蔗糖酶论文_李建鹏,陶进转,陈冰

导读:本文包含了蔗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蔗糖,聚糖,芽孢,性质,杆菌,右旋糖酐,白术。

蔗糖酶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鹏,陶进转,陈冰[1](2019)在《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正交试验与SPSS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L_(16)(4~5)正交试验法研究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最优化条件,并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主体间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蔗糖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均非常显着,因素影响的顺序由大到小排列为E>C>A>B>D,即时间>温度>底物浓度>酶活力>pH值。另外,直观分析结果表明,五因素A、B、C、D、E最优水平分别为1、3、3、2、4,即底物浓度0.125mol·L~(-1)、酶活力6 400U·mL~(-1)、温度50℃、pH值4.4和时间120min。同时,邓肯氏检验(duncan)法分析多组样本间差异显着性,结果表明五因素的四水平之间均具有显着性差异,且五因素的最优化水平与直观分析一致,因此可得最优水解条件为A_1B_3C_3D_2E_4。据此进行水解试验,转化率可达98.5%,验证了该最优化水平组合是合理的。研究结果为蔗糖酶水解蔗糖工艺提供最优化条件,并为甘蔗生产高值化提供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化学研究与应用》期刊2019年10期)

郭抗萧,彭昕欣,毛娅男,徐斯盛,杨智英[2](2019)在《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132只SPF级KM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每组44只,雌雄各半。采用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混合抗生素制备腹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七味白术散组给予七味白术散汤剂进行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无菌水进行灌胃,连续治疗6 d。造模结束和治疗期间每天灌胃前进行小鼠肠道取材,分别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肠道黏膜前中后段蔗糖酶活性,观察治疗期间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结束后,小鼠的肠道内容物和肠道黏膜前中后段蔗糖酶活性与正常组比均下降明显(t=23.684,P<0.01)。肠道内容物:治疗第1天,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蔗糖酶活性仍低于正常组(t=13.909,P<0.01),到治疗第3天,模型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组显着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t=14.189,P<0.01)。肠道黏膜前段和中段:治疗第1天,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正常组(t=19.274,P<0.01),治疗第3天,模型组和正常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远远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t=19.467,P<0.01)。黏膜后段:治疗第1天,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着低于正常组(t=12.783,P<0.01),治疗第3天,模型组和正常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均远远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t=10.942,P<0.01)。结论抗生素可引起小鼠腹泻及肠道蔗糖酶活性下降,七味白术散可促进腹泻小鼠肠道黏膜蔗糖酶活性恢复而治疗腹泻。(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徐炜,沐万孟[3](2019)在《定点饱和突变提高β-(2,6)果聚蔗糖酶热稳定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Inulin(菊糖)和levan是两种常见的β-果聚糖。其中,菊糖和菊糖型低聚糖已经在2018年6月份被美国FDA公开批准为膳食纤维。菊糖主要以β-(2, 1)糖苷键相,而levan型果聚糖中的果糖分子多以β-2,6糖苷键相互连接~1。Levan型果聚糖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改善肠道微环境、降低脂肪吸收、调节血糖水平等。利用微生物来源的果聚蔗糖酶(Levansucrase,EC 2.1.4.10)催化蔗糖合成levan果聚糖,是大规模制备levan果聚糖的重要手段。然而,大多微生物来源的果聚蔗糖酶在合成levan果聚糖的过程中具有较差的热稳定性~2。根据30组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具有不同热稳定性的果聚蔗糖酶在404位残基种类呈现明显的偏好性。对来自Brenneria sp. EniD312的重组果聚蔗糖酶第404位氨基酸残基进行饱和定点突变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原始酶,突变体酶E404L的蛋白解折迭温度提高了2.8°C,同时35°C和45°C下的热稳定性也相应提高了12.5和1.3倍;此外,突变体E404V,E404I和E404F的热稳定性也相比于原始酶有了大幅提高。经过对蛋白叁维结构的分析与比较,发现404位引入疏水残基可以大幅提高酶叁维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果聚蔗糖酶的热稳定性。这一研究为理性改造果聚蔗糖酶天然不足的属性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同时也为高效制备levan提高了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8-08)

朱洁[4](2019)在《Leuconostoc citreum交替糖蔗糖酶异源表达、发酵优化及制备交替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替糖(alternan)包括交替糖多糖(polyalternan)和交替糖寡糖(oligoalternan),含有交替连接的α-1,6糖苷键与α-1,3糖苷键,其独特的结构使其在医药、化妆品、饲料、保健、食品和印刷工业等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交替糖蔗糖酶(alternansucrase,EC 2.4.1.140)具有α-转糖苷活性,可以催化合成交替糖。本研究将Leuconostoc citreum CICC23234来源的交替糖蔗糖酶基因(asr)分别在Escherichia coli BL21和Bacillus subtilis WB600中异源表达,探究了两种宿主表达的重组酶的酶学性质,并选择了B.subtilis/pHY300PLK-asr重组菌进行发酵工艺研究,此外,探索了重组酶制备交替糖多糖和交替糖寡糖的工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了含有L.citreum CICC23234来源的asr基因的重组菌E.coli/pET24a-asr和B.subtilis/pHY300PLK-asr。摇瓶发酵两种重组菌,测得其胞外酶活分别为3.77 U mL~(-1)和0.43 U mL~(-1)。进一步考察两种重组酶的酶学性质,测得其最适pH均为6.0,最适温度均为45℃,在pH4.5-8.0下放置7天后,均能保持70%以上的残余酶活,此外,在40℃时的半衰期均在100 h以上。由于枯草芽孢杆菌为食品安全菌株,其分泌表达的重组酶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范围,因此选择B.subtilis/pHY300PLK-asr重组菌进行进一步研究。(2)对重组菌B.subtilis/pHY300PLK-asr进行摇瓶优化,结果表明,重组菌的最适培养基成分为以25 g L~(-1)大豆蛋白胨和25 g L~(-1)玉米浆作为复合氮源,5 g L~(-1)甘油作为碳源,培养温度为30℃,此时,重组交替糖蔗糖酶酶活力达到0.9 U mL~(-1)。之后采取补料分批发酵的方式在3-L发酵罐中进行高密度培养,发酵82 h后,重组菌B.subtilis/pHY300PLK-asr的产酶水平达到最大值,为3.9 U mL~(-1),是摇瓶发酵优化后产酶能力的4.3倍。(3)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核磁共振和质谱等分析手段对重组酶酶反应产物进行鉴定,当以蔗糖为唯一底物时,产物交替糖多糖平均分子量Mw为1.9×10~6 Da,聚合度DP为1.1×10~4,产物结构中α-1,6糖苷键与α-1,3糖苷键的含量分别为69%和31%。当以麦芽糖和曲二糖为受体时,产物仅为交替糖寡糖;当以葡萄糖和海藻糖为受体时,产物除了含有交替糖寡糖外,还含有大量的交替糖多糖。探究发现麦芽糖对交替糖蔗糖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可以有效增加交替糖寡糖的得率,在后续制备交替糖寡糖的研究中选择麦芽糖作为受体分子。(4)分别探究了不同条件对重组交替糖蔗糖酶制备交替糖多糖和交替糖寡糖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制备工艺如下:以150 g L~(-1)蔗糖为底物,加酶量为2 U g~(-1),反应温度为40℃,反应pH为5.5,反应时间为20 h,此时,转化率最高可达到46.5%,交替糖多糖的产量为69.8 g L~(-1);以225 g L~(-1)蔗糖和75 g L~(-1)麦芽糖为底物,加酶量为2.5 U g~(-1),反应温度为40℃,反应pH为5.5,反应时间为24 h,此时,转化率最高可达到59.6%,交替糖寡糖的产量为178.8 g L~(-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30)

邓祥宜,程占云,方雨婷[5](2019)在《浅谈如何提高“蔗糖酶酶学性质与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蔗糖酶酶学性质与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在多年的教学中,找到了一些关键控制点:酶液制备与稀释、pH值梯度设置、体系混匀、反应时间及温度的科学控制等,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这些关键控制点也可为其他酶学实验的教学或科研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农产品加工》期刊2019年11期)

倪大伟[6](2019)在《菊糖蔗糖酶的性质鉴定及分子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果聚糖,按照糖苷键型的差异可分为菊糖和levan型果聚糖。菊糖在一些菊科植物中含量丰富,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质和生理功能,已被作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许多领域。目前,工业化的菊糖大多来自植物菊苣,相反,levan型果聚糖主要来自微生物,植物中含量很少。国内尚没有关于微生物来源菊糖的报道,实际上,一些微生物可通过菊糖蔗糖酶(Inulosucrase,EC:2.1.4.9)以蔗糖为唯一底物,一步合成菊糖。众所周知,多糖的分子量是影响其性质和功能的关键因素,而微生物菊糖与植物菊糖的主要不同在于分子量,微生物菊糖的分子量一般在10~6 g/mol以上,是植物菊糖的百倍。即使如此,微生物菊糖及菊糖蔗糖酶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课题鉴定了一种来源于乳酸菌L.gasseri DSM 20604的菊糖蔗糖酶,并对酶学性质和产物多糖的键型进行鉴定。之后,对菊糖合成条件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定点突变获得了使酶活和稳定性提高的正突变。本课题利用不同的N-端截断方式构建重组菊糖蔗糖酶。相应的截断基因插入进载体pET-22b(+)中,构建重组质粒。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内,IPTG诱导重组酶的过量表达。通过检测两种截断的菊糖蔗糖酶在最适pH和温度下的活力表明:不同的N-端截断方式仅改变了菊糖蔗糖酶的最适pH和温度,对酶活的影响不大。酶学性质鉴定表明,Laga-ISase(截断信号肽、N-端的101个氨基酸和C-端)总酶活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分别为pH 5.5和35℃。大部分二价金属离子对Laga-ISase酶活有促进作用,其中Mn~(2+)可以将酶活提高至157%。热稳定性研究表明,45℃保温3 h,残余酶活仍保持为原始酶活的84%,为目前已经鉴定的菊糖蔗糖酶中热稳定性最高的。结构稳定性研究表明,Laga-ISase的变性温度为55℃。对Laga-ISase的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该酶的总酶活和转糖苷酶活的反应动力学行为不遵循米氏方程。而水解酶活符合米氏方程底物饱和的典型特点,且水解酶活的K_m为44.12 mmol/L。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检测产物多糖的糖苷键型,确定产物为β-(2,1)糖苷键连接的菊糖。以30%蔗糖为底物,对酶法合成菊糖的条件进行优化,获得菊糖合成的最适加酶量和时间分别为:4.5 U/g蔗糖和1.5 h。在最适条件下,获得的菊糖的分子量为5.86′10~6 g/mol。之后,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计算模拟和理性设计,获得13个定点突变的突变体。通过对突变体酶的活力和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发现了对酶活和结构稳定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位点。其中,Q196E的总酶活和T_m值分别降低至野生酶的37.8%和54.2℃,这表明残基Gln196对酶的活力和结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另外,获得了使酶活提高的正突变,突变体D288E的酶活为野生酶的131.5%。大部分突变体的T_m值增加,其中A310E、S346A、I478M和A491S的T_m值分别较野生酶提高了1.38、1.39、1.83和1.31℃。(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黄双霞[7](2019)在《基于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受体反应定向合成低聚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低聚糖可作为益生元使用,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结构、降低血脂、提高免疫力等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医药、饲料等领域。传统的直接提取法、酸水解法或酶水解法等制备方法存在产物质量差及产率低,操作步骤冗杂且成本较高等问题。而酶法合成低聚糖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体系简单及产率高等优点。右旋糖酐蔗糖酶可催化蔗糖水解成D-葡萄糖残基并不断转移至糖链形成右旋糖酐;但小分子糖类受体存在时可催化D-葡萄糖残基与受体连接合成低分子量的产物低聚糖。本课题针对低聚糖合成工艺存在的问题,通过小分子糖类受体干预反应体系,研究右旋糖酐蔗糖酶不同受体反应催化产物低聚糖的聚合机理,揭示外源受体对酶法合成右旋糖酐反应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引入右旋糖酐酶,研究双酶法对受体反应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调控机制,以期为酶法催化受体反应定向合成低聚糖奠定坚实的理论依据与实验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1)右旋糖酐蔗糖酶受体反应催化产物分析检测方法的构建。基于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单底物蔗糖合成右旋糖酐过程中低分子量产物的发现,构建凝胶过滤色谱柱与氨基型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柱两种检测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凝胶过滤色谱柱双柱串联可有效分离右旋糖酐蔗糖酶受体反应中的多糖、低聚糖及单糖,跟踪监测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的变化情况;氨基型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柱可分离鉴别并定量分析不同聚合度的低聚糖及某些糖类的同分异构体。同时,通过重复性、精密性及加标回收实验证明了这两种色谱柱检测方法的精密性、重现性及稳定性良好。(2)右旋糖酐蔗糖酶受体反应合成低聚糖的过程规律及其机制研究。利用叁种小分子糖类受体(葡萄糖、麦芽糖及乳糖)分别干预酶法合成右旋糖酐的反应体系,探讨了右旋糖酐蔗糖酶不同受体反应催化产物低聚糖的聚合规律,研究了供受体比例、右旋糖酐蔗糖酶酶量及底物浓度对低聚糖和右旋糖酐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低聚糖产量及得率、蔗糖转化率与受体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在不同受体分子作用下右旋糖酐蔗糖酶均会同时催化两种转糖基反应,即受体反应与多糖链延伸反应,聚合成两种分子量差异极大的产物(低聚糖与右旋糖酐)。受体分子的强弱决定了两种反应的竞争程度,但受体的存在对糖链延伸反应聚合形成副产物右旋糖酐的分子量(Mw>106 Da)及其结构影响不大,表明受体作用不会改变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右旋糖酐聚合的活性位点。受体比例越大,其与受体产物及右旋糖酐糖链竞争D-葡萄糖残基的能力越强,越容易合成低聚合度的产物,因此小分子量片段(3.6×102Da~103Da与103Da~104Da)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平均分子量逐渐降低。但不同受体产物的聚合度有所差异,葡萄糖与麦芽糖的受体产物可以作为新的受体物质不断连接D-葡萄糖残基而合成聚合度较高的低聚糖产物,其平均分子量均与受体比例、底物浓度及酶添加量成负相关关系;而乳糖受体反应在不同条件下仅合成一种聚合度为3的低聚糖,分子量均为504 Da,说明不同受体产物低聚糖的聚合度与受体分子的结构及性质密切相关,以葡萄糖基为糖单元的受体分子更容易被右旋糖酐蔗糖酶识别与利用而合成聚合度不同的系列低聚糖。此外,相对于葡萄糖与乳糖的受体产物,麦芽糖受体产物的小分子量片段(3.6×102Da~103Da与103Da~104Da)所占比例较大且麦芽糖转化率较高,说明麦芽糖分子与右旋糖酐蔗糖酶的亲和识别作用力较强,可吸附更多的右旋糖酐蔗糖酶促进糖基化聚合反应,使其受体产物低聚糖的得率较高;而葡萄糖与乳糖受体反应产物中大分子量片段(105 Da~106Da及>106Da)所占比例较大,受体产物低聚糖得率与受体转化率均较低,体系合成了较多的副产物右旋糖酐,因此麦芽糖是右旋糖酐蔗糖酶的强受体物质,葡萄糖和乳糖是右旋糖酐蔗糖酶的弱受体物质。(3)利用右旋糖酐酶降解作用调控低聚糖合成过程的研究。小分子糖类受体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低聚糖的定向制备,但体系中会存在较多的副产物右旋糖酐。为了使副产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引入右旋糖酐酶对其分子量进行调控。结果发现右旋糖酐酶主要对大分子量右旋糖酐起降解作用而对麦芽糖受体反应的影响较小,反应趋向于合成聚合度较低的低聚糖。随着右旋糖酐酶酶量的增加,反应产物中大分子量片段(>105 Da)被充分降解,小分子量片段(<103 Da)所占比例不断增大,平均分子量不断降低的同时分子量分布逐渐变窄,说明右旋糖酐酶可有效调控产物分子量及其分布,产生结构更丰富多样的低聚糖;同时,供受体转化率几乎保持不变,低聚糖得率与右旋糖酐酶酶量成正相关关系。此外,在0.3 M蔗糖溶液、不同供受体比例的反应体系中,产物低聚糖平均分子量变化遵循经典Malhortra模型,拟合关系良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唐煜,陈晟,段绪果,吴敬,吴丹[8](2019)在《重组果聚糖蔗糖酶的发酵优化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条件下重组短小芽孢杆菌产果聚糖蔗糖酶的最适条件以及利用重组酶转化蔗糖-乳糖制备低聚乳果糖的最适转化条件。以前期构建的产果聚糖蔗糖酶重组短小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pNCMO2-lsc作为菌种,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试验确定其最适产酶的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20 g/L、氮源(工业酵母粉∶棉籽粉=2∶1,质量比)为40 g/L、CaCl_20.5 mmol/L,最适产酶温度30℃。在最优条件下发酵培养,果聚糖蔗糖酶的酶活可达62.1 U/mL,是优化前的3.69倍。利用该重组果聚糖蔗糖酶转化蔗糖-乳糖制备低聚乳果糖,在蔗糖和乳糖质量浓度均为200 g/L情况下,确定其最适转化条件:反应温度35℃,pH 6.0,加酶量为2 U/g底物,反应8 h后低聚乳果糖转化率可达39.1%。(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徐君,张言周,黎循航,管政兵,蔡宇杰[9](2019)在《果聚糖蔗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来源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果聚糖蔗糖酶(levansucrase)基因进行克隆,并将其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表达。对发酵产酶后的菌体进行破壁和离心,粗酶液经镍柱纯化后,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重组酶的水解酶活和转移酶活最适温度分别为45℃和40℃,最适pH分别为6.5和6.0。此外,果聚糖蔗糖酶的K_m和V_(max)分别为150.74mmol/L和21.23μmol/(mL·min)。最后,在pH 6.0、40℃条件下,果聚糖蔗糖酶催化反应12 h后,体系中果聚糖质量分数可达34.05%。(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翟璐[10](2019)在《菊糖蔗糖酶和β-半乳糖苷酶的鉴定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果聚糖是广泛应用于食品、保健品和制药工业中的功能性多糖。目前,获得果聚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植物来源,另一种是微生物来源的酶直接合成。细菌来源的合成果聚糖的酶有两种,菊糖蔗糖酶(EC 2.4.1.9)和果聚糖蔗糖酶(EC 2.4.1.10)。其中,菊糖蔗糖酶的研究很少,酶学特性和晶体结构信息都不是很清楚。为了获得催化效率较好的菊糖蔗糖酶,本文从CAZy数据库中筛选了一段来源于Brevibacillus formosus的糖苷水解酶。通过对B.formosus来源的糖苷水解酶序列进行分析,该序列与Bacillus korlensis(WP_0660521 62.1)来源的果聚糖蔗糖酶相似性为78.55%,与Bacillus agaradhaerens WDG185(ATN45518.1)来源的菊糖蔗糖酶的相似性为72.01%,将其命名为Inu-Bfor。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高表达量的可溶性蛋白(蛋白含量约为1.5 mg/mL),并进行了酶学性质的研究。Inu-Bfor最适温度为35℃,具有极好的热稳定性,45℃条件下的半衰期为34 h。最适pH为6.0,pH5.0条件下,148 h后仍然保留80%的酶活力,pH7.0的条件下半衰期为100 h,表明Inu-Bfor在中酸性条件下pH稳定性极好。Inu-B for只水解含果糖分子与葡萄糖分子以β-(1-2)糖苷键连接的底物。除SDS能完全抑制Inu-Bfor的酶活外,金属离子和其他化学试剂对Inu-Bfor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抑制作用。高浓度的蔗糖有利于Inu-B for合成果聚糖,反应8 h后果聚糖合成量达到最大值7 mg/mL。由NMR、HPLC和FTIR验证了Inu-Bfor合成的果聚糖为菊糖型果聚糖。由此,表明Inu-Bfor是具有广泛应用潜景的菊糖蔗糖酶。β-半乳糖苷酶(EC 3.2.2.23)能将乳糖水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酶。商业化的β-半乳糖苷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黑曲霉来源于的β-半乳糖苷酶,另一种是酵母菌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商业化的β-半乳糖苷酶主要应用领域是牛奶中乳糖的水解,而牛奶的pH为中性。市场中又缺乏同时在中性pH左右和高温条件下的β-半乳糖苷酶。而细菌来源的高温β-半乳糖苷酶可以高温催化牛奶中的乳糖,并能防止牛奶被杂菌污染。为了获得高温的催化效率好的β-半乳糖苷酶,本文从CAZy数据库中筛选了一段来源于Truepera radiovictrix的糖苷水解酶。通过对T.radiovictrix来源的糖苷水解酶序列进行分析,该序列与Synthetic construct(API85502.1)来源的GH1家族糖苷水解酶相似性为61.22%,与Thermus thermophilus(AAS82372.1)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相似性为57%,具有典型的β-半乳糖苷酶域,将其命名为BgalT。通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可溶性蛋白,并进行了酶学性质研究。BgalT最适温度为65℃,它的热稳定性很好,65℃条件下的半衰期为2 h。最适pH为6.5,在pH 4.0-9.0之间,随着pH值的增大,其稳定性越来越好。BagIT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除5 mM Cd2+和10 mM SDS能完全抑制酶活外,其他金属离子对BgalT表现不同程度的促进和抑制作用,BgalT对化学试剂表现出一定的耐受性。高浓度的有机试剂、葡萄糖和半乳糖都能抑制BgalT的酶活。BgalT的比酶活高达878.6土14.6 U/mg,以oNPG为底物时,Km=6.24 mM,Kcat=1657.2 S-1,Kcat/Km=65.6 sS-1mM-1,以乳糖作为底物时,Km=288.5 mM,Kcat=22.7 S-1,Kcat/K =0.08 S-1 mM-1。与已报道的细菌来源的β-半乳糖苷酶相比,BgalT在55℃,1.8 U/mL的酶量时,仅5h就能完全水解脱脂牛奶中的乳糖,表明BgalT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9-03-01)

蔗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132只SPF级KM小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每组44只,雌雄各半。采用硫酸庆大霉素和头孢拉定混合抗生素制备腹泻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七味白术散组给予七味白术散汤剂进行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无菌水进行灌胃,连续治疗6 d。造模结束和治疗期间每天灌胃前进行小鼠肠道取材,分别测定小鼠肠道内容物、肠道黏膜前中后段蔗糖酶活性,观察治疗期间蔗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造模结束后,小鼠的肠道内容物和肠道黏膜前中后段蔗糖酶活性与正常组比均下降明显(t=23.684,P<0.01)。肠道内容物:治疗第1天,模型组、七味白术散组蔗糖酶活性仍低于正常组(t=13.909,P<0.01),到治疗第3天,模型组和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组显着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t=14.189,P<0.01)。肠道黏膜前段和中段:治疗第1天,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低于正常组(t=19.274,P<0.01),治疗第3天,模型组和正常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远远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t=19.467,P<0.01)。黏膜后段:治疗第1天,模型组和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显着低于正常组(t=12.783,P<0.01),治疗第3天,模型组和正常组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七味白术散组酶活性均远远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t=10.942,P<0.01)。结论抗生素可引起小鼠腹泻及肠道蔗糖酶活性下降,七味白术散可促进腹泻小鼠肠道黏膜蔗糖酶活性恢复而治疗腹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蔗糖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鹏,陶进转,陈冰.蔗糖酶水解蔗糖的正交试验与SPSS分析[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9

[2].郭抗萧,彭昕欣,毛娅男,徐斯盛,杨智英.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道蔗糖酶活性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3].徐炜,沐万孟.定点饱和突变提高β-(2,6)果聚蔗糖酶热稳定性的研究[C].第十二届中国酶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4].朱洁.Leuconostoccitreum交替糖蔗糖酶异源表达、发酵优化及制备交替糖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9

[5].邓祥宜,程占云,方雨婷.浅谈如何提高“蔗糖酶酶学性质与酶促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J].农产品加工.2019

[6].倪大伟.菊糖蔗糖酶的性质鉴定及分子改造研究[D].江南大学.2019

[7].黄双霞.基于右旋糖酐蔗糖酶催化受体反应定向合成低聚糖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9

[8].唐煜,陈晟,段绪果,吴敬,吴丹.重组果聚糖蔗糖酶的发酵优化及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9].徐君,张言周,黎循航,管政兵,蔡宇杰.果聚糖蔗糖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酶学性质分析[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9

[10].翟璐.菊糖蔗糖酶和β-半乳糖苷酶的鉴定及其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低温对烟草不同组织中vrI活性的影响微生物果聚糖的化学结构式Fig.0-1Che...表面展示系统表达质粒pI...菲污染土壤小麦/苜蓿套作修复过程中土...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蔗糖酶活性...4 各模式根际( 左) 与非根际( 右) 蔗

标签:;  ;  ;  ;  ;  ;  ;  

蔗糖酶论文_李建鹏,陶进转,陈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