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机动飞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观测器,干扰,歼击机,动态,自适应,线性化,喷管。
超机动飞行论文文献综述
李炳乾,董文瀚,解武杰,王焯[1](2018)在《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超机动飞行鲁棒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超机动飞行的气动参数及外界扰动和建模误差等不确定性,设计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鲁棒控制方法.通过在一般观测器中引入自适应律设计自适应干扰观测器来对外界扰动和建模误差进行观测和补偿,在快、慢回路中引入自适应律对不确定的气动参数进行在线估计,并选取李亚普诺夫函数对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到最终控制信号.超机动飞行数字仿真验证了该控制器能够有效抑制外界扰动和建模误差及气动参数等不确定性引起的扰动,增强了系统鲁棒性.(本文来源于《信息与控制》期刊2018年03期)
刘保钢[2](2016)在《超机动飞行对飞行员生理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追踪国外先进战机超机动飞行航空医学问题研究进展,分析论证超机动飞行的载荷特点及其对飞行员生理功能的影响,为我军新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医学防护研究提供情报支持。方法以国外相关论着、论文及技术报告为主要情报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形成主要观点及结论。结果超机动飞行对飞行员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心血管效应:(1)复合加速度影响+G_z耐力,中等G值(2.5 G)的+Gx与+G_z加速度复合作用使松弛+G_z耐力降低0.25 G,中等G值(2 G)的±Gy与+G_z加速度复合作用使松弛+G_z耐力提高0.5 G;(2)推拉效应明显。超机动飞行期间0 G_z或-G_z与+G_z之间快速转换,推拉效应十分频繁和常见;(3)出现不对称视觉消失现象;(4)抗荷系统难以满足防护要求。空间定向障碍:(1)容易产生严重飞行错觉。(2)现有飞行仪表难以满足空间定向需要。颈部损伤:与常规机动相比,一些超机动飞行动作将产生较大的侧向加速度。当飞机在高攻角姿态下高速滚转时,高强度的Gy将使头颈部的运动明显滞后于躯干,产生相对于躯干的侧向移动,从而导致严重的颈部损伤。随着头盔功能的拓展,头颈部的负荷越来越重,飞行员颈部损伤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结论现代高性能战斗机的超敏捷飞行特性极大地拓展了飞机的机动能力,由此也带来了许多"人的因素"问题,其中最显着的是过失速机动过程中复杂加速度环境对人体生理产生的不良影响。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多数是通过模拟实验研究获得的,有些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分析推测阶段,尚未在飞行作战、训练中得到证实,但随着具备超机动能力的第四代战斗机的普遍应用,由此带来的相关航空医学问题必将在飞行训练和作战中暴露出来,给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的航空医学保障提出新的课题。(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杨婷婷,李爱军[3](2015)在《基于免疫粒子群优化的反演超机动飞行控制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免疫粒子群优化的CMAC反演超机动控制律设计方法。推导并建立了具有大迎角特性的飞机六自由度非线性模型并与发动机模型进行综合。对飞机非线性模型进行重新构建,利用反演方法,通过逐步迭代设计Lypaunov函数并采用CMAC神经网络逼近系统的不确定性形成虚拟的控制输入量,在实现超机动非线性飞行控制律设计的同时对模型不确定性进行自适应补偿。为了提高控制性能与设计效率,将免疫调节机制、粒子群算法与反演控制结合,对控制器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了基于免疫粒子群优化的反演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方法。超机动数字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能够实现大迎角控制,并具有优异的大迎角机动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宫庆坤,姜长生,吴庆宪,陈谋[4](2014)在《基于滑模干扰观测器的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线性系统存在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滑模干扰观测器在线补偿的非线性动态逆控制方法。通过设计滑模干扰观测器,对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将滑模干扰观测器的输出用以设计新的补偿控制律,与动态逆方法相结合来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Herbst机动过程为例进行飞行仿真,并与单纯采用非线性动态逆方法的控制性能进行对比。仿真表明,系统能较好地跟踪姿态角指令,有良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电光与控制》期刊2014年11期)
宫庆坤[5](2014)在《歼击机超机动飞行临界失控状态判定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取得并保持近距离空战的优势,新一代歼击机要求具有超机动能力。但是在歼击机进行超机动飞行时,如何避免进入失控状态,保证飞行安全,同时发挥飞机的全部性能,完成作战任务,成为新的课题与挑战。本文围绕歼击机超机动飞行运动中,临界失控状态判定与控制问题开展研究。首先,给出了歼击机六自由度十二状态飞行运动数学模型,分析了气动系数表达式,建立了气动舵面作动器模型,建立了推力矢量模型和发动机模型,对歼击机开环运动特性和耦合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针对具有参数不确定和外界干扰的歼击机超机动飞行运动进行了控制器的设计。用动态逆方法设计了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律,针对系统存在的参数不确定和外界干扰,引入滑模干扰观测器对系统所受到的复合干扰进行逼近,将动态逆与滑模干扰观测器相结合,设计了基于滑模干扰观测器的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律,并证明了闭环系统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复合干扰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接着,研究了歼击机超机动飞行临界失控状态边界判定方法。根据歼击机的结构强度限制和驾驶员的生理承受能力确定了歼击机超机动的过载边界,应用可达平衡集方法计算出歼击机大迎角下绕速度轴滚转角速度的安全边界。最后,研究了歼击机超机动情况下的飞行边界保护问题。提出了避障边界保护控制方法,根据当前状态和控制输入,通过避障边界保护控制方法,得到受限变量的安全响应轨迹。针对赫伯斯特超机动中,法向过载和绕速度轴滚转角速度超过安全边界的情况进行了飞行边界保护控制。仿真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对法向过载和绕速度轴滚转角速度的边界保护,同时能够充分发挥飞机的机动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4-03-01)
樊战旗,刘林,孙逊[6](2013)在《基于L1自适应方法的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L1自适应的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方法;该方法将局部飞行包线内飞机模型参数的变化视为模型不确定性,将纵向与横、航向叁轴间的交联耦合处理为外部干扰,通过L1自适应调整律与控制律,使系统跟踪误差快速渐进收敛于零,并确保系统鲁棒性,从而仅需一套L1自适应控制律即可实现局部包线范围内的大迎角超机动飞行控制,减少了控制律设计的工作量;针对自适应控制引起的高增益问题,采用低通滤波器消除控制信号中不期望的高频动态,对高频振荡进行有效抑制;超机动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律具有良好的大迎角超机动飞行控制性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期刊2013年12期)
胡田文[7](2013)在《先进歼击机发动机推力矢量建模与超机动飞行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歼击机敏捷性、机动性提升和各种先进干扰设备的应用,歼击机的突防能力越来越强,近距格斗成为未来一种重要的战斗形式。而在近距离格斗中,是否具备过失速机动能力将直接决定战斗的成败。为此本文围绕过失速机动展开研究,分析过失速机动的特点,指出歼击机完成过失速机动需要具备两个条件:推力矢量发动机和飞行控制系统。因此本文以建立推力矢量发动机模型和设计非线性控制器为切入点,深入的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工作。首先,分析了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根据发动机的非线性模型计算程序建立了多输入多输出的“小偏离”线性发动机模型;并采用“折流板”方案建立推力矢量喷管模型;详细分析了过失速机动中攻角对发动机的影响,并根据不同攻角建立了一系列发动机模型。随后,对一种新型单向辅助面滑模控制方法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此方法虽然可以有效抑制抖振,但趋近速度较慢,为此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改进型算法:指数趋近律单向辅助面滑模控制方法,经过仿真验证指数趋近律单向辅助面滑模控制方法不仅可以有效抑制抖振,还可以提高收敛速度。在仔细分析了飞机的十二状态非线性方程后,本文分别采用传统滑模控制方法和指数趋近律单向辅助面滑模控制方法分别设计了非线性控制器,并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再次验证了指数趋近律单向辅助面滑模控制方法的先进性。最后本文以OpenGL为引擎对赫布斯特机动作了叁维动画仿真,从而更直观展现出在近距离格斗中具备过失速机动能力的歼击机作战方法。(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04-01)
任泽玉[8](2013)在《先进歼击机超机动飞行运动建模与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军用作战飞机的战术性能得到极大提高。在未来空战中,超视距空战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方式,而现代新型战机具有优异的作战性能,在未来战争中将会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针对先进歼击机,在超机动飞行运动建模与特性分析、单向辅助面滑模飞行控制、自适应模糊滑模控制以及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飞行控制等方面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根据通过对先进歼击机的飞行环境、力矩系数以及气动力处理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发动机模型建立了先进歼击机的飞行运动模型,并对其开环特性、姿态角以及姿态角速率通道耦合特性以及不确定干扰影响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与已有的资料符合相关资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然后,围绕具有不确定和复杂非线性的六自由度飞行运动方程,提出了一种新型滑模单向辅助面滑模飞行控制方法,并应用于先进歼击机的眼镜蛇超机动飞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了所设计的方法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接着,考虑到先进歼击机建模误差以及在飞行和作战过程中存在的时变环境干扰,分别研究了基于自适应模糊和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单向辅助面滑模飞行控制方法,所研究的控制方法对未知时变干扰进行了有效处理,进而提高了先进歼击机非线性系统的抗干扰性能,通过Lyapunov方法证明了整个闭环系统的稳定性。将所研究的两种抗扰控制方法应用于歼击机的眼镜蛇机动飞行,取得了良好的鲁棒飞行性能。最后,对先进歼击机超机动叁维视景仿真系统进行了研究。详细给出了先进歼击机超机动叁维视景仿真的实现步骤,并基于VC++实现了空战叁维仿真系统,通过眼镜蛇机动叁维动画仿真验证了所研究的歼击机的超机动飞行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3-01-01)
秦硕,李友毅,杨军,谢新月,芦建辉[9](2010)在《约束反推滑模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约束反推二阶滑模超机动飞行控制方法。设计了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二阶滑模变结构控制算法;在约束反推控制的基础上结合该二阶滑模控制方法进行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削弱了变结构控制的"抖振"现象,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和静态性能,控制器具有较强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期刊2010-07-29)
王芳,钱承山[10](2010)在《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超机动飞行轨迹线性化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非线性系统存在建模误差和外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Nonlinear Disturbance Observer,NDO)在线补偿的轨迹线性化控制(Trajectory Linearization Control,TLC)方法。设计非线性干扰观测器,对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NDO的输出用以设计新的补偿控制律,与TLC方法相结合来消除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赫布斯特机动过程为例进行飞行仿真,并与单纯采用TLC方法的控制性能进行对比。仿真表明,系统能较好地跟踪姿态角指令,有良好的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兵工自动化》期刊2010年07期)
超机动飞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追踪国外先进战机超机动飞行航空医学问题研究进展,分析论证超机动飞行的载荷特点及其对飞行员生理功能的影响,为我军新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医学防护研究提供情报支持。方法以国外相关论着、论文及技术报告为主要情报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归纳整理形成主要观点及结论。结果超机动飞行对飞行员生理功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心血管效应:(1)复合加速度影响+G_z耐力,中等G值(2.5 G)的+Gx与+G_z加速度复合作用使松弛+G_z耐力降低0.25 G,中等G值(2 G)的±Gy与+G_z加速度复合作用使松弛+G_z耐力提高0.5 G;(2)推拉效应明显。超机动飞行期间0 G_z或-G_z与+G_z之间快速转换,推拉效应十分频繁和常见;(3)出现不对称视觉消失现象;(4)抗荷系统难以满足防护要求。空间定向障碍:(1)容易产生严重飞行错觉。(2)现有飞行仪表难以满足空间定向需要。颈部损伤:与常规机动相比,一些超机动飞行动作将产生较大的侧向加速度。当飞机在高攻角姿态下高速滚转时,高强度的Gy将使头颈部的运动明显滞后于躯干,产生相对于躯干的侧向移动,从而导致严重的颈部损伤。随着头盔功能的拓展,头颈部的负荷越来越重,飞行员颈部损伤的危险性将明显增加。结论现代高性能战斗机的超敏捷飞行特性极大地拓展了飞机的机动能力,由此也带来了许多"人的因素"问题,其中最显着的是过失速机动过程中复杂加速度环境对人体生理产生的不良影响。虽然这些研究结果多数是通过模拟实验研究获得的,有些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分析推测阶段,尚未在飞行作战、训练中得到证实,但随着具备超机动能力的第四代战斗机的普遍应用,由此带来的相关航空医学问题必将在飞行训练和作战中暴露出来,给新一代高性能战斗机的航空医学保障提出新的课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机动飞行论文参考文献
[1].李炳乾,董文瀚,解武杰,王焯.基于自适应观测器的超机动飞行鲁棒控制[J].信息与控制.2018
[2].刘保钢.超机动飞行对飞行员生理功能的影响[J].空军医学杂志.2016
[3].杨婷婷,李爱军.基于免疫粒子群优化的反演超机动飞行控制律[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
[4].宫庆坤,姜长生,吴庆宪,陈谋.基于滑模干扰观测器的歼击机超机动飞行控制[J].电光与控制.2014
[5].宫庆坤.歼击机超机动飞行临界失控状态判定与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6].樊战旗,刘林,孙逊.基于L1自适应方法的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3
[7].胡田文.先进歼击机发动机推力矢量建模与超机动飞行控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8].任泽玉.先进歼击机超机动飞行运动建模与控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9].秦硕,李友毅,杨军,谢新月,芦建辉.约束反推滑模超机动飞行控制律设计[C].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10
[10].王芳,钱承山.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超机动飞行轨迹线性化控制[J].兵工自动化.2010