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眼部给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眼部,药物递送系统,微粒,给药途经
眼部给药论文文献综述
杨强,王旭玲[1](2019)在《眼部微粒药物递送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眼睛复杂的生理结构和诸多保护性屏障的存在,导致许多眼用药物疗效欠佳。近年来,眼部微粒药物递送系统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手段。本文查阅国内外关于眼部微粒药物递送系统文献,重点对应用于眼部不同给药途径的微粒药物递送系统设计进行综述,为后续眼部微粒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和发展提供一定指导。(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09期)
周姝妤[2](2019)在《胶原蛋白/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复合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眼部给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针对眼部疾病以及眼外伤的有效给药方式仍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之一。滴眼剂是临床最常见的眼用剂型,但其药物生物利用度极低,需要多次给药以保持疗效。本文旨在利用胶原蛋白(Collagen,Col)和纤维素纳米晶须(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制备一种具有高强度的可降解薄膜,可植入眼内缓慢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依从性,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且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以棉状纸浆为原料,利用浓硫酸水解法制得CNC,并通过高碘酸钠氧化法将醛基引入CNC表面,获得具有不同氧化度的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Dialdehyde Cellulose Nanocrystals,DAC)。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纳米粒度仪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晶须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减压抽滤法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Col/DAC复合膜,混合均匀的C/Dn(x)-DFN膜以及层层组装的C/Dn-IBP-m膜。C/Dn(x)-DFN膜是通过抽滤Col与DAC的混合溶液,并利用浸泡法装载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N)溶液制备而成的。C/Dn(x)膜中的Col与DAC在混合溶液中就发生了希夫碱反应,导致链状的Col分子缠绕在短棒状DAC外部,在抽滤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化学交联网络。DFN溶液通过扩散作用均匀分散在C/Dn(x)膜中。而C/Dn-IBP-m膜是通过交替抽滤Col溶液和DAC-布洛芬(Ibuprofen,IBP)混合溶液的方法层层组装而成,其Col层具有紧密均匀的分层结构,而DAC层相对疏松无序,希夫碱反应仅发生在相邻Col层与DAC层的界面处,使相邻层紧密连接。IBP与DAC混合后,借助氢键作用吸附在DAC表面,主要储存在DAC层内。体外研究显示,提高C/Dn(x)膜中Col的含量可使其持水性和机械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而提高DAC氧化度则可优化膜的透光性和机械强度。其中,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64.1MPa,断裂伸长率可达40.5%。而在C/Dn-m膜中,透光性和机械强度的优化可以通过提高DAC氧化度以及Col与DAC的分布均匀性来实现。层层组装的制备方法不但为C/Dn-m膜保留了较高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为54.2 MPa),还显着提高了膜的透光性(>90%)和持水性(>70%)。即使降低药物溶液的浓度,C/Dn-m膜的载药量仍可达C/Dn(x)膜的2倍以上。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C/D3-IBP-6膜中IBP的24 h累计释放率可达90%,而C/D2(0.5)-DFN膜中的DFN在第6天的累计释放率仅为66%。此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膜材料在24 h内均可有效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研究显示,C/Dn(x)-DFN膜置入结膜囊后,对眼部无强刺激性,可对刺激性眼部炎症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最终完全降解,无须人工去除。可见,Col/DAC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透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其载药能力和药物释放速率具有可调节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和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李芳,茅丹,代嫚嫚,张慧敏,马群[3](2019)在《尼莫地平经眼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尼莫地平经眼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表现。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只SD大鼠随机分为静脉注射组(n=45)、眼部给药组(n=45)和口服灌胃组(n=45) 3组,眼部和静脉给药的剂量均为5. 0 mg/kg,口服灌胃剂量为10. 0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尼莫地平的浓度,计算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眼部给药组大鼠的Cmax为0. 52μg/ml,tmax为5. 0 min,AUC0-t为21. 10μg/(ml·min);静脉给药组大鼠的Cmax为3. 62μg/ml,AUC0-t为52. 58μg/(ml·min);灌胃给药组大鼠的Cmax为0. 20μg/ml,tmax为5. 0 min,AUC0-t为5. 98μg/(ml·min)。结论尼莫地平经眼部给药后吸收迅速,相对于灌胃给药途径有着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尼莫地平眼部给药有望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茅丹,李芳,马群,代嫚嫚,张慧敏[4](2018)在《盐酸川芎嗪经眼部给药后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盐酸川芎嗪经眼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并与其静脉给药和灌胃给药相比较,观察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方法:135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滴眼给药、静脉注射和灌胃给药盐酸川芎嗪制剂,给药剂量均为10 mg·kg~(-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盐酸川芎嗪的浓度,并计算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滴眼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C_(max)为(2.96±0.43)mg·L~(-1),t_(max)为5 min,AUC_(0-t)为(113.93±18.93)mg·L~(-1)·min~(-1);大鼠静脉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C_(max)为(4.82±0.27)mg·L~(-1),AUC_(0-t)为(180.20±5.71)mg·L~(-1)·min~(-1);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参数:Cmax为(1.25±0.30)mg·L~(-1),t_(max)为5 min,AUC_(0-t)为(30.41±3.29)mg·L~(-1)·min~(-1);盐酸川芎嗪经眼部给药相对于静脉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3.22%,比灌胃给药高出3.75倍。结论:盐酸川芎嗪经眼部给药后能迅速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眼部给药途径相对于灌胃给药有着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预示着盐酸川芎嗪通过眼部给药可以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顺应性。(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孙云霞,李和平,廖琴[5](2018)在《眼部给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践与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眼科新药的大量开发,眼科药物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迎来了挑战和发展的机遇。眼部给药的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不但要遵循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的一般原则,而且要按照临床给药途径进行眼部局部给药的安全性评价,其试验设计、给药方法、眼科各项指标的观察和检测、组织病理学检查以及药物在眼组织的分布和全身药代动力学研究等有关眼科的特殊性和一系列关键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南药学》期刊2018年10期)
孙铜,徐伟娜,李秋花[6](2018)在《原位凝胶应用于眼部给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眼用原位凝胶具有独特的作用特点及优势,能显着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本文从眼用原位凝胶的分类、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作为一种新型制剂,眼用即型凝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在眼部给药领域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来源于《药学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李聪[7](2018)在《用于眼部给药的聚合物载药体系的设计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眼部疾病的治疗方式多种多样,然而眼部本身结构较复杂,使得传统的治疗方式不能满足患者要求。例如角膜屏障作用使滴眼液的治疗效率低下,而手术容易引起眼内压升高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随着对眼部结构的深度认知,治疗手段日益更新,特别是纳米胶束,由于其独特性质,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本文设计了一种两亲性聚合物纳米载体,对所制备的聚合物载药纳米胶束进行表征及性能检测,包括形貌、粒径、电荷、载药量等表征,以及药物释放、角膜渗透、血管抑制等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叁步反应得到两亲性聚合物载体。第一步使MPEG末端羟基丙烯酰化,第二步采用迈克尔加成反应制备PAE,得到中间产物MPEG-b-PAE,第叁步利用酯化反应得到终产物MPEG-b-PAE-g-HA。凝胶渗透色谱检测分子量为Mn=1 1738,多分散性指数是1.6。(2)采用透析法制备聚合物胶束,包括载药胶束和空白胶束,载药胶束中的药物是染料木素。动态光散射法检测到载药胶束的水和粒径为84.5 nm,带负电荷,电势为-14.9 mV。透射电镜显示胶束为球形结构。利用紫外光谱检测载药胶束的载药量为0.56%。(3)透析法体外释药结果显示与纯药物溶液相比,载药胶束具有缓释作用·,用垂直扩散池进行角膜渗透试验,结果表明载药胶束的累积渗透率是纯药物的1.5倍;使用matrigei基质胶法诱导HUVEC细胞生成管腔结构,并研究载药胶束是否能抑制血管生成,结果显示载药胶束组的管腔数量减少很多。(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8)
张松瑶,姜英子,高钟镐[8](2017)在《新型眼部外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眼部疾病的治疗主要有两种给药方式,局部给药或者全身给药。然而由于血-房水屏障和血-视网膜屏障的影响,全身给药的药物仅有1%~2%进入靶部位~([1])。另外,大剂量和频繁给药还会引起全身副作用。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眼部(角膜、结膜、巩膜、前葡萄膜)疾病的治疗多采用局部给药的方式。局部给药的方式可分为无创(外用)和微创两种方法,其中微创给药包括玻璃体内给药、结膜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生物技术》期刊2017年02期)
孙茹茹,汤湛,王俏[9](2016)在《眼部给药新剂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局部眼睛用药是治疗眼部疾病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普通制剂在眼部的生物利用度很低,这使得许多药物对眼部疾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也给眼部疾病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近年来,纳米制剂在眼部给药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几种纳米载体新剂型如聚合物胶束、纳米粒、纳米混悬剂、脂质体、乳剂和树枝状聚合物已被开发,用于眼部给药系统;还有一些其他的新剂型如原位凝胶载体系统、植入剂、隐形眼镜和微针也在不断地研究中。研发这些新剂型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治疗效果。笔者对这些方面近年来的发展做一综述,以期为开发新型眼部给药系统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学杂志》期刊2016年23期)
余成清,杨佳艳,孙云[10](2016)在《眼部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滴眼剂、眼膏剂是常用的眼部给药剂型,具有价格低廉、制备简单、患者使用方便等优点,应用较为广泛。但由于眼部存在诸多给药屏障,使得许多药物对眼部疾病的治疗效果欠佳。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药效,许多新的给药方法和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眼部给药系统的研究越来越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本文将近年来多种眼部给药的新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6年06期)
眼部给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针对眼部疾病以及眼外伤的有效给药方式仍是困扰全世界的难题之一。滴眼剂是临床最常见的眼用剂型,但其药物生物利用度极低,需要多次给药以保持疗效。本文旨在利用胶原蛋白(Collagen,Col)和纤维素纳米晶须(Cellulose Nanocrystals,CNC)制备一种具有高强度的可降解薄膜,可植入眼内缓慢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依从性,提供一种更安全、有效且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以棉状纸浆为原料,利用浓硫酸水解法制得CNC,并通过高碘酸钠氧化法将醛基引入CNC表面,获得具有不同氧化度的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Dialdehyde Cellulose Nanocrystals,DAC)。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纳米粒度仪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晶须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减压抽滤法制备了两种具有不同结构的Col/DAC复合膜,混合均匀的C/Dn(x)-DFN膜以及层层组装的C/Dn-IBP-m膜。C/Dn(x)-DFN膜是通过抽滤Col与DAC的混合溶液,并利用浸泡法装载双氯芬酸钠(Diclofenac Sodium,DFN)溶液制备而成的。C/Dn(x)膜中的Col与DAC在混合溶液中就发生了希夫碱反应,导致链状的Col分子缠绕在短棒状DAC外部,在抽滤过程中形成了紧密的化学交联网络。DFN溶液通过扩散作用均匀分散在C/Dn(x)膜中。而C/Dn-IBP-m膜是通过交替抽滤Col溶液和DAC-布洛芬(Ibuprofen,IBP)混合溶液的方法层层组装而成,其Col层具有紧密均匀的分层结构,而DAC层相对疏松无序,希夫碱反应仅发生在相邻Col层与DAC层的界面处,使相邻层紧密连接。IBP与DAC混合后,借助氢键作用吸附在DAC表面,主要储存在DAC层内。体外研究显示,提高C/Dn(x)膜中Col的含量可使其持水性和机械性能得到显着提高,而提高DAC氧化度则可优化膜的透光性和机械强度。其中,拉伸强度最高可达164.1MPa,断裂伸长率可达40.5%。而在C/Dn-m膜中,透光性和机械强度的优化可以通过提高DAC氧化度以及Col与DAC的分布均匀性来实现。层层组装的制备方法不但为C/Dn-m膜保留了较高的机械强度(拉伸强度为54.2 MPa),还显着提高了膜的透光性(>90%)和持水性(>70%)。即使降低药物溶液的浓度,C/Dn-m膜的载药量仍可达C/Dn(x)膜的2倍以上。体外药物释放实验结果显示,C/D3-IBP-6膜中IBP的24 h累计释放率可达90%,而C/D2(0.5)-DFN膜中的DFN在第6天的累计释放率仅为66%。此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两种膜材料在24 h内均可有效促进细胞的黏附和生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体内研究显示,C/Dn(x)-DFN膜置入结膜囊后,对眼部无强刺激性,可对刺激性眼部炎症起到显着的抑制作用,最终完全降解,无须人工去除。可见,Col/DAC复合膜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透光性和生物相容性,且其载药能力和药物释放速率具有可调节性,是一种安全、有效和便捷的眼部给药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眼部给药论文参考文献
[1].杨强,王旭玲.眼部微粒药物递送系统不同给药途径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9
[2].周姝妤.胶原蛋白/双醛化纤维素纳米晶须复合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眼部给药研究[D].江南大学.2019
[3].李芳,茅丹,代嫚嫚,张慧敏,马群.尼莫地平经眼部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表现[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9
[4].茅丹,李芳,马群,代嫚嫚,张慧敏.盐酸川芎嗪经眼部给药后大鼠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
[5].孙云霞,李和平,廖琴.眼部给药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实践与挑战[J].中南药学.2018
[6].孙铜,徐伟娜,李秋花.原位凝胶应用于眼部给药研究进展[J].药学研究.2018
[7].李聪.用于眼部给药的聚合物载药体系的设计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8
[8].张松瑶,姜英子,高钟镐.新型眼部外用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7
[9].孙茹茹,汤湛,王俏.眼部给药新剂型[J].中国药学杂志.2016
[10].余成清,杨佳艳,孙云.眼部给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