逸结合,增进同事间关系,保持愉快心情,如此即使感到疲劳也会很快的消除,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3.4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护患沟通,是建立良好呼唤关系的重要条件,在儿科门诊表现尤为突出。由于小儿的心智不成熟,在工作中,面对小儿要做到:态度和蔼;多用形体语言如点头、拥抱、抚摸等;面带微笑,善于用眼神与患儿开启交流;语言要有情感性,多表扬夸赞孩子,这样既可以获得家属的好感,又能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患儿及家属树立自觉配合治疗护理的反应。在进行护理操作前,面带微笑,向患儿及家属适当说明,鼓励患儿,让患儿及家属理解并接受;操作中,边操作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说,即可以取得家属的理解信任也避免了自己闷声干的枯燥;操作后,及时总结、感谢、表扬患儿,可有效的增强患儿及家属对护理操作的满意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患儿及家属,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有效的避免护患冲突,减少患儿哭闹,使就诊环境变得安静一些,对预防心理疲劳有一定作用。

3.5发现并建立心理疏导方式

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会令自己郁郁寡欢,长时间不良情绪的积聚,加重心理疲劳,影响心理健康,因此要学会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当个体在认识、思考和评价客观事物时,要注意从多方面看问题。如果从护理这一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积的情绪体验,产生心理压力,这时只要能够转换一下从患者的角度,就会看到另一番情景,心理压力可能迎刃而解;向知心朋友倾诉你的感受,或把你的感受写成信,然后扔到一边,给自己留有一定的“忧虑”的时间,随后再去解决;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紧张情绪。以开放、豁达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一切,保持年轻、快乐的心,积极预防心理疲劳,促进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崔焱,张玉侠,尹志勤.实用儿科护理学.

[2]刘延锦,董小方,等.护士职业倦怠与健康相关工作效率低下的关系讨论[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8.43(3):207-209.

[3]马晓丽.儿科护士心理疲劳造成的工作效率低下的因素剖析及干扰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36:418-419.

标签:;  ;  ;  

关于儿科门诊护士心理疲劳问题的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