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殖民主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殖民主义,福斯特,印度,身份,加勒比,英法,斯皮瓦克。
殖民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周浩[1](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芭萨提的颜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芭萨提的颜色》(又名《青春无敌》)是200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由拉凯什·奥姆帕拉卡什·梅哈拉导演,阿米尔汗、赛达斯、沙尔曼·乔什等主演。影片采用双线叙事,互为对照,作为故事背景的是20世纪初的一个印度革命团体因反抗英国殖民者而英勇就义的历史事件,叙事主体则是当代社会中几位德里大学的学生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中被激发,从而为祖国沸腾的故事。该片取材于印度过往的被殖民历史,又把视点聚焦在当代印度青年的爱国情怀之上,在后殖民语境中展现了对暴力"殖民"的反抗精神,颂扬了向往公正与重塑国家面貌的信念。影片上映后引起较大轰动,并斩获多项大奖,本文拟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12期)
李文方[2](2019)在《《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小说,它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探索和研究后殖民主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小说通过特定的情节描写反映出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作者本人的相关体验和感受,并在英国、印度两国文化冲突的基础上进行了和平共处的相关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5期)
张秋月[3](2019)在《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加勒比裔女作家保琳·梅尔维尔在她的短篇小说集《鬼魂的迁移》中刻画了多个处在流散和移民背景下的加勒比裔女性形象,她们在后殖民主义社会、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压迫下丧失话语权利,沦为沉默的"他者"。本文基于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分析加勒比裔女性身份缺失的原因,从社会身份和文化身份建构两方面分析加勒比女性的身份建构。(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陈莲洁[4](2019)在《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后殖民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因为殖民主义力量已经超越了对土地和主权的权利控制,更多倾向于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本文首先介绍了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侧重于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模仿、模拟和混杂与第叁空间。论文详尽分析了《英国病人》中人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身份的矛盾、瓦解和重构。本文指出,各族裔群体虽然努力在杂糅状态下重构自己的身份和精神家园,建立自己的政治、宗教、种族独立性,但完全融合是不可能的。(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丽云,范德伟[5](2019)在《从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看近代云南社会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是分析殖民主义问题时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强烈的辩证色彩的创见,运用这一理论对近代云南社会变迁进行具体分析,既可印证该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又可对该理论在具体地区的特殊表现进行阐释。作为英法在南亚争夺和建立霸权的关键链环,英法的殖民渗透活动不仅破坏了云南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基础,还为近代云南的社会变迁奠定了西方式社会物质基础。双重使命论在云南还有其特殊性:破环性表现为英法对云南传统历史边界和王朝、领土意识进行破坏;建设性表现为英法殖民渗透引发了地方精英积极主动探索近代化之路。(本文来源于《普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芳[6](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叁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叁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解毅楠[7](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园书》》一文中研究指出布莱恩·卡斯特罗是澳大利亚华裔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独特而深刻。《园书》是卡斯特罗的第八部小说,主要讲述第叁代华裔在澳大利亚生活的痛苦经历。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揭示了双慧和她的父亲作为"他者"身份的原因以及"他者"身份导致的话语权和主体性的丧失。(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30期)
杜兴雨,苏蕊[8](2019)在《后殖民主义视阈下族裔人群的“回归之路”——以戴维·达比丁小说《消散》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消散》以一位圭亚那黑人工程师作为观察对象,以主人公在两国不同维度下,文化身份的认知变迁为线索,深刻揭露了被殖民地区人民普遍存在的文化认同危机。文章基于后殖民主义视阈分析主人公从"自我白化"到找寻本族文化的心路历程,再现了殖民时代结束后,殖民文化对被殖民族群依旧深刻的影响,探寻了族裔人群摆脱"精神殖民"、找寻自我文化属性的根源。(本文来源于《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丽[9](2019)在《《通往印度之路》的殖民主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E. M.福斯特是一位在现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小说家。《通往印度之路》是福斯特创作生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受欢迎,流传最广的作品。《通往印度之路》讲述了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英国同其殖民地印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本文主要研究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福斯特虽然忠实描述出了英国殖民者对印度人们的冷漠和歧视,但因其无法摆脱的阶级地位和民族身份使小说深深的烙上了殖民主义烙印,体现了福斯特在殖民和反殖民中自我分裂的双重心态。(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解毅楠[10](2019)在《后殖民主义下《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是真的堕落吗?——爱德华·巴纳德的身份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毛姆的短篇《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收录在他1921年出版的短篇集《叶之震颤》中,该短篇表面上叙述了主人公爱德华·巴纳德从美国芝加哥到塔希提岛工作后的变化,从起初意志坚定到最后安于现状则侧面反映出了他身份建构的过程。本文将用霍米·巴巴的杂交性身份理论分析爱德华的身份建构经历了文化否认、文化协商和文化转译叁个阶段。(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殖民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印度之行》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小说,它包含了深刻而丰富的社会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探索和研究后殖民主义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部小说通过特定的情节描写反映出了作者的后殖民主义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作者本人的相关体验和感受,并在英国、印度两国文化冲突的基础上进行了和平共处的相关探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殖民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1].周浩.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芭萨提的颜色》[J].视听.2019
[2].李文方.《印度之行》的后殖民主义解读[J].名作欣赏.2019
[3].张秋月.后殖民主义女性理论视角下解读《鬼魂的迁移》中加勒比女性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4].陈莲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英国病人》中身份的冲突与重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王丽云,范德伟.从马克思殖民主义双重使命论看近代云南社会变迁[J].普洱学院学报.2019
[6].王芳.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对《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自我身份的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7].解毅楠.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园书》[J].名作欣赏.2019
[8].杜兴雨,苏蕊.后殖民主义视阈下族裔人群的“回归之路”——以戴维·达比丁小说《消散》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
[9].张丽.《通往印度之路》的殖民主义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10].解毅楠.后殖民主义下《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是真的堕落吗?——爱德华·巴纳德的身份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