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支撑顶盘、设置在支撑顶盘底部的前驱油缸、连接在前驱油缸上的前驱活塞、连接在前驱活塞上的动模板,所述前驱油缸内被前驱活塞分隔为上油腔和下油腔,所述上油腔和下油腔之间通过单向阀连通,所述上油腔与储油箱连接,所述前驱活塞内设有油路通道,所述油路通道的一端通过导油管与储油箱连接,另一端通过油口与下油腔连通,所述油路通道内设有限流螺钉。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装置的制造难度,方便保养和维修;其次,减震缓冲效果可通过更换有不同过油孔大小的限流螺钉的来调节,适用范围广;并且减震缓冲装置内的液压油在内部循环流动,无需频繁维护。
主设计要求
1.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支撑顶盘(1)、设置在支撑顶盘(1)底部的前驱油缸(2)、连接在前驱油缸(2)上的前驱活塞(3)、连接在前驱活塞(3)上的动模板(4),所述前驱油缸(2)内被前驱活塞(3)分隔为上油腔(21)和下油腔(22),所述上油腔(21)和下油腔(22)之间通过单向阀(5)连通,所述上油腔(21)与储油箱(6)连接,所述前驱活塞(3)内设有油路通道(31),所述油路通道(31)的一端通过导油管(7)与储油箱(6)连接,另一端通过油口(32)与下油腔(22)连通,所述油路通道(31)内设有限流螺钉(8)。
设计方案
1.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支撑顶盘(1)、设置在支撑顶盘(1)底部的前驱油缸(2)、连接在前驱油缸(2)上的前驱活塞(3)、连接在前驱活塞(3)上的动模板(4),所述前驱油缸(2)内被前驱活塞(3)分隔为上油腔(21)和下油腔(22),所述上油腔(21)和下油腔(22)之间通过单向阀(5)连通,所述上油腔(21)与储油箱(6)连接,所述前驱活塞(3)内设有油路通道(31),所述油路通道(31)的一端通过导油管(7)与储油箱(6)连接,另一端通过油口(32)与下油腔(22)连通,所述油路通道(31)内设有限流螺钉(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路通道(31)与导油管(7)之间通过导油块(9)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块(9)固定连接在动模板(4)上,所述导油块(9)内设有分别连接油路通道(31)与导油管(7)的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油箱(6)固定连接在支撑顶盘(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驱油缸(2)安装在支撑顶盘(1)上并位于储油箱(6)的正下方,所述前驱油缸(2)与储油箱(6)同心。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5)包括单向阀座(51)、单向阀球(52)、单向阀弹簧(53),所述单向阀(5)安装在前驱活塞(3)的头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机械领域中的压塑成型动模板,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的压塑成型装置多为单个压塑,效率较低,随着压塑成型行业的发展,需用到一次能把多个原料压塑成型的装置,但用于安装多个模具的动模板就会很重,导致合模时的冲击跟震动会很大。用常规的缓冲胶垫或者缓冲弹簧并不能达到很好的减震缓冲效果。
由此可见,针对新型压塑成型增压机构的需求,开发一种减震缓冲效果好、故障率低、少维护、稳定可靠的减震缓冲机构对压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以解决现有压塑成型普遍存在减震缓冲效果差以及稳定性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支撑顶盘、设置在支撑顶盘底部的前驱油缸、连接在前驱油缸上的前驱活塞、连接在前驱活塞上的动模板,所述前驱油缸内被前驱活塞分隔为上油腔和下油腔,所述上油腔和下油腔之间通过单向阀连通,所述上油腔与储油箱连接,所述前驱活塞内设有油路通道,所述油路通道的一端通过导油管与储油箱连接,另一端通过油口与下油腔连通,所述油路通道内设有限流螺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路通道与导油管之间通过导油块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油块固定连接在动模板上,所述导油块内设有分别连接油路通道与导油管的管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储油箱固定连接在支撑顶盘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前驱油缸安装在支撑顶盘上并位于储油箱的正下方,所述前驱油缸与储油箱同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单向阀包括单向阀座、单向阀球、单向阀弹簧,所述单向阀安装在前驱活塞的头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简单,降低了装置的制造难度,方便保养和维修;其次,减震缓冲效果可通过更换有不同过油孔大小的限流螺钉的来调节,适用范围广;并且减震缓冲装置内的液压油在内部循环流动,不会消耗,无需频繁维护。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动模板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施例动模板下降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参照图1至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压塑成型动模板的减震缓冲装置,主要包括支撑顶盘1、前驱油缸2、前驱活塞3、动模板4、单向阀5、储油箱6、限流螺钉8。
所述支撑顶盘1通过安装件固定安装在整机支架上,固定不动。
所述支撑顶盘1的底部设有前驱油缸2,主要用于储存从储油箱6中抽出的液压油,为下一步用于减震缓冲而通过限流螺钉8的液压油作储备。
所述前驱油缸2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前驱活塞3,前驱油缸2内被前驱活塞3分隔为上油腔21和下油腔22,前驱活塞3跟前驱油缸2之间有密封件,以保证装置的密封性。所述上油腔21和下油腔22之间通过单向阀5连通,所述单向阀5包括单向阀座51、单向阀球52、单向阀弹簧53,所述单向阀5安装在前驱活塞3的头部,使液压油只能从上油腔21单向流到下油腔22。
所述上油腔21与储油箱6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储油箱6固定连接在支撑顶盘1上,储油箱6位于前驱油缸2的正上方,并且与前驱油缸2同心,与上油腔21连成一体并且同心。所述储油箱6包括油箱跟油箱盖,油箱安装在支撑顶盘1上,油箱盖安装在油箱上,油箱盖中心有螺纹孔,其作用为可安装螺栓来安装以及拆除油箱盖,更为重要的作用为:安装后,该孔贯通作为通气孔,避免前驱活塞3从储油箱6吸油时造成真空无法吸油。
所述前驱活塞3内设有油路通道31,所述油路通道31的一端通过导油块9、导油管7与储油箱6连接,另一端通过油口32与下油腔22连通,所述储油箱6、前驱油缸2、单向阀5、油路通道31以及导油管7之间形成一个内部循环的完整回路,液压油不存在消耗,无需频繁维护。
所述油路通道31内设有限流螺钉8,限流螺钉8通过螺纹安装在前驱活塞3上,限流螺钉8中心有个直径1mm的小孔,通过限制单位时间内通过油的流量来产生一个往上的作用力作用在动模板4上,达到减震缓冲的作用,可通过更换具有不同大小过油孔的限流螺钉8的来调节,达到不同的减震缓冲效果。
所述油路通道31与导油管7之间通过导油块9连接,所述导油块9固定连接在动模板4上,所述导油块9内设有分别连接油路通道31与导油管7的管道。该导油块9的作用不仅是作为过油通道,让液压油从前驱油缸2中流到导油管7,还作为安装前驱活塞3跟导油管7的接头,便于安装和维护。
所述动模板4连接在前驱活塞3的端部,并且动模板4由动作机构连接、带动,可使动模板4在竖直方向上下运动,并带动前驱活塞3上下动作。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如下:
支撑顶盘1固定不动,如图1所示,当动模板4上升时,带动前驱活塞3一起上升,前驱油缸2跟前驱活塞3之间的下油腔22形成真空腔,液压油从两个方向进入下油腔22,一个方向为:外部大气压力把储油箱6的液压油往下压,并克服单向阀弹簧53的弹力把单向阀球52往下推动,打开单向阀5,液压油如图1中从储油箱6通过油口32进入到下油腔22内;另一方向为:外部大气压力把储油箱6的液压油往下压,液压油从储油箱6通过导油管7、导油块9、限流螺钉8经过油口32进入到下油腔22内。如图2所示,当动模板4下降时,带动前驱活塞3一起下降,由于油压的作用,单向阀球52被液压油压在单向阀座51的锥面上,单向阀5关闭,液压油不能通过单向阀5往上流回储油箱6,只能通过限流螺钉8,再通过导油块9、导油管7回流到储油箱6。由于限流螺钉8的过油孔很小,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油量被限制,形成一个往上的力F作用在前驱活塞3上,此力通过导油块9最终作用于动模板4上,使动模板4在合模过程受到向上的提升力,达到减震缓冲的作用。本实用新型具有设备结构简单,可靠性稳定性好,减震缓冲效果明显,减震缓冲效果可调节等特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26268.0
申请日:2019-01-05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385567U
授权时间:20190913
主分类号:F16F 9/19
专利分类号:F16F9/19;F16F9/34
范畴分类:27C;
申请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长江路18号
发明人:姜晓平;卢佳;莫怡文;吴健彬
第一发明人:姜晓平
当前权利人:广东星联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代理人:朱展港
代理机构:44554
代理机构编号:佛山市汇邦智臣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5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液压油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