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理论论文_潘文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复调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巴赫,理论,音乐,香港基本法,普通法,苏联,赋格。

复调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潘文海[1](2019)在《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复调音乐教学是各个音乐学院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程内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思维。文章对作曲技术理论课中复调音乐教学的作用进行总结,并从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将多媒体技术作用发挥出来、构建完善的复调音乐教学体系四方面,论述了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青年与社会》期刊2019年20期)

倪誉宸[2](2019)在《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电影的复调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试图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入手,基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将“复调”概念引入电影领域,探讨电影中的复调性特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讨论电影复调性的理论基础,是巴赫金援引“复调音乐”的概念,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的“对话性”特征基础上,延展出的一系列包括“语言杂多”、“文化转型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等理论的庞大理论体系。正如“复调小说”理论无法独立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系,本文在通过具体电影文本切入讨论电影复调性时,将重点分析但不局限于引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一方面从形式上考察电影的复调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从影片的思想对话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把握。巴赫金定义的“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具有通过与他者和作者的对话确立自我独立意识的特征,而作者由于小说主角间的平等意识形态冲突而不得不降低身份,成为聆听者和学舌者。从文化视野来看,是作者作为权威话语的离心化,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离心化是通过引领不同意识形态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实现的,最终形成多声部的众声喧哗的效果,这种对话既并存又对峙,形成文字内容的张力。因此,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引入电影中,电影中不同的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共存则构成其“复调性”的根本,一方面不同思想在电影中通过“对话”形成多声部结构,另一方面透过“对话”的表象看到电影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正如巴赫金不是一一对应地、机械地将复调音乐理论引入文学领域,本文对于巴赫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也不应局限于机械地对照研究,从艺术手法来看,思想的对话在电影领域比小说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导演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人物关系设置、场面调度方式、声画处理方式,为电影的多声部对话服务,也因此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相比于传统的由导演统一意志引导的影片,电影的复调性特征带来的审美体验与“复调小说”一样,赋予观众更多判断、思考的自由,让观众以超在的视角统领全局,在开放性的想象空间中完成对影片的审美判断。(本文来源于《中国传媒大学》期刊2019-05-21)

杨天成[3](2019)在《试论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音乐专业教育也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与创新。新时期,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与需求,积极探新型音乐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个性的培养与激发,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教学运行机制也成为当代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项全新课题。目前在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中,很多学校都开设了作曲技术理论这一课程,其主要就涵盖了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学以及复调音乐及小乐队编配等基本课程,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复调音乐这一课程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教学效率也不够理想。基于此,本文就针对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一套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能够有效的改进当前高校复调音乐教学现状,提升其教学效率。(本文来源于《祖国》期刊2019年06期)

汪江连[4](2018)在《香港基本法:大陆法与普通法杂糅接榫的复调叙事——评梁美芬着:《香港基本法:从理论到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香港学者梁美芬2015年在内地出版的《香港基本法:从理论到实践》一书,是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着。该书以大陆法系与普通法学杂糅的复调叙事方式回顾了香港基本法发展的历史,结合香港回归以来的典型案例展开分析了基本法实施的诸多重大议题,并对香港的政改做了较为客观全面的分析,其着述方式是以理论切入的方式,再以判例法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对个案予以深化分析,值得成文法写作方式的学者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法治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田梦林[5](2018)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借"复调"一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他认为陀氏笔下充满了多种不同声音的对话和争辩,从而使作品形成一种多声部合唱的审美现象。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对人的思想、人的探索加以对话式理解这个领域里的一座高峰,而他本人最主要的理论便是对陀氏复调小说的理论研究。(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8年26期)

宋颖[6](2018)在《谈苏联复调音乐的理论框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高校音乐学院开始学习复调音乐的时候,大量引进和学习赋格、卡农、对位等理论体系,对我国高校复调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复调音乐引进我国高校的历史比较悠久,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复调音乐相关理论书籍和教材大量引入到中国,但是这些理论观点和教材在引进我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音乐领域对苏联复调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本文主要阐述了苏联复调理论的历史渊源、以及该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发展和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管月娥[7](2018)在《东正教的“聚和性”理念与复调小说和结构诗学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传统对文学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家与作品的思想意识上,而且表现在深层次的创作思维方式上,即作家的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家的诗学理论建构等方面。"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思维方式的概括与总结,也是巴赫金自身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显现,其文化根源主要是东正教的"聚和性"。乌斯宾斯基以"视点"为核心的结构诗学理论,具有立体多维的"聚和性"特征,是对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东正教"聚和性"理念的逆向丰富与拓展。从东正教文化批评视角解读莱蒙托夫《当代英雄》的文本结构,会发现其同样具有"聚和性"特征。这为经典文本的重读提供了一种方法论视角。(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白庆华[8](2018)在《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是现今我国较为热门的研究话题之一,该理论以其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独创性阐释而享誉世界。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具有多声部性、对话性和未完成性叁大特征。该理论不仅适用于小说理论,还适用于戏剧创作理论。以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为基础,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深入阐释,并将该理论移植于戏剧创作,探寻戏剧创作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02期)

熊海洋[9](2018)在《科学与隐喻的复调——论中国吸收西方艺术理论话语的两种方法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中国艺术理论从属于现代中国理论/思维的总体,是在反思中国现代性实践的过程中展开的。现代中国思维/理论与现代性实践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反映在现代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之中。这种建构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吸收西方艺术理论话语。生发于西方社会实践中的艺术理论与中国经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这种距离使现代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科学的和隐喻的这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式。这两种建构方式的实质都是恢复理论在中国的现实感,都是探索理论介入社会现实的可能性。通过对这两种介入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介入就是促进艺术实践朝着善的方向发展,以便促进人心的改善和道德的提升,并最终实现理性的目的。(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徐孟东[10](2018)在《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初随着中国新音乐的诞生,西方复调音乐理论开始较为系统地介绍引进到中国,对中国专业音乐创作、教学和研究等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1920~1970年代末半个多世纪里,虽然也有专家学者进行了有关探索,但中国复调音乐理论主要处于学习吸收借鉴西方包括苏俄复调音乐理论的阶段。而在改革开放后的近叁十多年(文章将其再划分为二个阶段)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十余年间,经过不懈努力和艰难求索,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终于开始初步形成。其标志就是这一领域大量的具有独立意义的学术成果——包括数十部专着与教材,和几百篇论域广阔、内容丰富、分析研究深入的专题论文。当然尽管如此,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初步形成和今后的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令人思考。(本文来源于《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复调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试图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入手,基于巴赫金提出的“复调小说”理论,将“复调”概念引入电影领域,探讨电影中的复调性特征。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作为讨论电影复调性的理论基础,是巴赫金援引“复调音乐”的概念,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的“对话性”特征基础上,延展出的一系列包括“语言杂多”、“文化转型理论”、“复调小说理论”等理论的庞大理论体系。正如“复调小说”理论无法独立于巴赫金对话理论体系,本文在通过具体电影文本切入讨论电影复调性时,将重点分析但不局限于引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即一方面从形式上考察电影的复调性特征,另一方面也从影片的思想对话中对其文化内涵进行全面把握。巴赫金定义的“复调小说”中的主人公具有通过与他者和作者的对话确立自我独立意识的特征,而作者由于小说主角间的平等意识形态冲突而不得不降低身份,成为聆听者和学舌者。从文化视野来看,是作者作为权威话语的离心化,从形式上来看,这种离心化是通过引领不同意识形态的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实现的,最终形成多声部的众声喧哗的效果,这种对话既并存又对峙,形成文字内容的张力。因此,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引入电影中,电影中不同的思想、意识之间的交流、共存则构成其“复调性”的根本,一方面不同思想在电影中通过“对话”形成多声部结构,另一方面透过“对话”的表象看到电影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正如巴赫金不是一一对应地、机械地将复调音乐理论引入文学领域,本文对于巴赫金理论的跨学科研究也不应局限于机械地对照研究,从艺术手法来看,思想的对话在电影领域比小说具有更丰富的可能性,导演可以采用不同的叙事结构、人物关系设置、场面调度方式、声画处理方式,为电影的多声部对话服务,也因此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相比于传统的由导演统一意志引导的影片,电影的复调性特征带来的审美体验与“复调小说”一样,赋予观众更多判断、思考的自由,让观众以超在的视角统领全局,在开放性的想象空间中完成对影片的审美判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调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潘文海.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方法[J].青年与社会.2019

[2].倪誉宸.从巴赫金对话理论看电影的复调性[D].中国传媒大学.2019

[3].杨天成.试论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J].祖国.2019

[4].汪江连.香港基本法:大陆法与普通法杂糅接榫的复调叙事——评梁美芬着:《香港基本法:从理论到实践》[J].现代法治研究.2018

[5].田梦林.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研究[J].名作欣赏.2018

[6].宋颖.谈苏联复调音乐的理论框架[J].艺术研究.2018

[7].管月娥.东正教的“聚和性”理念与复调小说和结构诗学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2018

[8].白庆华.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对我国戏剧创作的借鉴[J].甘肃社会科学.2018

[9].熊海洋.科学与隐喻的复调——论中国吸收西方艺术理论话语的两种方法及其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10].徐孟东.中国复调音乐理论的形成、发展与思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创作及有关评论1989年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状况...创作及有关评论1989年作曲技术理论研究状况...予以概括: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资料汇编高校获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标签:;  ;  ;  ;  ;  ;  ;  

复调理论论文_潘文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