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中咨华科交通建设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0195
摘要:滑坡治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中,对滑坡的认识与滑坡本质规律之间的矛盾是该项活动的主要矛盾,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以乐百高速K92滑坡治理为依托,着重阐述了滑坡治理中的主客观矛盾及解决方式,对今后类似滑坡处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滑坡治理;主客观矛盾;解决方式
SubjectiveandObjectiveContradictionsandSolutionsinLandslideTreatment
YangHaifeng1ZhongRuLan2
(ChinaHighwayEngineeringConsultantsCorporationZhongZiHuaKeTrafficConstructionTechnologyCo.,Ltd.,Beijing100195)
Abstract:Landsidetreatmentisapracticalactivity.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understandingoflandsideandthenatureandregulationoflandsideisthemaincontradictionofthisactivity.GuidedbythepracticeviewofMarxismandrelyingonthetreatmentofK92landsideinLebaiExpressway,thispaperfocuseson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contradictionsandsolutionsinlandsidetreatment,whichprovidesareferenceforsimilarlandsidetreatmentinthefuture.
Keywords:Landslidetreatment;Subjectiveandobjectivecontradictions;Solutions
0引言
山区的地形、地貌及地质的复杂性决定了高速公路修建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路堑边坡及滑坡,针对某一具体滑坡的治理而言,是一个个性问题,可以分别对待,逐个解决,当遇到的滑坡比较多时,就有必要从这些个性的问题提取出一般性的特点和解决思路,提升处理滑坡问题的高度和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有利工具,对于滑坡处理同样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滑坡治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中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这一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顺利解决是成功治理滑坡的必要条件。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既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和感性的活动,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实践活动的基本矛盾。能否有效的解决主客观矛盾,关系着实践活动的成败。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并且这种联系和发展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同时,可知论认为,认识不但是客观世界映像,并且认识能够正确的反映客观世界。这两点是我们可以正确认识事物、解决主客观矛盾的理论基础。另外,获得正确认识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这为我们解决主客观矛盾提供了方法。我们要通过实践,努力获取关于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使实践活动既合目的又合规律的展开。
2滑坡处理中的主客观矛盾及解决方法
2.1主客观矛盾
滑坡治理作为一项实践活动,该项活动的主体是所有参建单位,实践中介是施工单位、施工设备及各种相关规范标准,实践客体是滑坡体。该项实践活动主要包含三个基本环节,(1)确定治理目的和治理方案,(2)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按照治理目的和治理方案实际地作用于滑坡体,(3)通过反馈调节,完成治理目的。
主客观矛盾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滑坡体的认识和滑坡的实际规律之间的矛盾。合理的治理方案是治理成功的前提。但合理的治理方案需要建立在对滑坡体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即改造自然的前提是认识自然,对滑坡的认识主要包括对地形地貌、滑动规模、范围、滑坡特征、成因、类型、滑动方式、滑面形状、深度、岩土体及滑动带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等的认识,同时包含对滑坡的稳定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的认识。另外,滑坡体处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前期设计阶段对滑坡的正确认识到了施工阶段可能就和实际情况不符合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调整认识,解决主客观矛盾,也有可能导致治理失败。
(2)对作为中介的治理手段的认识和治理手段本身规律之间的矛盾。在对滑坡体作出正确认识之后,就要根据这种认识设计合理的方案,这需要对治理方案用到的治理手段的规律有正确的认识,这也是确定合理治理方案的前提,比如:对常规挡墙抗滑原理的认识与实际挡墙抗滑规律之间的矛盾,对锚索抗拔力的认识与实际岩土层所能提供的抗拔力之间的矛盾,对抗滑桩所能提供的抗滑力的认识与实际桩体提供的抗滑力之间的矛盾,对施工方法的认识与实际施工规律之间的矛盾等等。正确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对治理手段的受力特点、作用规律及优缺点有正确的认识。
2.2解决方法
客观实在不可能自己改变,去迎合人的认识,因此解决主客观矛盾,只能通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修正我们的认识,使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法国唯物主义者狄德罗说过“人们要获得新的认识,就应该有意用一些最奇怪的试验来挑逗自然”[2],在滑坡的处理中,也只有通过测量、勘察等各种手段作用于滑坡体,使滑坡诸多隐匿的特征和规律暴露出来。(1)要坚持理论指导,各种规范及标准作为前人从实践活动的获得的直接经验——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经验——是关于滑坡的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是我们获取具体滑坡正确认识的有利武器,勘察设计人员应充分掌握这些一般性的规律;(2)勘察测量:滑坡发生之后,勘察人员需及时去现场做地质调查及测量,准确获取对滑坡的边界范围、地形地貌特点、岩体的产状、软弱夹层的位置、裂缝的类型、位置、宽度及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并通过地质勘查、土工试验及地表和深层位移监测,获取对岩土体和滑动带物理力学性质、滑动面深度及目前变形情况的认识;(3)定性判断、定量计算:通过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辩证思维方式对上述基础数据进行系统地加工改造和抽象概括,在思维中建立概念模型,使感性认识发展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对滑动方式、滑动带形状、滑坡成因、类型、目前稳定状态及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定性判断;之后建立计算模型,根据相关规范和标准,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和参数对滑坡体的破坏方式及下滑力进行定量计算,参照计算结果,验证调整对滑坡体的定性认识;(4)掌握治理手段的受力规律,并结合具体滑坡的实际特点,按照“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环境协调”的要求对多种治理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推荐治理方案。(5)专家评审、修正认识:主体已有的滑坡实践经验及理论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认识的深度和水平,专家由于参与了较多的滑坡实践,更容易直接准确的获得对滑坡本质的认识。通过专项评审会,继续修正对滑坡的认识,设计出更合理的方案,至此,完成了认识的第一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客观的矛盾。
其次,以上获得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也能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和发展。在滑坡治理中,到实践中去要注意以下三点:(1)设计交底:施工单位作为滑坡治理方案实施的主体,必须使施工人员掌握治理思路及施工注意事项,保证第二个环节实践主体对治理方案及滑坡体的认识和第一个环节实践主体的认识保持一致。(2)监控量测、动态调整:一方面,在施工过程中,滑坡诸多隐匿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设计人员应根据暴露出来的特征及时修正对滑坡的认识;另一方面,滑坡体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前期的正确认识,在施工阶段可能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需要建立监测点,随时监控滑坡的变形情况,及时修正认识,调整治理方案;(3)运营监测,检验认识: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对滑坡的认识是否正确,只能依靠治理效果来检验。对于滑坡治理,后期变形监测结果如果在合理范围内,则说明滑坡治理是成功的,对滑坡体的认识总体上是正确的,处理方案是合理的,实践中的的主客观矛盾得到了解决,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最后,经历了前面的两个步骤,满足了人的需求,但对滑坡的认识过程并未结束。滑坡的成功治理只能说明设计单位对滑坡的认识总体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认识与滑坡本身的规律在多大的范围内和多大程度上相符合,任何具体的滑坡处理都不可能绝对的一劳永逸的解决。因此认识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3实际应用
以乐百高速K92滑坡为例,着重说明该滑坡处理中主客观矛盾的解决方法。
3.1滑坡概况
滑坡位于路线K92左侧山体,路线走向为206°,原设计为三级边坡,最大高度33m。边坡坡率为1:1,采用拱形骨架防护。现场开挖至坡脚后,发生滑坡。见图1滑坡平面位置图,图2横剖面,滑坡发生之后需要进行处理,实践目的是确定的。但由于主观认识缺乏,对该滑坡的规律和原因不了解,主观认识和客观存在之间存在矛盾,为了解决主客观矛盾,我们借助于勘察、测量、监测等多种手段对该滑坡的本质进行认识。
3.2对滑坡的认识
(1)地表特征调绘:
滑坡区属丘陵地貌,路线从山体坡脚处经过,右高左低,地面标高在585-705m之间,自然坡度约27°左右,地表植被以松树及灌木为主。滑动范围内无建筑物。
滑坡体沿路线长75m,沿滑动方向约115m,高51m,滑坡周界225m,面积约4600平方米,滑坡后缘高程647m,距离后方山顶约184m,高差55m,前缘剪出口位于左幅路基,高程接近设计标高,距离下方布柳河115m,高差32m。
滑坡中部位置存在一条构造破碎带,宽5~10m,产状332°∠75°,和滑坡滑动方向基本一致,与边坡坡向夹角28°,和路线走向夹角118°。破碎带结构松散,在雨水作用下,松散破碎岩土体堆积在滑坡区,是覆盖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堆积体上游与山顶之间出现凹口。
滑坡前后共经历四次大规模滑动,坡体内存在多处滑坡平台及滑坡台阶,台阶最大高度3m,目前后缘裂缝宽度50cm,高差30cm,该处高程648m,与前缘高差49m,水平距离约120m,未见明显擦痕;两侧剪切裂缝最大裂缝宽度60cm,最大高差约260cm,位移120cm;滑坡体内部发育多条张拉裂缝,坡面已完全解体,最大裂缝宽度约150cm;滑坡前缘鼓出约2m,根据开挖情况,第二、三级为堆积体,第一级为碎块状强风化粉砂岩。
(2)工程地质调绘
构造带破碎松散及雨水搬运堆积是堆积体的主要成因,堆积体含水量较大,在前缘土岩交界面位置有多个出水点。岩石风化裂隙有二组较发育,产状分别360°∠78°,频数为4-6条/m;250°∠66°,频数为3-5条/m。前缘岩层产状20~26°∠22-35°,层理与节理250°∠66°组成楔形体,组合交线倾向333°,倾角15.4°。倾向与滑坡滑动方向一致。
(3)水文地质调绘
滑坡区为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701毫米,集中在5—10月份,年均蒸发量1407毫米。场地附近的地表水主要为滑坡两侧沟谷的季节性汇水,降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旱季水量较小。地下水较丰富,坡面有多个出水点。
(4)工程地质勘探
共布设一条勘探断面,三个勘探点,根据本次勘察成果,地层主要分为4层:从上至下依次为坡积粉质黏土层,层厚约7~11.0m;坡积碎石层,碎石粒径20-100m,含量约占50-60%,砾、厚度2~5m;碎块状强风化粉砂岩:粉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泥质、钙质胶结,裂隙发育,岩质较软,破碎,厚度3~5m;中风化粉砂岩,粉砂状结构,薄层状构造,泥质、钙质胶结。地下水水位埋深约4~7m。勘探结果见图3地质剖面图
根据地质勘查,滑动面埋深约14~15m,基本位于土岩交界面。滑动方量约5.5万方
(5)位移监测
施工单位在地表共布设14个地表位移监测点,3个深孔位移监测点,根据监测情况,位移在持续发展中,根据深孔位移监测结果,地表以下14~15m位置有2cm位移量。
(6)定性评价
通过抽象具体、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上述资料进行整理,并利用工程地质类比、多因素层次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设计人员认为:该滑坡为牵引式中型中层堆积层折线滑坡,滑面位于堆积层与强风化交界面;坡脚层理和节理组成楔形体以及构造破碎带的存在导致岩土体松散、富水程度高、堆积层厚度大是滑坡的内因,人工开挖形成临空面及连续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外因,该滑坡在雨季发生滑坡,暴雨工况应该是控制工况;
根据该滑坡的变形现状,结合边坡滑坡的发育特点与规律,分析认为该边坡滑坡主体处于滑动阶段,滑面已完全贯通,进一步扰动,滑动范围将继续扩大,最大滑动范围将到达堆积层顶部凹口。根据滑动方量及滑面形状,估计剩余下滑力在1300~1600Kn/m。
(7)定量计算
依据最终确定的滑带空间位置,并根据现状滑坡地形、地质条件,建立计算模型,采用理正软件进行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参照规范要求,采用传递系数法进行分析计算。
参数采用土工试验及反演分析综合确定。表1为最终确定的参数。根据规范要求的稳定安全系数,正常工况前缘剩余下滑力为1350Kn/m,暴雨工况为1500Kn/m
(8)综合评价
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设计人员认为:该滑坡如果不及时治理,滑坡变形将持续发展。滑坡体参数按表1取值,前缘最大剩余下滑力为1500Kn/m。
至此完成了对滑坡体的认识的第一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客观矛盾,接下来根据此认识进行方案设计,即确定实践方案。
3.3确定治理方案
由于该滑坡下滑力较大,超出了抗滑挡墙的使用范围,并且,卸载清方有可能会导致滑动范围加大。因此在方案确定的前期阶段,否定了上述两个方案。拟采用抗滑桩方案。由于滑坡滑动方向与边坡坡向不是垂直相交关系,若采用方桩,如果垂直滑动方向布置,则坡面不规则,若垂直坡向布置,则对方桩受力不利,另外,该项目工期紧张,滑坡体地下水丰富,也不适合人工挖孔施工。因此最终选择圆桩方案,垂直坡向,方案如图4所示。
方案确定之后,业主组织召开了方案评审会,专家认为降雨对该滑坡影响较大,建议增设地表排水措施,根据专家意见,设计单位修正了对滑坡的认识,并增设了截水沟及裂缝封闭设计。
3.4方案实施及反馈调节
在对施工单位做完设计交底后,施工单位启动了实践的第二环节,即将治理方案通过一定的施工机械付诸实施。在抗滑桩顶部边坡开挖之后,坡面变形加大,多处位置有出水现象,设计单位及时到现场进行重新调查,调整认识,调查认为滑坡地下水位高于勘察水位,需进一步加强排水措施,因此在边坡坡脚位置增设3排深层排水管,排水管施工完毕后,变形趋于稳定。
3.5实践效果
目前滑坡已治理完成,根据后期位移监测情况,边坡及抗滑桩变形在合理范围之内。完成实践目的。为高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这个更大的实践目的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4结论
(1)主客观矛盾是实践活动中的基本矛盾,能否有效的解决矛盾,关系到实践活动的成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是通过实践活动,努力获取关于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2)滑坡治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对滑坡的认识和滑坡的本质规律之间的矛盾是该项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矛盾。为了保证治理成功,需要通过调查、测量、勘察各种手段获得对滑坡的正确认识。
(3)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做指导,乐百高速K92滑坡治理获得了成功,为高速公路按时建成通车提供了保障。同时,通过该实践活动,加深了对堆积层滑坡的认识,提升了滑坡治理思路,对今后的滑坡治理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2015.2重印)第66~69页
[2]狄德罗论解释自然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327、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